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ylukycat
进入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相继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均超过98亿美元,而瑞银集团更爆出114亿美元亏损的历史纪录。由于波及地域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现在看来,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建议。关键词: 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价格,金融市场,汇率制度,房地产市场,境外投资,货币政策进入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相继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均超过98亿美元,而瑞银集团更爆出114亿美元亏损的历史纪录。由于波及地域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现在看来,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原因次级房屋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住房按揭借款人提供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形成了有利于次级房屋贷款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增强了贷款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动机。1998~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占总贷款的规模急剧上升,截至2006年的四季度,接近了15%的水平。次级贷款规模的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以及对衍生品的投资热情高涨是同时出现且存在内在联系的,而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目前的次贷危机。由于美联储自2004年以来连续加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美国住房市场也开始大幅降温。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从而引发次级贷款机构亏损或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次贷危机。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贷款本身及相关债券及衍生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金融市场危机,其原因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2004年6月之前,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得金融创新不断,宽松的金融环境使次贷审批的程序也比较宽松,对其监管也出现严重疏忽。其后,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又连续加息17次,与此对应,次级贷款利率也逐步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力支付房款,于是房产泡沫不断破裂。二是美国房屋价格增速放缓甚至普遍出现大幅下降,使次级贷款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三是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法律和监管缺失。四是担保债务凭证等基于房屋贷款的衍生产品在结构设计和流动性方面存在缺陷。五是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担保债务凭证等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使房价及利率的波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的整体波动,演变为全球性危机。从更深层次来看,导致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国际金融市场体系长期存在的内在矛盾演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泛滥及各类金融创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体系过度利用金融杠杆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机交易。次贷危机仅为现有金融市场体系危机的导火线,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而非流动性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长久的。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一)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究竟我国的银行业总共投资了多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仍然是一个谜,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较为可靠的数字应该是根据银行的交易对手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虽然这些统计也许并不完整,但反映的交易却较为真实。总体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很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有关各方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图头@]表1:美国次级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造成的损失(单位:百万美元)(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由于金融全球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已成事实,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际资本通过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跨境流动。我国已完全开放经常项目,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已十分困难。二是外资机构以研究报告、研讨会、访谈等形式发布各种意见,影响市场预期。三是A股与H股之间的比价关系直接影响A股的定价水平。四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投资者的心理也产生影响,影响其市场预期。而且全球市场的投资者也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相应对全球市场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三)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总体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有可能发生经济衰退。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压力增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而这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显着冲击。(四)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和美元下滑,必然会对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外贸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币与美元息差倒挂,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热钱流入加快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利率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直接的冲击。(五)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六)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目前,美国次贷市场的动荡已扩散到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为寻求资金安全,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将面临重新调整,这会给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七)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美联储持续加息后未来利息政策的走势以及美国经济状况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相当大的直接冲击。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趋小。不排除国际资本为回避欧美次贷危机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资产市场,这将加剧我国资产价格膨胀。同时,热钱的加速流入,还会产生对冲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并进一步推高我国股市和房价。三、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建议短期来看,以下措施应属当务之急:(一)建立和启动危机的应急机制一是建立跨部门的应急机制,启动工作小组,对危机的发生和发展随时进行跟踪、分析和报告,将银监会的每月一报制改为随时报告制。二是与美日欧和中国香港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与监管协调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的跨境交易活动及时交换信息,随时交换各国政策干预的意见和立场。三是尽快组建由监管部门、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组成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中央和国务院在金融专业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二)稳定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一是尽快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如澄清加快非流通股上市的政策意图与具体动向。