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贝卡sl小姐
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带我们发现宇宙 探索 的又一“高光时刻”——黑洞和银河系“最深处的秘密”,三位获奖者的开创性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中,罗杰·彭罗斯是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目前为牛津大学名誉教授,他获奖的原因是用数学严格证明了黑洞的产生符合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原理;赖因哈德·根策尔现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长,安德烈娅·盖兹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文学教授,这两位科学家通过近30年的持续追踪和计算,发现了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天体。 银河系中央的至暗奥秘 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其中包含4000亿颗恒星、大量的星团、星云,同时还包含着无数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太阳系所处的位置是银河系的边缘地带,从地球出发,我们去往银河系的银心,至少需要2.6万光年。 银心位于人马座、蛇夫座与天蝎座三个 星座 中,是银河系环绕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是整个银河系中最明亮的区域。在那里,有100亿颗恒星闪耀,点缀星空,跨度达到数千光年。最中心处被标示为强烈的电波源,可能是个超大质量黑洞,被命名为人马座A*。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德国物理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女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就各自领导着一支队伍对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区域展开观测。两支队伍不约而同地发现,这里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诡异的景象:似乎有一个质量非常大的不可见物体,像一头怪物,牵引着这一团恒星,使它们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四处乱窜。其中一颗恒星,被称为S2,花了不到16年的时间就绕着银河中心转完了一整圈。这个周期短到令人咋舌,相比之下,我们的太阳绕着银河系中心走完一圈,要花上2亿多年才行。 是什么让恒星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旋转?根据目前的引力理论,只有一个可能的候选者——超大质量黑洞。 近30年来,根策尔和盖兹一直在我们星系中心的一团乱麻中追踪着银河系中心。根策尔团队使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盖兹团队使用位于夏威夷的Keck天文台,这两个天文台都配有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从地球看去,银心部分充斥着宇宙尘埃和干扰星光。根策尔和盖兹开发出了一系列方法,可以穿过星际气体和尘埃聚成的巨大云团,观测到银河系的中心。同时,他们还通过对地球大气带来的成像扭曲进行矫正,进一步提升了上述方法的精度和观测极限。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系中央存在巨型黑洞的决定性证据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我们看不到黑洞本身,但是可以看到黑洞周围恒星的运动轨迹。通过计算这些恒星的轨道,就可以反推出黑洞的位置和质量。科学家经过多次测定,人马座A*区域虽然大小和整个太阳系差不多,但质量却达到了430万个太阳那么大。 研究黑洞的 历史 黑洞是宇宙中最恐怖的天体,它引力极其强大,能够吞噬周围的一切,以至于所有粒子,甚至光都无法逃出它的魔掌。这样的暗黑天体人类是无法观测到的,也曾长时间无法相信它的存在。 1915年,爱因斯坦发展出广义相对论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之间的引力来自于时空的弯曲。仅仅几个月后,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得到了著名的史瓦西解。史瓦西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聚拢在时空中的一点,那么这团物质就会把时空严重扭曲,以至于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的光都无法逃脱,这便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黑洞雏形。 但戏剧性的是,爱因斯坦本人并不相信黑洞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在193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还公开说明黑洞不能存在的理由。其实,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都不敢相信宇宙中竟然还有这么奇怪的天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计算证明了黑洞存在的可能性。 20世纪60年代后,黑洞研究领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一大批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这个领域。