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8

易叉叉叨叨
首页 > 期刊论文 > 女性研究与女性文学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心在翠微

已采纳

缠小脚最早开始于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窅娘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民间,缠小脚之风渐渐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缠小脚就已出现了,或许更早还可追索到商代。总之,缠小脚这一封建社会的恶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残害了数不清的中国妇女。可以说,缠小脚是父权制传统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据记载,民间女子从四五岁就开始缠小脚,到成年时脚长若不超过三寸,即成为备受赞赏的“三寸金莲”。在当时,这样的小脚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长相、身材再好的女子,如果是一双天足或脚缠得不够小,就会遭人耻笑,并且嫁不出去。“好大脚”也成为漫骂、羞辱妇女最难听的一句话。而实际上,小脚“美”是以女性身心被摧残为前提的。缠小脚的方法是通过人为的强力,野蛮地造成女子两脚的跖骨脱位或骨折并将之折压在脚掌底,再用缠脚布一层层裹紧,被缠足的女性步履艰难且疼痛非常,更有可能引发残疾和致死。民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的说法,就是女性千百年来遭受这一苦难的集中反映。而一旦把天然的脚缠成了“三寸金莲”,女性在劳动和交往方面必定是十分不便、大受制约,惟有困守家中,站立、行走必扶墙靠壁,不仅“男主外、女主内”顺理成章,“男强女弱”也成了事实,女性若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更是难上加难了,惟有忍气吞声,听任摆布。事实上,这种违背自然与健康、建立在摧残妇女身体基础上塑造出来的“美”,不仅是美的极度扭曲和变态,对于父权制社会施行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也的确收到了强化的实际功效,正如《女儿经》所说:“恐他(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缠小脚因男性的癖好而兴起,而男性的审美观畸变也因“三寸金莲”益发不可收拾,直至女性被摧残的小脚成为激起男人性兴奋的重要物品。据记载,自宋代开始,在许多妓院的欢宴中流行起一种“行酒”游戏,从头至尾突出的都是妓女的小脚和她们的小脚鞋,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妓女的小脚鞋里来传递、斟酒、饮酒。直到20世纪初,仍有一些男人喜欢参与这种“行酒”游戏,并为有机会使用妓女小脚鞋中的酒杯来饮酒而兴奋不已。至于历代的酸腐文人,更是兴趣盎然地把探讨小脚当作“学问”来做,不惜笔墨,撰写文章,细细品评,以卑琐为乐事,惟恐未把男人玩小脚的美学成分和调情作用诠释清楚。如清代有一个叫方绚的文人就自诩为“香莲博士”,写就了一篇题为《香莲品藻》的文章,费尽心机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并因此出了名。 至于被摧残得骨骼折裂、关节脱位、血肉模糊、脓水淋漓的畸形小脚何以成为中国男人的性目标?这是因为,缠小脚在封建社会是妇女的极度隐私,除了丈夫和关系极密切的人之外,不能随意让人观看,这便使小脚与性的隐秘牵连上了,甚至认为把握不当的话会引发淫乱,小脚即为“导淫之具”。酸腐文人的说法是,缠小脚不仅使女子的步态更加袅娜妖娆,还会使男人在白天“越看越生怜惜”,在晚上“愈亲愈耐抚摩”。