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2

Lindahellokitty
首页 > 期刊论文 > 沙漠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ndahellokitty

已采纳

戈壁的成因----风力侵蚀,沙漠的成因-------风力堆积,黄土高原的成因-----风力搬运堆积

244 评论

猜我猜不猜

最简单的回答,人口偏多的地方,蕴藏能源的地方(如煤,油,稀有金属等),地方官员腐败的地方.请记住,是人也只有人会将绿洲变成沙漠.

341 评论

jiyilianghq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样定义说:“荒漠化是由於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土地开垦成农田以后,生态环境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稀疏的作物遮挡不住暴雨对土壤颗粒的冲击;缺少植被而裸露的地表凭日晒风吹,不断地损失掉它的水分和肥沃的表层细土;单调的作物又吸收走了土壤中的某些无机和有机肥料,并随收获被带出土壤生态系统以外,年复一年,不断减少著土壤的肥力,导致土壤品质恶化,於是水土流失便加速进行。目前,全球约有1/5的土地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尤其是非洲的撒赫耳边缘,它是防止沙漠入侵的最前线,而如今却因为过度的开发导致本区的沙漠化。沙漠化由五个历程所构成:第一阶段在乾燥气候下,土地还未开辟成农地,此时可维持树和草的生长,这些植物的根还有保护土壤的作用。第二阶段在较缓的坡地上,树已经被砍掉,并开垦成农田。於是土壤便暴露在风和水的侵蚀下。第三阶段缓波上持续种植,地力逐渐消耗到无法种植的地区,就改成牲畜的放牧。且在另一片较高的土地上砍树、开垦种植。第四阶段风和水再次作用在高地上,於是牲畜的放牧便移往高坡地。而缓波上则因过度放牧,几乎长不出草了。第五阶段土壤流失严重,高坡地岩石裸露,缓坡地上沙土蔽天,土地再没有任何农牧业,只有沙漠。参考文献:

344 评论

Elephantwoman

通过地球数亿万年的不断演变,从一个茫茫大海变成了一个沙漠地带,而且当地寸草不生。

329 评论

l波波刘

沙尘暴的成因 沙尘暴与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合理开发有直接关系。 通过考察沙尘暴发源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探究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和危害,为探寻更科学、更合理的沙尘暴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科学家深入荒漠、戈壁和绿洲,实地考察了近年来荒漠化加剧,生态急剧恶化、沙尘暴频发区以及沙尘源区,全程7000多公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北方治理沙尘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考察活动的研究表明,进入90年代沙尘暴频繁发生,与人类在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关系,人类对环境过度的“索取”是造成沙尘暴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对沙尘暴强度等级的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目前将沙尘暴强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即4级≤风 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为弱沙尘暴;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风速≥9级,50米≤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黑风”)。�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据研究表明,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就有风沙尘出现。据地方志记载公元351年甘肃武威一带就有强沙尘暴发生,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与牧畜伤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沙尘暴显示出周期性变化,它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面沙尘物质的多少有关,遇气候暖湿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好,沙尘暴发生频率低;反之在冷干气候时期,则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三、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有关研究指出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春季沙漠的边缘地区,由于长期干旱,而且地表少有植被覆盖,当有大风来临的时候地表的沙尘很容易被吹起且被输移,但由于沙子粒径较大,不易形成悬移(悬浮移动,是小颗粒物质保证长距离输移的必要条件),因此不能长距离输移,这也是距沙尘较远的地区只有降尘而少见扬沙的主要原因。如果风持续的时间很长,形成悬移的浮尘能够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所经过的地区就会出现沙尘暴;当风速减弱到一定程度后,浮尘就会降落,该地就会出现降尘天气。如果此时降水,就会形成所谓的“泥雨”。从沙尘暴形成过程所需的四个条件看,黄土高原、广袤的沙漠及由人为因素的破坏正处于荒漠化过程中的土地,北方春季末耕种的土地及处于施工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等)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源;而春季北方地区的干旱,又使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大风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现象,主要是冷锋活动或经纬向环流调整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沙尘暴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对沙尘暴发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全球干旱(其原因目前尚未知)等异常天气现象也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说人类活动对沙尘暴的产生只起到一定作用,并不能说沙尘暴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四、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受到沙尘暴的危害严重,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工矿、交通、新兴城镇及其它水利、电力、煤田和油气井等设施,均受风沙危害或威胁,一旦出现沙风暴或黑风暴,受害尤为严重。 1993年5月5日 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此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涉及西北四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据统计,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和果林与幼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破坏都十分严重。此外,沙尘暴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大加快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另外降尘会对城市的大气造成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五、对于沙尘暴我们要做些什么1.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2.加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环境的破坏对沙尘暴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加强环境的治理对于减轻或减少沙尘暴显得尤为重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从2000年起,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其中之一是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这对遏制沙尘暴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寻找比较准确的物质来源,对沙尘暴的源头进行重点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资料来源:

