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5

京城第一伪娘
首页 > 期刊论文 > 学教评一致性的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敏足一世

已采纳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办法如下: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转变,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实现新课程这一理念的转变。

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字:

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所谓联系是制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

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

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247 评论

熊熊去哪儿

——已发表论文:1.夏雪梅、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理论模型的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14-12.黄小瑞、崔允漷译: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给教师教育的建议,【美】LeeShulman,《全球教育展望》2014-13.崔允漷、夏雪梅:论互动视野下的教师课程实施:基于40年文献的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3-104.崔允漷:全球视野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3-185.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教育研究》2013-076.崔允漷: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活得精彩”,《基础教育课程》2013-67.冯生尧、崔允漷:高考改革要秉持的基本原则,《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7日第六版8.崔允漷:“学生学会了什么”是评价的基点,《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0日第9版9.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小学管理》2013-110.朱伟强、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种实践模型,《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07-811.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120712.崔允漷: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种增值的尝试,《人民教育》2012年第11期,P3613.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全球教育展望》2012-614.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教育研究》2012-515.崔允漷: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设置,《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6.崔允漷:教研员即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基础教育课程》2012-517.崔允漷: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4日第6版18.崔允漷: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全球视野下高中课程和高考变革的对策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咨询报告,2012年4月19.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基础教育课程》2011-1220.崔允漷:关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调查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1-921.崔允漷: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及其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2.赵士果、崔允漷:比恩课程统整的理念及模式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1-723.王中男、崔允漷: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要学校本位——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上海教育科研》2011-724.崔允漷、夏雪梅:FAPO:一种新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11-1025.崔允漷: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上海教育》2011年5A,P426.崔允漷、夏雪梅从墅一中学的案例探讨中国大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季刊·华人地区的课程改革》(台湾)2010-1027.崔允漷、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928.张雨强、崔允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业成就评价框架的初步开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9.杨向东、崔允漷: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430.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31.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教育科学研究》2010-332.崔允漷:“丛林之旅”:校本课程十年——校本课程的回顾、省思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2010-01-233.崔允漷、柯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0年2月34.崔允漷:把握教学研究方向,《中国教育报》2010/01/01新年特刊35.崔允漷、杨向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09年12月36.崔允漷:教师需要的课程知识,《教师月刊》2009-237.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9-838.崔允漷、洪春幸:有质有量,注重改进——教师绩效评价怎样才能更科学,《基础教育课程》2009-839.崔允漷:基于合作的教学决定:以课堂观察为例,《教育展望:国际比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2007-240.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41.崔允漷、柯政:国家课程教材指导/审议委员会:国际与港台地区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咨询报告,2008年12月10日42.崔允漷、洪志忠:审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福建教育》2008/11A4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探索,《中国教育报》2008/10/2444.钟启泉、崔允漷、夏雪梅:《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咨询专家意见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8-945.崔允漷、胡惠闵、汪贤泽:关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的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8-946.崔允漷、朱伟强: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界定目标,《外国教育研究》2008-847.崔允漷、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教育研究》2008-648.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上海教育科研》2008-649.周文叶、崔允漷: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中小学管理》2008-450.崔允漷、洪志忠: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走入误区,《中国教育报》2008/5/3051.洪志忠、崔允漷:怎样理解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国教育报》2008/6/652.郑东辉、崔允漷:如何理解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中国教育报》2008/6/135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兴趣,《中国教育报》2008/6/2054.崔允漷: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类型?《中国教育报》2008/6/2755.周文叶、崔允漷:学校要量身定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中国教育报》2008/7/456.崔允漷、杨璐: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写校本教材?《中国教育报》2008/7/1157.崔允漷、秦冬梅:教师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国教育报》2008/5/3058.崔允漷、何珊云:如何要建立校本课程方案的审议制度?《中国教育报》2008/5/3059.崔允漷、刘辉、郑东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考情况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8-360.崔允漷:我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范式亟待转型,《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3日第三版61.朱伟强、崔允漷: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07-1062.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9B63.崔允漷、邵朝友:如何基于标准命题:从双向细目表走向测验设计框架,《上海教育科研》2007-864.JianpingShen,SuePoppink,YunhuoCui,andGuoruiFan,LessonPlanning:APracticeofProfessionalResponsibilityandDevelopment,educationalHORIZONS,Summer2007,Vol.85,No.4,PP248-258.65.崔允漷、周文叶:论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7-5A66.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67.崔允漷、郑东辉:分享思想,享受课程,《中小学管理》2007-168.崔允漷、洪志忠: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综述,《教育研究》2007-469.崔允漷、周文叶:齐话课程实施,共谋师生成长——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纪要(),《全球教育展望》,2006-1270.崔允漷:怎样认识学校课程规划,《中国教育报》2006-11-17第5版71.崔允漷: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当代教育科学》2006-2272.崔允漷、俞英: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73.崔允漷、夏雪梅:从学生的课程表看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教育科学论坛》2006-10A74.崔允漷、夏雪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在十字路口——兼论评价范式的转移,《教育发展研究》2006-9A75.张雨强、崔允漷:论开放性活动的教育评价文化,《教师教育研究》,2006-276.夏雪梅、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历史考察与现实追问,《全球教育展望》2006-377.崔允漷:试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06-3A78.崔允漷: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2006-2-17第5版79.崔允漷、汪贤泽: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亟需澄清的认识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280.崔允漷、汪贤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展与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24 评论

