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06

hocc豆叮
首页 > 期刊论文 > 知网涨价舆情分析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南噶希先生

已采纳

我认为伤害了科研环境。虽然知网一开始成立的初衷是好的,而且确实促进了科研学术的交流。但是当一个本身带有公益属性的平台商业诉求越来越强,作为「摇钱树」越来越大,变成了科研学术的成本。举个例子,类似建设高速公路,本身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但是假如某个公司垄断了大多数高速公路,收费越来越高,相当于额外收了一道「税」,而在科研学术领域,这就变成了「科研税」,变成了一种瓶颈。

这次中科院之所以停掉知网,是因为中科院订购知网的费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平时如果你在学校图书馆查询知网上的论文,没有花钱,是因为学校已经替你交了钱。各个大学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订购知网的服务。

那么知网上的论文来自哪里呢?每年各个大学的学位论文(例如博士论文等等)都被知网收录,大家往很多学术杂志投稿的论文也会被知网收录,然后各个大学的学生、科研人员检索论文,要再额外付费。

本身提供收录、检索服务并且收费,这是合理的,因为这中间是有运营费用的。但是由于知网在市场上的位置,掌握了定价权,费用越来越高,这些费用最后由国家财政和学生的学费买单了。包括学生的论文查重等等,都变成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246 评论

不是我的白云

知网收费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保存了这么多的各式各样论文期刊,需要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来进行保密操作,价格高点也正常

84 评论

热腾腾的鱼粥

知网的收费是不符合情理的,这样的收费太高了,这样的收费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个行业的公平公正。

163 评论

纳木错dolphin

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状,而且对于毕业季的考生来说是一种不太好的体验,所以我个人不欣赏这种行为。

220 评论

来福胶泥MAY

知网涨价是否伤害了科研环境?这当然是肯定伤害了科研的环境,毋庸置疑的。学术考评通常都是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是最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而高额的涨价检测,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查一次就要耗去数百元,受益的是数据库检测商。学术检测影响的最终是科研环境。

近日,网传中科院因难以承受千万级别的续订费决定停用知网的消息,曾引起大量讨论。

18日,中科院图书馆处相关负责人证实,网传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这件事情属实。至于未来是否恢复对知网的访问,相关的负责人介绍,“现在不好说,至少今年应该是没有这个计划了。”邮件显示,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发布通知称:“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CNKI数据库出版商)暂停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4月8日,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

多所高校曾因费用过高停用知网,2012年至2021年期间,至少有6所高校曾经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则为知网费用涨幅过高。但是,停用一段时间后,因为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有性以及资源整合一站式搜索于其他数据库难以实现,很多高校迫于压力又继续与知网合作。

知网,目前在同类型市场上拥有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知网是否涉嫌垄断的质疑也重新被讨论起来。

2021年12月,“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赔偿70多万”曾引发热议。之前,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德馨100多篇论文,教授没能拿到稿费,自己下载反而还要付费。教授最终诉求法律,胜诉,累计获赔70余万元。知网表示“积极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2022年4月18日,赵教授又一次发表:“知网发布说明向我道歉后,从没跟我商量过论文上架的事情。”现今知网公开致歉已4个多月,赵教授被下架的100多篇论文于知网上仍然搜查不到。

有关专家介绍:《反垄断法》是非常专业的法律,只有反垄断执法机构或着司法机关才能判定知网是是不是构成了垄断行为。执法或着司法机关判定为垄断行为时,有三个步骤:1,界定相关市场;2,判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3,是否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专家还介绍:“拥有市场支配地位是合法的,滥用这种地位的行为才可能违反《反垄法》”,知网是不是涉嫌行业垄断,调查则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中国知网的定位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有着极强的公共性,自然不能以经济盈利为最高准则。面对知网的负面舆论,希望知网认真审视现行运营策略,回应媒体关切,不要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让众人大家议论。应当为中国学术事业贡献力量。

240 评论

xian蝦米

有点生气,说实话一般人也就用这么几个月,而且也多数不会有回头客了,按理说这个东西涨价是没意义的,但是你们非要走这种市场化的运作的话,那我怀疑以后国家会直接出一个免费的网站,那你们以后只能是越来越差吧。

197 评论

blueberry317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197 评论

相关问答

  •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舆情总结范文1 元月2日,公司“总结 经验 找差距 再擂奋进新战鼓”管理级会议在空中花园“学习 教育 中心”召开,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

    missohmygod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研究生论文

    1924年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此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确立期、发展期、和自我批判期,研究社会心理学是一大重要课题。下面是我给大

    二階堂真红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知网论文查重价格为何会一路狂涨

    又是一年毕业答辩季,“论文查重”生意火爆的同时,也使得众多大学生苦不堪言。据了解,部分店铺内的查重价格一年时间从140元飙升至1380元,去年7月甚至涨至198

    有心便是海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swot分析知网论文

    目前我的现实状况是大学毕业已经一年,有工学学士学位,在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工作性质是设备维护,工作地区远离市区,暂时待岗,虽然已进行成品油培训,但还要一直等消

    十二季财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疫情网络舆情研究论文

    网络疫情分析报告的撰写意义 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各级政府部门而言,一份高质量的网络疫情分析报告是了解现阶段下肺炎疫情实时动态,更好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尤其是

    派大海绵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