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3

叶子晓桐
首页 > 期刊论文 > 文艺与审美心理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oyo030303

已采纳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 ,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此说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布洛通过实验把人对颜色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为四类: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颜色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颜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颜色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从蓝色联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颜色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如认为红色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 布洛认为属于性格类的人们在对颜色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颜色以拟人的性格,对颜色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颜色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颜色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颜色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英国美学家迈尔斯与布洛一样通过实验把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也分为四个类型:即主观类(注重音乐对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联想类(注意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客观类(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性格类(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迈尔斯与布洛一样,认为四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还有人按照在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中,知觉侧重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成感觉型、想象型和思考型三类。又按在欣赏时感情活动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观型3类。按照对新奇感的态度分为“保守”型和“进步”型两类。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八个类型。他认为,审美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大多属于“内倾感觉型”或“内倾直觉型”。并且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他们所属的性格类型或显示出与其性格相反的类型。心理学中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论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审美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精神分析学派的贡献在于审美过程的动力方面。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揭示出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用艺术和神话中的生动故事来说明他的心理学理论,如恋母情结。又用这种理论去解释文学艺术中的奥秘,如莎士比亚、达·芬奇的作品和创造心理。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是审美心理学中最深刻的部分。格式塔学派的贡献在于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和“力”与“场”的概念去解释审美过程中的知觉活动,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论述主要在视觉艺术中的审美方面。行为注意学派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集中在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实验,主要是观赏者对艺术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应。艺术品的典型特征是唤起欣赏者的兴奋并出现先强后弱的变化。这种兴奋的变化就是产生愉快、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和机制。信息论心理学通过对审美知觉的研究认为,知觉者欣赏艺术品时会唤起一种期望模式,当期望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愉快和美感。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能,在达到了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是用主观内省的方法,去观察、体会和研究自己的审美心理体验;二是用科学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客观地观察、分析实验的结果,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所提倡的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实验美学。实验的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时要把审美的完整经验打破,去研究部分,这就破坏了美。并且各部分之和并不能等于全体,因此结果不十分可靠。另一个困难问题是,作为实验对象的一般被试,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区别开来,常把二者混淆。随着实验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和完善,上述困难问题已经得到部分解决。当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趋向于两类方法的结合并用。

288 评论

超爱吃的丫头

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整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其特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学与文学的交融》

摘 要:文学心理学研究在整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进行阐释是其特色。在这个文学边缘化的年代,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历史上的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则再一次对文学的价值进行阐释,为文学艺术价值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让人类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天真、质朴,寻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边缘化;马斯洛;文学价值

现代工业文明与文学的边缘化。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工业文明让人类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时间消灭空间”,随之带来的是人类对知识领域的认识,这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人们对现代文明的依赖,正在走向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号称自然主体,万类灵长的人们正在被现代文明所殖民,所异化,并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奴仆。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文学也逐渐走向边缘化。在消费的 *** 下,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文学也被异化氾滥成了迎合人们欲望的消费品,使文学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复存在。

古往今来,众多的心理学流派对文学价值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们为文学价值的发现与确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主要的有三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首先,弗洛伊德对文学的贡献是他发现了个人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弗洛伊德认为支配一个人的行为的是一种潜在的、盲目的、混乱的本能冲动。在这些方法中,审美活动与文学艺术的加入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荣格对文学的贡献是他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荣格关注的是对于“人类集体智慧”的开凿与揭示。荣格认为文学艺术是种族乃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象征与呈现。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蕴藏着神秘的内涵,是“原始情境的发生”,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和无可替代的启迪作用:“艺术的社会意义正在于此:它不停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凭借魔力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与匮乏……”[1]

最后,马斯洛则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同伴们要做的是:在西方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商业社会,物质社会中,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人的天真、质朴、正直、善良,寻回人的自尊、自信、理想、信仰,寻回人的爱的能力,审美能力,寻回人的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寻回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平衡”[2]。