小脚美的最高标准也被他们确定:一肥、二软、三秀,“且肥软或可以形求,秀但当以神遇”等等。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对小脚病态的爱慕、艳羡和崇拜,而将摧残、畸形当作美来欣赏把玩,可见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背景上中国的男性审美观念已腐败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但是,就在对女性摧残得最严重、小脚崇拜最张狂的清代,一批有识之士如李汝珍、俞正燮等人,对这一社会恶习进行了严厉批评。李汝珍在其《镜花缘》一书中提出,“女子本是好好的”,而男子却偏使之“矫揉造作”,缠小脚使她们成了“异样”,更指出“何以两足残缺,步履艰难却又为美?”著名的改革、维新派人士康有为,1898年向光绪皇帝呈了“请禁妇女裹足折”,历数缠足恶习于国于民的害处,认为“最骇笑取辱者,莫如妇女裹足一事”,明确主张“严禁妇女裹足”。满清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孙中山作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正式下令禁止缠足。到了“五四”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了反缠足运动之中,把反缠足作为争取中国妇女解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时,不论是中国的女人还是男人,都开始认识到缠小脚根本就不是美,而恰恰是压迫、耻辱与腐朽的象征回答者: 日月花公主 - 魔法学徒 一级 11-6 22:30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了,我们老师会看到的。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相关内容• 关于中国古代有名的美女 • 中国古代名字的演变 •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多美 • 中国古代文学分类 •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 查看同主题问题:中国 古代 古代 女性 女性 文化 其他回答 共 1 条中国古代的女性美和文化 青年演员 今天的中国人对于美女的评价大抵是身材雕浮玲珑,面部轮廓立体,大眼睛双眼皮几项,这些很大程度上是西化了的审美观,比如在汉代以前就很少见到对女性身材的描绘,基本上以面部描写充斥字里行间,写体态也是从衣饰姿态来衬托。眼睛是面部审美的核心所在,所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倩”字道尽了女性眼神的魅力。 翻阅历代的工笔仕女画册,有一对细长的竖起的凤眼(即外眼角上飞)基本上是华夏画中美眉共同的特征。五官搭配上讲求精致,比如嘴唇:今天是以厚而丰满的嘴唇为性感,但在古代正好相反,樱桃口才是人们所疯狂的,那时的女孩子不仅不涂上满嘴的口红,而且还故意只涂唇中部的一点,以产生小口的错觉。 有趣的是,在历代仕女图上所画的美女,基本上都是单眼皮,而且面部扁平。大概是当时汉族的华夏血统还比较纯粹的原因吧(大眼睛、双眼皮和南方越人血统的加入有关)。而且汉人传统脸形是喜欢圆脸的,到了后来才刀条脸一统江山。 今天的人对女性总喜欢强调身材,以“三围”为标度,三围者,胸、腰、臀三分天下各有其一。在此三者中,古人对腰最为重视,直接描写也最多,粗腰美其名曰“小蛮腰”;细腰美其曰“杨柳腰”。西元前6世纪就有楚灵王偏爱细腰女子的典故了;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中,对那位漂亮的“东家之子”也有“腰如束素”的描写。不过腰身不仅要纤细,而且更重要的是姿态上要轻盈灵活,走动时才能摇曳生姿,具有“曲线玲珑”之美。 