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4

lostangelus
首页 > 期刊论文 > 白夜行主题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你自己觉得

已采纳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小说以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为背景,将坚守的凄凉情愫和缜密严谨的案件推理完美结合,情节错综复杂,环环相扣,最终“一语惊醒梦中人”。 书中描述了女主人公雪穗的残忍和不留情,对母亲见死不救且掩盖真实死法、陷害好朋友川岛江利子、仓桥香苗等,剧情最后我们也明白了造成雪穗种种极端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童年的被性侵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卑情结,而自卑情结是极端行为的最终原因。如何正确认识自卑和解决和超越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我们需要首先明白的一点是:“合作是解决一切自卑的唯一途径”听起来好像很难理解,文中会给出解释。 01自卑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的一书中解释到: 当个体对面临的问题没有做好恰当的准备和应对,一旦他认为自己无法解决时,自卑情结就出现了,因为自卑感常常引起紧张,所以就有种朝向优越感的强制性行为,而不再指向解决问题。 比如在工作会议,所有人围坐在一个桌子讨论问题,大家开动脑筋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些人一旦自己的想法被其他人反驳,就开始对其他人的说出来的解决方案说风凉话,“这个方案花费成本太高吧,能不能赚回来还不一定呢”“这个风险太大了,赔了怎么办呢”“不行,不行……”但是也不再给出解决方案。 在自己观点被其他人质疑,自己没有做好接受准备的时候, 自卑模式便开启了,这时候的行为已经不再指向解决问题本身,而是指向我应该如何保护我自己,从其他方面获得优越感,从而不让你来看轻我。 自卑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是以自尊心强、自大、愤怒、吹牛为代表的“积极”行为表现;一种是以沉默、怀疑、害怕为代表的消极内耗行为;还有一种是两者的不定时切换, 但无论是哪种表现,目的是为了寻找“优越感”,来弥补内心的缺失。 《白夜行》的雪穗被母亲默许给桐原洋介实施性侵害,痛苦的童年给雪穗内心造成极深的自卑,在小说中雪穗有一段独白:“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因为自卑,所以要去寻找优越感,找一个相貌、学识并不起眼的川岛江利子当好朋友,对瓜分自己在学校关注度的藤村都子实施侵害,诬陷自己喜欢的人的女友仓桥香苗等。 由自卑情结导致的这些行为表现均会给他人,给自己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和伤害。 我们每时每天都在经历着许多事,当然有一些事是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和应对的,但如果我们专心于问题的解决,控制情绪偏向,我们的自卑感便会少程度的出现或者不出现。 02造成自卑情结的来源是什么? 有很多观点和书籍都指向,大多数成年人的性格自卑、行为极端甚至精神错乱都来源于童年的心灵伤害,这本书也认同了这一点,但也补充了会导致此种现象的其他情形,将会是你认知的一个补充。  1.家庭的影响,在联结中受到伤害 母亲的影响 母亲是孩子出世的第一个联结,也是影响孩子未来性格发展的重要联结。 妈妈是喜欢这个孩子,还是将孩子当成一件麻烦事,这件事情特别重要,因为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感知这个世界,同时母亲的表现还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孩子在家里被教育方式,是有被边界的爱,还是被溺爱,还是被忽视。 有自卑情结的孩子的童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被对待方式:被忽视、被溺爱;被忽视的孩子缺失爱和合作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正确的去应对人际交流和恰当的处理事务;被溺爱的孩子同样缺失合作的能力,将自己的需求当作法律规定,所有的人均应当满足我的需求,一旦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便会产生自我怀疑,为什么世界要这么对我。 