“基本需要理论研究”与“高峰体验”。《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小说的女主人公汉娜形象的分析可以对马斯洛的这两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对文学价值的发现做一个解释。本文就以汉娜心灵的衍化过程为中心,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汉娜这个艺术形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价值、挽回做人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灵魂救赎,从而实现真正的人性回归。

81 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用动态的影像世界阐释了对纳粹发动惨无人道战争的质询、汉娜和米夏之间一段忘年之恋,更着重塑造了汉娜这一进行灵魂自我救赎的道德自觉者的形象。在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中,超越型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是指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存在水平或目的水平而具有更丰富超越体验的人。他们更重视高峰体验的意义,更关心人类的命运,更尊敬他人,能更平等地对待人,更重视精神生活。

马斯洛曾由衷地写道:“音乐,在我内心深处是毫不犹豫地被接受的,因为对我来说,它是最高的艺术,是我生存的缘由之一。它甚至同爱,这一生命中最重要的目的相提并论――在音乐中,我找到了最基本的根基――音乐充满了我的生活,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重要的一份礼物。”[3]《朗读者》中“朗读”于汉娜而言也同样具备如此巨大的魔力和动力,使她能超越生命中一些最基本的需求矢志不渝的追寻“朗读”这一终极目标。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之下,文学“边缘化”现象愈发明显,文学被异化氾滥成了迎合人们欲望的消费品,文学原有的高尚地位不复存在,‘文学性’已经在整体性的娱乐化中被消解或转化了。心理学的介入是文学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为文学存在的必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以上的分析就是心理学的介入对与文学的影响,更是心理学的介入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对于重建人和社会新形象的贡献。文艺心理学,让我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寻回失落已久的心灵美德,寻回人的信仰,爱人的能力,寻回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注释: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2]同上,第443页。

[3][美] 爱德华・霍夫曼. 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M].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8:27.

参考文献: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王娜,《“文学边缘化”之我见》,《文学界 文化永珍》,第205页。

[3]韦纳斯,《新媒介时代的文学――对文学边缘化现象的思考》,《文学研究》,2011.9。

[4]吴掉,《社会实践与人的基本需要―评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一期。

[5]洪波,《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述评》,《长白学刊》,第五期。

[6]陶巨集斌,《马斯洛的名峰体脸理恰述评》,《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2月,第15卷第一期。

[7]陶尔夫,《稼轩体:高峰体验与词的高峰》,中国知网。

作者简介:沈子群,苏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生。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304 评论

哒Q小巧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马恩论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马克思论希腊艺术恩格斯论现实主义恩格斯论文艺批评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论文学的社会作用论“文学是人学”论文艺的娱乐作用意境的美学特征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意境与典型比较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象征形象的结构特征心态结构与情节结构比较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艺术象征的类型与特征现实主义心理描写与意识流方法比较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红楼梦》为例)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之比较论鲁迅的文学语言观论文学作品结构的审美原则通俗文学之我见喜剧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喜剧欣赏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以鲁迅、契诃夫、莫泊桑小说为例小说的悬念艺术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与心态小说试论寓言的艺术特点试论童话的艺术特点抒情诗的情感结构创作构思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艺术灵感的特质创作个性的基本特征从一部作品看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文学欣赏的特点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科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175 评论

相关问答

  •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幼儿美术 教育 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研

    一首ciao情歌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电镀铜原理与工艺研究论文

    电镀就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上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是利用电解作用使金属或其它材料制件的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膜的工艺从而起到防止金属氧化(如锈蚀)及

    妞妞宝贝81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工艺美术陶瓷审美演变论文研究

    现代陶瓷艺术的市场和价值的浅议艺术论文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

    花花onl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美学审美的研究的论文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当时一本美学著作一版常常能够销售到几万册,这在世界学术史上都是罕见的。后来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人们渐渐失

    淘气lulu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艺术审美的研究的论文

    艺术审美性 (一) 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为艺术品,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

    CYGUANGZHOU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