古代的人对女性的胸围要求相对不高,对拥有一双丰满隆起的大乳的女性也颇不以为然。其实,古代男子欣赏的女性乳房是恰堪一握的丁香乳。至于臀,古人似乎要难以启齿一些,其实中国古代也是崇尚臀部丰满的,但受礼法拘束不便明言。(一般来说,只有崇尚暴力的民族喜欢瘦削的窄臀,这是题外话) 宋代以前,汉人像今天的日本人那样是跪坐在席上的,由此形成的今天大和民族的“大根腿”,早已举世闻名,而以前的华夏是否也是如此,不得而知。不过汉族传统对女性的腿的欣赏一直处于隐蔽地位,远不如女子的脚的地位突出,恋足的小巧式审美发展到极端—自南唐开始,汉族出现了缠足的习俗,缠足的真正原因,许多人只含混的解释说是欣赏脚小之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臀围的一种变星—它可以束缚血液不流向下肢,迫其集中在中间地带,使臀部硕大丰满,这无疑是一种畸形的审美。《镜花缘》里藉吴之和之口反对缠足时说“细推其由,与造淫具何异?”,其实点中了问题的要害。 到了唐朝,物质产品丰富。额宽、脸圆、体肥成为美女的标准,还有一种独特的的崇尚鹰勾鼻的风气(可以参看昭陵的石雕)。唐人以“肥”为美(注:在古语里称呼肥胖为肥不为胖,就像本来“身”也不是身体的含义一样),但这种“肥”与今天的脂肪过剩、大腹便便的臃肿虚胖毫不相干,而是一种骨骼均匀、肌肉结实的美,让女人充分展现出东方的华贵之美。 唐朝风气也很开放,以穿著暴露为时尚,服饰流行低胸半裸装、单层丝绸罗纱的时髦装束,甚至一度崇尚裸体。从流传至今的一些唐朝壁画来看,那时候侍女甚至有全裸的。敦煌词中有记载如:“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云谣集。风归云》) 这样过度的风气在唐以前还没有过,可能是与唐朝盛行佛教有关,也可能是与“胡风”有关,就像朱熹所说的那样:“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不过总体来看,古代的汉族对性的禁忌很少,所以才会两千多年来一直穿开裆裤。这个风气开始转变是在宋朝,很大程度上和游牧民族的入侵有关系,汉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子不得不如此,再加上理学兴起推波助澜,从此女子开始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保守的风气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气铿锵、朴素简约和细腻柔美是汉族文化的两面。安史之乱是汉族文化特征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捩点。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转变,贵族家族消失了(这个归根结底和中国的封建历史实在是太长了有关),在此之后前一面逐渐失落,而另一面却畸形繁荣,甚至发展到病态的地步,比如明清一代的工艺美术、建筑陈设都是以装饰雕花之艳丽、繁缛闻名的。又以书法为例,书法本分碑体和帖体,但唐以后,古朴遒劲的碑体就逐渐衰落,而软性的帖体则大行于世。 这些转变大概在宋朝就开始了。入元,蒙古人在中原有效折腾了100年,几乎造成了中国历史传统的断档,残酷的屠杀和精神上的空前失落,只使宗教前所未有的盛行。到了明朝,真正意义上的汉文化大部分都已经失传,虽然明王朝的统治者也曾经试图找回一些传统,但那些文化底蕴并不深的朱明皇族大部分都没有能重新找回来(无它,中国真正的的贵族阶层基本上唐后就消灭了),有的甚至还恶化了。 直到今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提起中国文化,基本上想起来的就是京剧、旗袍、功夫、花瓷、年画、八仙桌、曲艺之类的,这些都是明清的遗产,真正的汉唐文化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野…… 参考资料:

