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4

Dianping达人0459
首页 > 期刊论文 > 家庭教育的论文文献综述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呼啦啦呼嘞嘞

已采纳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缺少父母亲情的关爱,行为出现了偏失,或染上社会恶习或打架斗殴甚至小偷小摸.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分析了留守儿童这个社会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可行性措施,为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由于根本原因(户籍制度)的存在,给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社会各界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氛围.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104 评论

米儿土土

2007-2-2 作者:曾芝兰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 [摘要]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育儿观;传统;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看过《刮痧》这部影片的观众一定会注意到其中一个场景:一位中国父亲在看到自己儿子丹尼斯与他的外国老板的儿子打架时,让丹尼斯向老板的儿子道歉,遭到拒绝后给了自己儿子一个耳光。这位父亲这样做是出于对他老板的尊敬,隐含的意思就是“因为你的缘故我才惩罚我的儿子”。但这一幕却让他的老板感到特别吃惊,很迷惑为什么一个父亲要通过打自己的儿子来表示对别人的歉意?这就是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的一个明显差异。[1]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通常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性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受传统的家庭观念影响,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可以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逻辑中有这么一条,即“长者恒为师”,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儿童也由此学会了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懂得了父母比朋友重要,长者是权威的象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并加以重点保护,孩子成了中心人。对孩子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好吃的让孩子独享,该让孩子做的却由父母包办代替了。他们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生活上过分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就造成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而在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言有独到之处,父母还会给以适当的奖励。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期盼,很多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2]与此相比,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注重培养锻炼他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意志的锻炼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增长才智,并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差别,使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沾家务活的边。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于是出现了小学生还要家长接送,中学生还要家长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还要家长护送。 2.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的放任。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裤带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3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的过于严厉。与生活、经济、社交上的纵容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却要求很高,甚至达到一种苛刻的程度。古往今来,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3]平时,孩子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让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练习题,以求巩固。弄得孩子精疲力尽,一旦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那只能通过打骂这一招来解“恨铁不成钢”之怒。 而美国家长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父母除了照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游玩、学习都让孩子自主选择。如让他们从小就有存放个人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理房间,布置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包办,顶多在一旁提醒参谋。[4]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许多家庭,对孩子的零花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基本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此外,美国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太多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孩子对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为什么要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道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来读书。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花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让人觉得无能。所以必须工作,才能做到经济上独立。(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美国不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深知金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好习惯。(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综上不难看出,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无论从家长的价值观、育儿观看,还是从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看,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246 评论

