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rBella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宋诗人林逋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逋的生平简介 林逋(bu一声)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孙,故宅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故宫 绘画 馆藏有所书诗卷。 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林逋为何隐居孤山 林逋为何隐居孤山,因为孤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适合文人雅士生活。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一代,历来就是风景名胜地区,湖水环带,孤峰独耸,与周围的环境相呼应,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象征着文人的清高。 关于林逋为何隐居孤山,并不只是因为孤山适合文人隐居,更多的跟他个人的人生际遇有关。在古代,文人墨客皆心怀 天下 ,期望一展宏图,为国担忧,林逋当然也不例外。根据《宋史》记载,林逋从小就拥有非凡的才华,少年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子,在诗词和 书法 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梅花诗,独树一帜,绮丽动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史书上对于林逋的评论是他擅长 行书 ,喜欢写诗,多出奇句。 对于自幼就才华横溢的林逋为何隐居孤山的原因,后人有两方面猜测,其一是他的人生际遇不好,虽然有才,但是并没有做官的机会,可谓生不逢时。林逋寄情山水,淡泊名利,这样的性格并不适合官场。另外他之所有养成这样的性格,是跟他读的老庄之道的书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方面的原因则是和林逋的家境有关。林逋的祖父曾经做过大官,到了林逋出生的时候却家道中落,生活贫穷,十多岁后,林逋的父母先后去世,只剩下他与哥哥相依为命,从而使得他在性格养成方面少了孩童应有的灵气,有些少年老成。加上出自书香门第,从小读老庄,便有了不求富贵,但求闲适的思想。这就是对林逋为何隐居孤山的解答。 林逋梅妻鹤子是什么 典故 林逋梅妻鹤子是什么典故,读过 成语 故事 的人应该都知晓。梅妻鹤子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个成语,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一个人清高,后来也作隐居,出自宋朝时期的 政治 家沈括所书《梦溪笔谈》。 林逋画像关于林逋梅妻鹤子是什么典故具体解答如下,北宋时期有一个隐居在杭州孤山的人叫做林逋,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常做的事情就是 种植 梅树和养仙鹤,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是用梅树当妻子,仙鹤当儿子,即:梅妻鹤子”的由来。梅妻鹤子的故事在梅界人士中是广为流传的,在杭州众多赏梅胜地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西湖小孤山,那里有放鹤亭和林逋的墓。都道是“梅妻鹤子”,除了一生未娶,与梅鹤相伴之外,林逋先生关于梅花的诗句也非常有名,“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另外,部分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梅妻鹤子”完全是一个 传说 ,梅可爱,鹤也可爱,但终归都不及人可爱。通过对相关地方史学资料的解读,有学者认为林逋实际上是有妻子和后代的。关于他的后世子孙,现在应该分为两支,一脉在浙江一带,另一脉则远飘日本。当然不管 历史 上的林逋是否真的有妻儿,但是关于他对梅和鹤的喜爱是没有争议的。同时对于“梅妻鹤子”的解释和使用也并没有争议。 综上,即使是对林逋是否有娶妻生子存在争议,但是对林逋梅妻鹤子是什么典故的解答并没有任何的疑问,即用以说明一个人的清高,梅和鹤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意象。 猜你喜欢: 1. 中国古代对联 中国古代对联集锦 2. 古人名人书法作品 3. 宋代豪放派诗词鉴赏 4. 宋朝文人自由生活的历史 5. 古人养生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大大的好友
林逋一生的总结就是:
生平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惜生平研究中的年谱研究仍未开展;与此相对,思想研究的角度从远古思想到陶渊明以至净土宗,体现了研究者的开阔视野。作品和创作成就的研究基本上遵循了立足作品,从而概括出其艺术特色,并取得共同的认识"平淡邃美",可惜林逋的酬唱之作仍未进行研究;至于林逋的文学史地位,仍然没有超越前人的"晚唐体"说(赵齐平先生的立论除外)。
有关林逋的研究尚无学术性专著,此前只有沈幼征《林和靖诗集》[24]的校注本,为林氏的诗词、书启等作了一详尽的注释整理,于林逋研究奠定基础。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钟婴先生的专著《林和靖与西湖》[25]作为杭州市的《西湖丛书》之一,旨在宣传杭州的旅游资源,著者力求作品的通俗性,对林逋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赏析,颂赞了林逋于西湖孤山的开创之功,为开发西湖旅游资源做了有益的尝试。虽然其中大多数论文是80年代写就的,但钟婴先生的研究仍是以文本为基础。此种研究也为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了"如何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一新的课题,为林逋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金语佳诚
林逋(968——1028),字君复,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以《山园小梅二首•其一》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名世。不娶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林和靖诗集》存世。前人对其论述颇多,如元人脱脱在《宋史•隐逸传》中说,"(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淡峭特,多奇句",同时人梅尧臣说,"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咏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其趋向博远,寄适于诗耳",《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其诗澄淡高逸,如其为人",钱钟书先生的说,"林逋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笔者搜检建国后有关论文,发现林逋的生卒年研究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而林逋的籍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对林逋的诗歌创作研究,已经认识到"平淡"特色,至于林逋的酬唱之作今人仍未进行有意的研究;而关于他的思想研究还处于试探状态,没有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认识。笔者仅撰此文回顾前人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作一资料性的整理。