316 评论

yeye要吃好吃的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8期转载)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观的初建及其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试论孙犁小说的意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2期《读朱淑贞诗词札记二则》 《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人民日报》1988年4月3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8年第6期、《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转载 )《李清照的自我艺术形象与古代妇女文学》 《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年第6期转载)《光明.黑暗.怎么办》 《读书》1991年第1期《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感伤传统》《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灵魂苏醒的歌唱――论五四时期女性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2年第6期转载)《醒世之文,坦诚之心――评孙犁〈芸斋小说〉》 《孙犁作品评论续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丁玲小说对妇女人生道路的探索》《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3年第5期转载)《论陈衡哲及其创作》 《南开学报》1993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3年第7期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推荐论文目录》)《中国女性现代精神的高扬――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南开学报》1993年第6期《论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 《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论庐隐及其创作》 《庐隐代表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女性人生与文学》 收入《女性与持续发展》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年《论冯沅君的小说创作》 《南开学报》1995年第2期《当代纪实文学中的妇女问题》 《文学自由谈》1995年第3期,收入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 中国论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的文学选择》 《南开学报》1996年第3期《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选择》 《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有斜阳处有春愁--沈祖棻及其创作》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8年第5期转载;收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前期创作》 《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当代文坛新景观―― 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国》 《升华与超越》(第1辑)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南开学报》1999年第2期《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开展多学科妇女学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 《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1年第11期转载)《谈女性文学的基础性建设》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5期转载)《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2002年第5期转载)《女性视角与文学》 《百花洲》2002年第5期《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 《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6期转载;收入《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多姿的飞翔--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 《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略论》 《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女性:思想舞动三月》(访谈录) 《中国妇女报》2004年3月23日《“与男共舞”的理论演进》 《社会科学报》2004年4月8日《两性问题断想》 《中国女性文化》2004年第4期《试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的性别策略》《南开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5年第7期转载)《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2期(收入《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丛》(2005-2009)集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五四”传统与新时期女性文学》《江汉论坛》2005年第7期《不谈“身体”》 《百花洲》2005年第5期《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5期(收入《2005北大文选:批评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胸襟 视角 心态——近十年女性文学研究反思》《天津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转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爱情书写与现代启蒙叙述》《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周易>的家庭观念及其影响论略》 《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摘要)《新时期女性文学与现代国家意识》 《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4期摘要)《博客上的女性写作与女性形象》 《上海文化》2006年第6期《论北美华文文学“离散”内涵的演变——以女性创作为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转载)《性别: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文史哲》2007年第2期《“人”的主体性启蒙与女性的自我追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性别视野中的“小女人散文”批评话语》(台北)《中国现代文学》2007年第2期《自恋与自审间的灵魂历险》《江汉论坛》2007年第3期《性别批评的构建及其基本特征》 《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2008年第3期转载)《海派文学中的尤物叙事》《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漫谈女性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1期《当身体不再成为“武器”——“80后”部分女作家身体书写初探》《天津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当代女性小说中的流产叙事》 《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沉郁悲怆 凝重苍凉——评张洁〈无字〉》 《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关于<女性文学教程>编写的思考》 《中国女性文化》第9辑 2008年《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概念》《文艺理论与研究》 2008年第4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转载)《“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南开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转载;译文收入《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打开语文教育的一扇新窗——尝试将性别视角引入大学语文教育》,《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西绪弗斯式的悖谬——张洁新时期创作中的女性观》《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为奴隶的母亲〉小说叙事的性别分析——兼及与〈生人妻〉的比较》《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日常化情欲的指归——论早期新海派文本的题旨转换》 《南开学报》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转载)《追寻与建构:现代女性文学史书写》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8月11日《现代女性文学史写作的最初实践》 《中国女性文化》2009年第2期《茅盾女作家论的性别因素》《东岳论丛》2009年第1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7期转载)《晚清“女国民”话语中的性别想象》《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女人作为“人”与女人作为“女”:现代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性别意识》,谭国根、叶少娴编《性别、话语与文学中的自我: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的议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周易>与<礼记>家庭观念之比较》,《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及其本土实践》,《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舒芜的妇女观及其性别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5期《近三十年“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中的“新才子佳人模式”》 《南开学报》2011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转载)《民族﹒性别﹒历史叙事——重读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 《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转载)《萧红与百年中国文学》 《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3期《性别文化与文学研究》 《华夏文化论坛》第六辑, 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8月《史铁生的女性观及其〈务虚笔记〉》,《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问题与挑战:女性文学学科建设之思》,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12年第2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6期转载)《“性别”:在“文化政治”的视野中》,《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6期;【译文】《论嵇康的自我——关于嵇康的生活和思想》 [日] 福永光司著,乔以钢译,刘柏青、张连第主编《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古典文学专辑)第5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257 评论