父亲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会稍晚产生,此时母亲需要将孩子的情感联结到父亲身上,父亲也应该积极应对,否则,孩子的情感发展将受到阻碍甚至遏制。 在中国很大一部分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位的,而父母有一方缺位,孩子往往就会承担这部分责任,这种承担将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会阻碍孩子对于男性角色的正确预期。 当孩子未来走向婚姻时,对男性在婚姻上的定位没有一个认知,所以在家庭交流中会产生自卑感。部分男孩选择逃避,重复自己父亲的行为,对于未来的孩子忽视性对待,重复对家庭造成伤害。女孩则更受其害,对她们而言,将会降低自己对于丈夫的期待,从而得过且过。 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 《自卑与超越》的书中说:“不美满婚姻的儿童,除非他们的最初印象被纠正过来,否则就会在悲观的婚姻观念下成长。” 曾经跟一个关系很好的闺蜜交谈,她告诉我她可能有婚前恐惧症了,男朋友的一点点忽视就会给自己心理带来一种莫大的悲伤和委屈,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没有信心,甚至会想离婚的事情。 闺蜜父母情感不和,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我想这是原因吧,不美满婚姻的孩子对待婚姻是悲观的,对于保持自己美满婚姻的方式是未知的,未知即恐惧。 婚姻关系是父母双方的合作,如果孩子不能从父母的婚姻关系中学会如何合作,甚至学到的是一个错误的合作方式,那么他在未来处理情侣关系、夫妻关系中大多不会处理的很好,甚至将这种悲剧延续到下一代。 2.学校的影响,严厉和惩罚很难建立联结 现在的学校教育,孩子们刚开始上学时他们对于竞争的准备就大于合作,对竞争的训练持续整个的学校时光。 比如学校对于适应入学儿童的面试和对家长的面试、教室门旁张贴的成绩单,校园里陈列的大大的年级成绩排行榜等。 在这种体制下,由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成绩和特长、老师和老师之间竞争班级平均分和评级、 学校和学校之间竞争中考、高考上线率导致学校普遍会采取一种短视的教育方法即:严厉和惩罚。 而严厉和惩罚却是学校教育的两大禁忌,在严厉和惩罚中学生与教师很难建立联结。 有些孩子在逃课、装生病等方面很有方式,你能说他笨吗?智商不高吗?不是的,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呢?很多老师觉得斥责,惩罚是好的方式,但往往会没有效果甚至产生反效果,为什么斥责和惩罚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呢? 因为成绩不好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他的一系列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关注,获得快感(优越感)。你说我成绩不好,我便在捣乱方面很好,你的斥责、惩罚说明我却是在这方面做的好,所以我继续捣乱。 孩子的捣乱行为本质错在哪里呢?错在方向;老师则错在没有和学生们联结在一起,一旦出现了严厉和惩罚 ,孩子便很难和教师建立起来联结,只有联结才能真正的教育,而教育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便是在他做对的事的时候,提升他的自尊水平。 03我们该如何战胜自卑,超越自卑? 自卑情结的主要形成阶段在童年和青少年。站在长者的角度,如果你是父母、教师,你则需要关注自卑情结的形成原因并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学生等遭受自卑所带来的伤害。如果站在自我救赎的角度,以下三点教你如何战胜自卑,超越自卑。 1.为整个社会做贡献,解读自己真正的生命意义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都有不同方式的解读,然而真正的的生命意义绝不是完全个人化。真正的生命意义具有普遍意义:“将个人的生命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于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难自卑下去! 