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5

en20120705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国杂志的历史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anetwen1390

已采纳

没有,只有书,小说志异之类的倒有

297 评论

秀之美--艳梅

有,当时叫“邸报”“邸报”的发布要受中央的严密控制,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282 评论

魔女小楠

什么叫“杂志”?杂志(Magazine),简而言之:定期出版物,又曰期刊。 早在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马来西亚港口城市)创刊,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个近代化的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关于最早的中文期刊,学界尚有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是1792年由苏州市吴县人唐大烈编刊的医学杂志《吴医汇编》。此说尚待论证。 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初创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外国侵略者在南洋和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23-1826年)。而麦都思、郭士立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1837年),却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外文报刊则诋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教士作为侵略者的真面目。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丛报》月刊是美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参考文献: 张伯海主编《期刊工作手册》199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124 评论

飘渺于浮尘中

辛亥革命过后,民族危在旦夕、国家山河破碎、民众苦不聊生,日甚一日,有加无已。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各种思潮蜂拥而起,纷纷亮相。改良主义、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后曾经发生过很大影响,但由于本质是维护封建制度,随着革命的进展,其主张自然被淘汰出局,改良主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张謇等人在革命分子和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力也迅速黯淡下去。在风起云涌的追求变革的浪潮中,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地成为思想革命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起点,并以此为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人猛烈地抨击尊孔读经,坚决反对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纲常伦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陈独秀响亮地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大声疾呼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唤起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的解放与进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中国社会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紧接着,陈独秀在《新青年》2月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强大的挑战。在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新文学革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浩荡气势。毛泽东赞扬新文化运动“举起文学革命的两大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成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流。 1919年5月4日,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一些中国人以为这是一次伸张正义的会议,幻想着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能够获得公正的待遇。但是,被英、法、美、日、意5个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没有给中国一点公道,也没有给予中国一点自主和尊严,不要说他们自己不肯放弃在中国攫取的各种利益和特权,就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割占的土地和殖民地特权,也被日本所攘夺。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赃物和由他们重新分配主宰世界权力的会议。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原来对西方鼓吹的公平、正义、民主所抱有的幻想,一下子被击得粉碎。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率先行动起来,敦促中国参加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学生首先走上街头,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声讨北洋政府屈辱媚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虽然上距辛亥革命只有8年,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已经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从五四运动起,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继续觉醒、继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毛泽东分析了五四运动的队伍状况,指出:五四运动“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700页)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界发生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思想和社会制度,主张“全盘西化”,他们看不清“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同上,第628页),依旧要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另一部分革命的知识分子,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走在斗争最前列的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以及毛泽东、瞿秋白等人则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得到翻译、发表和出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相继建立,并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者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此后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发生后,受爱国学生运动的感召,随即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工浪潮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推动学生爱国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它有力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实现独立和复兴的正确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新建立的国家制度完全仿效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选举大总统、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等全套西方政治体制。有些人以为做到这一步,民主革命便算成功了,有的人热心于当议员,有的人陶醉于当将军,有的人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瓦解了国民党的组织,迫使孙中山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后来的实践表明,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移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完全没有效力,帝国主义决不会允许中国独立,封建势力也决不会让人民自由,新老独裁者决不会给各种政党民主的机会。民主、共和的招牌只是每一个得势的军阀装潢门面的政治把戏,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任何出路,根本行不通。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前,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中居于领导地位。此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作为维护现行秩序的统治阶级,已经不具备革命领导阶级的性质,其理论也丧失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锐意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平等权利、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历史已成为明日黄花。中国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革命的对象,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发育不良,具有反抗内外压迫的革命性与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妥协的双重性格,无力领导中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已为历史所证明。中国实现独立和民主,只能走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掀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开始创建共产主义组织。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形成被后人称作“南陈北李”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当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的重任。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政治、文化是五四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继续革命的正确选择。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路线。大会发布一系列决议案,要求“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条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进行反对封建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提出了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6页)同时又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同上,第115页)这就明确地区分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本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与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一致的,因此,国共两党有了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同意加入以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国共合作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以及中共发动工农大众造成的革命形势,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后来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和新军阀破坏国共合作,采取剿杀共产党的反动政策,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扼杀。“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6页)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土地革命战争及从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排除党内“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路线,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目标、阶级力量、战略策略的光辉文献,是指导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指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胜利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资产归国有,则标志着反对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也宣告完成。100多年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终于被彻底推倒,由辛亥革命开启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以后逐渐演进的。清朝末期,改良主义曾经大行其道,清朝廷办洋务、兴实业、废科举,改变满洲皇家和贵族垄断朝政的状况,任用并支持一批主张学习西方“长技”的满汉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但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充分说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解决中国当时的内外矛盾,没有力量打破封建军阀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的压迫,因而不可能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革命问题,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段历史鲜明地揭示出一个至关重要、至为深刻的道理——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毫不气馁,继续顺应时代潮流走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十分感慨,他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赞赏俄国革命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晚了6年,却能先于中国而一举成功。他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在于俄国有一个在列宁领导下的有远大理想的政党,在于这个党得到了劳农大众的支持。在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五四运动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生分化,孙中山由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家转变为拥护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家,始终走在民主主义革命前列,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再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形成了一条中国百年革命历史的轨迹。这条轨迹令人由衷地信服: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27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系月刊。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

    怡安宝贝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的军事历史杂志

    空军《航空知识》(各种飞机,空军战机占多数)、《中国空军》(解放军空军),海军《舰船知识》(现代舰艇,强力推荐)、《战舰》(二战舰艇),陆军《坦克装甲车辆》(现

    绿萝丝藤 1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历史的杂志app

    目前还没有哪个app可以看,可以在网址上搜索: 此外:

    huahuaabcabc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家历史地理杂志

    记录地理、记录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权威性、科学性通行全球的美国《国家地理》。 创刊于188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至今已走过了117年的历史,著名

    诺仔滴麻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历史研究杂志主编

    周良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12月12日生,汉族,湖南省新邵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留该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任助教,从事元史

    疯荷日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