芒果东瓜酱

缠小脚最早开始于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窅娘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民间,缠小脚之风渐渐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缠小脚就已出现了,或许更早还可追索到商代。总之,缠小脚这一封建社会的恶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残害了数不清的中国妇女。可以说,缠小脚是父权制传统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据记载,民间女子从四五岁就开始缠小脚,到成年时脚长若不超过三寸,即成为备受赞赏的“三寸金莲”。在当时,这样的小脚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长相、身材再好的女子,如果是一双天足或脚缠得不够小,就会遭人耻笑,并且嫁不出去。“好大脚”也成为漫骂、羞辱妇女最难听的一句话。而实际上,小脚“美”是以女性身心被摧残为前提的。缠小脚的方法是通过人为的强力,野蛮地造成女子两脚的跖骨脱位或骨折并将之折压在脚掌底,再用缠脚布一层层裹紧,被缠足的女性步履艰难且疼痛非常,更有可能引发残疾和致死。民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的说法,就是女性千百年来遭受这一苦难的集中反映。而一旦把天然的脚缠成了“三寸金莲”,女性在劳动和交往方面必定是十分不便、大受制约,惟有困守家中,站立、行走必扶墙靠壁,不仅“男主外、女主内”顺理成章,“男强女弱”也成了事实,女性若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更是难上加难了,惟有忍气吞声,听任摆布。事实上,这种违背自然与健康、建立在摧残妇女身体基础上塑造出来的“美”,不仅是美的极度扭曲和变态,对于父权制社会施行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也的确收到了强化的实际功效,正如《女儿经》所说:“恐他(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缠小脚因男性的癖好而兴起,而男性的审美观畸变也因“三寸金莲”益发不可收拾,直至女性被摧残的小脚成为激起男人性兴奋的重要物品。据记载,自宋代开始,在许多妓院的欢宴中流行起一种“行酒”游戏,从头至尾突出的都是妓女的小脚和她们的小脚鞋,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妓女的小脚鞋里来传递、斟酒、饮酒。直到20世纪初,仍有一些男人喜欢参与这种“行酒”游戏,并为有机会使用妓女小脚鞋中的酒杯来饮酒而兴奋不已。至于历代的酸腐文人,更是兴趣盎然地把探讨小脚当作“学问”来做,不惜笔墨,撰写文章,细细品评,以卑琐为乐事,惟恐未把男人玩小脚的美学成分和调情作用诠释清楚。如清代有一个叫方绚的文人就自诩为“香莲博士”,写就了一篇题为《香莲品藻》的文章,费尽心机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并因此出了名。 至于被摧残得骨骼折裂、关节脱位、血肉模糊、脓水淋漓的畸形小脚何以成为中国男人的性目标?这是因为,缠小脚在封建社会是妇女的极度隐私,除了丈夫和关系极密切的人之外,不能随意让人观看,这便使小脚与性的隐秘牵连上了,甚至认为把握不当的话会引发淫乱,小脚即为“导淫之具”。酸腐文人的说法是,缠小脚不仅使女子的步态更加袅娜妖娆,还会使男人在白天“越看越生怜惜”,在晚上“愈亲愈耐抚摩”。小脚美的最高标准也被他们确定:一肥、二软、三秀,“且肥软或可以形求,秀但当以神遇”等等。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对小脚病态的爱慕、艳羡和崇拜,而将摧残、畸形当作美来欣赏把玩,可见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背景上中国的男性审美观念已腐败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但是,就在对女性摧残得最严重、小脚崇拜最张狂的清代,一批有识之士如李汝珍、俞正燮等人,对这一社会恶习进行了严厉批评。李汝珍在其《镜花缘》一书中提出,“女子本是好好的”,而男子却偏使之“矫揉造作”,缠小脚使她们成了“异样”,更指出“何以两足残缺,步履艰难却又为美?”著名的改革、维新派人士康有为,1898年向光绪皇帝呈了“请禁妇女裹足折”,历数缠足恶习于国于民的害处,认为“最骇笑取辱者,莫如妇女裹足一事”,明确主张“严禁妇女裹足”。满清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孙中山作为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正式下令禁止缠足。到了“五四”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了反缠足运动之中,把反缠足作为争取中国妇女解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时,不论是中国的女人还是男人,都开始认识到缠小脚根本就不是美,而恰恰是压迫、耻辱与腐朽的象征

