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干菜2012
一次性塑料餐具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制品,具有毒性较低、熔点较高、可塑性强、生产简便等特点,成为制造价格便宜、随用随弃的一次性餐盒的极佳材料。然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还会产生多种副作用构成对人体的直接污染和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一次性发泡餐具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属臭氧层消耗物质的发泡剂,从而危及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由于我国政府已开始限制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所以市面上多有非法厂家所生产的餐盒。如此一来,产品质量尤其是卫生也成了问题;有毒有害物质(如发泡剂),在较高温度下会溶出并被食物吸收,从而对人体造成微量污染,长久沉积损害健康。如果有害物质超标,其危害更大;聚苯乙烯制造的餐盒降解周期极长,在普通环境下可达200年左右。也就是说,在很漫长的一段岁月里,它将“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高分子形态不变。因此它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一次性木筷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却是出口一次性木筷的大国。我国北方的一次性筷子产业每年要向日本和韩国出口木筷150亿双,耗材130万立方米,相当于减少森林蓄积量200万立方米。筷子在加工过程中均采用二氧化硫熏蒸的方式漂白,熏蒸的时间越长,筷子越白,闻起来也越酸。制造者在以二氧化硫熏蒸的方式漂白后,通常忽略水煮步骤。残留的二氧化硫和其它物质结合便会成为亚硫酸盐,而亚硫酸盐在医学界被认为可能导致哮喘。同时一次性筷子运输、批发工序繁杂,整个过程多次由不同人经手,而且在运输储藏中为了防潮、防虫等,撒上不同的药品。一次性筷子不仅感官和理化指标达不到,即使最基本的细菌含量等卫生指标也很难达到,存在很大的卫生隐患,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媒介。3000双一次性筷子等于一棵20年的大树。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一次性筷子隐藏三大危害: 1 损害呼吸功能: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中须经过硫磺熏蒸,所一在使用过程中遇热会释放SO2,侵蚀呼吸道黏膜; 2 损害消化功能:一次性筷子在制作过程中用双氧水漂白,双氧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口腔、食道甚至胃肠造成腐蚀;打磨过程中使用滑石粉,清除不干净,在人体内慢慢累积,会使人患上胆结石。 3 病菌感染:经过消毒的一次性筷子保质期最长为4个月,一旦过了保质期很可能带上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及肝炎病等。
冷火秋烟
众所周知, 茶的起源最早是在中国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许多的文明。也发生过很多奇迹般的故事。饮食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怀,而这个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就是茶的出现。茶发展到后期,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甚至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尝试着从茶文化之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内涵。当然 茶文化的内涵与茶具设计 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饮茶时所用到的器皿。和其他种类的餐具一样,茶具从出现到发展,再到不断精化的过程,也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喝茶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于茶本身的享用,更多的是对茶所蕴含精神的一种享受。
用器和品饮,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吸收茶文化的一种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于 茶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 茶具的发展就会随之增强 。茶具的制作工艺越发精良时,人们也会格外地注重茶的品饮。并且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品格,也被挖掘出来,这其实是一个 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 所以可见,我国的茶文化和茶具设计之间,是存在着诸多关联的。 二者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
据记载,我国国内所保存的有关茶文化的史书典籍相当多。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高的,人们对于茶都持有一种推崇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深藏在人们记忆里的一种文化。茶的历史发源地在中国,光是 中国的茶书典籍就有上百种 。当然,其中有很多典籍都描述了 茶具的诞生和发展 。就比如陆羽所编写的号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记录了如饮茶的原理,制作茶的工艺,甚至茶具的“四之器”。这些都代表了 茶文化与茶具是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01.唐茶与越窑青瓷茶具
唐朝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安定繁荣,到处是一片祥和安定的景象,对于茶文化来说, 唐朝的大环境决定了茶文化最终由萌芽走向了成熟。 而陆羽的《茶经》也是在唐朝时期撰写的,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饮茶习惯。唐涛所推崇的煮茶方式被称为“煎茶法”,就是将茶叶放入一种被称作“釜”的器皿之中,用火煮沸,再倒入碗中饮用,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为通俗且流行的。
当然, 唐朝时期的煮茶器还有风炉,喝茶用的器具还有茶瓯 ,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来储存茶叶的茶盒。可以说,唐朝已经具备了茶具的雏形,这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越窑青瓷了,这是一种青色的瓷器。茶叶在煮出来时,会呈现出红色,将茶倒入青涩的瓷器里,茶的颜色则会变为绿色。而唐代的茶文化中也对于绿色的茶极为推崇,所以当时,人们一般使用的就是越窑青瓷的茶具。
02.宋茶与建窑黑盏
到了宋代,用火煮茶的方式不再流行了,开始出现了一种名叫“点茶法”的泡茶方式,这样一来,唐代的茶具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宋代人在饮茶时所使用的茶具叫做茶瓶,这种器具的使用与宋代所流行的“斗茶”文化是脱不开关系的。 斗茶最早起源于晚唐时期,到了宋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那时的很多著作之中,都有对于斗茶文化的描述,宋代诗人范仲淹就曾写过一首《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可见,斗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喜闻乐见的活动了。
在斗茶时,对于茶汤的颜色、均匀程度都有很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种名叫建窑黑盏的瓷器, 成功吸引了各路斗茶人士的目光 。黑窑茶盏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除了方便观看茶的成色之外,它的造型也十分奇特,口大底小,易于茶叶的倾倒;量度也中规中矩,而且胎体比较厚重,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建窑黑盏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釉色十分美观,虽然颜色单一,只有黑白两色 。但是在烧制过程中,釉面上出现的纹路形态不一,各有其独特之处,审美价值也极高。
