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6

慧紫愿吉
首页 > 期刊论文 > 空间叙事硕士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荷尖

已采纳

文@江寒园  在前几篇有关电影叙事结构的文章中稍稍提及过电影当中的“主题—并置”叙事,而“主题—并置”仅仅作为“并置叙事”的构成之一——“情节并置”。现在结合小说与电影实例专门分析一下作为空间叙事的“并置”叙事。在分析之前有必要对“并置”做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界定。一、并置的概念界定 15世纪以前有人口居住的几大洲(如亚洲、欧洲等)之间基本互无联系,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旅行家在西班牙、葡萄牙等海岸线国家的资助下纷纷踏上征途。此后几百年的地理大发现将整个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之间再也不能恢复几百年前自给自足、封闭独立的状态。这类影响不仅直接反映在国与国之间,同时也间接地作用到了个人身上,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 几百年前的江随云住在少陵塬上的一个小村落里,从出生到死亡,他的活动半径不超过方圆八十公里,偶尔进城买点盐、布等自家不能生产的生活必需品,生活起来完全足够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如果没有天灾,政府还算清明,那这一辈子即使不踏出这个村落,或者说六十公里外的城镇,那活得也还算不错。时间一晃过去了几百年,江随云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江寒园所生活的地球,已经被人们形象称作一个“地球村”了。他无时无刻都在和他人发生着多种多样的社交关系。人们不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个体,而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于是几百年前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单纯的线性生活被打破。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江寒园正处于一个同时性(simultaneity)和并置性(juxtaposition)的时代。现在他所感受到的更可能是一个点与点之间相互连接,团与团之间相互缠绕的网络,而更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经由时间长期演化而成的物质所在。 物质决定意识,现实生活中由历时性的线性发展到了共时性的并置,文学艺术领域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并置”的概念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弗兰克于1945年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是他对现代小说使用的一些叙事技巧的归纳总结。它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他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照应,从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并置强调的是打破叙述的线性时间流,并列的置放那些或大或小的意义单位,使文本的统一性不是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而是存在于空间关系中。 二、并置的划分 如前文所述,“主题—并置”仅仅作为“并置叙事”的构成之一。并置如平行叙事一样,也可以分类出几个层次。 1. 场景间的并置 先举一个例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当中的农场品展览会里场景描写同时在三个层次展开,每一层次的物理位置成了他的精神意义的标记。 在最低的层次上,街道上有横冲直撞的人群,他们同被带到展览会去的家畜混杂在一起;第二个层次:正在发表演讲的官员站在略高于路面的讲台上,对着侧耳倾听的群众夸夸其谈;第三个层次:罗道夫和爱玛一边从窗口俯瞰着这一切,一边含情脉脉地交谈。 这三个场景是同时发生的,但是被分开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在这一刻,时间流是暂停的,福楼拜同时描述三个场景,展现了同一瞬间发生的不同行为,取消了叙述的时间顺序,变传统的“历时性”而为“共时性”,呈现出了空间化特征。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瞬时并现是场景间的并置采取的主要艺术手段,在这一叙述中,以空间为主要向度的共时性叙述替代了以时间为主要向度的历时性叙述。 2. 