二是减轻证券交易的税收负担,对卖出证券实行单边征收的方式,鼓励长期持有股票的投资理念。三是在外部市场环境剧烈波动时,暂缓基础性制度改革,如股票指数期货、融资融券等。四是短期内减缓股票的供给,暂缓大规模的再融资活动,严格审查再融资的资金用途。(三)对宏观调控进行相机抉择针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为避免宏观调控过度、超调,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各国的政策干预情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相机评估、调整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及具体措施。对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新情况要及时加以解决,改进调控的效果。就长期而言,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及其调整:1、转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厘清政府在这一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应充分考虑借款人的不同信用,分离低收入阶层到房屋租赁市场和廉租市场。低收入阶层的信用风险一般较高,且对利率和房价较为敏感,严重依赖商业银行获得房屋抵押贷款,无疑将增加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为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权,急需发展和健全房屋租赁市场与廉租市场予以配合。而这一目标须与其他制度如个人及家庭财产的申报及登记制度、相应的税收监管制度配合,才可真正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为防范银行系统的风险,则需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房屋贷款的发放标准及比例,限制预售期房的按揭贷款及开发贷款。2、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设计,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将遏制房价泡沫与控制银行风险相结合当房地产开发、经营、消费活动都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时,房地产市场与商业银行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降低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在转变房地产融资模式和加强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严防贷款质量下降。应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同时,还应加大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评级,在银行体系内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的最初信息要做得非常精确,国内监管部门也要更加注意这种信息监管的精确性。此外,改革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组织及管理体制,尽快组建政府支持的住宅抵押贷款银行及住宅抵押按揭贷款证券化机构已经迫在眉睫。3、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在设计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须充分认识其两面性。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金融衍生品为贷款人提供流动性以及降低融资成本,并通过重新分配风险满足投资者的不同偏好,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有效地缓解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因此,金融创新仍需继续推动。同时,还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如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避免利用杠杆效应过度,避免单一市场风险向其他市场传染。4、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性协调国际金融监管中,存在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滞后、缺乏协调机制等缺陷,极易放大风险的冲击。金融创新无法改变金融产品背后实体经济的收益和风险,金融创新无法改变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波动,金融创新惟一能做到的是对各类收益和风险予以分割与分配。在变动的制度和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各类风险,成为全球投资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对冲基金以及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银行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危机向全球蔓延的特点,使得监管的全球性协调十分重要。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也许能避免直接冲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其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对此存有侥幸心理,而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3月17日,美国投行贝尔斯登股价跌幅达84%,并将被摩根大通超低价收购;雷曼兄弟股价最近两周跌幅也超过50%。虽然欧美政府不断出台救市措施,但次贷危机的影响仍在不断扩大,因此,进一步分析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涉及投资美国次级债的国内商业银行只有少数几家,且金额不大,直接影响的确有限。因此,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并主要是通过影响中资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而起作用。具体地说,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间接负面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这种负面影响在美、欧、日的金融市场上尤其明显。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设有海外机构,这些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第二,次贷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风险加大,它通过影响我国的出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中资银行在国内经营的有利宏观经济环境。次贷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次贷危机的三个“重灾区”――美、欧、日经济增长的下降,将会使我国今年的出口大幅下降,并将最终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存在着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近两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32%的增幅来自净出口,且48%的出口商品是运往美、欧、日。在次贷危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显著放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为8%左右),中资银行高速增长的利润率肯定会因此而有所下降。第三、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第四、中间业务收入会受到负面影响。2007年牛气充天的中国股市使得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联结的中间业务增长迅速,推动非利息收入激增,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贡献率提高。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我国四大国有上市银行(工、中、建、交)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超过了70%。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超预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今年我国股市可能很难再现去年那般“高歌猛进”的“牛气”,中资银行的相关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将肯定会受到影响。其次,应对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中资银行需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针对次贷危机,我认为中资银行应着力做好下述工作:一是密切关注次贷危机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密切监控客户状况,加强贷后管理,谨防对出口外贸企业的信贷风险。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将超过去年,并有望对各主要货币全面升值。另外,目前人民币利率4.14%,美元利率2.25%,利差189个基点,国际投机资本继续涌入中国的诱因加大。但是一旦美国经济反弹,为吸引外资美国启动强势美元之后,前期流入的大量投机资本将会撤出我国。历史告诉我们,资本进出有时像潮水一样迅速。二是密切关注美、欧、日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在与美、欧、日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或股权投资时,要注意对方持有美国次级债之类资产的情况,警惕对方的风险有无显著变化。三是要吸取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风险管理。美国信贷风险管理的放松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这一教训,加强对近几年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审查,解决好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防范、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综合经营,其中,如何防范风险在不同子公司或业务之间扩散,如何建立起全面、垂直、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尤为重要。