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有关于黑洞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得到的。在这一时期,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相对论物理大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约翰·惠勒,他不仅学术研究非常出色,而且在科学传播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黑洞这个名字经过他的命名和推广,才得以被众人所知。在惠勒之后,霍金进一步发现了所谓的霍金辐射,改变了之前经典广义相对论对于黑洞的认识。 彭罗斯证明了黑洞的存在 罗杰·彭罗斯1931年8月8日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州的一个科学世家,父亲是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莱昂内尔·彭罗斯。罗杰·彭罗斯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弟弟是国际象棋大师,妹妹是英国知名的医学科学家、遗传学家。 小时候,彭罗斯的数学不太好,他反应很慢,慢到让人无法想象。一次在课上,老师要求完成一些心算,学生们必须很快地计算,对年仅8岁的彭罗斯来说那速度太快了。因此,老师把他换到了一个稍差的班级中。那个班级的老师发现彭罗斯考试成绩如此糟糕后,决定不限定考试的时间,喜欢做多久都可以,且考的考卷都是一样的。考试结束后的活动时间中,每个同学都走出教室开心地玩耍着,而小彭罗斯仍在继续答题。最终,彭罗斯都完成得不错。只要可以慢慢来,彭罗斯就能得高分。 小学之后,彭罗斯先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隶属中学,然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大学毕业后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8年,彭罗斯在知名代数学家与几何学家约翰·托德的指导下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在那个时期,已经有一些科学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但那些研究都假定了严格的球对称性,即假定了一个物理上无法确立甚至有可能不成立的条件,而现实世界里的恒星虽接近球形,却不可能是严格球对称的。因此,这些研究作为对黑洞的预言都不够坚实。对恒星能否坍塌为黑洞,甚至黑洞能否存在,当时仍有大量怀疑——怀疑者中包括了爱因斯坦本人。 1965年及以后,彭罗斯发表了以《引力坍塌和时空奇点》为代表的一系列论文,采用了在当时的广义相对论研究中还很新颖的拓扑几何方法,在不依赖对称性的、更普遍的条件下,证明了在大质量天体塌缩成黑洞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点,所有的塌缩物质在这个点之后不再存在,所有已知的自然规律也都在其中停止了。用几何的语言来说,这是几何上的奇点。而在普通人看来,这是毁灭之点,因为越是靠近这个点,引力产生的拉扯力越大,最终归于毁灭。 奇点的存在一直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难题。好在我们这些在黑洞外部的人不必担心,因为我们看不到它们,它们总是被所谓的视界包围起来,对于视界内部,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霍金和彭罗斯的双剑合璧 当时,同在剑桥大学、已经患上“渐冻症”的霍金遇到彭罗斯,开始了他们合作研究宇宙学的旅程。彭罗斯比霍金大11岁,他有相当好的数学功底,当其他人正在费尽心思猜测求解方程时,他引进了一种新方法,不需要具体的求解方程,就能看出解的一些性质。 从1965到1970年,霍金和彭罗斯组成一个黑洞和婴儿宇宙(即“早期宇宙”)的研究小组,两人一道将奇点的存在性证明推广到更加普遍的宇宙世界里,包括早期宇宙,他们提出了著名的“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定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物理学概念,一部分是数学上的严格证明。 1965-1968年,霍金完善了前人关于宇宙起源的设想:宇宙可能起源于一场大爆炸,其中心为时空奇点——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1970年,霍金与彭罗斯合作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宇宙中必然存在奇点。这意味着宇宙有开始也有终结——时间诞生于大爆炸的奇点,终结于黑洞内部的奇点。 奇点定理让“宇宙大爆炸” 学说变得理所当然。因为奇点必然存在,所以宇宙必然有开端,这就是奇点定理的伟大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只有大爆炸假说可以完美处理奇点的问题。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引力波的发现,类星体(活动星系核)的研究成果都在表明,大爆炸学说是目前唯一一个符合所有观测结果的假说。而这一切都起源于霍金和彭罗斯关于奇点的论证。 2010 年, 彭罗斯与另一位科学家分析了威尔金森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器观测到的资料,发现在大爆炸之前竟然存在神秘的辐射。他们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五个环具有特别的意义, 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 历史 上五次大规模的事件。