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kingnine
萧乾 文洁若《书评.书缘.书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书评.书缘.书话》的结构是这样的:萧乾的《书评研究》(首发于三十年代)加萧乾和文洁若的书评、书话汇集成册。 萧乾的书读得多些,字里行间更能藏得住锋芒的是萧乾。文洁若的则更加理性和爽直。萧乾常在一些文章里提到被毁掉的书信和卡证、创作资料,念念不忘又无可奈何,“如今,太平日子来了,想写点回忆录,搞点研究,可旧时的书籍、笔记、日记、卡片,早就统统化为灰烬。这时,心里又计较起来。”但文洁若会在文章里告诉读者,“姐姐被打得神经错乱,把那批珍贵资料付之一炬。”又借钱钟书的话:“年复一年,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的话,说萧乾在九十年代写的短篇小说《法学博士》,确实没有了早年的神光韵釆。 关于张爱玲的《色,戒》,文洁若如此评价:“她借这个短篇来清算自己糊里糊涂地被文化汉奸胡兰成蹂躏了青春。张爱玲是个神经质的才女,晚年她离群索居,幻想有虱子,说不定那就是胡兰成的化身。”(P337)文洁若是务实的才女,她既然这么写,想必有她的自信或可爱的执迷不悟,写此文时张已不在人间了,但哪怕张活到现在,她也是不屑回应的。 文洁若的业务水平是一流的。她为了写远藤周作访问记,“事先把几家图书馆所藏的二十几本远藤的作品全看了,想好了问题,按照电话里约定的那样只釆访了一小时,便写出一篇三千字的访问记《早春东瀛访远藤》,编辑部一字未改地予以发表了。”这样的用心值得我们学习,不管哪个行业,机会一定是为用功的人准备的。 萧乾说文洁若闲不下来。“由于搞翻译,她整个被英、日文工具书包围起来了。她是能坐下来就干上几个钟头的。” 《书评.书缘.书话》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萧乾的文字,尤其是书评部分。“书评家所要的是如何分出正误美丑来,每个书评家都须造他自己的显微镜,自己的尺。 ”“一个理想的书评家要具有足用的知识和品味的背景,对实际生活又怀有莫兴趣。”“不公正的书评不一定都是破坏的,有的是势利的。”“一切把注意由作品移向作者身上的书评都不容易避免势利的……肉麻的恭维话,好像一个博士写出来的必是天书似的。”“书评家不仅要评介已有的,他还要鼓励未来的。”“一个公正的书评家不但不应冤枉作品,还得切实地发现它的价值。没有博大的包容一切的胸襟是不宜从事书评的。”“俏皮话就常欠忠厚。比那更坏的是原书并未详读,只抓到一两个小错,死死不放。书没看到一半,断语却刻在心上了——甚而未开卷已有结论。”“阅读能力主要的依靠是了解力,因为如果览遍十行黑字而未能抓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十行”的力气是徒然浪费。”“手法尽管来得熟练,甚至文字还有些漂亮,但一颗假心是换不得真挚情感的。” 以上文字,摘自《书评研究》,《书评研究》写于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是萧乾先生在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毕业论文。我反复把这部分内容阅读,公平、专业、包容、真挚……这些词一下子闪亮了,生命中的贵人从书里相遇了,无以为报,不辞辛苦分享给有缘人。这本书的原主人姓李,他也在书中留下了一些文字,也分享到此。“评奥尼尔(奥尼尔及其《白朗大神》),应只萧乾文学评论的巅峰之作了。”“这篇文章(《思辨随笔》不可不谈),惜未能展开讨论。以区区几百字应付,晚年萧乾的精力,太令人可惜了。唉,十年时光,也同样使李健吾、查良铮折尖啊。”我也该感谢书的主人把2011年的藏书出让,正好遇到了我,它将长留我身边,待我在书海中遨游一圈回来,萧乾文洁若的文字,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迪。 “我组织起一支书评队伍:杨刚、宗珏、常风、李影心、刘荣恩等。有的还健在,有的已作古;有的移居海外,有的仍在我们中间。”“在上海时,我顶着大太阳,冒着溽暑,去四马路买回一叠叠值得一评的书,然后打包分头寄给我那十来位书评家,请他们评论。” “半个多世纪后,书评并没在读书界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也还未见到有人像当年的宗珏、李影心那样以写书评为职业。”(《书评面面观》序) 如果没有那场浩劫,萧乾和他的书评队伍必有更好的事业;如果萧乾有朋友圈或者公众号,我一定会给老人留言,向他打听《书评家的趣味》的作者李影心的情况,他后来去哪了?他为什么突然间就消失了?为什么互联网都搜不出他的信息了?他为何成了“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可是生活就是没有如果,否则《书评家的趣味》的编者陈子善教授,早就替我们问了。
liuyanfei0451
1.The Golden Wing: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y,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47. 中文版《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三联书店,北京,1989。2000年再版。2.《凉山夷家》,商务印书馆, 1947。英文The Lolo of Liangshan (Liang-shan I-chia)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Inc. New Haven, 1960.3.《从猿到人的研究》,北京耕耘出版社,1951。4.《原始社会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5.《原始社会史》(主编),中华书局,北京, 1984。6.《民族学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5。7.《民族学通论》(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北京,1990 版,(1997修订再版)。8.《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5。9.《林耀华先生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99。10.《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11.“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与切博克萨罗夫教授合著),原载《苏联民族学》1961年第3期。日译连载于《东亚民族学论文集》第2(1965)、3 (1966)和第4集(1967)。中文版初见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3集(1984),第10-53页。12.《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为林耀华教授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论文)12林耀华,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1910年3月生,福建省古田县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中共党员。1928—1935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硕士学位,1937年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40年获哲学博士。1941年回国任教,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民族学系主任,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祖成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燕京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及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和美国传记研究所国际名誉顾问等职。60余年来潜心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人员为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半个多世纪中,他含辛茹苦乃至冒著生命危险深入边远的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论文,著述颇丰。主要著作:《金翼》(1941中英文共七个版本,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nl,台湾桂冠图书公司,三联书店);《凉山彝家》(1947年,商务印书馆);〈原始社会史》(主编,1984年,中华书局,获北京市及全国三项奖);《民族学通论》(主编,1990年,获北京市及全国三项奖)与《凉山彝家的巨变》(1995年,商务印书馆,获中国第十届图书奖)。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访讲学活动。其传记已被《美国世界名人录》等十多部国际名人传记收录。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它是本科学生开始从事工程设计、科学实验和科学研
2005年至2014年,燕京理工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17项,发表学术论文632篇,编写出版专(译)著、教材119部,获得专利5项。2011年校级课题结题
燕山大学 毕业论文60-69学分。评分标准: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正确。没有大的原则错误,只在非主要内容上有欠缺和不足;立论正确,
不同学校对于重复率要求是不一样,大体来说,大同小异,本科的查重率一般要求控制在30%内,研究生论文的要求会更高。如果去掉引用文献的符合率,低于20%,则可视为合
1.如果是论文刚开始,想换已经提交系统的论题,可以和导师沟通,看看能不能换,如果能换,具体怎么操作、怎么走流程,以学校要求为准; 2.如果是论文定稿上传系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