威斯东wisdom
现今小学教学中,国学进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了解与熟悉经典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渗透。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现今小学教学中,国学进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了解与熟悉经典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渗透。教师应当形成明确的历史观教育意识,使国学经典诵读更有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历史观
[作者简介]袁英(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教师,小教一级。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万物可用一理贯通。一个义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用于处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现今,各地中小学纷纷打出“国学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经典国学教育进入课堂。《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如此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在小学教育中占50%以上的比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进入学生的课本。对于学校来说,授课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校内有学习国学的氛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国学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础。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经典诵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贤们用文字或讴歌、或鞭挞、或记录、或幻想,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情感重现和代代相传警示恒言。作为教师,面对国学经典教材,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紧接着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含义。随后便开始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但是,做到这几步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已经充分完成一堂国学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进行引导。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促使少年儿童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是国学诵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缺乏从古典文学中沥出历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查阅资料,挑选出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渗透。在教授国学知识的同时,将文字的背景用一个个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随着文字的律动体会到数千年前古人提笔时心中激荡的情怀。
以我校(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国学教材《国韵书香》第五册宋词部分李煜的《乌夜啼》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布置学生查阅词作者李煜的资料,同时教师也翻阅资料,把握住李煜人生中几个重要拐点及事例,并且搜集其不同时期的词作。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后,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欣赏李煜的另一首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配乐朗诵,之后提问:“李煜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能不能从词中找一个字来概括李煜此时的心境?”学生经过阅读能够准确把握住“愁”这一词眼。此时,教师顺势继续发问:“李煜作为南唐皇帝,为何会有这样的愁思呢?在你们看来,皇帝应该有怎样的情怀?”学生踊跃发言,将自己搜集的李煜生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汇报,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完善了对李煜的了解。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将李煜不平凡的一生简约而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作者简介部分便交代了五代十国末期与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更交代了李煜由得意到失意直至阶下囚,最后因赋词而死的命运,这为学生的读词做了情感铺垫。解决好历史和人物背景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诵读品味《乌夜啼》,此时,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也极为自然地感受到词中那份浓浓的悔恨与愁苦,学生的诵读声也随之低沉起来。尤其读到“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时,看到学生们微蹙眉头、轻轻摇头的样子,笔者知道这节课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欣赏词作的韵律美,更让词作中包含的治乱兴衰的感慨深入学生心灵,也使学生在熟读成诵这首词后得到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人生留下人为的遗憾。