格桑之门

目前,对于“评学教”和“教学评”的研究越来越普遍,不少的学校和老师开展了该项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在表述上,有一些区别。笔者就两者的区别联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联系 一、原理一致。两者都是基于有效教学的实现,是为落实课堂中、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而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种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向一致。两者的指向都是为了学习目标的实现,是以目标的达成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把课程标准作为学习目标制定的前提,同时又结合学情和课程标准,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操作一致。两者都是以逆向设计为途径,把评估任务的达成作为教学活动的抓手。 区别 一、起点不一样。“教学评”,是突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为起点,而在“评学教”中,把评价任务放在第一位,把学习目标转化成评价任务,用评价任务统领整个教学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围绕评价任务来进行,评价任务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二、主体不一样。“评学教”,把“学”放在“教”的前面,体现的是“先学后教”,“教”是为“学”服务的。这样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整个学习的主体。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发现。 三、基础不一样。在现在的不少教学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抬得过高,甚至有些学校要求老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要讲,这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在整个学习中,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学习目标达成的保障,是学习发生的基础,所以“教”放在最后,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突出教师的基础作用、保障作用。 不管是“教学评”还是“评学教”,只是在表述上的一些区别,究其实质,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学是围绕学习目标,教是围绕学习目标,评也是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的。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139 评论

小统哥9888

1.师生共同讨论、共同选择评价标准或评分规则。鉴于学生们一下子不可能理解如何制定“成功标准”,以及如何制定评分规则,主张这个环节在初始阶段由教师主导,可以采取等级制而非赋分制,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可以简单一点、方便一些。

2.最好采用圆桌会议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小组学习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陈述、给出并接受反馈、进行互评和自评。但考虑节省教学时间也可以采取全班形式,鉴于借班上课带有表演性质,一般采取全班形式。

3.陈述者对照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反馈,反思自己的陈述,思考并纠正自己的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一点在课堂上是无论如何不能省的,否则就失去了反馈的意义了。因为反馈的意义在帮助陈述者知道自己目前在哪里,下一步将去哪里以及怎样去。陈述者陈述自己的反思就是在思考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结果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要思考自己下一步怎么做。

4.教师在学生反馈(包括自我反馈)的同时及时地予以提问、提示等(即理论上说的提供支架)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必要,可以多要求几位学生包括陈述者重复自己的反馈重复。

5.要求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调整自己的陈述,完成相关作业或者重说一遍。

要落实这一个个的环节关键在教师的观念:哪来那么多时间?是的,有效教学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要求,需要的是时间、是耐心,总有个过程。

155 评论

相关问答

  • 对一篇研究性论文评价

    导语: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学术论文进行业绩考核评价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老师是如何评价一篇论文的呢?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寻找答

    cat2012102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质性研究论文评论

    学术是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借助已有的理论、知识、经验对科学问题的假设、分析、探讨和推出结论,其结果应该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

    我们是MJ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质性研究论文评阅

    = =那个专业的硕士?

    加菲猫爱烤鸭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一致收敛性的毕业论文

    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只是需要题目吗?论文呢?

    冲哥是个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有关教学评价研究的论文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 提要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评价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积极

    jewellery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