情节 / 故事间的并置(主题—并置) 场景间的并置只是小说中的一个小截面,而作为小说结构上的情节并置才是并置叙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主题—并置”。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探讨“主题—并置”的主要特征及概念界定。 还是来看一个熟悉的例子——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这部影片一共由四个互不相关的故事共同组成:1.现代故事,1914年的美国小镇;2.基督故事,公元初始,取自圣经中的三个故事“变水为酒”“惩罚淫妇”“基督受难”;3.法国故事,16世纪,巴黎,教派间的大屠杀;4.巴比伦故事,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古国毁灭于战火。 这四个互不相关的故事由一个统一的主题将其连接起来。四个故事里的人物都被卷入一个“不容异己”的漩涡事件中,通过故事间的并置,从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角度来看“宽容”这个理念的不断进展。 同样使用了并置手法的还有英国作家米切尔的《云图》。这部小说由六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时间跨度为从19世纪到未来的“后末日时代”,空间则波及全球:1) 1850年前后,太平洋,催患寄生虫病的美国公证人亚当·尤因从查塔姆群岛乘船回国,航行途中目睹让人震惊的场面;(日记体) 2)1931年,比利时西北部的西德海姆,身无分文的英国作曲家罗伯特·弗罗比舍在音乐大师门下经历诸多的爱恨情仇;(文体:书信体) 3)1975年,美国加州布衣纳斯·耶巴斯,小报记者路易莎·雷冒着巨大的危险调查核电站工程中的腐败和雇凶杀人事件;(文体:悬疑小说) 4) 21世纪初,英国,被黑道追杀的出版人蒂莫西·卡文迪什被软禁在一家养老院中,苦不堪言;(文体:自传轻喜剧) 5)反乌托邦时代的未来,内索国,宋记餐厅克隆人服务员星美451反抗着缔造和剥削克隆人群体的社会;(文体:案件问讯记录科幻政治) 6)后末日时代的未来,夏威夷,失去父亲的牧羊少年扎克里与高科技文明幸存者不期而遇。(文体:口头化回忆体神话) 而关于这六个故事的排列组合,其叙述的顺序如全书目录所示: 第一章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 第二章西德海姆的来信 第三章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个谜 第四章蒂莫西·卡文帝时的困难经历 第五章星美451的记录仪 第六章思路岔路口及之后所有 第七章星美451的记录仪 第八章蒂莫西·卡文帝时的困难经历 第九章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个谜 第十章西德海姆的来信 第十一章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 可以看出除了第六个故事是被完整地叙述出来的外,其他故事都是被分隔开的,他们各自围绕第六个故事左右排列,被一分为二。 米切尔用主题上的统一性把这六个故事隐秘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六个故事的并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再说点题外话,从小说改编成电影,故事的叙述策略又有所不同。为了区分,我们用字母来表示。A是第一个故事,B是第二个故事,以此类推。 其大致结构如下(示意图可能有点粗糙,意思差不多到了就行~): (A)(B)(C)(D)(E)(A)(B)(C)(D)(E) ABCDE 电影版的《云图》依然是六个故事,但是排列组合和小说版的有所差异。其采取的是类似于格里菲斯交叉叙事的手法,“一开始各个故事像从山顶上看到的四股流水,起初,四股流水分散地缓缓地平静地流着,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逐渐互相接近,愈流愈快,到最后一幕汇成一条惊心动魄的河流” 格里菲斯做了个比喻,也就是说,在影片最初开幕时间里,这六个故事叙述是以较长的片段表现出来的,但随后剧情逐渐复杂起来,段落也变短了,交替也加快了。 并置的多个故事间可以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但究其实质还是属于“主题—并置”。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情节并置”也即“主题—并置”的主要特征了: 3. 结局的并置 卡尔维诺将其称为“时间零”。打个比方,一个猎手去森林狩猎,一头雄狮扑了过来,猎人急忙射出一箭,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出现了:雄狮纵身跃起,羽箭在空中飞鸣。这一瞬间如同电影的定格,呈现出了一个绝对时间。在这一瞬间之后,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狮子咬断了猎人的血管,也可能羽箭正中,狮子倒地。 