彭罗斯和合作者称这是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们提出一个新的宇宙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的宇宙是更大的振荡宇宙的一部分,今天的宇宙一直在膨胀,但是这种膨胀并非万古不变,随着黑洞将宇宙内的物质全部吞噬,在遥远的未来将以大爆炸的形式再度开启另一个宇宙。 更多的黑洞类型 得益于天文观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非常多的黑洞,通过质量可以把它们分解为三大类: 一类是恒星量级的黑洞,其质量介于3个到100个太阳质量之间。按照理论,在银河系中应该存在着上亿个恒星量级的黑洞,但遗憾的是人类到目前为止仅仅探测到了几十个,而且只有不到20个恒星量级的黑洞有非常精确的质量测量。 第二类是中等质量的黑洞,其质量介于100个到100万个太阳质量之间。对于中等质量的黑洞,现在观测的直接证据非常少,但是理论研究证明,它们应该是存在的,所以寻找中等质量的黑洞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第三类是超大质量的黑洞,其质量介于100万个至100亿个太阳质量之间。科学家相信,在包括银河系在内所有星系的中心,都会有一个或数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 对于黑洞,只需要3个物理量就可以描述它,一个是它的质量,一个是它的转动,另外一个就是它的电荷。在宇宙当中,气体几乎都是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会存在非常多的自由电荷。如果一个黑洞带电,那很容易吸附周围的带电粒子而达到电力平衡。所以最终只剩下两个物理量,一个质量,一个转动,科学家主要的任务就是测量黑洞的这两个基本量。 超大质量黑洞被发现了,但是它实际上给理论学家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质量如此巨大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恒星质量的黑洞尚可通过恒星坍缩来解释,但是宇宙中并没有发现数百万到数亿个太阳质量的恒星,这种恒星在理论上能否存在也是一个未知数。 关于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几十年来大家提出了各种模型,比如球状星团内小质量黑洞的合并,中等质量黑洞吸积周围恒星气体长大等。但是这些模型有些依赖过多的假设,有些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对物理环境的要求过于苛刻。此外,随着高红移星系观测的进步,天文学家发现这些超大质量黑洞其实在很早期的宇宙就已经存在了,这也给这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仍然是超大质量黑洞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 即使不考虑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形成,它们本身也是足够有趣的事物:超大质量黑洞占据了星系里可观的质量,势必对星系的演化产生影响。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向星系发射出巨大的能量,也一定会影响星系内气体和恒星的行为。然而,我们并不清楚这些事情如何发生。所有的这些都是极其有趣的问题,并且吸引着新一代的学者去 探索 。 黑洞研究未有穷期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获得者,用开创性的智慧为我们带来了研究超大质量天体的全新方法,他们各自取得的成就也毫无疑问地为人类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从1915年广义相对论横空出世,到最早的黑洞解被计算出,到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等人证明事件视界的可能存在,到彭罗斯与霍金证明了奇点的可能存在,到天鹅座X-1的发现,再到美国天文学家塞弗特对星系的分类以及后来的天文学家对这类物理机制的洞察,一直到根策尔和盖兹发现银河系内的超大质量黑洞,我们在一步一步中挑战着人类对于黑洞这一宇宙中最奇特的天体的认知,并且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 在根策尔和盖兹的发现之后,关于黑洞的故事仍在继续。2015年9月14日,位于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了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这次事件暗示了黑洞是真实存在的。2019年4月10日,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了黑洞“真容”。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这两项成果证实了黑洞是一种客观物理实体,而不是科幻小说中的虚拟概念。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对几十年来黑洞研究工作的一次总结。然而,人类却发现仍然有无数的未知在门外等候,仍然在等待着物理学家们去思考和 探索 。
小胶带儿
与G.F.R.艾利斯合著的《时空的大规模结构》,与W.以色 列合著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世纪眺望》和与W.以色列合著的《重力300年》 。史蒂芬·霍金有两部畅销书:他的最畅销书--《时间简史》,和后来的《黑 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我的臭熊熊
随着我们对宇宙更深入的了解,天文学家们确认一项令人非常惊讶的事情:
每个星系中心,似乎都存在着这么一些超级黑洞,它们的质量,往往是太阳的数百万到数十亿倍的超级黑洞。
就比如,我们银河系中心最大的黑洞,我们最早发现的sgr A*,其质量就有着约400万个太阳般的质量。
可这些超级巨大黑洞,人们发现它们的诞生的时间,居然是宇宙形成的最早期,甚至是在宇宙还没有达到现在年龄的10% 之前......
