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52

豆豆腐腐点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国首位写作博士论文答辩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街头流浪泡泡

已采纳

后来他发展的非常的不错,他成为我国的一名科学家,并且帮助我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现在他经常出去旅游,每天过得非常的幸福。

141 评论

邮政邮政

他过得很好,并且一直在为国家服务,他本人的学术造诣非常高并且做出了巨大成就。

180 评论

豌豆大晟

后来这个博士成功的进入了我国的中科院,为我国的科学发展默默的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21 评论

hereparadox

1982年,我国举行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次博士论文答辩。那一次到场的老师阵容非常豪华,他们都是当时科研界的顶尖人物。比如,曾参加“两弹一星”工作的彭桓武,以及胡宁与戴元本等著名的教授,由他们组成一个七人的答辩会投票小组,让他们来评判博士生论文的质量,以及是否有资格可以成功获得博士生的称号。

此次答辩会老师的阵容强大,学生的阵容也不容小觑。因为这一届的博士生各个都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正如,那位博士编号为001的学生,就曾受到杨振宁的青睐。

01新中国第一张博士证书的颁发

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博士生,他的博士证书是由钱三强亲自签发的,他的博士编号完整地来讲是“10001”,这代表着中国第一批博士生中的第一位获得博士称号的学生。现在,这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博士证书已经被国家博物馆给保存下来,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美好象征。这是对于这张证书的拥有者马中骐一生最好的肯定。

02马中骐漫长的博士之路

马中骐,他的博士之路走得非常艰辛。从大学本科到博士毕业,马中骐整整走了二十六年。在1956年的时候,年仅十六岁的马中骐就进入到兰州大学就读。马中骐选择的是那所大学的物理系,秉着对物理学的热爱,马中骐克服了兰州的艰苦条件,用学习和知识来充斥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兰州大学上学的那段时间里,马中骐几乎书不离手,只要有了空闲,那就坐下来品读书籍,研究知识。至于其他的户外活动,他则较少参加。

马中骐在兰州大学顺利毕业以后,便开始了留校教书的生活。那一年,马中骐才只有二十一岁。在兰州任教了三年以后,马中骐又一次迎来了自己新的学习生涯。他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了胡宁的学生。在胡宁教授的帮助之下,以及马中骐自己的刻苦学习之下,他的课业成绩非常突出,也受到老师的关注。可是一年以后,马中骐迫于社会因素,不得已再一次回到了兰州,在那里劳动做苦力。

虽然工作的时间大大占用了马中骐的读书时间,但是他还是能挤出一点时间读书,就多挤出一点出来。后来马中骐的两次研究生重读愿望都落空了,这让他备受打击。不过,幸运的是,国家惜才爱才,放宽了考试的年龄限制。这才让马中骐有机会可以重新回到学校。

就这样,马中骐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回到了学校学习,并且成功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博士生。马中骐的博士论文还曾经被送到杨振宁的手中,让杨振宁帮忙把关,由此可见马中骐学习成绩优异,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杨振宁也曾经评价说他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

03马中骐2005年退休

之后,马中骐还被国家评为“博士导师”,由此可见马中骐的学术造诣有多高了。马中骐一直在为国家服务,直到2005年的时候,他才在任上退休。马中骐的一生是传奇的,他用他的刻苦,来告诉人们努力了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244 评论

企业工作号

该博士学识渊博,具有进取心,在工作后不断专业,目前是被业内尊敬的泰斗级人物。

184 评论

立志做渔婆

有这样一位博士,他是中科院的黄国平,在论文答辩现场,他的结束一篇《致谢》感动全场,官微也在微博上转发这篇文章,同时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网友。在这么一篇简短而不失力量的致谢词中,我们看到了他辛苦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他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学术精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打动人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国平的经历坎坷,人生不易。黄国平在致谢词开头讲到,22年的求学路,经历过很多困难、吃过很多苦,才能在这里讲述这一篇博士论文。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在年幼时亲人离世,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才得以一步步走出大山,踏上求知好学的道路。从大山到镇上,从县里到市里,从西南大学到中科院研修所,这一步的坎坷说不清道不尽,人生的道路也越来越宽广,生活的重担全都被年轻人的稚嫩肩膀抗下。这些平静的叙述直击大家的心里,让人们无比动容。