萤火虫BB
With the accession of China to the WTO and the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continues to deepen our country's trade depende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creasing volatility of the U.S. economy on China's export trade, the larger the impact. Began in 2007 triggered the sub-loan crisis and turmoil in financial markets spread to all sectors of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part of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inevitably be affect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table data and the status quo of Sino-US trade and sub-loan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China's export growth, the structure of the impact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n on the sub-loan crisis on China's export trade and means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alysis . Finally, these conduction channels and a stable growth in exports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清水绫子
2007年8月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美、欧金融市场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实体经济当中,且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美欧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将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别结构:出口市场多元化 对美依赖减弱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2001-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额年均增长27.5%,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1%左右,但近两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速、比重均有所下降。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23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增速比2006年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1%,比重也下降了1.9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看,2007年下半年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1.5%,明显低于上半年17.9%的增速;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进一步放缓,仅增长5.4%。这说明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乃至其进口需求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欧盟是我国另一大贸易伙伴。2001-2007年我国对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34.8%,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稳步提升。2007年,我国对欧盟出口2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0.1%,增幅、比重均比2006年有所提高,并一举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稳定增长,增速达24.2%,高于我国出口21.4%的平均增速。由此可见,次贷危机尚未对欧盟进口我国商品的需求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此外,入世以来我国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加强,这也是我国对美出口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新兴市场主要包括部分亚洲、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的中等发达国家。2001年以来,出口比重提高最快的是印度和俄罗斯,出口年均增长分别达52.7%和48.0%,比重均提高了1.3个百分点,至2007年分别占我国出口的2.0%和2.3%,成为我国的第10和第9大出口国。由于近年来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初显成效,外贸出口对美的依赖正逐步减弱。因此,尽管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但对东盟、韩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出口均快速增长30%以上,这使我国一季度出口总额在南方冰雪灾害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下,仍保持了21.4%的较快增速。商品结构:少数商品面临冲击我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械电气类制品、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纺织类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鞋帽伞类制品、塑料橡胶类制品、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等7大类产品。2007年,上述7类产品共占对美出口总额的86.2%,仅机械电气类制品一类就占45.8%。从受次贷危机影响的程度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一是纺织品、家具玩具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用品。此类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在社会消费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美国消费者首先削减的将是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而对普通日用消费品削减有限。同时,由于我国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部分消费者将可能放弃价格较高的名牌、高端产品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2007年下半年,我国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对美出口快速增长25.5%,增速比上半年还提高了11个百分点,并未受次贷危机影响。但纺织品对美出口仅增长4.7%,是近几年同期的最低点。尽管其中有出口退税调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加速、纺织行业原材料成本上升等重要因素,但不能排除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下一步值得重点关注。二是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此类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其中出口比重较大的家用电器、手机等消费类产品仍将在美市场占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自动处理装置、工业设备及零部件等部分中高端资本类产品对美出口可能会受到抑制。2007年下半年,机电产品中对美出口增速比上半年下降较大的主要是自动处理设备及存储部件、集装箱及装卸桥、飞机零件、彩色监示器等以外资企业生产和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中高端产品,以及自行车、部分汽车零件等少数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产品;而手机、DVD、微波炉、音箱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三是钢铁类产品为代表的基础工业产品。由于受次贷危机冲击最大的是房地产市场,因此与建筑行业相关的钢铁、金属制品对美出口所受影响最大。但由于这类产品多数属于我国着力控制的“两高一资”产品,已普遍加征了出口关税,因此其出口下降与宏观调控的方向一致,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下半年,贱金属及其制品对美出口同比下降4.3%,增速比上半年下降了30.3个百分点,其中钢材由上半年的快速增长33.6%迅速扭转为下半年的下降20%,是对美出口下滑最大的商品之一,年中我国关税及出口退税调整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房地产市场萧条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变化。从以上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美出口的大多数大宗商品并不会因美国经济放缓而受到严重影响。这一规律还可从与日本的比较分析得到验证。与我国类似,美国同样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但其出口商品主要是汽车、汽车零件、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中高端消费品和投资品,因此,尽管日本并没有类似我国的本国货币加速升值、出口调控政策等逆向因素,但美需求下降已对其出口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2007年1-9月,日本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6%,与同期我国对美出口增长15.8%相差明显; 12月日本对美出口跌幅已扩大至4.5%。