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lcjunjun
我们发现新一代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和他们的父母辈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每次拉开女儿的衣橱就发现有大量的衣服,都静静地挂在那里很久,甚至有的衣服买回来以后也就穿了一二次。还有鞋柜,里面的鞋子无数,但是经常穿的也就那么几双。在饮食方面也是一样,每次在家做饭都会有剩饭,大部分都起因于健康原因倒掉。硕大的冰箱里放着很多食品来不及食用就已经过期。 这种无节制的消费,我一直没有找到原因,这是社会物质丰富后人类自然的表现呢?还是经济必须促使消费后,才会有新的生产?带着这样疑问我一直不解。 直到我看了英国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才解开我疑惑。原来无节制消费在西方国家也一样呀,现就我看纪录片的结果给大家分享,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这个社会的经济现象。 我们生活中很多消费品在未达到无法使用的时候就认为应该报废了。 1924年英国几个大的资本家联合起来秘密的达成了一项协议,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计划报废。就是说商品不是因为不能使用而报废,而是商家设计的一个报废时间。灯泡厂把以前能使用2500小时的灯泡设计成1000小时,这不仅仅是灯泡的生产难度降低,也使消费者增加了灯泡更换的频率。打印机在墨盒设计上就设定打印五万张以后显示墨盒报废,需要更换。 这就诱惑了消费者再次对墨盒的消费,如果你有更多的打印机产品的认知,只要再一次调节一下打印数的开关,机器还可以继续使用。 计划报废是商家为了更多的出售商品的秘密武器,不过这个计划已经成为全世界公开的秘密。你遇到这样情况,需要继续使用看上去还可以使用的所谓报废商品,一定要研究他的计划报废背后的原理,这有助我们减少消费,节约资源。 人类认识消费的理念非常重要,在西方很多年轻人对消费已经没有准确的认知观。大脑对自己如何消费,如何更好的消费,失去的了基本的辨别能力。 某件商品看到以后,不加思索的就去购买。也许中国的50后、60后在大脑里还刻印着:“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印记,而新的一代完全背离这种理念。也许是那个时代生活物资极度困乏的结果导致人类节约习惯,凡对于能够使用的东西都会物尽其用。在新生代来看,这个世界物资如此丰富,难道还要约束自己去委屈自己的欲望吗? 最好的例证,就是家庭吃饭的时候,孩子们突然的通过外卖平台点了奶茶这种饮品,如果你真正研究一次奶茶的成分,营养价值。生产机制就会发现其价格和价值完全背离,那为什么新生一代会对奶茶这样的饮品如此的感兴趣,无意识的将钱流入商家的钱包。这问题留下你自己思考吧! 使用现金虽然有一定的弊端,比如说,不是很方便,容易丢失。但是它对节制无谓的消费是非常有好处的。自从信用卡发明后,信贷变得非常便利,今天的微信支付,支付宝等便捷支付手段配合花呗,借呗等信贷给新生一代提供了无节制、放松控制的消费环境。 人类很难克服自己放纵自己欲望的弱点,这样就会导致没有能及时还款的人发生信用缺失,甚至一生都变为打工还款的局面。仅仅是这样,无非自己把自己拉入金融陷阱的深渊。最害怕的是会由此引出更大的社会问题,更多的犯罪发生。 我们不是说要取消信贷机制,消费信贷的存在一定要它的合理性,我强调的是不要陷入信贷的金融陷阱去做无节制消费的行为。 自从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发明以来,商品的外形、外包装越来越好看,已经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人类大脑设计的选择机制就是太多的选择,就等于无法选择。很多商品本质没有人任何的变化,通过对人行为的研究,通过商品外形的变化,或者颜色的变化来引导人做无节制消费。 记着在苹果5发布会上,询问的一个果粉,问他感觉苹果5和苹果5s字在本质上有区别吗?他说没有,他说他就是喜欢苹果5s新的颜色和指纹解锁的功能。那指纹解锁和数字解锁有很大的本质区别吗?他说没有,甚至指纹解锁还会带来一些不便。 还有汽车,每次更新迭代都是换个外壳,增加一些车内的配饰,和一些完全无用的功能来吸引消费者作出错误的选择,淘汰那些完全可以使用的汽车,购买一辆只不过颜色不一样的同类车。 你看看,当一件商品从改变外观和无用的功能变得无法抵御人类诱惑时,你又如何抵御无节制消费呢? 在成人的世界里,引导无节制消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商家已经把孩子作为他们的目标。 在大人眼里,再穷也不能能熊孩子,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生活理念,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无节制消费的欲望就深深地植入成人的血液,在大人心里就又埋下的一颗种子。 