传统小说大多注重来龙(即时间负一,时间负二)和去脉(时间一,时间二),看重线型的因果关系,而卡尔维诺认为唯有“时间零”才是最为重要的。在时间零的定格之时,时间凝固,空间叙述开始凸显了出来,之后存在着无数个可能性。也即一种“结局的并置”。 以上三种分类可以看做是并置的大致类型,其中“场景并置”与“结局并置”借鉴了李丹等人的学术论文,“结局并置”她们称其为“永恒时间”,而我认为其实说白了就是开放性结局(她们另外论述了两种并置“情节并置”和“情节重复”。窃以为关于前者她们所定义与举的例子(《喧哗与躁动》)隶属于“对位式复调”似乎更合适些,而后者则归属于“对话式复调”更合适些,所以并未采用)。“主题—并置”术语的提出和概念界定借鉴了龙迪勇老师的论文。在此一并致谢。 三、区分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当中以布洛赫的《梦游人》举例提出了一种区别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的新的复调模式,即几个毫不相关的故事只是通过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被连接在一起。我们先来看一下昆德拉对于复调的看法。 他以布洛赫的《梦游人》为例,其由五条有意混杂的线构成: 1.基于三部曲中三个主要人物:帕斯诺,艾斯克,于格诺的短篇小说; 2.关于安娜温德灵内心世界的中篇小说; 3.对一所军队医院的报道; 4.关于救济院一位姑娘的叙事诗; 5.对于价值堕落所作的哲学论述(用学术语言写成)。 这五个故事如文中所言,并没有完全地被焊在一起,事实上安娜·温德灵并不认识艾斯克,救济院的那个姑娘永远不曾听说过安娜·温德灵的存在。昆德拉认为,“它们仅仅通过一个主题而被连接在一起。但是这种主题的结合,我认为是足够的”。 昆德拉还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来举例,《群魔》由三条叙事线索构成,严格地说,他们也可以构成三个独立的小说: 1.老斯塔弗洛基恩和斯捷潘·威尔克文斯基的爱情讽刺小说; 2.斯塔弗洛基恩和他全部恋情的浪漫小说; 3.一个革命小组的政治小说。 由于书中所有人物之间相互都认识,小说在情节虚构上所采取的一种巧妙技法便轻而易举把三条线(三个故事)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进一步,通过对比《群魔》和《梦游人》,昆德拉认为后者比前者在叙事上要走得远得多。在《群魔》中,三条线尽管特点不同,但都属于同一类(小说),而在《梦游人》中,五条线从根本上就不一样: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道,诗,论文。把非小说性的类和并在小说的复调法里,这是布洛赫的革命性创举。 不过昆德拉对于布洛赫也有所批评,“《梦游人》第三卷的缺陷在于五个“声部”的不平等。第一条线所占的篇幅所远超过其他,它在篇幅上的优越尤其在于它以艾斯克与于格诺为中介,与前两卷相接。因此,他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并有可能把其它四条线的作用缩短为简单的伴奏;第二,巴赫的赋格不能缺少他所有声部中的任何一个,反过来说,我们却可以《梦游人》中的几个故事互相之间当作独立的篇章来想象,即使缺少某一两篇,并不会使小说失去其意义。 因此,昆德拉提出了他的小说对位法的必要条件:1.各线的平等;2.整体的不可分割。 以上,是昆德拉对小说的复调的看法。 可以看出昆德拉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布洛赫的《梦游人》在小说的复调使用上走得比《群魔》要远,因为它的五个故事类型从根本上就不一样。而《群魔》的三个故事类型则都从属于小说。但另一方面他也对《梦游人》提出了两点批评,即:1.故事之间篇幅重点有差异;2.五个故事之间可以任意抽调一两个而并不影响小说立意,即故事之间彼此独立互不影响。 接着他以他的《笑忘录》为例,谈了谈真正的复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笑忘录》由七条线构成:1.关于两个大学生和他们的轻生;2.自传性故事;3.对一本女权主义的书所作的批评;4.关于天使和魔鬼的寓言;5.艾吕雅飞翔在布拉格上空的故事。 他谈到这几个故事互为存在,缺一不可,互相衬托,互相说明,共同探讨同一个主题。 如果看过我前面几篇关于电影叙事结构的文章,看到这里可以发现,昆德拉的复调分类太过于含糊,其实是把“主题—并置”与“对位式复调”统统塞进去了。 布洛赫的《梦游人》正如他所批评的一样,各线不平等,故事之间彼此独立。这类故事归于“主题—并置”当中会更准确一些。而以他所举例的《群魔》和他自己的《笑忘录》为例,几个故事之间纵向独立的同时又保持着横向的微妙联系,这类结构可以被看做“对位式复调”。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空间叙事的并置手法,其术语的来源及概念界定,三个分类:场景、情节以及结局的并置。其中又着重探讨了“情节并置”也即“主题—并置”的主要特征并以《党同伐异》和小说与电影版的《云图》举例详细探讨了“主题—并置”手法在文本当中的运用表达。最后则分析了米兰昆德拉所谓的复调,并从中区分比较了并置和复调的异同。下篇文章会着重分析一些电影当中的“对位式复调”的叙事结构。