孔子说:“仁者无忧”。 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林俊德生前最后的视频画面: “坐着休息,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林俊德院士生在贫穷的山村,上学费用为借贷和补助,后坚守罗布泊的戈壁荒漠52年,面对着工作中的苦和危险,却在大限将至的时候坚定骄傲的为祖国的国防科技尽最后一点力。 窘迫的生活和危险的工作均会让大多数人产生自卑吧,但心系祖国、心系社会,奉献自身,有的只是骄傲、踏实、幸福,自卑这个东西,怕是微乎其微的存在吧。 为整个社会总贡献,不需要获得巨大成功,获得很多钱的时候再去做,无论你的职业性质是怎样的,农民、职员、自由职业还是总裁、慈善家,都在为对他人回馈着善意,对社会付出着价值,意识到这一点,然后主动做贡献,重新解读自己崇高的生命意义,事情将变得不一样。 2、接纳生活三大联结,学会合作 我们生活中存在不可避免的三大联结:职业、社会和性,通俗点说就是你和职场同事、朋友、陌生人、伴侣、孩子等都无可避免的进行交流。如果和他们都可以合作的很好,那么一个人便会很少的出现心理问题。 阿德勒说:“心理学其实就是在解决合作中的缺陷”,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有时会主动拒绝别人对我们的合作,路上碰到打招呼假装没看到;师哥师姐想帮助你改论文,你说不用,我自己能行,实际上不行;夫妻一方对于昨天吵架表现出道歉的暗示因为放不下面子假装不理解;孩子考了100分眼睛里闪着光明显想让你夸奖他你却因为害羞忽视…… 合作不仅仅单指一群人为了某一个人为设置的特定的目标去配合以完成目标,而是指一切两人或两人以上间的情绪表达、行为表现、心理暗示等等。 我们应该主动感受自己与职业、社会、性的联结,思考如何与人为善,建立一个好的合作关系。这不是为了社会,这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幸福感能够增加,为了自己的价值感能够增加,为了自己的安全感可以增加,在一个合作关系中得到他人赞赏与认可,从而慢慢地消除内心的自卑,完成自卑的超越,自身的价值的实现。 3.有勇气与别人建立联结,从别人的反馈中消除内心的自卑 我们所有的自卑情结产生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因为某些人的某些话语、行为导致我们面对某一类人、某一类事件或某一些情景的时候会产生自卑感。 比如一个脸上有雀斑的女孩曾经被一个男孩嘲笑,那么这个女孩可能在未来与男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产生自卑,甚至避免与男孩子相处。在未来某一天女孩可能通过医美等手段去掉了脸上的雀斑,但是与男孩相处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可能依然存在。这就是说因为一个男孩的话语导致了面对所有男性的时候会产生自卑感。 这个女孩也可能遇到当遇到美女时,当听到别人谈到化妆品时产生自卑感,即是因为一个人的话语致使面对某一些情景时产生自卑感。 但我们如果想要摆脱自卑的话就要有勇气对别人感兴趣, 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可能代表整体的那部分人,几个人也同样不能代表整体的人。生活本身并不足以使人自卑,令自己低着头无法前行的,是自己的画地为牢,拿起勇气试着去与别人建立联结,进行合作,从别人的反馈中慢慢消除内心的自卑。 总结: 雪穗在童年时未接受到家庭正确引导,小时父亲死去,没有跟父亲产生联结的雪穗有着同龄儿童没有的冷静、懂事,后被被母亲“抛弃”给桐原洋介做“干女儿”,实则为儿童性侵害,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与屈辱后。 一个人越缺什么,越要去展现什么,雪穗选择以追求光鲜靓丽、优秀、富有来试图掩盖自己深深的自卑。将母亲的自杀行为变成意外死亡、迫害同样获得关注的同学和被朋友来获取周围人的独一份关注,盗刷银行卡、盗用游戏获取巨额钱财等等。以报复社会和周边人来丰盈自己,终未得到救赎。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不是“错误”,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卑的存在而懊恼什么。相反自卑在我们身上会变为一种动力,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消除自卑,我们总会找到更好的自己,从而完成超越自卑。

