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doncry
浅谈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凡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都可以叫打击乐器。而小打击乐器就有三角铁、双响筒、铃鼓、木鱼、响板、梆子,等等。打击乐器是一个庞大的乐器家族,在音乐作品中都有特别重要的表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利用小打击乐器所做的节奏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训练节奏感的最好工具。在三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运用小打击乐器排练了好多的歌曲或乐曲,在培养学生音乐感、节奏感中,起到了特别好的作用。在歌曲《天路》中,切分音的节奏不好掌握,特别是连续的切分音,我就准备用铃鼓来完成这个内容。【铃鼓是用木质或金属材料做成圆状,一面蒙皮,在圆状的柜上开有小孔,装上小铜片。铃鼓的音色轻快明亮,穿透力很强,可以演奏表示许多复杂节奏及表演花样】。它也有很多的技巧,如摇、搓、抖。铃的声音要统一,这个统一就不好练习。要求声音要整齐,练得不好就是发散的声音。在切分音的中间音,要求发出长音,这样就要求铃鼓的抖音要均匀。在一个班级中,有节奏感不好的学生,我就让他们敲三角铁,一拍一下。【三角铁是用一根金属圆棍(实心),弯曲成等边三角形,留出一个角的接口处不闭合。演奏时,用一根细带将三角铁提起,另一只手用一根金属细棍敲击,奏出清亮的金属声】。三角铁在乐队中作为色彩乐器使用,为乐队增加兴奋的气氛,为乐队增添明亮的光彩。三角铁的技巧有连奏、声音的控制、单击。我在编配中,让三角铁敲第一拍。再利用梆子敲后一拍。梆子是由一根扁圆状的木棒(长约15—20公分,略粗),一根圆木棒(略细)组成。也有用一个挖空的长方形木盒、一个带圆头的木槌组成,敲击时发出清脆有力的音响。 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加上钢琴的伴奏,学生们觉得特别有意思。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们的身体也出现了律动的感觉。为课堂增添了特别幸福的气氛。 在练习小打击乐器之前,应该做以下的几个练习: 手和脚的练习,练习的方法是,拍手和跺脚,音符在上面的拍手,音符在下面的跺脚。例如: 以上练习的节奏要稳定,拍手的时候不要太重,就像拍皮球一样,另外嘴、手、脚的节拍要协调一致。刚开始练习时,可能不太习惯,速度可以慢一点,等练好以后再加快。 下面我就讲几件小打击乐器的技巧练习: 三角铁的练习,它的演奏技巧一般有单击、滚奏及断音。单击的敲击位置一般来说有两个,即三角铁的底部和侧面。演奏滚奏时,在它的两个角部(除了开口的一面)快速晃动右手的金属棒,使它的声音绵延不断。 铃鼓的练习,所谓铃鼓,也就是带铃的鼓,敲击时,既有铃声又有鼓声。它属于擅长表现比较欢快、节奏性比较强的乐器,所以在一些舞蹈性的欢乐性的乐曲中,一般都要使用它。它的演奏方法也很多。可以用关节敲,也可以用手拿着敲,还可以用指尖敲。强奏的时候可以拍击鼓皮的中心位置,也可以用鼓皮撞击膝盖。铃鼓的演奏技巧有:用手摇,用手指肚搓鼓皮的边缘部分。还有一种不带鼓皮的铃鼓,我们叫它铃圈,有圆形,也有半圆形的,还有的是各种形状的,它的声音比铃鼓更干净,更清脆一些,演奏的方法有单击和滚奏。 在科尔沁的安代舞曲中,有一段舞蹈音乐是摔跤舞,运用铃鼓就能把这一段音乐节奏表现得很有特点。 安代舞的最后一段是欢快、热烈的红绸舞蹈,铃鼓的表现更加重要,而且,这一段的音乐是连续不断,要求的.节奏也要连贯,声音统一。演奏的时候,可以根据情绪把铃鼓舞动起来。 沙锤与金属沙筒。沙锤也有叫沙球的,它起源于拉丁美洲一带,它是用一对古巴葫葫或者椰子壳,里面掏空,装上铁沙,封口后再装上一个柄。它在乐队里使用能使乐队更加欢快、热烈,既是节奏乐器,又是色彩性乐器。演奏的技巧是:用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捏住锤柄,大拇指、食指捏住壳,以手腕来晃动里面的铁沙,发出沙沙的声音,产生各种节奏。沙锤也有滚奏。演奏时,把沙锤举起来,不断转动里面的铁沙就可以了。金属沙筒也叫铁沙筒,它的作用和沙锤是一样的,只是把铁沙装在了金属筒里,演奏时,用五个手指捏住金属筒,前后晃动发出声响。它的演奏比沙锤更方便,声音也好一些。 梆子与方木枕。梆子本来是我国梆子戏中的伴奏乐器,但现在西洋管乐队、管弦乐队中经常用到它,它的声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起到增加色彩、加强重音的作用。梆子是由两块实心的红木或乌木制成。演奏时,左手手指托住稍扁的一块,右手拿住另一块进行敲击。还有一种是空心的,像一个长方形的小盒子,俗称盒梆子,一般都叫木枕,音调比实心梆子低一些,音色也要暗淡一些。 响板。响板是西班牙的民间乐器,平时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西班牙风格的乐曲及吉普赛人的舞蹈里都少不了它。它是一件特性很强的打击乐器。正常的响板是两片贝壳状的硬木片,演奏时每个大拇指套上两片,其余四指轮流敲击木片演奏各种节奏。这种响板的演奏技巧很高,难度也很大,不容易掌握,所以,我们现在都使用有手柄的一种响板。 以上就是介绍小打击乐器的用法和技巧,下面的用法供大家参考。首先是课堂的用法,在教学中,用一种或两种小打击乐器发给学生,让他们做节奏的练习,这样给音乐课堂带来很丰富的内容,对于教师的组织课堂也特别有好处。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小打击乐器,对于演唱者和伴奏者都会带来音乐的快乐。在乐队的排练中,加入小打击乐器更是有新的色彩。例如《邮递马车》加入三种小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双响。在合奏中配置打击乐器时,音量小的乐器可多些,音量大的可配少些。一般为伴奏配置的乐器,其种类和数量均不宜过多,若是乐队单独演奏,则乐器可多些,为了使学生演奏中正确、顺利地使用打击乐器,在一个乐段或乐句内不宜改变敲打的节奏,但为了避免单调,乐段与乐句之间的节奏,配器应有变化,注意统一与对比的原则。配置合奏时,要注意乐器的音色,根据音色、音量来选用强弱拍上所敲打的乐器。通常把高音乐器敲打在强拍和弱拍上,低音乐器敲打在强拍上。铃鼓及三角铁的震音能表现出特殊的音响效果,表现出热烈、欢乐的气氛,一般用于曲调节奏较紧,较复杂的地方,或乐句结尾时值较长的音上。双响梆子两个音的高低差别一般为纯五度,可以表现奔驰的马蹄声。 在教学中加入小打击乐器必须在熟悉的音乐作品中进行,让学生知道乐曲的名称、内容、性质,还要掌握乐曲的节奏、段落与速度,力度。在练习打击乐器以前,先要向学生介绍乐器的名称、音色特点及打击的方法,然后再正确地示范,使学生直接模仿教师的正确打法。学生学习打击乐器要一样一样地学,掌握好一种再学第二种,要学会整首乐曲的敲击方法。小打击乐器可以进行齐奏、轮奏或合奏。
菩缇紫mariposa
《小议现代小学音乐课堂教育》
摘要: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笔者觉得当下的音乐课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不要太多“花架子”,基础的音乐元素和基本的知识技能还是要真正的渗透到教学当中,让课堂真正的充满音乐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基础知识;音乐;课堂
一、引言
新课改提出的“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使音乐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同时课堂的音乐性也在逐渐地被削弱。现代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让其有独到的感受与见解。我们要怎样去解决才能真正让音乐元素和基本的音乐技能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们掌握音乐之魂,感受音乐之美呢?下面我们就一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析其解决策略。
