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熊33
近日,研究青年与青年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理论刊物《中国青年研究》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90后”人口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解析》的研究文章。该文署名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宇香,属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规划课题“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基础数据研究”(项目编号:20GH06)的阶段性成果。文章使用普查、小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等数据,基于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的角度,从出生、教育、就业、婚育等生命历程演进过程出发,总结提炼“90后”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口变化趋势及现阶段的人口特征,并探讨社会变迁对其人口特征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其一,在规模及基本人口结构上,“90后”规模在1.72亿-1.88亿之间,占总人口比重低于“80后”,且占比逐年降低;“90后”的性别比偏高程度及城镇化水平都高于“80后”;虽出生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时代,但政策的弹性使得独生子女特征并非“90后”的普遍属性。其二,在受教育方面,“90后”各级入学率和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80后”,但在其人口内部,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其三,在就业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推迟了“9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同时提高了“90后”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其四,在婚育特征上,推迟婚育年龄是“90后”的普遍属性,未婚人口比例高且未婚人口内部性别结构失衡严重,存在一定的男性婚姻挤压。文章指出,成长于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的“90后”的人口特征背后蕴藏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其生命历程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教育事业发展等整个社会转变过程息息相关,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化过程。在作者看来,处于青年阶段的“90后”在教育、就业、婚育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受教育程度的城乡二元结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较为严重等等,需要我们从其生命历程及社会变迁的角度把握“90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支持引导工作。刊发本文的期刊《中国青年研究》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主办,创刊于1989年的学术理论月刊。该期刊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而成立于1991年9月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是中国国家级专门从事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学术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研究青少年现状与发展趋势、青少年工作与政策、青年运动史,编辑、出版青少年研究类学术刊物,为政府部门制订青少年法律、法规、政策和发展战略,为青少年工作机构决策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服务。
小C爱点dian评ping
民国时期的“光棍现象”有多严重现在中国的男子,要娶妻,还是相当容易的——给婚姻介绍所一两百元的介绍费,只要你不挑剔,当天就能见到人,倘若对方同意的话,下个月就能摆酒、领证。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男同胞选择暂时单身,但那不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对象,而是因为他们要求变高了,变得不愿意将就了。
在民国时期的国语地区,有一句这样的俗话:“有娶不到媳妇的光棍,没有嫁不出去的闺女”,这话的意思就是,在当时的中国,女人要嫁人是容易的,但是男人要娶老婆那就难了——你得有本事。
在民国史上,光棍问题,是一个长期被历史研究者忽略的问题。民国时期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也许是造成民国社会不稳定的诸多因素之一。
以山东济南为例,依据韩国学者金亨洌在其论文《近代山东城市社会环境的变化》中的统计,民国时代的济南,男女比例竟然高达140比100。也就是说,每140个男子当中,至少有40名找不到对象,要打光棍。
可是在民国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民国那会儿,一个中国男子要找个对象,除非你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或者至少有稳定、体面的收入,否则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大陆,存在着大量的光棍。
在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民国时期光棍是大量存在的。
离风携妻同行
作者 | 王磊 (中国 社会 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01 什么是单身经济?
2001年12月21日,世界经济类权威杂志《经济学家》刊文提出了“单身女性经济”概念。 该文认为,单身女性没有婚姻和子女的羁绊,她们的家庭生活负担轻,经济独立、生活自由和无压力的消费让她们成为引领 时尚 消费的主力。随着单身群体的扩大,单身经济概念突破了单身女性经济的限制。从内涵上看,单身经济是指为满足单身群体需要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从外延上看,单身经济包括满足单身群体需求的食品、住房、家具家电、 汽车 等产品,以及餐饮、 健康 、文化、 体育 、 旅游 、休闲和 娱乐 等服务。发展单身经济对于丰富产品与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单身群体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02 单身经济有哪些特征?
个人本位。 单身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更偏向以自我为核心、以自我意愿为主导,消费动机基本以优先满足自我需求为导向。单身群体的消费心理或消费偏好也具有个人本位特点,他们通常根据自身喜好来选择商品和服务,进行所谓的“悦己消费”。
人口驱动。 1980—1999年,我国年出生人数几乎都在2000万人以上,1987年的出生人数更是超过2500万人。近20年以来,80后和90后人群陆续进入适婚年龄,但晚婚和大龄未婚比例增大、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未婚和离婚等单身人数远超之前出生人口队列。
消费引领。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已经超过40年,绝大部分80后和90后人群没有严重物质缺乏的经历、消费行为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们追求更好、更突出、更精致和更有品味的产品与服务,消费行为表现出“自己挣钱自己花、愿意花钱也敢花钱”的特点。
女性主义。 当前我国单身经济的消费主力是单身女性。我国单身女性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性别平等意识或女性主义权利意识也较强,她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具有突出的个人主义特征。
03 单身经济有哪些风险与不足?