sanmoyufeng

摘要 :原生家庭作为个人生活最初最重要的场所,往往对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及人生选择产生极大影响。原生家庭研究近年来频频被提起,研究频次呈现上升趋势。本篇综述涉及原生家庭之痛、原生家庭对于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影响、原生家庭在当代文艺作品的体现、走出原生家庭之痛四个部分。 关键词 :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综述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最初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近年来学界对于原生家庭的关注度不断升高,电视剧《都挺好》播出后,原生家庭之伤再一次走进大众视野。一个人的性格塑造,个性自我的形成,价值选择的标准与面对重大选择时做出考虑的思维模式,都与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生家庭是个体接触社会的最初场所,让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向社会意义上的人转变。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对个人婚恋观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 一、 原生家庭之痛 原生家庭应该是个体的安全感来源之一,是个体的避风港。但是现代家庭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不再是和谐、温暖,同时也充斥着暴力、创伤。 李宜英学者对于原生家庭之伤的定义是:“任何父母对于子女并非出于滋养或爱护的言行举止,或者父母让子女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耻的做法,我们都可以称为‘原生家庭之伤’。”这个定义并不准确。 首先,原生家庭之伤包括的应该是整个家庭中个体受到的各种创伤,不仅仅局限于“非出于滋养或爱护”,造成的创伤也不止是“感到羞耻”这一级别。其次,当父母出于爱护却选择了难以被子女接受的处理方式,最终对个体产生的创伤,应当也算入内。最后,原生家庭之伤的产生并非仅仅是方法论问题,父母的价值观对子女产生的不好影响,或者父母的价值观与子女所认同的价值观产生碰撞,个体因此产生的自我怀疑,同样也是原生家庭之痛。 李焕学者认为原生家庭对于个体的影响在于(一)父母教养方式;(二)亲子关系;(三)婚姻关系;(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在这一定定义下,如果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对个体造成创伤,都可以归类为原生家庭之痛。 二、 原生家庭对于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大量研究。 学者马军认为,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东西是很难抹去的烙印。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充斥方方面面,原生家庭如果给予孩子美好的东西,孩子是很容易向往美好的;如果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是邪恶,那孩子就濒临邪恶的边缘。 李欢认为,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形成,都离不开父母科学的培养方式与合理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则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而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赵郝锐、童辉杰学者提到,Hoover和Insel分析了强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特征,发现父母对家庭、婚姻的完美主义与个体自身的易感性是造成强迫症的主要原因。Galvin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母亲的抑郁程度与个体成年期抑郁、躁狂的密切关系。Dinero等人采用他评法对个体的原生家庭进行评定后发现,原生家庭温暖而敏感的互动方式与个体成人期的依恋安全密切相关。Muraru等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通过影响个体的依恋类型来影响其婚姻调适水平,而且并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特征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亲密关系,而是对原生家庭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个体的生活。Whiston等的研究认为,家庭过程性变量比家庭结构性变量和家庭背景性变量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影响更大。 杨文娟提到,事实上,除了先天的基因因素之外,孩子性格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造成的。家庭治疗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维吉尼亚·萨提亚说,家庭是世界的微缩,研究家庭就可以了解世界,改变家庭即是改变世界。 三、 原生家庭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的体现 当代文艺作品不少开始对原生家庭问题产生关注,例如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将视线定位在一个白人和华裔组合的普通家庭,两代人的身上都带着浓重的原生家庭痕迹。 张骞文,潘希芊提到,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白夜行》中,桐原亮司与唐泽雪穗同样深受原生家庭影响,造成终生悲剧,东野圭吾的小说展现了主人公的家庭关系以及深受家庭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悲剧。童年时期非常强烈、痛苦的经历,会在无意中影响孩子一生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事情以及影响这个孩子的价值。如果亮司的父亲不曾侵害雪穗,如果雪穗的母亲不曾强迫她卖淫,如果亮司和雪穗都生活在健康的原生家庭里,那么可能亮司的弑父,雪穗的杀母都不会发生,那么亮司和雪穗也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简单纯真。 刘露露对于《德伯家的苔丝》从原生家庭角度浅析,提到,苔丝在充满压迫与忽略的原生家庭中生成的性格使她在处理情感问题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自身感受而是受制于家庭因素,在没有正确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下,一个淳朴的乡村少女很难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掌控。因此原生家庭对苔丝的影响是她悲剧命运的源头。 《欢乐颂》剧中对于主角之一的樊胜美的原生家庭刻画入木三分,和母亲的相处对樊胜美之后的婚姻观恋爱观影响巨大,樊胜美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在网络上曾一度引起热议。 而2019年热播剧《都挺好》塑造的中国典型原生家庭形象,使其成为2019年的热点话题。苏明玉作为一直以来受到原生家庭压力的被压迫个体,同大哥二哥比起来迥然不同的特性,真实地展现了拥有“原生家庭之痛”的孩子的痛苦。“逃离原生家庭”这一主题,使这部剧将原生家庭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塑造关乎方方面面,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活得潇潇洒洒的苏明玉,在一场葬礼后再次被扯入漩涡中,迎来的是痛苦与折磨,这一对比可以想见原生家庭对于个体影响的程度深浅。四、 走出原生家庭之痛 在我们猛烈的批判原生家庭之痛后,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有不少学者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提出,原生家庭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个人成就关系更大。