这个观测结果 ,也产生了给 黑洞理论 ,产生了 最大的冲击 !
在过去的理论中,我们总以为黑洞的形成,是由于超大恒星的衰老坍缩而成,然后是小黑洞们相互吞噬,然后合并成大黑洞。在更多的时光岁月中,超级黑洞,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可事实上,据传统的理论,依据对黑洞增长速度的了解。就会存在一个非常让人迷惑的悖论:自宇宙大爆炸以来,这么短暂的时间,应该没有足够的时间,让黑洞变得如此巨大。可事实上, 它真就发生了 !!!
这客观结果的背后,星系中心,那些大得难以想象的超级黑洞,它们的存在,就不可否认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一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奇怪事情,曾发生过......或与我们所理解不一样的科学理论机制不断演绎着。
对此,在2021年4月份的 《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就大胆提出了一个新理论:
很显然,这个新黑洞形成机制,从理论角度,也算是给解析 宇宙大爆炸后,在仅仅 8亿年内,就已形成的 超大质量黑洞 的天文现象,一个“合理”的答案。
但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快速成长的……依然是一个缺乏直接科学证据的宇宙谜团。但,新的学说,也为人们探讨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原因,以及早期宇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与方向。
作为宇宙中,甚至比黑洞还不可捉摸的东西。哪怕是天文物理学家们,目前,也只能以 盲人摸象的方式 ,去表述我们对它的认知。
因为,我们唯一能探知到它幽灵般的存在方式:目前,也只能借助于 引力透镜 、宇宙中 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微波 背景辐射等方法和理论来探测暗物质 。
按照学术中,最主流的大爆炸宇宙学 中经常用做的索引模型( ΛCDM模型 ),由 普朗克卫星 探测的数据得到:整个宇宙的构成中,常规物质(即 重子物质 )占 4.9% ,而暗物质则占 26.8% ,还有 68.3% 是 暗能量 ( 质能等价 )。
而按照目前的科学理论,暗物质,它与宇宙中正常的重子物质,能被观测到的相互作用,唯一方式是 引力作用 (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东西,其实,都由重子物质构成)。
说得再通俗一点,理论上,它应该存在着,但我们就是 不知道它是什么 ,也不知道它由 什么组成 。但由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透过 重力 产生的效应,理论计算得知,咱们的 宇宙 中,应该大量存在于 宇宙的“暗物质”!
借助于所有物质、天体之间的这种引力 相互作用 ,我们通过可“ 观察 ”的,比如,星系的旋转,光线沿强引力场的弯曲方式,从这些天体间的引力效应现象,再减去普通物质的引力效应,得到暗物质所产生的理论上的引力效应,从而推理计算出暗物质的含量。
人们确认了这么一个事实: 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着大量暗物质 !
这也引出另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这种宇宙中最奇怪、又广泛存在着的东西,在宇宙相关天体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有会对它们的形成产生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还是说,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级黑洞,所有星系中的最早诞生的巨大黑洞,都是由它直接喂养出来的天体呢?
这个理论的支持者,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余海博在自己的论文中阐述一个最大的话题: 为什么早期宇宙的黑洞,都会如此巨大 ?
要得出这个结果,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这些黑洞从诞生之初,还处于“种子或‘婴儿’期,就是质量巨大的,这是它的DNA所决定;
第二,这些黑洞与我们如今所认知的不一样,它的生长速度,远远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快。
又或者是,这两种可能,同时兼有之!
那核心问题就来了,是什么东西的DNA,或者什么样的独特的养分,才能喂养出这样怪物级的黑洞呢?
而目前人们所认知到的物质,似乎都无法满足这个条件!传统的黑洞理论,更无法得出合理的推理结果。
所以,研究小组把焦点转移到新发现的暗物质身上,你试想一下:若这样的超级黑洞中子,是从一个暗物质密集的晕中,就开始形成......