投机热钱: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潜在因素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众多海外投机热钱涌入我国,以期在汇市、房市、股市中获取巨额利润。其中,进出口贸易渠道成为热钱进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多个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巨额贸易顺差中有相当比重属于“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涌入的热钱成分。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国外热钱的流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放缓,人民币兑美元加速升值,中美利差倒挂加剧,热钱涌入投机的动力仍在,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大幅增加4619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国内流动性的紧缩,金融市场压力较大,需要回收流动性,金融机构注资需求明显上升,这使得美国在国际上的部分热钱开始回流。与热钱涌入相似,我国境内美元热钱的流出同样会反映在经常项目账户上,如采用“低报出口、高报进口”的方式转走热钱,将对我国进、出口和贸易顺差的走势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并可能进一步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因此,在贸易渠道有效加强对投机热钱流向的监管,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危机之外:影响出口的不确定性较多次贷危机碰倒了多米诺骨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贸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与次贷危机交织在一起,加大了我国出口走势的不确定性。一是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起,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将向下游传递,这对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影响较大。此外,国际市场价格将通过贸易、金融等多种渠道影响国内市场行情。由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同时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将使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大增,一些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三是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9个百分点。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也将使企业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的成本降低,同时,2007年人民币兑欧元在波动中累计贬值了3.6%,因此我国企业对欧出口利润有所增加,加上一年来对欧出口比重明显上升,与对美出口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因素将对美元贬值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历史比较:国内外经贸形势变化较大从近年来的历史数据看,1996、1998、2001三个年度,我国出口增速分别仅为1.5%、0.5%和6.8%,增速均比上一年度大幅下降了20个百分点以上,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3个年度出口大幅滑落的主要原因都可归为国内、国际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内方面,主要包括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部分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如1998年前后国内出现通货紧缩,以及一些进出口政策调整等;国际方面,这3个年度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如1996年的日元危机及欧盟经济滑坡,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引发日、韩、东南亚等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2001年美国因“9·11”、IT业泡沫破裂等原因经济低迷且美元开始贬值等。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与美欧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与上述3个年度相比,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所面临的形势不尽相同:一是国内形势方面。一方面,1996-2001年我国经济和外贸总体处于下行调整期,1998年前后还一度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与之明显不同的是,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10%以上的快速发展,且增幅稳中有升,2007年GDP增长11.4%,这说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位运行期。尽管目前存在物价水平高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突出矛盾,但近年来大量投资创造的产能尚未充分释放,主要工业品供过于求的态势并未根本改变,消费增长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2008年国民经济仍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将有所回落。另一方面,2006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激增、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情况,我国陆续对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多项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并在2007年下半年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几项政策调整力度较大,但主要是针对“两高一资”产品和部分低附加值产品,属于对产业的结构性调整,特别是这些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占出口比重近60%的机电产品,这与1996年、1998年先后进行的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率的全面性调整有明显区别。2008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放缓,主要原因之一便在于钢坯、钢材等部分大宗“两高一资”和玉米、小麦等粮食产品出口大幅放缓,而这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有利于缓解国际市场价格高涨、国内资源供应偏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局面,也为国内产业加速结构调整、企业抓紧技术升级提供了较好的契机。二是国际形势方面。目前各界普遍认为,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经济放缓将成为2008年我国外贸走势的最重要不确定因素,这种外部环境与2001年有相似之处。2001年,由于美国经济大幅滑落,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影响我国对美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了20个百分点,出口减少了约100亿美元。但经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上述两个时期还是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国际经贸的影响面不同。2001年,我国出口增速大幅滑落了21.1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放缓仅影响了4.2个百分点,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省以及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普遍放缓。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根源在于此前几年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泡沫的破裂及相关产品市场的全面萧条,受此影响,当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了约27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影响我国出口总额增速下降了11.4个百分点。反观当前国际经贸形势,世界经济正处于二战后第二轮黄金扩张周期,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短期内不会逆转。次贷危机势必引发一段时期内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并将对金融市场发达的欧、日等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对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影响有限。其次,我国在国际经贸发展中的地位和抗风险能力已大幅提升。自2001年11月入世以来,我国已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到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中。