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6

顺其自然0012
首页 > 期刊论文 > 当代知识分子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万有引莉

已采纳

人文与医学论文

人文,是一个简单词语,在医学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医学和人文一直是无法分割的两个词眼,医学需要讲究人文,人文对医学起到了以人为本的作用,下面是人文与医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人文学(medical humanities)一词,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有一点无可置疑,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医学人文学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艺术如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促进医疗实践,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

“人文”一词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学术中至少有四重意义。其一,是指人文精神(humanities),它是一种文化传统(东方传统与西方传统)与思潮。其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的简称,包括人性、人本、人道三重同本异流的哲学、宗教与伦理学解读。其三,是指人文学科。其四,是指人文价值(humanistic value),一种超(非)功利的文化视野,反抗功利主义与工具论。论及“医学人文”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道的”医学,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下文主要针对这两层意义对医学人文和医学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

1. 终极关怀vs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的价值表达非常丰富,包括生物学上的有机论、博物学、生态主义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关切、宗教情怀的至善等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以及医学史上人格化的美德典范等等。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学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前者用终极关怀去抗击技术主义的价值霸权,而后者暂时放弃最高限度的理想化方式(终极关怀),转而寻求宽容、宽泛前提下的公共理性、普世关怀。

终极关怀注重的是培养个体自然情趣与道德伦理情操的养成和提升,审美向度的自然体验以及哲学向度的自然理解与反思。虽然“终极关怀”作为大多数人文学者、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世界内核有其正义性和真理性,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传承(东西方皆是如此,西方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博物学传统;中国有儒家“仁爱”观念)但作为一种理性的声音,终极关怀由于其自身的理想化和诗化,难以传达到医疗实践和现实生活之中,虽不乏闪亮的话语、思考和批评,但更多的场合却成为一种泄愤情绪和反叛姿态,实际力量显得十分的单薄纤弱,如无根清谈,最终难免沦为学者自赏的孤芳。

而医学人文学立足于公共理性和普世关怀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在他的《寻求普世伦理》中这样解释普世伦理,它是“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俗世道德问题为基本立题的'整合性伦理理念”,即“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世俗生活的底线伦理学”。

通俗的说,普世关怀不再将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大化,而是将俗世的道德最小值最大化。普世关怀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

2.局促vs广阔

医学人文的终极关怀主要注重的个体的各方面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医学人文对医学进行的批判反思主要侧重于伦理价值方面。医学人文的这种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即医学人文完全转向伦理学问题,不再关注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使得医学人文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局促和狭窄,最终成为道德内化的一把戒尺,既无清晰的学术面目也无概念辨析、边界厘定、系统建构的营垒。

医学人文的两大弊病更是放大了医学人文的上述缺失。一大弊病就是“前现代”的人文传统;二来就是坚持颠覆性的后现代倾向。前者完全以前现代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无论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天主教教义)作为衡量当代的医学、医疗实践的标尺,对现当代医学人文资源关注不多,对当代医学的人文建构缺乏开启意义。而在后者的眼里,医学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挑战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迷失、医疗制度的失措与医生的道德滑坡,医学人文与医学科技、医疗体制的价值博弈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医学人文不能也不应成为当代医学科技、制度霸权,人性、人道堕落的帮闲与帮凶,而应该成为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克星。后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毁坏多于建设,盲目的反抗多于理性的重建和梳理,在学术的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更深。

与此相反,医学人文学中的价值反思则更加宽泛,涉及现代医学或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众多价值,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性别价值等。这些价值虽然与医学密切相关,但却鲜受“医学人文”的重视和关注。而医学人文学,由于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更加多种多样,研究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广阔,不仅对传统的医学固有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且也对所有的医学科学、医疗实践和医学人文的问题进行反思。医学人文学提倡与文学、人类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避免“医学人文”的伦理学化(ethicalization)倾向。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道德生活,描述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社会方面,将医学的内在道德与医疗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宗教传统的外在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各有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在医学人文学寻求宽容与合作的氛围中不断拓宽、深化着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医学人文学:从多学科走向跨学科。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08,2:1

[2]王一方。医学人文的概念与边界。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3]王一方。追问医学的本质与价值:从生命伦理到医学人文。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58 评论