二、种种课堂弊端出现的原因
(一)过度追求兴趣体验,忽视音乐本位
如一节聆听的欣赏课,从一开始学生就用手拍着节拍来伴奏欣赏,紧接着是敲击种种打击乐器的伴奏欣赏,再下来是用肢体的动作、舞蹈来表现音乐,学生一直手脚不停,言而无暇,忙得不亦乐乎,在如此忙碌、频繁的活动中,学生们能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吗?配合音乐课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只是辅助手段,同时其前提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根本途径,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通道。但过分追求以音乐兴趣为主力、重视音乐实践,就会忽视音乐的“魂”――音乐最本位的东西,如果喧宾夺主的去上音乐课,效果可想而知。
(二)拼盘式的课堂结构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的综合是有条件限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如看过一节音乐课――《蜗牛和黄鹂鸟》,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却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了解蜗牛和黄鹂鸟的生活习性,真让人犯糊涂:这是音乐课还是自然课?这不是音乐课,而是非牛非马的大拼盘,是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
(三)无限制的学生活动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新课改下,有的教师却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本末倒置。有这样一节音乐课:人音版一年级第五课《跳起舞》。这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蒙古族的舞蹈和风情,并能用简单的律动表现。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合作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根据了解的蒙古族风俗来创编自己喜欢的活动。教师的意思是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挤奶等都可以。可学生们的理解却和教师预想的大相径庭。学生们兴致大发,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摔跤,更有甚者说打架,而且迅速地抱成一团,课堂变成了摔跤场,教师一时之间无法驾驭课堂,好半天才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有什么收获呢?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确引导的活动和表演,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度地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有效地参与,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解决策略
(一)加强学生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
要想让孩子真正感受音乐,喜欢音乐,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分辨音准和节奏的旋律,从而才能懂得音乐、欣赏音乐,甚至创造音乐。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切合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并适时把握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和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音乐性、艺术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并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这样就真正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功――音准和节奏
往往有教师认为,课改要求课堂不要太过于死板,要从视、听、做、玩各方面综合起来进行教学,而对于音乐、歌曲中最基本的音准、节奏一带而过,最终导致歌曲学完了,音乐欣赏完了,留给学生的却只有一些表面的感觉,如怎样好玩、怎样好看,而对于真正的旋律、节奏却不能准确的掌握。对于一首新歌,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分析节拍节奏,将节拍带入到节奏中去,加上很好的情感处理,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歌曲的节奏。我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实验:用钢琴带旋律,进行细致的歌曲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来的不是厌烦和枯燥,而是在钢琴的引领下,对旋律有了更准确的记忆,学习起来也投入,歌曲反而掌握的更加准确和熟练了。如果教师再进一步的用上好听的钢琴伴奏,优美的音乐旋律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了,也更加投入了,整个课堂让音乐填的满满的,这难道不比整节课虽然热闹,却什么都没留下要好得多吗?
(三)注重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音乐课与其他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音乐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充满丰富的音乐语汇,环绕动听的音乐旋律。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应该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方法将音乐表现出来。
四、结论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必须在注重新课标的前提下将音乐的基本元素与基本知识技能传授与学生,切不可顾此失彼,不能走出“填鸭式”、“一言堂”的极端,却又进入了“民主开放=越乱越好”的误区。这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音乐真正的充满课堂。
音乐是学校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程,而小学音乐教学则是整个音乐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小
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律动教学在
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律动教学在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_音乐论文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
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仅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