261 评论

goodluck6699

迷宫的叙事简而言之,意即有关“迷宫”这一主题的叙事,这是后现代小说寓意最为丰富深刻的主题。以下是我分享的后现代小说迷宫的叙事手法探析 论文 ,欢迎阅读借鉴。

一、叙事的迷宫

堪称后现代小说先驱的博尔赫斯,是小说形式的最先实验者,他在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里就进行着叙事迷宫的实验;20世纪的塞尔维亚作家帕维奇,则将小说形式的创新进行到底,《哈扎尔辞典》营造的“梦网迷宫”体现了他纯熟的叙事本领。这两部后现代小说所呈现的“叙事的迷宫”颇具有典型性,功劳自然要归于两位作家高超的叙事策略。

(一)环形叙事———无开头无结尾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开篇,博尔赫斯简单交代了间谍故事的背景后,就直接开始叙述故事的发展,而故事的开端却以一串省略号代之,使得读者一开始就感到一头雾水,稀里糊涂地闯进叙事的迷宫之中。之后,读者将再也走不出这一迷宫,因为小说也没有结尾为读者提供出口。小说的最后一段,余准开枪将艾伯特杀死成功送出了情报,同时艾伯特的死因也得到揭示,真相终于大白,给读者顿悟之感,然而最后一句:“他不知道(谁都不可能知道)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再一次让读者迷惑不已,因为它似乎是在否定前边以杀死艾伯特、处死余准为结局的结尾。

确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尾,而只是形式上的结尾、感觉上的结尾,是博尔赫斯在众多可能性的结尾中必须做出的一个选择,正如余华先生所说:“他的叙述是假装地要确定下来了,可是永远无法确定。”博尔赫斯在小说中也早已借助汉学家艾伯特对彭崔小说写作技巧的探讨,暗示过小说结尾的不确定,主人公可以选择所有的可能性,从而产生许多不同的结局,结尾实际上是游移不定的。《哈扎尔辞典》 “辞典体”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地呈现出环形叙事的特点。无所谓开头,读者可以以任意一个辞条为起点开始阅读;无所谓结局,读者在红书、黄书、绿书中会读到三种结局,每一种宗教的代言人都极力宣称哈扎尔族改信了自己的宗教,读者的思绪被淹没在嘈杂的喧嚣声中,找不到方向。

(二)虚构叙事———虚构的真实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然而后现代小说的虚构叙事有自身的特点:小说家一边建构微妙逼真的虚构之笔,一边故意揭露它们的虚构性。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制造出一种云雾缭绕之感裹挟着读者,使他们的双脚想要离地却又分明受到地心力的牵引。博尔赫斯是虚构的能手,他经常“在现实与神秘之间来回走动,就像在一座桥上来回踱步一样自然流畅和从容不迫。”[2]59《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开篇,他先以超叙述者的身份客观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即《欧洲战争史》对英国炮队推迟攻击目的地原因的官方书写。博尔赫斯用历史史料,给随后以省略号为起点开始虚构的余准证言披上了真实的外衣,从而便于自己接下来任意驰骋在想象之中。

然而当读者落入这一虚构的现实之网,博尔赫斯就将大胆地将情节向虚幻的方向转化:现实中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开始和余准记忆里曾祖父彭崔的迷宫花园出现重叠; 汉学家艾伯特对彭崔小说的探讨又悄悄将读者引入哲学的玄思之中。读者被牵着鼻子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来回穿梭,逻辑推理一次次被莫名其妙地打断,头脑混混沌沌、越来越感觉到真假难辨、虚实难分,如入迷宫。帕维奇将小说的虚构性放置在“辞典体”这一客观严肃的文学样式中,从而巧妙地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同时还在很多辞条中有意使用诸多考据学专用语如“据古代文献记载”、“史家认为”“据**编年史记载”、“根据一种史料的说法”等,来加强虚构的真实性。

而小说同时又以多种方式对自身虚构的真实性进行解构,如三种文献对哈扎尔改信宗教之事的记载,在细节或人物的描述上有时候颇为一致,有时竟截然相反且都能引经据典、振振有词;文书尼科尔斯基神甫在忏悔书中说自己“杜撰出不少隐士的生平……编造了新的圣迹显灵的故事”,甚至直接揭露“任何作家都可毫不费力地用两行字宰杀他笔下的主人公。而宰杀一个有血有肉的读者,只消用一本书的人物,或者传记的主人公,稍加隐喻便可做到。这是轻而易举的……”[这些相互矛盾的情节使读者越读越困惑,不知道到底何为真何为假,想要搞清楚却变得更加糊涂,不知不觉掉进作家编织的“梦网迷宫”。

(三)空间叙事———情节的分叉和并置

后现代小说家将传统的线性叙事(开端———中部———结尾)转换成生动的空间叙事,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分叉和并置两种叙事策略来实现的。情节分叉,即一个情节随着时空的变换不断地进行分叉,由一个主情节可以衍生出多个次要情节,而每一个次要情节再向四面八方开出多个分支……就这样无限延展分岔下去,拓展出情节的内部空间,使得无数的情节得以相互交织缠绕形成一个迷宫之网;情节并置,是在同一个时空内放置多个情节,情节与情节之间构成交叉,增生出更多的情节,使得情节越来越复杂。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主要运用了情节分叉,以配合形式上的间谍故事。他在紧张、快节奏的追捕情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悄悄将情节引向余准的心理活动,由此衍生出余准曾祖父彭崔的故事和余准对迷宫的想象,而当余准走进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一特定时空之后,叙事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叉,其具体形态是故事嵌套故事———先是横生出汉学家艾伯特的故事,艾伯特的出现又引出余准祖先崔朋建造迷宫的故事,由迷宫故事又延伸出彭崔小说的故事……由此,情节一直向叙事的深层空间扩展,无限延展下去,永无止尽。