二、人们感动的是黄国平的在人生苦难中的坚定意志。从小的家庭情况就注定,黄国平要想走出一道宽广的人生道路是无比艰难的。上学时候的经济困难,生活的艰难困苦,没有家人亲人的陪伴,生活的重量几乎能压垮任何一个小孩,但他却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同时坚持着自己的求学之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最宝贵、最让人珍惜的东西。

三、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永远存在。寒门子弟闯出一片天地的故事永远是大家喜闻乐道的,因为大家能从中汲取力量,相信再弱小的种子也能长成苍天大叔,我们要相信生命的力量。苦难中永远都孕育着希望。只要敢于奋斗,人生无所畏惧。

大家对于这件事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

156 评论

刘思韵2522

这篇论文能够走红,与这位博士的生活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博士在论文中一直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只有读好书才能不枉费活了一世。

202 评论

玥玥285966231

学习吸收知识,知识越渊博,吸收的越多,才能有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现在生活中对学历的要求逐步的在增加,每个人都希望能考一个好大学,在大学中有一个好的硕士学校,去提升自己的学历,因为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太多太多,竞争压力太大太大,硕士时再考一个好的博士老师,学历达到更高。我们今天所说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博士生,他的博士毕业证书上面的编号是1,我们不禁会好奇的那个编号1的博士,现在发展的怎么样呢?

【马忠骥】

在1982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对知识越来越重视,有了我国第一次到博士论文答辩,而在当时能上学,学历能到博士的人少之又少,肯定每个人都知识渊博,每个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在当时拿到第一个博士证书,证书上面的编号为10001,这个人就是马忠骥,而马忠骥的博士证书还是钱三强专门为他发放的,这就是荣誉。我觉得他应该很激动,很骄傲。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据说,这个第一个博士证书,还放在博物馆被收藏起来了呢,因为意义重大,代表着新中国的发展。马忠骥可以,很骄傲,很自信地告诉自己的后代,自己的博士证书还摆在博物馆里被收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不去吸收更多的知识呢。

【马忠骥的学习之路】

在我们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学习知识肯定是每个人都很渴望,因为有了知识就能吃饱饭,但是学习又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马忠骥在当时很努力,在16岁的时候,就凭借着自己的成绩考入了兰州大学,在兰州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但是不努力就不能吃饱饭,所以还是得劳动,因为那时候讲求公分,所以他,边读书学知识边,劳动,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是参加了我国,第一次的博士论文答辩,而且成绩还很优秀,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证书的人。

【现如今的马忠骥】

马忠骥在成为博士之后,他觉得是国家培养了他,是国家给予了他这个学习的机会,所以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报答国家,所以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国家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曾被国家评委博士导师,这就是对马忠骥的肯定。

马忠骥如今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他退休之后也没有忘记学习,他一直坚持终身学习这个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从来不会放弃学习,这就是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精神吧,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榜样,我们幸福的生活,优美的校园环境,干净整齐的教室,我们应该珍惜她,珍惜今天这个温暖又干净,幸福美丽的世界,大家都求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评论,谢谢?

8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答辩

    只要是考进去的都应该能顺利通过,祝你成功,大哥给点分吧

    贝贝哈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北航首场博士论文答辩完成

    12月8-14日。北航博士2022年12月的答辩时间安排为12月8-14日,学院学位会安排为12月15-21日,博士生学位论文格式审查为12月22-27日。

    虫子不乖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与答辩工作规范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对此项工作须给予高度重视。为

    幸福的小萝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

    所谓的单证就是同等学力申硕,同时论文答辩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学员通过考试之后就应该论文答辩了,首先是写论文,考试结束后考生要在一年内完成论文,在半年内参加答辩,

    薄荷红茶cheer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有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吗

    博士答辩会不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从2014年教育部组织每年抽检以来(博士论文每年抽检上一年的10%,硕士抽检5%),变得越来越严格了,如果被抽检的博士论文不

    刺xin的刺刺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