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我国GDP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从2001年的全球第6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4位和第3位,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贸易领域,我国充分行使WTO成员的权利,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和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保护国内产业合法利益。同时,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自2002年实施《曼谷协定》以来,我国已先后签订并实施了6项区域贸易优惠安排,涵盖了东盟、韩国、印度等重要的贸易伙伴,进出口市场不断拓宽,多元化战略初显成效。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把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视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契机。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的放缓无形中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多边、双边经贸合作,巩固和提高国际经济、政治地位提供了机遇。结论:影响有限 挑战与机遇并存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乃至经济发展而言,既有不利因素的挑战,也是改革发展的机遇。第一,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势必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但与入世之前相比,当前国内外经贸形势有明显的区别,我国在进出口贸易方式、市场分布、商品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能力已明显加强。因此,2008年出口不会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等历史时期那样产生大幅滑坡,出口及国内经济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增长预期是比较有把握的。第二,外部需求下降和出口增长的适度减缓符合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向,有利于确保国内市场供应、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缓解通胀压力和推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同时,次贷危机也使我国们对国内外经贸环境有了更加客观、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为我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金融体系监管等诸多改革方面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开拓,提高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第三,年初我国出口的放缓,有去年同期基数高、春节假期等特殊原因,并不能代表全年出口走势。我国们预计,2008年全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在国内政策调控及国际经贸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出口增速将比2007年有一定回落,全年出口可望保持18%-20%左右的增长,比2007年出口实际增长率降低6-8个百分点。同时,进口增速稳中有升,并将保持增长快于出口的势头,贸易顺差规模与去年基本持平,或有一定降低。此外,国内通胀压力、国际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贸易环境有所恶化、投机热钱流向可能逆转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应在外贸进出口等多个渠道加强研究分析、及时应对。
邱shannon
第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中国的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其次,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最后,次贷危机将加大中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危机简介: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也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丙戌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坚持到底2011
次贷危机警示中国房地产经济 作者:傅樱东,贾立, 期刊-核心期刊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2008年 第03期- 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警示 作者:陆玉霞, 期刊 中国科技信息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年 第08期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的警示 The Warning of US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to China's House Credit 作者:郑敏华, 期刊-核心期刊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年 第03期-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警示 作者:天光三木, 期刊-核心期刊 侨园CHINESE OVERSEAS 2008年 第05期- 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信贷市场的警示 作者:李锐,张萍,武勇, 期刊 北方经贸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 2008年 第06期 -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警示 作者:肖才林, 期刊 时代经贸(学术版)ECONOMIC & TRADE UPDATE 2007年 第12期 -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管理 作者:卜壮志, 期刊 经济纵横ECONOMIC REVIEW 2007年 第10期 -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借鉴与启示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ub-prime Mortgage Loan Crisis for China's Real State Finance 作者:谌争勇, 期刊-核心期刊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8年 第02期 - 次贷危机再警示 作者:梅新育, 期刊-核心期刊 新理财CORPORATE FINANCE 2008年 第08期 -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个人住房信货的警示 The Implication of the U. S. A. Secondary Loan Crisis for Chinese Individual Housing Mortgage Loan 作者:范红雷, 期刊-核心期刊 财经科学FINANCE & ECONOMICS 2008年 第04期 - 中国式次贷危机实证研究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Subprime Crisis 作者:吴晶妹,王涛, 期刊-核心期刊 亚太经济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8年 第06期 - 美国次按贷危机剖析 Analysis on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the US 作者:杨文捷, 期刊-核心期刊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2008年 第04期 -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启示 Inspiration of American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作者:马骥,张长青, 期刊-核心期刊 求是学刊SEEKING TRUTH 2008年 第04期 - 次贷危机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房产抵押贷款业务风险防范的思考 作者:刘霞, 期刊-核心期刊 甘肃金融GANSU FINANCE 2008年 第10期 - 由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房贷市场调控需要的信息 Viewing the Information Needed by China Real Estate Market Regulation from American Mortgaged loan crisis 作者:李连三,张卉,钟蜀明, 期刊-核心期刊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8年 第01期
宏观经济院大。根据查询相关公开显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简称宏观院)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研究机构,下设经济研究所,对外经
以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税收政策对普通消费者的影响 按:本文仅以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宏观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本文整理了 150 个"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 希望能给大家选题时带来一些灵感和收获。
《宏观经济学》论文参考题目 1.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2.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4. 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管理是以国家和全社会为标准层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从总体上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导向和调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