121 评论

Lena睡美梦

天地万物,一阳一阴;红尘人寰,一男一女;男性与女性是永远的话题,男性与女性的纠葛也是最精彩的故事。自从母系社会结束后,女性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古人有云:“唯女子与小人之所以难养也。”把女性看成尤物、红颜祸水、累赘、男人的附属品------女性的这种命运悲剧好像生来就是剪不断,而且永远处在男性的压制之下。什么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孔子也有云:“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教也。”自此,女性由抗绝转变成自觉地格守,当然,命运的悲剧也开始起航。女性也就成了诗人笔下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风雨打窗声”的闺中怨妇;也成了作家笔下的区区几笔不能尽其苦的代言人。女性的悲剧源于社会,也源于命运。蔡文姬——历史推崇的政治才女,精通音律,善作诗文,很有才华。却不幸在董卓这乱中被匈奴掠走。无常的命运,几经波折,行尽万水千同山才回到自己的故土。可夜夜的胡笳,骨肉的分离,怎让她不去思量。眉头紧锁,多少风沙也掩埋不了她的哀愁。命运的悲剧,只因她是女性,所以别无选择。我们读来,也只能哀其不幸。美的东西在倾刻间毁灭,生的孤独,死亦孤独。如在孤寂泠清的掖庭,望明月作伴,哭向青冢,昭君的故事就在一琵琶声中哭泣开来。才子佳人,古代喜欢的门当户对的婚姻模式。而这种婚姻模式又棒打了多少的苦命鸳鸯。唐婉的泪,哭向翁姑,因为他们的不喜欢,所以她只好离陆游而去,抑郁而终。追忆四十年的爱情,陆游哭诉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侨下春波碧,曾是惊鸿照影来。”唐婉的悲剧,梦断香消,香消玉殒,有谁能为之流一淌清澈的泪。女性在这个社会里,就是泪的代言人,就是悲剧的化身。我看到的是一种沉重,一种无法诠释的苦。命运的苦楚,都倾重于女性,或许它偏爱女性柔弱的心,所以女性被摧残的体无完肤。闺阁中的世界,这是女性的天地;女红,是她生活的全部。不步出闺阁一步,谓之大家闺秀。所以《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长那么大却不知自家后院有个大花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自己的人生原来也如悬花一现,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命运的悲剧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杜丽娘该哭向何处。生而死,死而复生,虽是圆满的结局,可这种锥心的痛又以怎样收场。《墙头马上》的李千金,被裴少俊的父亲裴尚书批得不是正规人家的女儿,一封休书使得她不知哭向何处。这就是命运的悲剧,恨悠悠,... ...以下,楼主你自己续写吧……

282 评论

攀爬—蜗牛

有关对女性文学的认识为:女性文学虽然也称为女性解放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但根据郑英子(韩国文学批评家)的看法,女性解放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都只是女性文学领域中的分支,女性文学一般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执笔写作的文学。

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应该是女作家基于性别主体意识、性别视角表现的关注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学,或者是基于超性别意识(隐含性别主体意识)、超性别视角(隐含性别视角)表现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本。女性文学仍是一个有待探索和完善的命题。

女性文学充分表达独特的女性魅力和奇特理念,完善人性本身精华,展现各阶段女性充当的角色,挖掘出灵魂最深处的独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些呐喊、那些彷徨、那些轻浮、那些坚强,体会着女性独有的信仰理念。

女性文学研究其价值:

1、审视现代社会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在性别意识、性别观念、性别文化、性别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很多不和谐因素。

2、对性别文化解构和建构,对父权社会制度解构,并建构新的性别文化,既体现男性价值观也体现女性价值观,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可能和谐地发展。

3、发现和展现女性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女性在感知、认知和评价上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魅力,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独特的美学价值。

4、女性以自身的性别意识和生命体验探讨人类和社会的问题,探讨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完善人类文化建设。

89 评论

沧桑小脸

注意自己再去查一下史料!!!

18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女性观研究论文

    有关对女性文学的认识为:女性文学虽然也称为女性解放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但根据郑英子(韩国文学批评家)的看法,女性解放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都只是女性文学领域中的分支

    bluebirdta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女性领导力研究论文

    大学生领导力 管理者的领导力探析 摘要:管理者的领导力是管理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对管理者领导力的功能、要素及领导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管理者领

    chaorenxiaoli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北齐女性研究论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著作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如你所说的《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

    德高防水专卖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女性研究论文选题

    王昭君,小周后,杨玉环,李清照,秦良玉。

    喝汽水的小蜗牛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新媒体与女性形象研究论文

    男女对不同种类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 生活中充满着信息,男女两性在接触这些信息时的敏感程度2. 性别差异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 1、

    天天~甜甜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