198 评论

minozjessica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家,1985年,他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1999年,作品《秘密》获第52节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34届直木奖,从而被誉为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 “三冠王” 。 初识东野圭吾,源于儿子爱看他的小说,由此,我深受吸引,把誉为四大杰作的《白夜行》、《解忧杂货铺》、《恶意》、《放学后》全部看过后,还读了他的其它小说,每每因为情节、故事、神魂颠倒,一读再读。 读完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不能不感叹,不愧是东野圭吾, 他笔下的每个故事,都是一首人性的颂歌,或是悲恸的守望,亦或是爱的救赎……每一种都让我陷入对人性的沉思, 心中徘徊着疑问:究竟他读过多少本书,才成就出一个东野圭吾? 而东野圭吾在自传体随笔集《我的晃荡的青春》里却说,"自己还是孩子时非常讨厌读书。看到姐姐们读着世界儿童文学全集,觉得很蠢,那种东西没什么意思。"但高中的东野圭吾,被大姐的一本硬皮书——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 所吸引,他第一次产生"推理小说还真的可以啊"的想法, 随后,东野圭吾开始探索推理小说的世界。由此可见,他不是不爱读书,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书,就是那本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帮助东野圭吾开启了推理小说的广阔世界。 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欢《恶意》与《白夜行》,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 《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其实这两部作品就是东野圭吾 本格小说与变格小说 的代表作。 “本格” 是日语的一个常用词汇,即正统的意思。简单来说, “本格派” ,侦探不是主角,唯一的主角只有一个——犯罪手法或动机。一本小说,在揭晓谜底之前,如果读者始终对罪犯的手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就是 “本格派”,《恶意》如是; 几乎与本格一起出现的,还有 “变格派” ,它注重恐怖气氛,总是阴森诡秘, 《白夜行》如是。 下面分别以《白夜行》《恶意》这两部小说为例,来一一分析它们的特点 :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后,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恶意》 《恶意》是东野圭吾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虽然这部小说没有获奖,可是却收获了无数的赞誉,这可能是从另一方面对作者的褒奖吧。 《恶意》讲述的是一件凶杀案,畅销书作家日高在出国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并对罪行供认不讳,可是却拒不交代自己的作案动机,警察加贺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取证,终于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一场精心策划的也不告而破,野野口修心中深入骨髓的恶意让人感到寒彻心扉。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驾驭作品的能力绝对称得上炉火纯青。他早期的作品是以 本格推理为主。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将现场证据全部放出来,这样读者和作者就站在一个平面,进行思考。 我们通常所读的推理小说都在绞尽脑汁隐藏凶手,不到结尾绝不肯吐露真相。东野圭吾的《恶意》,不到三分之一处,罪犯就已经招供。你一定在想,案子都破了,后面的篇幅会怎样开展呢?于是,我们忍不住跟着警察加贺层层剥茧,不断推翻各种设定,直到最后,恍如拨云见日,原来, 自卑与嫉妒熬成了心底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 《恶意》除了本格小说的特点,还使用了 双线手记体 的叙事方式,其中对人性恶的探讨,对校园暴力等的关注等,都让东野圭吾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部小说虽说没有什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情节,读来却一波三折,不断地颠覆我们已形成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恶意》的特殊叙事手法带来的魅力及精彩绝伦之处。 ▶ 小说使用了手记体的叙事: 作家日高被杀,留下证据A、B、C等,根依据证据的推理,我们和警察加贺一样,推断凶手是野野口修,加贺将其逮捕,随后,在加贺的盘问下,野野口修说出了杀人真相。随着加贺的深入调查,发现野野口修所交代的并不是真正的真相,此时新的线索出现,打字机盛行的时代,野野口修手指上居然有茧,这个小小的发现,让警察加贺重新进行了新的推理,从而离真相也越来越近。 《恶意》真正的脉络其实是:日高被杀→野野口修被抓→被日高胁迫,野野口修写小说→被迫杀人→真相浮现,野野口修是因为恶意杀死了日高。 ▶ 小说使用双线索展开叙事: 这部小说采用了双线索展开故事,即野野口修的手记和加贺的办案记录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形成了双线结构,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有时相互推翻,有时相互印证,这种推理小说的形式,新颖别致,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似是电影片段的一个个精彩画面,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感。 在我看来,《恶意》中破案过程环环相扣,剧情发展百转千回,它无论从故事层面,还是从叙述层面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成功。这种手记式叙事手法,不仅利于小说内容的表现,还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了小说蕴含的主题:人性的深不可测。 ▶ 小说第七章所运用的多种叙事视角,多个人物不断出现,不但增加了小说的灵动性和可读性,让小说充满悬疑和神秘感,吸引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带动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种方式的运用可说是别致新颖,可以避免阅读中的疲劳感,并消除单一的叙事视角带来的沉闷感。 《 恶意》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贴切,东野圭吾的高超的笔法就在于他总是能够把看似无关的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小说末尾,东野圭吾将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撕得稀碎,对读者的心猛猛地击了一大拳。俗话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不知心不可无” ,日高如此尽心全力地去关心野野口修,谁知道换来的却是恶意相待呢? 《白夜行》被称为卫冕之王",读它更像是在一个黑暗无光的海底里潜行,当你浮上水面想透一口气时,忽然一股力量将你重新按压到水平面以下,不让你呼吸。它让我们神经紧绷,急于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最后结果出现,我们紧绷的神经才得到解放。 《白夜行》作为变格小说的代表作,它的 特点是,只呈现一部分现场证据,另一部分的证据则隐藏着 ,《白夜行》开头,将现场堵住的门隐藏了起来,其实这个证据对于破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假如门被堵住,罪犯逃离的地方就只有一个——通风口,然而这个地方对体格有着严格要求的,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笹垣才想起这个很重要的证据。 《白夜行》是一部犯罪题材小说,它不断地利用反讽的效果,以及虚实交织的意境,让我们从小说中看清现实,有勇气面对痛苦和麻木,最终回归到对爱的坚守。其中的 邪与恶、黑与白、罪孽与可怜、扭曲与纯粹,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 引领着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期待、对爱的渴望、对情感的寻求,直抵内心深处。 下面我们来看《白夜行》的叙事风格:设置悬念→揭露真相 ▶ 设置悬念 小说的前半部分呈现了两个场景:一位男子离奇死于他杀,一位女性疑似死于自杀。警司笹垣对案件开始了追踪和调查,这时主人公亮司、雪穗走进我们的视线。 年少的雪穗与母亲相依为命,一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即没有和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经济窘迫,还要目睹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出卖着肉体。 亮司同样生长于不幸的环境,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相反,他生活在暗无边际的黑暗中。他多次看到母亲与店员发生关系,幼小的心灵自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处于同样境地的雪穗和亮司这两颗孤独的心相遇,他们承诺要彼此爱护和陪伴。相约图书馆时,他们都暂时忘却了自己生活的悲惨境地,寻觅着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童年快乐。亮司心灵手巧、真诚善良,擅长剪纸,常常剪出漂亮的图案给雪穗,而雪穗聪明漂亮,这一切看似毫无关系,却是在冥冥之中暗示了他们悲剧的人生。 ▶ 真相浮出 这篇小说设置了一个个单独的小故事,看似无关,却似连环套,一环套着一环,随着故事的步步推进,真相浮出水面。亮司在通风管道亲眼目睹父亲用尽龌龊不堪的手段对待纯洁善良的雪穗,他像一头早已被激怒的狮子,把对家庭与父母的不满爆发出来,拿起心爱的剪刀倾尽全力地刺向父亲,父亲倒在血泊中。雪穗和亮司变成了杀人犯。为了掩饰,他们不断导演着一出出的悲剧,由此两人的命运也交织在一起。 东野圭吾最擅长的就是人物的心理刻画,在这篇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借助他人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视觉化形象显示出人物的心理动态,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空间。 依我看来,《白夜行》,正是因为有了温情,才能让人远离黑暗与阴霾,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坚强的活下去。无论是雪穗和亮司于黑暗童年里的淡淡温情,还是互相守护着无私的爱情,又或者在作品之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都仿佛一种无言的力量,让人感动。 愿我们都能记住生命中的丝丝温情,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抵御命运的严寒。 ①《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与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了很多纯文学作品所未能达到的深度。 《白夜行》为什么能成为东野圭吾的“无冕之王”,亮司和雪穗为什么活得如此坚强,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别的生存之路,所以不会迷茫。 因为不迷茫,才会更坚强。 自1985年出版《放学后》,到最新的《魔力的胎动》出版,33年间,东野圭吾一共出版了93部作品,平均每年2.8本。《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都是近年来最畅销的推理小说。 有记者采访东野圭吾,问他坚持写作的原动力是什么?东野圭吾先生说:“我绝对不会偷懒。”现实中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别的作家休息的时候,东野圭吾先生一直在努力。 他不断思索小说内容,做笔记,想结构,试验情节可行性。这样的努力,他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聚餐之后,他也会创作到临睡前的那一刻,然后一睁眼,还是继续想小说的事情。 东野圭吾作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故事的快速发展、配角的人物设定、凛然的女性形象,以及用简练的语言推动情节的进展,使得读者越来越喜欢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性的复杂是无法用善良和邪恶来简单概括的,而东野圭吾所做的,就是利用他的作品,带领读者洞察人心,看尽世态炎凉,同时也在这个凉薄绝望的世界里步履不停地寻找希望和爱,他全身心都在创作,他的爱情也都出现在了作品中。 ②小说所蕴含的关于爱和恨的主题,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思考意义 《恶意》《白夜行》均凭借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出人性中深藏的爱意和恶意。小说一经面世,也引发了大众对人性的思考,这才是小说的真正使命所在,也是小说的最成功之处。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爱和恨,应该如何平衡呢? 首先,一定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恶意》中,野野口修上小学时性格软弱,常常遭受同学的欺凌,幸好日高常为他打抱不平,而日高因为这遭到了校园暴力,野野口修没有“以德报德”,相反,却成了校霸的帮凶,假如校园霸凌队伍去欺负日高。成年后,当野野口修有困难难,求助日高时,日高“ 以直报怨”, 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谁知身怀恨意的野野口修却杀害了日高。 这里体现了我们古老的文化,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孔子: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孔子说: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孔子早就洞悉了人性,我们永远无法用善去感化恶,只有用公正合理的行为回击怨恨和恶意,那才是有底线的正义,才是真正的善。 其次,一定要认定 “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都是白纸一张,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教育及其它许多因素造就了人与人的不同,造成了有善有恶,于是,我们也就站在了善与恶不同的阵营中。 《恶意》中,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日高 正直、善良、阳光 ,展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而野野口修 内心则阴暗自私,以德报怨 ,他展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其实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善恶、是非观都是在后天的成长中慢慢形成的。野野口修其实就是受他母亲影响,才会产生这种 畸形心理。 我以为,每个人的人生无法重来, 正因为此才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帝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唯有以身作则,在生活中不断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加以引导,才可能铸造一个人才。 最后,一定要谨记 “嫉妒心害人” 我们内心的嫉妒会引发无尽的恶意,这就是人性。 《恶意》中日高虽然遭受过校园暴力,依然保持一种正直和善良,他从来没有向恶势力低过头。相反地,野野口修得到日高的帮助后,反而加入欺凌日高的队伍,进一步衬托出他的卑鄙、阴暗的性格,而嫉妒的种子就从刚开始的萌芽渐渐成长为一颗狠毒的心。 美国作者约瑟夫说: 嫉妒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恶意,嫉妒者希望摧毁别人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别比自己好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别人羡慕的东西。就这样,心里慢慢被嫉妒左右,蒙蔽了双眼。嫉妒别人,还不如运用自己的优势,把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幸福,那样幸福生活唾手可得,何必再去嫉妒别人呢?嫉妒是人之本性,当我们任由这种情绪在内心滋长时,嫉妒就变成了一剂毒药,将自己和别人推入无尽的深渊之中。 村上春树曾说:你要记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 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 ,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东野圭吾的作品就像那些给我们温暖的人,使我们逐渐远离阴霾,越来越善良纯真。就让我们徜徉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慢慢地回味他高超的写作手法所带来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回味着爱与恨交织其间。他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198 评论

相关问答

  • 白夜行主题的论文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小说以日本泡沫经济时期为背景,将坚守的凄凉情愫和缜密严谨的案件推理完美结合,情节错综复杂,环环相扣,最终“

    lostangelus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白夜行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日本文学的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

    奋斗198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白夜行日语毕业论文

    这问题不错 搜藏。。

    多多吃多多评价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白夜行日语论文的研究现状

    前人有哪些观点(极简略说几句,因为具体的要在本文中说)及你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作为论文标题我们学校是这样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李晓诗12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以李白主题的论文开头

    桃花潭在今安徽省泾县,据记载它“深不可测”。李白游桃花潭时,曾受到当地乡民汪伦的款待,临离开时汪伦又赶到潭边相送,李白便即兴书写此诗赠给汪伦。我们现在用“情深似

    刀刀吹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