同时余准传递情报的情节又与马登上尉实施追捕的情节在空间上是并置的,而分岔出的艾伯特的情节又与以上两情节在某一时刻、在花园中心发生交汇,不难想象这些分岔的情节在交叉之后又会继续像四面八方蔓延开来,由此也再次证明小说的结尾只是所有结局的一种可能性而已。博尔赫斯以这种将情节无限向内部扩展的叙事方式,在短短十几页的小说勾织出庞大的、枝杈交错的网状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断迷失着方向,最终落入迷宫的深渊。帕维奇在《哈扎尔辞典》里首先最明显地采用了情节并置的手段,小说的“辞典体”形式确保了每一个辞条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情节,叙述者可以轻松地将同一时刻发生的不同事件平行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此,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一个辞条作为阅读的起点,也可以以任一辞条作为阅读的终点。然而,毫无顺序的多重情节,也对读者的阅读能力发起了挑战,读者要想拾起那些碎片化的情节,“重建书中的世界”,可以说纯属妄想,即便是细心的读者能够析出词典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小说到底讲了什么,可以说,还是一无所知。情节分叉在《哈扎尔辞典》里被运用得较为隐秘,它是在情节自身的多次重复中实现的。书中无论是关于捕梦者、哈扎尔族的研究者、天神或者魔鬼的生平事迹,还是有关“哈扎尔大辩论”这一事件,都要分别在红书、黄书、绿书中叙述一遍,不过,看似重复的情节内大有文章。帕维奇在对一个事件或人物进行重复叙述的时候,在其中稍加入一点新的叙事因素,就使得人物或事件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异:一个人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可以同步出现在另一个人的梦里;好几个人经历的事情可以重复、集中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命运相连的人们会穿越几个世纪于同样的地点重新相遇,只不过都换了面孔……情节在多次重复和变异中,一点点拓展出越来越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叙事迷宫的形成。

二、迷宫的叙事

何为“迷宫的叙事”?简而言之,意即有关“迷宫”这一主题的叙事,这是后现代小说寓意最为丰富深刻的主题。可以说,后现代小说家营造的迷宫结构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结构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因为在其结构框架内往往蕴藏着一个迷宫主题,那些有关时间、历史、梦、死亡的迷宫叙事填充了“迷宫”式的结构框架,使得它不仅骨骼健全,且血肉丰满。“迷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它把从外部到内部,从形式到冥想、从有时到无时的象征性运动永久地固定下来……在迷宫的中心有一个生命,即怪物或神。不管是神还是怪物,迷宫的中心蕴藏着一个谜。”《小径分岔的花园》显在的线索是一个典型的侦探故事,但在迷宫结构的中心就隐藏着一个谜———汉学家艾伯特讲述的时间之谜。艾伯特认为彭崔创作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本小说实际上是一个掩盖着“时间”之谜底的谜面,由于时间是 “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组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彭崔小说中的主人公才能“在第三回里死了,第四回里又活了过来。”

86 评论

相关问答

  • 幼儿园叙事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师教学叙事的感悟范文7篇 教育随笔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写到,作为幼儿园小班教师常需在教育随笔中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而写教育随笔能及时记下美好的的记忆、智慧的

    宝贝baby99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叙事研究范式论文

    议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研究范式跨学科研究必要性 【论文摘要】 当前技术学主流研究范式存在单维不合理性,对其分析思考后,提出教育技术学有必要

    密果儿小Y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叙事研究论文事例

    如何叙述事例(一) 议论文系列训练回顾:(1) 材料作文如何引用材料(2)议论文的立意与开篇;(3)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二)

    单色的星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教育叙事研究论文范文

    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在 教育 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 教育叙事 案例,

    南南南南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叙事研究

    你说的叙事研究是指叙事学的话,个人感觉那是倾向于文本研究或者文学研究的范畴 如果你是指通过某些事实,过程的描述,分析来印证理论的话,我个人认为这是案例研究的研究

    悠悠思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