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94

氷之世界
首页 > 期刊论文 > nature论文造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李路路

已采纳

因为他们的文章发表的大部分数据无法被人们接受

172 评论

霸气Annie姐

可能是因为有些的话还是不被人们的认可的吧

308 评论

群群群群超爱吃

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在发表时的实验数据不被大多数人所信服

246 评论

weddinglily

我觉得因为人家还是有实力的,所以这些都不是难题。

200 评论

Agent数码Reaper

这个主要的可能就是在一方面没有管理好的吧

286 评论

咔嚓咔嚓咔嚓啦

首先明确一下这篇文章不是作者主动撤稿,是编辑撤稿。虽然撤稿声明的口吻像是作者主动撤稿,但是这篇文章是编辑撤的,这种写作方式只是一种格式(如果不信,去查查别的期刊,都是这么写。retraction watch的采访也表明邢立达等人不会撤稿)。邢立达也真是大佬,nature说发就发,说撤就撤,真是如此坦然,大家风范。以及下面那些粉丝评价也是挺无语,居然有人说嘤嘤嘤好棒,听起来怎么像是觉得被撤稿是个很光荣的事呢?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会撤稿呢?首先,期刊并不会频繁撤稿,因为这会降低期刊的声誉,对于小的错误,且不涉及造假的情况,期刊通常会发表勘误来对错误进行纠正。而如果是学术争论的话,可以发表经过同行评审的comments进行讨论。论文只有在错误严重到让人质疑研究的有效性时才会撤稿。通常,撤稿的文章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有明确证据显示研究发现不可靠。2.存在学术道德的问题,比如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的论文。由此可见,撤稿实际上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并且已有研究表明,撤稿会对作者的职业发展产生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1.】。邢立达的文章是否符合上述两点?首先这项研究成果是不可靠的。三维模型在进行重新渲染以后,可以明显看到顶孔,翼骨齿,腭骨齿,侧生齿,无法找到方轭骨和眶前孔。即使不做系统发育分析,这样的特征组合也已经足够说明眼齿鸟属于鳞龙类,而不是主龙类(包括恐龙和鸟)了。其实作者们在文章中也指出了这个标本具有很多蜥蜴的特征,但是他们的操作令人费解,做系统发育分析的时候使用了只包含中生代鸟类的数据库。除了研究结果有严重错误以外,这篇文章是否造假?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化石造假是最典型的造假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如果事先已经知道这是蜥蜴,甚至知道有另一件带有头后骨骼的标本,这篇文章的性质可就远远不止是学术错误那么简单。事实上,这篇文章去年9月份投的稿,1月份被接收,3月份发表出来,但是邢立达等人在去年11月份的曼谷琥珀大会上就已经知道了有更完整的标本,以及这个标本是蜥蜴,不是鸟(这件事情国外同行是有证据的,而且nature的编辑也为此承受了很多压力,甚至下班了半个月)。作者们完全可以主动撤稿,防止错误知识的传播,但他们没有那样做,而是坚持以错误的研究方法去证实错误的结论。这么做是处于何种居心,我也不好推测

115 评论

曼丽nilei

据悉,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GlaxoSmithKline R&D China)负责人臧敬五2010年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论文涉嫌造假,己离开该公司并正在接受调查。该文(Nature Medicine 2010,16:191-197)的第一、二作者是刘学彬(Xuebin Liu)、梁绍勤(Stewart Leung),通迅作者是臧敬五。据该文报道,白细胞介素7(IL7)对多发性硬化症动物模型和患者血液中TH17细胞的生存和扩增起关键作用,且阻断IL7受体能减轻实验性多发性硬化症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和临床体征。因此,IL7受体抗体己成为GSK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候选药物并进入临床试验,被臧敬五树为GSK中国研发中心的标杆。接到举报后,Nature Medicine 和葛兰素史克总部经过慎重调查,在发现事实与举报一致的情况下联合派出调查组于2013年5月23日来到上海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对该文主要作者臧敬五、刘学彬、梁绍勤等人进行了单独询问、核查。臧敬五等人伪造实验结果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129 评论

zhaoyaxiao12

风波过后,她用众多国际科学奖项来证明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并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对于致力于研究的研究人员来说,他们遭受的最大侮辱可能是学术欺诈。直接否定当前的科研价值也可能影响今后的科研事业。“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卷入了21世纪最大的学术欺诈。此案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并与诺贝尔奖的成就直接相关。

