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个时光机
您好,专家外审缺乏研究基础是指,在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导致专家们无法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外审。这种情况下,专家们就无法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外审,从而无法发现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专家外审缺乏研究基础意味着,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专家们无法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外审,从而影响研究工作的质量。
易超风格
【导读】对于社工专硕学生来说,学位论文外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由于现在基本实行的都是较为严格的网络“双盲评审”,因此,人情因素几乎可以排除。在外审的过程中,评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那么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是是否存在形式上的“硬伤”
例如,随处可见的错、漏、别字,明显的排版错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大量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引用他人观点不标注,引用第三方数据不注明来源或出处,等等,这些都会非常影响评审专家的观感,因为这其中折射出的是撰写者的态度问题。撰写水平有高低,论文质量有差异,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无论如何,撰写态度都应当是一样的,即严肃、细致、负责。尤其作为学位论文,对于学生来说,事关能否毕业,更须认真对待。如果论文在形式上的“硬伤”过多,必然会给评审专家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起评分一定很低,甚至无法及格。因此,在提交论文前,撰写者一定要仔细检视自己的论文,及时改正这些形式上的“硬伤”,尽可能避免因形式上的“硬伤”过多而导致论文得分过低甚至不能通过的风险。这一点,撰写者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是选题
选题应当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且直接或明显属于社工领域所研究的范围。社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是有自己的边界的,社工不是“收纳筐”、 更不是“万金油”,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什么内容都可以往上抹。对于那些一眼看上去很可能不属于社工领域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无直接关联的选题,评审专家会重点考察其正文内容,而如果正文内容又无法有效证明或显示其研究属于社工研究范围或与社工有直接关联,只能体现出与社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间接关系,则很容易遭到评审专家的质疑甚至否定。从实际来看,有两类选题比较能够获得评审专家认可:一是传统的主流性的社工选题,如关于老年人、儿童、残障者的社工服务等,二是具有探索和创新色彩的社工选题,如关于社工如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创新、如何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等。但无论如何,如果一篇社工专硕论文从头到尾看不到“社会工作”或“专业社会工作”字样,在绝大多数评审专家眼里,都是难以被允许的,因为从专业归属角度讲,这样的学位论文能否视为社工论文,无法确认。
三是框架
除了“绪论”和“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必须要有之外,论文的主体内容应当包括对于研究对象现状的基本介绍、社工介入过程的具体描述、基于社工视角对社工介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归纳总结及原因探讨分析、专业反思或建议这四个基本部分,缺一不可。除了这四个基本部分之外,是否增加其它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把握,具体视情况而定。因此,一篇完整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由绪论、前述主体四部分、结语(或结论、或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附录构成,否则从结构上来说就是残缺的,评审专家可能会据此判定撰写者思路不周全、逻辑不缜密。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三点:其一,一般来说,问题的归纳总结与专业反思或建议需对应,且顺序也应相同;其二,专业反思或建议应紧扣社工本身,至于政府应当怎么做、社区应当怎么做、媒体应当怎么做、公众应当如何,等等,如非确实必需,就不要写了,因为这不是社工的事儿,社工也“管”不到;其三,提出的反思或建议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概括、提炼和升华,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具体问题所提出的,应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同时,还应从推动和促进社工专业自身整体发展的角度加以思考,这样论文的格局和立意才高,才能更加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
四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的是撰写者对与自身选题同领域或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呈现的是撰写者的理论视野和学术基本功。因此,对于文献综述,撰写者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视,许多评审专家也很看重这个。总的来说,文献综述一要充分,即尽可能地将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的、具有权威性或标志性或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最新成果涵盖其中;二要分类,即对这些已有成果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研究视角不同进行相应的归类划分,从而做到条分缕析、清晰扼要、全面立体、既广且深。在此基础上,撰写者才能进一步展开评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是主要参考文献