一 林逋生平思想研究
(一)生平研究
1、籍贯研究。今人的诸多文学史著作都是沿用《宋史》,"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然而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奉化县的方志作者认为,"林逋为奉化黄贤村人。"(远阜.《林逋是哪里人》浙江学刊,1985年第4期) 他们依据《黄贤林氏家谱》立论,此种看法后来被编进《奉化市志》。也有对这两种看法持保留意见的提法,如《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上编》[5]这样表述:"林逋,奉化人,一作钱塘(今属杭州)"。林逋是杭州人,还是奉化人,抑或出生于奉化,后移居杭州,个中因缘尚待探究。
2、生卒年研究。林逋的生卒年一般表述为:(967——1028)。如《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8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第429页),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大典(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1281页),李俊琪绘画 高克勤等撰文的《中国历代文学家画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29页)等皆作"林逋(967——1028)"。学者对林逋的卒年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1028)一般都无异议。值得探讨的是,林逋的卒年是"六十一岁"还是"六十二岁"。李一飞《林逋早年行踪及生卒考异》(《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1期)和朱则杰 《孤山 处士 林和靖》(《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2期) 二文都认为应是"卒年六十一岁"。以此逆推,林逋生年当为"乾德六年(968)"。朱则杰先生认为,此前的文学史资料记载的只有《全宋诗》中的林逋简介是正确的。其实,徐规先生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也确定林逋的生年为968年。
(二)思想研究
钟婴《林和靖其人其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一文纵观林逋的一生,认为他的"隐"有家世的原因;有对宋朝世俗社会及对当时某些国策(如封禅等)的不满,也有自身的佛学哲学思想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等多种原因。"恬淡好古"的性格因素固然重要,但主要是社会因素。俞明伦《略论林逋的思想与艺术》(《浙江学刊》,1986年第1-2期)一文,认为"林逋被逼成隐士沉没下去"、"林逋本来也是个自命不凡、热中功业的人"。此论对林逋的看法好像有点不堪听,但是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10]对林逋的评价更低,说他"长揖公卿,妆点湖山,而颂其诗,想见其为人,身冷眼热,遂开后来山人无数法门,而逋其典型也。"俞文引言部分谦言,"本文不能说旁征博引,抉幽探微,只是想讲出一点别人没有讲过的话;谓之翻案文章,亦无不可",可惜未能引起当时学界的反响。钟婴《犹喜曾无封禅书——林逋评传》[11]一文对林逋的生平及家世进行论述,其中对林逋的籍贯"四明(宁波古称)说"存疑。林逋和"宋初五代遗民及诗僧"的交游,此文论述至为详尽,全景式的展现了林逋的生活和才识。将林逋的哲学思想界定为"主要继承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尤为可贵的是,文末附录了"林逋生平系年",于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有开创之功。谢先模《林逋诗中的愤世思想》(《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一文在分析了林逋的有关诗歌后,认为"林逋诗歌中表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屈服,对官场丑恶现象给予辛辣的讽刺,对世道的愤慨","凡此种种,使他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他痛苦极了,于是愤世嫉俗的思想产生了"。有关林逋思想中的矛盾成分,赵齐平先生亦有论述[12]。林逋确实一直停留在"隐、显"的矛盾之中,不能解脱;中国古代隐士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林逋也不能例外。张毅先生认为:"在林逋身上,儒家的道德完善与道释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相表里,表现出一种清高脱俗的节操和高雅闲逸的人格。"[13]马茂军《林逋的复远古思想与文学创作》(《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一文认为,"林逋追慕的是更为远古的太古、三代的生活方式......追慕的是巢由那样的太古逸民人格",林逋的"隐逸思想融摄儒道,而且浸染了禅学思想"。此论为我们探究林逋的思想渊源,提供了一个视角,也为林逋处士身份的阐释做了有益的尝试。
1、发掘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 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广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创新点,创新点指的是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并且具备原创性的一种特点,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乃至于高于前人的研究上得出的一种独到观点,换言之,创新点也
可以对比一下中国的古典诗歌和英国的现代诗歌,可以对比一下国内外的文化,然后也可以选择一些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来论述。
写作思路: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
据相识的别的学校的同学说,有专门的识别软件,把论文输进去,软件自动识别有多少内容不是自己写的(引用的除外),如果超过10%就算是抄袭。 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