1970年,鲍哲南出生在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爸爸鲍希茂和妈妈陈慧兰分别是南京大学的物理和化学教授。鲍哲南对多学科研究的深刻理解与她体内流动的物理和化学血液密不可分。科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使她比大多数人更早地打开了奇妙科学世界的大门。后来,鲍哲南进入南京大学高考,成为父母的校友。她对高分子化学的真正兴趣是在南京大学薛琦教授实验室的大三时,当时鲍哲南一家移民到美国,她也进入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她大学毕业前,芝加哥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鲍哲南原本想在完成博士学位后申请贝尔实验室的博士后学位,但他被直接免除博士后程序两年,并被聘为研究员。急诊室实验室现在是诺基亚的子公司高度专业化、资金雄厚的贝尔实验室为鲍哲南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人造电子皮肤是她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之一。20多年来,柔性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她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研发成果也为她研究生涯中主要开发的人工皮肤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对鲍哲南来说是丰收年。她成为贝尔实验室的杰出研究员,贝尔实验室是贝尔实验室最高水平的科技员工。他还获得了美国化学学会团队创新奖、研发100奖等美国著名奖项。而这一年,她也遭遇了舆论风暴。有证据表明,舍恩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学术报纸上发表的论文有造假的痕迹。贝尔实验室立即成立了一个审查委员会对他进行调查。最终证实舍恩的学术造假属实。除了舍恩,关于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的两篇论文的主要作者还包括鲍哲南。外界对鲍哲南的猜测和谣言对她影响很大,认为她也涉嫌学术欺诈。

2004年,她接受了斯坦福大学的邀请,在化学工程系任教。科研水平逐步提高,鲍哲南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奖项。当被问及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否是诺贝尔奖时,她坦率地承认科学研究是一种兴趣,她愿意做她感兴趣的事,而不在乎荣誉。进入斯坦福大学后,她不再局限于有机电子学,而是开始对能量电池感兴趣。2010年,鲍哲南作为创始人之一创办了C3NANO公司,并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2016年,她被选为美国工程学院院士,并进入美国工程领域最高学术团体。2017年,她获得了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例如,如今48岁的鲍振安教授拥有400多篇论文和60多项美国专利,并在科学界获得了无数的头衔和荣誉。

228 评论

黎明同台

我觉得邢立达团队撤回来世界最小的恐龙,这篇论文我觉得也是正常的,因为本身他们就没有办法证明这个恐龙是最小的,所以本身他们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线的

98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现学位论文造假

    第一条 为规范学位论文管理,推进建立良好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肃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本办

    阿满思密达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nature论文造假

    因为他们的文章发表的大部分数据无法被人们接受

    氷之世界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博士毕业论文造假

    不会,因为他的论文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在论综的部分出现了大段复制,但符合相关规定,所以不会成为下一个翟天临。

    南京194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期刊论文造假

    如果发现学术期刊的论文有错误可以联系对方。 在自己已投稿的文章中发现错误后,第一时间应该是与征稿方取的联系,将错误如实告知对方,在文章未被发出之前,是有可以进行

    traveler07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文参考文献造假

    我的论文当中的参考文献并不是真实的参考过会被检查出来吗?写论文是每个科研汪的必修课,而一篇完整的论文后面都有一长串的参考文献。但是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引用参考

    洁博利郑少波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