撰写者常常会忽略这方面的问题,以为只是“小事”,却殊不知有的评审专家恰恰对此非常在意,认为主要参考文献的撰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的严谨程度。首先,作为按现行规定篇幅不得少于2.5万字的社工专硕学位论文,至少应有50条左右的主要参考文献,低于这个数量,在许多评审专家看来,表明撰写者的阅读量不够、对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已有研究成果的掌握不足,将导致撰写者难以充分进行文献综述,造成从一开始其研究的基础就不牢靠。其次,主要参考文献中应包含与选题同领域同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引用的都是十几年前甚至数十年前的文献,除非公认的经典或权威之作,否则会被评审专家认为对该领域或该方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缺乏必要了解。再次,不能将各种类型的文献混在一起排列,而应分类列出,这是基本的规范性要求。最后,参考文献中的期刊类论文须来自正规刊物,最好是CSSCI(含扩展)或社工领域内公认的专业权威期刊,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野鸡杂志”,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评审专家很强调这一点;专著最好出自等级较高或声誉较好的出版社,对于来自其他与社工专业相距较远如电子、机械、文艺、体育等行业出版社所出版的社工类著作,采用时一定要谨慎;至于网络参考文献,则所提供的链接地址必须是准确和可以有效打开的。
以上就是2020年社工专硕学位论文外审注意事项的相关介绍,其实关于社工论文,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可以,因此,只要不触及“红线”、突破“底线”,评审专家对于论文本身的具体见解或看法,一般不会过于苛求。但作为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该有的质量还是要有,该有的模样还是要有,该符合的要求还是要符合,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注意,如此,才能更顺利地通过外审。
贪吃的懒妞
最近在我们的辅导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尤其是本科生同学们(也包括一部分研究生同学们)在法律论文的写作中喜好如下的模式:先分析某一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或者不足,随后提出应该如何完善这一法律制度。我们针对这种写作模式探讨一下这种写法本身所存在的“不足”。首先要承认,任何写作方法都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具有中立性。先“缺陷”后“完善”的写法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很多法律并不完善的前提下,对一些立法上的问题展开探讨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思路,有利于推动我国法制完善。其次,这种写作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论文主题。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你老师叫你写一个关于《唐律》的论文。难道你也写唐律有什么缺陷,以及唐律应该如何完善?假如你老师让你分析一下美国宪政的发生脉络,你也分析一下美国宪政有什么缺陷,美国宪政应该如何完善?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再次,这种写作模式将重心过度地放在了立法的角度。例如,在分析反垄断法的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反垄断法目前存在哪些哪些的不足,应该如何如何地完善。殊不知,法律的生命并不在于制定,而在于实践经验,一味地强调如何完善法律并不现实,尤其是很多法律本身就实施不久,马上将这些法律拉回去修改,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出台还不久,很多同学,包括很多大学老师都已经在探讨这两部法律有哪些不足,以及如何修改这两部法律了。作为理论探讨,并无不可,但是这种研究模式并不理性。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认为是在法律制定阶段出了问题,并且认为需要修改立法和重新制定法律。这种激进的态度并没有体现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严谨与保守,倒更像是一个革命者的所为。最后,我们要告诉同学们的是,法律研究方法有很多很多,先“缺陷”后“完善”的写作模式已经泛滥了,建议大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写法,说不定能够写出别有一番味道的文章来。至于法律论文写作还有哪些写作方法,我们将在后续的一系列讲座中具体阐明,目前还在材料整理阶段,望同学们耐心等待
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所在单位导师论文评阅意见表填写方法如下所示: 导师意见: (包括申请人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外语程度、学术作风及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否由本人
首先,学位论文完成后,首先提交给指导教师评阅,导师评阅通过后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再送同行专家评阅。其次,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进入复审不一定能录用。这个最终还是取决于终审。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下文是我为大家
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要不要放进毕业研究生的档案。 以长江大学为例,根据《长江大学研究生档案管理办法(暂行)》: 毕业研究生的存档档案包括研究生成绩单、学位申请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