178 评论

萌萌cxm1004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面积超过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年代一直存在争议,中外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几十万年至上千万年的推测都有。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洪波等人的研究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约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远早于此前各学者推测的时间。研究人员在阿尔塔什和柯克亚剖面的砾岩中发现的火山灰,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出了火山灰的绝对年代,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年代再次推前。

郑洪波等人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处的塔里木盆地曾是一片被称作“副特提斯”的浅海。后来地壳运动使海洋退去,加之后来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以及天山的隆升,将塔里木地区三面包围形成盆地,海洋水汽难以抵达,致使塔里木盆地极度干旱。外力侵蚀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干旱气候与物质来源大约在2500万年前达到临界,共同促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原因各种研究结果都很接近,只是推测出来的形成时间不同。

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1981年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因的探讨》描述得更加清楚。

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在第三季时塔里木地区已是干燥气候。第三纪中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古地中海消失,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再次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青藏高原开始大幅度隆起升,到上新世晚期高原海拔已在3000米左右,对东亚季风环流起到明显的维持和强化作用,引起各地气候带的重新分异。

深居内陆、被高原山脉包围的塔里木盆地,夏季受不到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冬季受冷高压控制,又处于高原上空上升气流的补偿下沉区,干燥程度进一步加剧。

但仅仅靠干旱气候还不足以形成沙漠,还需要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沙源。

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昆仑山和天山受构造运动影响强烈隆升,塔里木盆地的形态已经和现代非常接近。第四纪初冰期来临,温度骤降,山地降水/雪增多,发育了大规模的山地冰川。冰雪融水汇集成众多水量较大的河流,把大量山地风化破坏的碎屑搬运到盆地里堆积,形成了巨厚的沉积物,这些就是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主要沙源。

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是海洋、陆地、大气、河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搬运而来的沉积物为沙漠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但也能滋养出大面积的绿洲,为人类提供生存的条件,进而发展出农业区和定居点,为了连接这些定居点,我国修建了几条贯穿沙漠的公路,称为塔里木沙漠公路。为防止沙漠公路被流沙给吞噬,人们在公路两边修建了防护林,称之为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是建在沙漠里的绿色长城。防护林沿途都设有滴灌管道,每隔4公里就要打一眼水源井,抽取地下水利用滴灌方式为植物供水。我国耗费了巨额人力物力财力和数十年的努力,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一条绿色腰带,避免我国最大的沙漠成为“死亡之海”。

29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沙漠投稿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论文的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著作,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参考文献要放在论文正文之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只

    霸州楚楚吊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沙漠景观论文题目

    命名:旅游资源开发有双面(观点)旅游资源开发(话题)

    长颈鹿之迷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沙恭达罗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

    曦若若往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研究现状论文

    已经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是荒漠化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依然需要大力加强树木的种植和退耕还林。

    朵朵陌上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沙漠与绿洲气象是核心期刊吗

    气象学报 高原气象 气象 应用气象学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学 中国农业气象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果冻爱之梦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