你可以仔细观察的一下,一个儿童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的玩具,就能知道哪些玩具对儿童的发育成长有利,那些玩具都是因为和其他孩子攀比促使家长作出了无节制的消费,通过玩具的对比就能发现无节制消费造成的巨大浪费有多少。 总之,消费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商家给出无数诱惑的无节制消费商品完全是其逐利的商业行为,我们不能控制商家,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大脑。在我们消费之前,我们要自己仔细考虑这样的消费是必须的,还是无需的。我们在理性消费的引导下,就能抵御无节制消费的欲望,做到最好的个生活的自律管理。
安德鲁鱼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洗手液悄然入驻了我们的生活。肥皂正在被快速占领市场的、看似精致高雅的泵头洗手液所替代。诸如某月亮牌的洗手液,出现在商场、饭店等各个公共场合的洗手台上。初见时,或许你会问,这是什么新奇玩意儿,用肥皂不挺好?假以时日,你多半会说一句“真香”。 据说洗手液比较温和,不像肥皂,洗完手后给人以明显的干涩感觉。而且考虑到在公共场合使用,用洗手液只需按一下泵头,让人感觉比较卫生。于是,你很可能对超市琳琅满目的洗手液心动了,愿意用它来取代家里的肥皂。只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肥皂和洗手液的价格。很明显,洗手液比肥皂更贵。 关于肥皂和洗手液的问题,这部英国的纪录片《超级顾客》就有讨论。纪录片的主持人做了一次街头采访,让人们在洗手液和肥皂中做出选择。可以预见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洗手液。主持人又对比了同品牌的洗手液和肥皂的价格,洗手液差不多是肥皂的3倍。而且就使用次数来看,一瓶洗手液的使用次数是一只肥皂的十分之一。如此说来,肥皂要更划算一些。 那么为什么人们偏爱洗手液呢?主持人又做了一次街头采访。受访的路人们表示“感觉更简单卫生”、“可能清洁度更高”、“更美观”,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卫生”。洗手液真的比肥皂更卫生吗?主持人询问了伦敦大学卫生院的专家,专家表示:“两种皂体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健康益处都是差不多的”,针对某些洗手液声称具有的抗菌效果,她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抗菌洗手液和普通的洗手液或肥皂没有太大的差别。研究表明,要将泡沫停留在手上9小时,抗菌效果才能够起效。 总之,《超级顾客》对待洗手液和肥皂的态度就是两者的清洁效果差不多,而且肥皂明显更为低廉。 除了洗手液肥皂的迷思,《超级顾客》还讨论了很多类似的消费问题:充满艺术感的手作品有时只是某大品牌的其中一条生产线;Miu Miu、Gucci等众多奢侈品墨镜其实都由同一家工厂生产;所谓的男士专用护肤品其实和女士款成分一样,等等。纪录片中所揭示的消费真相,总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被生产商所欺。生产商们提供花样繁多的商品供我们挑选,其中它们的成分并无不同,只是包装和宣传有所差别,而我们所能做的挑选,也仅仅是在生产商提供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超级顾客》会将不同价位的同类商品进行对比。令人惊奇的是,多数情况下,昂贵的商品并不比低廉的商品质量更好。 我们到底购买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让我们付钱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的包装和宣传手段。这些真的值得我们付钱吗?正如片中的一位受访者所说,“重要的不是商品本身是什么样的,而是人们相信它是什么样的”。反思自己日常所迷恋和购买的商品,说不定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这样华而不实的物品。它们不值得。
08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到宇宙中旅行》,或译为《旅行到宇宙边缘》 。可以用迅雷下载。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
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我的感想就是作为人一生中总是会发生很多的事情,会有很多个第一次,但是我们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