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之痛,谢孟媛提出要学会养育自己,学会与过去告别,学会以更开放的角度回答问题。伍麟同样提出,要以乐观包容的的心态接纳原生家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剑兰提出命运不止由原生家庭掌舵。 要走出原生家庭之痛,首先要承认原生家庭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伤害并非是个体的过错,父母的教育方式问题,或是无意间因为价值观碰撞产生的冲击,父母个人的性格与受教育水平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包括因为父母的婚姻问题产生的亲子关系问题,都并非是个体个人的过错。首先要承认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伤害,愿意剖析这些影响形成的原因,和给自己以后造成的后果。愿意去面对,是走出原生家庭之痛的第一步。 其次,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能决定个体的人生。正如个体做出决定的原因并不单一,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行多维度的考量。原生家庭到来的影响虽然巨大,但是自身个性的培育并非完全取决于原生家庭。个体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会给个体造成影响,而这一影响同原生家庭影响所相悖时,个体可以在这其中做出更符合个人利益的选择。社会影响的影响时长较原生家庭影响时长更长,个体受影响程度随时间会发生改变。而这一时刻,个体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次,要学会与过去握手言和。成长总是伴随着一些酸涩与痛苦,不经历这些就无法变得更加强大。过去的事情无法再重来,未来属于是崭新的自己。卸下包袱,轻装前行。原生家庭带来的或许充满痛苦,但生活并非时时如此。 而对于每一代父母来说,无论是否曾经历原生家庭之痛,都要意识到原生家庭给下一代带来的影响。原生家庭在个体培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差错,带来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烙印。 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大,但并非是决定性的。贸然将一切都归于家庭影响,或许个体就不再能拥有自我成长的能量。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当然也会犯错,但这不是不能弥补与修正的,爱是最好的养分。而对个体自身来说,诚然经历黑暗与痛苦,但世间漫长,自己也该是一束光。参考文献: [1] [endif]李宜英,牛余凤.浅析原生家庭之伤[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10):67-70. [2] [endif]正视原生家庭影响避免“都挺好”式悲剧[J].年轻人,2019(5):15-15. [3] [endif]廖金花.昨日重现: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及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150-152. [4] [endif]赵郝锐.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D],2017. [5] [endif]詹丽玉,练勤,王芳.大学生原生家庭环境及其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0(4):92-99. [if !supportLists][6] [endif]杨文娟.试论原生家庭在塑造儿童性格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7,0(28):174-175. [if !supportLists][7] [endif]赵郝锐,童辉杰.原生家庭的代际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26-129. [if !supportLists][8] [endif]高晗璐.原生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J].管理观察,2019,0(25):143-147. [if !supportLists][9] [endif]黄定.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8,0(22):88-88. [if !supportLists][10] [endif]李焕.原生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29):68-70. [if !supportLists][11] [endif]马军.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东西是很难抹去的烙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10):75-76. [if !supportLists][12] [endif]韩喜华,阎伟静.《无声告白》中的原生家庭影响多角度剖析[J].青年文学家,2017(11):96-97. [if !supportLists][13] [endif]张骞文,潘希迁.从《白夜行》看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J].度假旅游,2019,0(2):196-198. [if !supportLists][14] [endif]刘露露.从原生家庭角度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J].现代交际,2017,0(24):113-113. [if !supportLists][15] [endif]谢思静.浅议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以《都挺好》为例[J].戏剧之家:理论版;戏剧之家,2019,0(20):110-111. [if !supportLists][16] [endif]伍麟.接纳'原生家庭'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兼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积极心理品质[J].人民论坛:中旬刊;人民论坛,2019,0(20):90-91. [if !supportLists][17] [endif]杨剑兰. 别拿原生家庭说事儿[N]. 科技日报,2017-05-08(第004版). [if !supportLists][18] [endif]马香玉.迈不过去的原生家庭,终究要面对——评电视剧《都挺好》[J].工友,2019,0(4):50-51. [if !supportLists][19] [endif]谢孟媛.原生家庭的创伤,真的那么可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3):79-80.

225 评论

相关问答

  • 原生家庭的教育论文

    1000字论文

    萤火虫69696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 教育 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

    Chris大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家庭教育的论文答辩自述稿

    毕业论文答辩自我陈述(精选5篇) 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

    vincent'si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家

    rabbit林恩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美家庭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

    清香薄荷am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