国学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教师引领和讲解的地方颇多。教师在讲授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和设问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并乐于主动地品读典籍。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例如笔者在为一年级学生讲解《弟子规》时,考虑到学生年幼,喜欢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小故事来理解文字,在“入则孝”部分,笔者分别讲了“黄香温席”“闵子骞留后母”“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冬则温,夏则�”“亲憎我,孝方贤”“亲所好,力为具”。而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成人后都在历史上有所成就,芳名远播。学生听得非常入神,也纷纷表示要向先贤们学习,孝顺父母。而为二年级学生讲解《悯农(二首)》时,学生一脸疑惑地发问:“既然农田丰收了,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呢?”笔者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了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压迫,学生听后都很震惊,也不禁对当时的农民伯伯产生怜悯之情。如果不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背景,恐怕这个疑问会持续多年,是让学生简单背诵还是使其彻底理解?笔者选择后者。三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接连收录了李清照的四首词作,分别是李清照人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学生先是读词,然后由笔者来发问:“这四首词风格是否相同?”学生很快便发现词风由明快到阴郁。笔者从词风变化入手,讲述了李清照一生的轨迹,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文学即人学”,“我笔写我心”,李清照将一己之家的离散和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听了这样一节课,学生不仅诵读了四首词,也明白了为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则讲述了一个文人被贬南下的痛楚心情,教学时要给学生简要讲解新旧党争使得秦观接二连三惨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秦观千年前凄苦愤懑的心情。五年级的教材中收录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备课前,笔者想到了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学生对这首诗是非常了解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陆游盼望“王师北定”的那一天,那么在陆游临终前的十数年里,人们是怎样期盼“王师”的呢?那种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引导学生从《示儿》的场景里倒退十几年,品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熟悉的诗作展开思考,将已知的知识点和历史背景作为基础去理解新的诗作,一样的心境、一样的遗憾,教师虽然没有过多的讲解,学生反而仍将诗眼抓得非常准确。中、高年级的国学教学就应该这样适时放手,用同类作品引导学生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国学诵读,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有所积累、出口成诵,更应该使学生行舟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先哲的经典不但能够教会后人仁、义、礼、智、信,也能够使后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启蒙学生的历史观,使晦涩的古文立体生动起来。让学生热爱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所有国学教育工作者的更高目标,也是国学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论文
咂咂咂1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国学课上,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的经典语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老师解释道:“土里挖出来的玉石并不珍贵,没有价值,也不讨人喜欢。要经过玉石匠人的雕琢打磨后,才能成为人人喜爱的美玉。人也一样,再聪明的人,如果不学习,或者学习不用功,就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你们现在,就像一块块刚出土的玉石,正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打磨,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我每个星期都要去校外兴趣班学习民族舞。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我一次都没有落下过。在寒冷的冬天,我冻得手脚都僵了也没有叫一声苦;在炎热的夏天,我热得汗流浃背,仍然坚持练功,接受老师严格的训练。有一次练习压腿,很多孩子因为怕疼当场哭叫起来了,轮到我了,我心里很紧张,老师帮我压的时候,疼得我眼泪都冒出来了,但是我咬牙没有哭出声音,并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用功,才能成为一块最美的玉。”
现在,我已将《国学经典》熟背于心了,其中这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被我当作座右铭端端正正地贴在书桌旁的墙上,它时刻提醒着我——勤奋好学,一定要从现在开始。
陶渊明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个世界总在不断发展,如果我们停住了脚步,就会错过许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一样,即使无光、无声、无语也要继续学习。只有“学无止境”,学问才能“步步高”。
“每个人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到的知识也不同。”这是我们从课本上的第一课文言文的《学奕》中学到的知识,也是老师经常训诫我们的话。即使我们没有很高的智商,但只要一直认真的积累,就可以像朱熹、辛弃疾等人那样,拥有学富五车的智慧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内容少数我们都接触过了,但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诗经》仅仅只是中国文学一部分的缩影。除了《诗经》,还有《大学》、《孟子》、《论语》等不计其数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所以我们应该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讲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以后就不能体会到国学的经典,学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才实现。
我非常喜欢看关于文学经典的书,尤其是《弟子规》。通过对它的学习,使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阅读和作文方面。《弟子规》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其中的《真诚的友谊》让我极其深刻。
这个故事主要说的是,刘备不留情面地批评了朋友许汜的错误,许汜知道刘备是个直率真诚之士,于是改正了缺点。朋友相交,应以道义作为基础,如果发现对方有过失,就要大胆提出批评,引导对方改过自新,成为有用的人。这种朋友称为“诤友”是十分难得的。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如果听别人说你有缺点就生气;听好话就高兴的话,那么,坏朋友就会接近你,而好朋友就会离你远去。反之,正直的朋友就会亲近你。
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所以某个人都要珍惜自己身边那份珍贵的友谊,因为,它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缤纷美妙。