b玻璃心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青年科研项目(ACKYQ0830)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姜媛媛,女,山东曲阜人,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阐释○姜媛媛(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摘 要] 习语是使用该语言的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浓缩,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具有承传性。本文介绍了习语的相关定义,并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习语进行了分析,证明了习语的意义的理据性。[关键词] 习语; 认知; 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 H31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8610 (2009) 03 - 0085 - 03习语是语言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作为语言艺术的精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因素,体现着该语言文化的特点,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成语或俗语。恰当地使用习语,可以使人们的表达更加精练、生动、形象,往往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习语的掌握水平往往被看做语言习得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习语还是语言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因此有必要对习语进行更多的研究。传统上人们认为习语的意义是不可分析的,是“死喻”,强调其意义的任意性。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英汉习语进行分析,并认为习语意义是有理据的,是与人们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的。一、习语的内涵及外延习语,英语称为idioms,从广义说来看,习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且久经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或语句,包括成语、谚语、俗语、箴言、格言、惯用语等语言单位。(一)汉语习语汉语中的习语俯拾皆是,且多半是四字格成语。就本质而言,这种“四字格成语”就是习语,无非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说法而已[ 1 ]。因此,我们可以将汉语中的习语与成语一词看作同一概念。根据《现代汉语》的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例如: 水深火热、一箭双雕。当然,汉语习语或成语也不止“四字格成语”,还包括像“戴高帽”、“穿小鞋”之类的三字格熟语,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谚语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英语习语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English (1974)把idiom分为两义:( 1 ) language of a peop le or country, specificcharacter of this.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2) ( gram) 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2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whole. [语法]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示各单个意义者。如give way (退让,不能支持) , in order to (为了) , be hard put to (为难,陷入困境)等。以上两义只有第二义相当于成语。二、传统与认知语言学派对习语的观点(一)传统语言学派对习语的观点在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习语的研究中,习语的可分析性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持不可分析性观点(K·vecses, Szabo称之为“传统观点”[ 2 ] )的人认为习语的语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语义已无法从构成习语的各个词的语义中推测出来,而各个词在组合中也相应丧失了它们原来在语义上的独立性,这类习语被称之为无理据习语。传统观点还认为习语是一种“死喻”( dead metaphor) ,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由于习语意义的不可分析性使得习语成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然而,这种传统观点正逐渐受到挑战。以Carter和McCarthy 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认为,习语只是一种纯语言现象,主张从词汇、句法及篇章特点等语言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观倾向于将习语的认知置于纯语言层次,认为习语是独立于人的概念系统及常规只是— 85 —语文学刊 2009年第3期之外的,忽视了习语研究的认知本质。(二)认知视角下的习语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疑问,认为语言的共性说明语言不完全是任意的,而是受到认知环境、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在不可分析为更小单位的词素上有一定的任意性,或者有些已经丧失了理据,但是在构成上位或下属范畴的词语或词组及在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是有动因的、有理据的、可论证的。只是其动因和理据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反映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相对于人的认知结构来说不是任意的。语言是由人的认知、社会文化及其语用因素促动的符号系统作为语言一个重要部分的习语亦是如此[ 3 ]。鉴于传统观点对习语研究的局限性,认知语言学家对习语从认知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在下文中我们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介绍。三、习语的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们学习和掌握习语不能只靠单纯记忆、模仿,还应该尽量理解习语的隐喻概念,注意习语的组成成分与习语整体意义的内在联系,使自己具有创造性活用习语的能力。(一)概念隐喻理论基础概念隐喻就是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映现和对应。源域( source category)多为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概念和范畴, 而目的域( targetcategory)则多为陌生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和范畴。例如,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中,MONEY是源域, TIME是目的域,源域所具有的特征通过隐喻概念传递给目的域,由此人们可以说“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隐喻概念也是通过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些表达方式称为“隐喻表达”(meta2phorical exp ression) 。大量的证据表明概念隐喻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体系之中。据Lakoff & Johnson统计,普通语言中, 70%以上的表达方式是源于概念隐喻。由此,他们提出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 4 ]。Lakoff的概念隐喻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的认知体系首先是一个充满隐喻性思维的体系,而思维过程中所示用的概念隐喻能以已知喻未知,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那么,具体说来,概念隐喻是如何为一些习语提供语义理据的呢?(二)基于概念隐喻的习语认知推理The boss is up in arms about the company’s poorsales record in the past few years.该句中, to be up in arms的意义是通过源域概念“人通常会因情绪亢奋而举起双臂,抖动拳头”的实体意义映射到目的域“ANGER IS UP”的概念认识而被理解为to be angry,在这里,“ANGER IS UP”被称为概念隐喻,因而依据这一类似机制,下面各句中习语所体现的概念隐喻分别是:(1)Mrs. Smith sobbed her heart out at the newsof hermother’s death.THE HEART IS USED - UP RESOURCE: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史密斯太太哭得死去活来。(2) Intellectuals have certainly come up since theopen policy reformation. H IGH STATUS IS UP: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无疑有了很大提高。