资源利用率低。 诸如水、电、做饭和取暖燃料、家用车、理财和老年照料等商品和服务,通常以家庭户,而非个人为单位进行购买和消费。与多人户家庭相比,一人户家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成本效益往往更低,这意味着独居通常会造成更高的人均消耗量。
超前消费与无节制消费风险。 单身群体的消费决策自主性高、消费随意性大,存在较高的盲目、无节制消费扩张或超前消费风险。工资收入“月光”、信用卡透支和各种消费贷、信用贷逾期对部分单身人群造成严重的生活困扰。
安全隐患。 单身人群在消费商品和服务的情境下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隐患,比如,单独一人旅行时的安全风险明显更高。另外,单身经济的安全隐患与单身独居生活时的安全风险有一定关系。
04 我国单身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
2000—2010年,我国15岁及以上单身(包括未婚、离婚和丧偶)人数由2.54亿人增加到3.02亿人,一人户由2000年的2827.3万户(人)增加到5839.6万户(人)。总体而言,2010年我国20岁及以上单身人口已经超过2.1亿人。
单身独居人口继续增加,单身经济方兴未艾。 我国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和初婚时间推迟的趋势短期内出现逆转的可能性较小。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家庭结构中的单人户占比逐渐提高、分别达到了7.98%、6.34%、8.57%和13.67%。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等测算结果表明,2050年我国独居人口将增至1.33亿人,每四户中就有一个一人户,一人户将成为我国最普遍的家庭结构类型之一。
人口老龄化加深推动银发单身经济发展。 2000—2010年,我国独居老人总量几乎增加一倍,2010年全国独居老人达到了1443万人。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和平均预期寿命增加,终身未婚、离婚和丧偶的单身独居老人数量将继续增加。
单身经济发展的 社会 环境更为宽松。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国民的婚姻行为更加独立和自主,婚姻观念更加现代化,大龄未婚、终身不婚和离婚等单身生活方式的 社会 舆论压力逐渐减小。
单身群体消费心态积极,单身经济消费动力强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国民对经济发展抱有积极预期。80后、90后单身群体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心态乐观、消费行为积极,单身经济的消费动力强韧。
消费升级将助力单身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与需求侧的强劲消费相比,供给侧的单身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的提升将推动单身群体消费升级。
一线城市单身经济正在崛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未来,年轻单身群体将由小城市向大城市加速集聚,一线城市、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单身经济将迎来高速增长期。
城市女性单身经济具有突出的增长潜力。 过去2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形成了数量可观的高学历、高素质和高收入的“三高”职业单身女性,她们的消费倾向高、消费能力强,城市女性单身经济的发展潜力突出。
05 如何推动我国单身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领下,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我国的单身经济发展大有可为,亟需出台和实施系统政策举措来推动单身经济高质量发展。
顺应单身独居人口增加趋势,充分挖掘单身经济潜力。 人口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单身人数增加、单身独居人口增多将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个长期现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单身独居人口也存在老化趋势。单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超越年轻群体单身经济一枝独秀的现状,着力发展针对不同特征人口群体的单身经济。
推动消费升级,提高商品与服务品质。 精准把握单身群体的消费需求新增长点和消费行为新特征,推动相关商品制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向更具针对性、更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重视单身独居老人的消费需求,推动银发单身经济发展。 通常,单身独居老人具有较好的生理 健康 、经济收入和 社会 保障水平,但他们的孤独感水平很高,满足单身独居老人精神需求的商品与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短板,亟需大力推动银发单身经济发展。
出台支持单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单身经济尚未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亟需出台促进单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依靠 科技 进步和商业创新的高水平融合发展,最大限度规避单身经济资源利用率低和浪费风险大的弊端。
重视单身消费行为科学研究,促进单身经济创新发展。 尽管我国单身经济开始兴起并逐渐繁荣,但单身经济相关学术研究比较滞后,国内亟需加强科学研究,以更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单身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单身独居人数增长是未来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发展单身经济是提高单身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我国单身经济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这既是基于人口发展的事实判断,也是根据婚姻家庭文化观念变迁的价值判断。新时代中国 社会 经济发展进程中,单身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单身人口增多必然促进单身经济持续增长,这是长期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
同时,单身人口激增、单身 社会 崛起与单身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陷阱。 单身经济提供的种种生活便利似乎反过来固化了单身状态,加速了单身 社会 的形成。总的看来,晚婚、不婚不育明显增多的单身 社会 面临着严重的少子老龄化问题,单身经济与单身状态的循环以及在 社会 文化层面积淀所形塑的单身 社会 并不利于 社会 总体的可持续发展。
“
原文具体信息可参见:《中国单身经济研究:内涵、特征、趋势与建议》( 刊登于《晋阳学刊》2021年第6期 )。
”
小脸欠捏
单身现象,已经在中国越来越普遍。中国的单身人士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方面,他们面临伴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而来的职业和社会负担。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应付父母关于婚姻、性别和家庭的传统观念。以下是中国单身人士值得同情的五个原因。1.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相结合产生严重后果,导致女孩短缺几千万。据统计,中国2014年的男女出生比例为118:100,不少中国年轻男性找不到结婚对象,被称为“光棍”。2.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近些年,数亿人离开农村拥入城市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到2025年再让2.5亿人进入城镇,相当于每天约6万人。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抛弃了一些农村传统价值观,转而接受城镇文化——包括晚一点结婚是很正常的。他们还会为了学习和事业而推迟结婚。3.房价飞涨对中国年轻人来说,有房仍然是结婚的前提条件。但近些年中国财富的激增和其他投资途径的缺失导致该国楼市行情高涨,房价不断创历史新高。于是年轻人只好推迟结婚。4.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虽然不缺少就业岗位,但年轻人想要的是政府部门或知名企业里的白领职位。此外,中国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不到100万上升到接近700万,这造成了他们就业难、涨薪慢,促使一些年轻人推迟婚期。5.女性的新角色和关于女性的老观念由于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和关于女性的传统看法,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和事业上比较有成就的女性会面临择偶困难。中国人把受过良好教育、年龄超过27岁却仍未结婚的女性称为“剩女”。
社会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现象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 作为一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腐败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从以下几
立,就是指单独、独立的某一事物。这种“孤立”现象,在校园生活中习以为常。只要是于众人不合群、不愿结交朋友的、太过优秀,常被人嫉妒的人都会被孤立。我觉得孤立也反映
新闻类论文是一种深入分析新闻数据和内容的学术论文,发表这类文章通常可以有效展示你深入新闻背景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说是比较容易发表的。
写作思路: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