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经过一代代流传,经受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最终像沙中的金子一样,被所有人喜欢。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读经典、看经典、背经典已成为新时代的一条靓丽的风景。读经典、学国学已蔚然成风,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沁阳一小的校本教材:“博雅诵”。它是由我们学校的教师们每天孜孜不倦、辛辛苦苦地为我们整理出来的。这套博雅诵共12册,每一本都有十分优美、精彩、经典的古诗以及诗歌。我们每天早读的时候都会诵读,到了学期末,我们学校还会举行班集体晨诵展示,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文采和智慧。我们学校不光有校本教材“博雅诵”,还有上一年刚刚成立的“我的阅读财富”。只要一到开学,我们人人手里都会有一本自己的精神“存折”,读完一本书,都会把自己的“财富”存到这个“存折”里面。到了学期末,我们都会评出来这一学期谁最富有,最富有的人还会获得“阅读状元”的称号……
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享受着知识带给我的幸福。一路走来,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滚滚的长河,那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河,从远古的圣贤那里,一直流进我们的心胸。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是对大家很有帮助的,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增强大家的理解能力。很多著名诗人的诗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不想吃了,这些菜太难吃了。我想把饭倒了。妈妈说:“不可以浪费粮食。”妈妈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国学经典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后,我就说;“我不会浪费粮食。”这些粮食似乎是农民伯伯的笑脸。
还有一次我看见别人都在买新衣服,而我却穿着一件旧衣服,回到家里,我对妈妈说:“被人都在买新衣服,我穿的是一件旧衣服,我也要买。”妈妈看着我说:“克勤于帮可见于家,如果你买了新衣服,然后你又看见别人又买新的东西,你又要买,这样家里的钱迟早会被你用光的你应该做一个节俭的人,不要奢侈浪费。”我就没有要求妈妈买新衣服了。
让国学陪伴我们成长吧!他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随时提醒我们,让我们把那些不好的习惯改过来。
这几天,村团支部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叫我写一点关于学习国学方面的内容,遂想起年前买有《国学经典》一书,时常也随手翻看,这不正好切合“国学”主题吗?故草草写就几句读后感吧。此书中有比较好的名言,多背多思,能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通过多读、多背,也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其实《国学经典》里面每一页名言上都有详细的注解,再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多思。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是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中孕育。
我国最著名的国学经典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论语》主要讲述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做人的准则与学识的方法;《孟子》主要讲了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争辩和对弟子的言传身教;《大学》主要讲了弘扬光明的品德;《中庸》主要讲了怎样修养人性;《诗经》中主要记载了各种诗词曲乐;《尚书》是一本历史典籍;《礼记》是一本门类杂多的典章制度书籍;《周易》主要讲了古时的八卦之术;《春秋》主要记载了鲁国的编年史。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不仅仅要学习现代的文学,更应该继续领略和发扬古代的经典文学,使华夏的精髓得以保存。国学经典用记叙语言的方式引导着华夏人民做人处事的方法与历史的传承,让人们学会怎样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说将“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文学宝典一一记之,但你心中也必须存有一盏指引你向往社会与生活的“明灯”,如果你没有,那你就是一位盲目前进的徒行者。所以无论你性质如何也应该拥有一盏“明灯”。
而“明灯”出现的唯一途径就是--探索国学经典的奥秘与神奇,并发扬它,使它得以保存。
陶渊明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个世界总在不断发展,如果我们停住了脚步,就会错过许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一样,即使无光、无声、无语也要继续学习。只有“学无止境”,学问才能“步步高”。
“每个人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到的知识也不同。”这是我们从课本上的第一课文言文的《学奕》中学到的知识,也是老师经常训诫我们的话。即使我们没有很高的智商,但只要一直认真的积累,就可以像朱熹、辛弃疾等人那样,拥有学富五车的智慧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内容少数我们都接触过了,但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诗经》仅仅只是中国文学一部分的缩影。除了《诗经》,还有《大学》、《孟子》、《论语》等不计其数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所以我们应该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讲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以后就不能体会到国学的经典,学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才实现。
认识经济法论文2000字篇2 论经济法中社会中间层的地位和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中涌现出了一批不同于政府与企业的组织,这些组
急求一篇论文,谈谈我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要求1000字爱国主义的认识,就要对国家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做出总结。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
小论文格式模板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
21世纪世界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全球性社会文化和人文景观将进一步在世界广阔范围内更迅速普及发展提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