( 3 ) 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LOVE IS FIRE:他们之间的爱火最终熄灭了。(4) The house changed hands many times. POS2SESSION IS HOLD ING SOMETH ING IN THE HAND:这幢房屋多次易主。上述例句说明,概念隐喻充当着两个彼此独立且截然不同的概念域之间的媒介,概念意义之间的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因此,解读“sobbed her hear out, come up, fire⋯ went out,changed hands”的意义要远比“used - up resource,high status, possession”等意义复杂。假如我们从概念隐喻所构成的思维体系与习语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习语,那么,理解这类习语自然以概念隐喻作为基础。另外,Barcelona指出概念结构是语言的心理体现,是词义运用的基础,是把语言和认知对应起来的中间层次[ 5 ]31 - 58。为了进一步揭示概念隐喻的认知表征,我们还可以从概念映射的动态过程着手,即概念结构的实体性对应与认知性对应加以对比分析。实体性对应是指源域和目的域中概念的静态意义对应。例如,习语“to sp it fire”的一般意义是“to be an2gry”,是根据概念隐喻ANGER IS F IRE一般概念结构得来的。认知性对应是人们运用了概念结构认识上的动态意义对应,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到达另一个知识领域的隐喻思维过程中运用了推导。又如,为何习语“sp itting fire”和“smoke coming out of one’sears”的喻义为“more intense anger”,而不仅仅是“beangry”? 因为人们根据有关特定的概念隐喻知识,即“火变得浓烈而难以控制时是非常危险的”这一认识来解读“sp itting fire”和“smoke coming out ofone’s ears”的喻义。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在“fire”的概念结构上运用联想,把“fire”的特殊概念结构与人的情感变化关联起来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当怒气变得强烈且失去控制时同样也是非常危险的,而它的附加意义从“to be angry”到“to be becoming greatly— 86 —说文解字 姜媛媛/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阐释angry”程度的不同变化,则是根据源域“fire”和目的域“anger”的认知性对应得出。多数情况下决定一个习语的一般意义,即习语所涉及的概念时习语里所使用的概念隐喻的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认知性对应。所以,在解释习语的认知性隐喻方面,我们发现后者要比前者更为复杂。以上是用概念隐喻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理解。汉语习语的语义也可以用概念隐喻解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汉语四字格习语“如胶似漆”。在这一习语中,我们只看到“胶”、“漆”这两个源域,而目标域却没有在习语中出现。那么,汉民族是如何将两个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去的? 我们知道,“胶”和“漆”都具有黏附力,两者结合无疑表示很强的粘固性。但是黏附必然会牵涉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粘与被粘。换言之,有粘的事物就必然具有被粘的事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此外,该成语中“如”和“似”均是达至语言隐喻目的的标记词,说“如胶似漆”,肯定隐含着某事和某人“如胶似漆”。其次是依据汉语的共有知识( shared knowledge) ,“如胶似漆”常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这一隐喻成语的解读首先是将“胶”和“漆”这两个源域整合在一起,再将已经整合的概念映射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一目标域上,这样便得出一个新显结构:某人与某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深厚,难舍难分。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英汉习语意义的任意性、不可分析性是不成立的。英汉习语的意义是与我们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今后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汉习语。【参考文献】[ 1 ]王文斌,姚俊. 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 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础[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5).[ 2 ]K·vecses, Z. & Szabó, P. . Idioms: A view from cogni2tive linguistics[ J ]. App lied L inguistics, 1996 (3).[ 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We L ive By[M ].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5 ]Barcelona, A. . On the p 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motivation for concep tualmetaphor. InMetaphor andMeton2ymy at the Crossroads, ed[M ]. Mouton de Gruyter, 2000.(上接第68页)《广志》曰:“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饱人。”《广志》曰:“似‘鳖卵’,大而酸,以为醢和。”皮如玉色,滑而且美(在这个句子里,“而”字后面加了一个“且”字,但在句型的用法没有什么影响,算是一个变形。)2. (名词)如/似/若(名词) , (主谓短语)而(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所介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今鹿豆也,叶似大豆,根黄而香,蔓延生菲,似葍,茎粗,叶厚而长,有毛3. (主谓短语)如/似/若(名词) , (形容词)而(形容词) ,两个形容词表示所介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实白如肪,甘而多汁。4. 两个“(名词)如/似/若(名词) ”连用。枇杷,叶似栗,子似蒳,十十而丛生。五、句型分析总结“如/似/若”和“而”连用句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在《要术》以后的时代里它的发展状况又是如何,限于本文的篇幅,笔者将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因为,笔者在准备本文的过程中,隐约发现,在之前的《山海经》中,这种句式已经大量出现了,说明它的出现的时间上限还应该不晚于那个时代。另外,笔者还从本文分析中发现,这种句式在介绍事物类型的著作中出现的频率可能更高一些,也有待于日后研究。可以肯定的是,《齐民要术》行文和引文中“如/似/若”和“而”连用句式的大量运用,说明这种句式在《齐民要术》的成书时代已经是非常的成熟了。【参考文献】[ 1 ]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附杂说[M ]. 中华书局, 1985.[ 2 ]汪维辉,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 J ]. 古汉语研究,2004 (4).[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 [M ]. 商务印书馆, 2000.— 87 —语文学刊 2009年第3期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精神血脉代代相传论文参考文献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

    银色手链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胡杨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胡杨,又称胡桐,杨柳科落叶乔木。树高15~30米,能从根部萌生幼苗.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胡杨的根可以扎到地下10米深处吸收水分,其细胞还有特

    今生无悔瓶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时代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 时代 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 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小珠珠12399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精神谱系论文参考文献

    模拟下雨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

    大璐璐13148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精神分析理论文献

    呵呵,该说的资料上面全给了我就简要说一下现在的趋势和地位吧当初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叫精神动力学)对于心理学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在帮助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也有

    peipei122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