暗物质,会构成的稳定星系内核,其周围弥散着稀薄的暗物质晕,这些内核可能会变得非常稠密,一旦达到临界阈值,就会坍缩成超大质量黑洞。
且相比于常规物质之间会有相互作用的斥力,与物质的引力对抗,没有这样“天敌”的暗物质,反而能在早期宇宙,靠引力快速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的暗物质,也让引力不断几何级地增加的情况下,暗物质晕中心凝聚的粒子就会加速,最终,它将在自己的质量下塌缩,形成黑洞的种子。
这样的 种子 一旦形成后,引力作用下,也能把除暗物质粒子之外的常规物质——重粒子同样吞噬增加,促成黑洞的快速成长。
研究小组认为:黑洞坍缩形成的过程,重子粒子物质的存在,也是关键养分之一。同时,这一过程中,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粘滞,从而驱散中心晕的角动量,进一步帮助崩溃过程......
而且,这种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方式,很可能比其他黑洞形成机制,理论上会更快发生,使早期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在它们栖息的星系形成之前,就已形成!这个理论观点,也彻底颠覆了目前的主流观点。
不过,研究小组坚信这新模型、新理论机制,具体过程中所展现的物理现象或特征,他们也能在未来更精密、灵敏的天文仪器设备能帮助捕捉到相关数据和信息,从而验证他们的模型与推理。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新的形成机制,也为早期宇宙中出现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形成?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解释。而在这一形成中,不需要恒星先形成,也不需要借助种子黑洞,不断吞噬合并,然后才会产生超大质量黑洞。
参考资料:
1、Seeding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with Self-interacting Dark Matter: A Unified Scenario with Baryons 相互作用下的暗物质:或是超大质量黑洞的源起的种子,也是重子的统一场景;
2、《 科技 日报》3月2日刊,超大质量黑洞可由暗物质直接形成;
3、新疆大学 王同征(硕士毕业论文)大质量双黑洞形成的新通道——黑洞吸积暗物质;
4、Wikipedia, 暗物质 (英语:Dark matter) 相关释义。
#全能创作者#
小蟠桃儿
黑洞的视界是指黑洞的封闭边界,边界以外所有的物质包括光线和辐射都可以被吸进边界内部去,但边界里面的东西却不能出来。而且这也是在进入黑洞前所能传递信息的临界点,在这个边界内部发生的事情,在边界外部都无法观测到。而科学家通常说的黑洞的大小,其实就是指黑洞视界界面的大小。
当一个事物接近视界时,随着黑洞的引力扭曲事物本身发出的光,目击者会看到该事物变红和变暗,到了视界之后,事物将会逐渐消失至不可见的状态。在视界内,人们会发现黑洞的奇点,此前的研究认为,黑洞的所有质量都坍缩到这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中,这也意味着奇点周围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也弯曲到一个无限的程度,所以在奇点附近,我们现在所知的物理定律完全无用武之地。
视界的直径大小取决于黑洞的质量,而黑洞的引力大小取决于跟黑洞之间的距离,离黑洞越近,引力就越大,但因黑洞的质量也会对引力大小有影响。黑洞通常是旋转的,导致旋转黑洞的视界呈椭圆形,在两极出现扁扁的挤压,在赤道处出现膨胀。
旋转黑洞的视界分为外视界和内视界。这样一个黑洞的外部视界就是一个临界点,就像一个非旋转黑洞的视界一样;而旋转黑洞的内部视界,原因就不再必然先于结果,过去也不再必然决定未来。在非旋转黑洞中,内视界和外视界重合。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据库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的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如病毒感染、黑客攻击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网络数据库安全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黑洞理论1975年,霍金创立了闻名世界的理论体系,让黑洞的概念家喻户晓。量子理论在原子的水平上对宇宙加以描述,推断出信息是从来不会丢失的。如今,霍金已修改了黑洞
毕业论文:
一、论文页面格式: 41、页面设置:A4。2、论文要有页码。二、论文内容格式:1.题目:论文题目为黑体三号字,字数不得超过36个汉字,可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2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除的是黑恶势力,净化的是政治生态,赢得的是社会安宁,夯实的是执政基础。这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举全市之力、整合多部门力量的强力攻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