03.明茶与紫砂壶
明代时期饮用的茶开始偏向于芽茶,芽茶煮泡过程中所出的茶汤是黄白色的,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白色了,所以在茶具的使用上,也不再偏向于建窑黑盏这一类的器具,而是兴起了用紫砂壶冲泡茶叶的方法。
紫砂壶的出现和明朝社会的发展是脱不开关系的 ,明朝人大多推崇较为简洁的饮茶方式,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茶汤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韵味,品茶时主要侧重于茶的味和香两个方面。紫砂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符合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所以逐渐开始风靡起来。明代冯可宾的《茶笺》中也有对紫砂壶流行的原因的描述:“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当然,紫砂壶在泡茶方面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 紫砂壶主要是用砂锤炼出来的,含铁量较高 ,且大部分属于开口型的设计,具有极好的透气性,可以更好地储存茶的香气;其次,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冷热变换的能力,耐热性较好;最后,紫砂壶的外在形象比较古朴典雅,能更好的与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柔静思想相融合,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情趣。
04.清茶与富含特色的地域茶具
到了清代,茶文化的主要内涵基本上承袭了明代,但是各地开始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茶方式,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也逐渐苛刻起来。
浙江和江苏等地,依旧流行着用紫砂壶泡茶的方式,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既要观察茶汤的成色,又要对茶的香味、茶叶冲泡之后的形状进行一定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这些地区饮茶时所用的茶杯也相对较小。
长江以北一带, 则更喜欢用盖碗茶具冲泡茶汤 ,使用的茶叶一般都以红茶和花茶为主,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茶的香气,有时也会选择用大瓷壶泡茶。盖碗茶具还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保持茶的温度,像是在北方这样冬天比较寒冷的地区,最适合用盖碗泡茶。
广东和福建一带,有饮用功夫茶的嗜好,操作技艺十分的繁琐,讲究颇多,制作功夫茶时所选用的茶叶一般是乌龙茶叶,色味浓郁。
01.功能和美感相互协调
在中国古代,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 格外注重器具的样式形态 。作为茶具,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之外,在外形上也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要能够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也要体现 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融合 。
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要有一种展现形态的美韵,以器物的形态去表达出 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要有 情、美、形、味的相互结合 。除此之外,茶具还可以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面的曲折柔和,还有色彩的明暗浓淡,来彰显出不同种类的文化,可以是张扬个性的,也可以是清新婉转的。
再加上一些花草、字画、虫鸟百兽的装饰,不同材料的配套设计,茶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彰显出茶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02.都体现出了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
茶具本身就是以一种载体的概念出现的,它可以起到一定 承载感情 、 托物言志 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志士都会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见解运用各种有型语言刻画在茶具上面,这也是茶具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形态各异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形态就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宋代,各种铜制茶具和陶瓷茶具开始出现,逐渐代替了之间的金银茶具,这主要是因为铜制茶具更加便于制作,而且价格较低,平常人家也可以使用,陶制的茶具还要能够有效的保存茶的香气。但是唐宋时期人们的煮茶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这种复杂的程序一直到明清时期,紫砂壶开始出现的时候才被彻底打破。在用紫砂壶煮泡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茶本身的韵味。用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一种 崇高的道德精神。
03.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
在品茶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具的使用与品饮环境的气氛烘托出了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所以说,在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时, 环境和茶具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并不是所有的茶文化都是在同一环境下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环境下,茶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开始出现了居家茶具、茶馆茶具、旅行茶具等多个种类,品饮环境的相互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简单来说,茶具的用器过程,就是茶的品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得到美的感受,也能从中领略到茶文化的精神,二者相互融合,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茶史探索》
这是我自己写的生物多样性论文,交选修课作业的。我理解你的心情,可这样搞不好,最好自己写。提要:外来物种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巨大威胁,现已成为
看你自己了,我才三年级O..O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方文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摘要:首先分析了色彩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室内色彩的组成,最后,探讨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仅供参考。关键词:室内设计色彩主体色
说到一次性的塑料餐具,我们大家都知道那是白色垃圾,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还极度浪费资源,每天有多少树木被砍伐制作一次性筷子,导致了多大规模的土地贫瘠、水土流失,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