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9

猪猪爱次次
首页 > 期刊论文 > 生态农田自动灌溉系统毕业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快乐Angels

已采纳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你看看这篇怎么样,如果不可以的话,还有很多你可以自己看看

310 评论

AA佳立航

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论文

灌区是指有可靠水源,输水系统和排水系统都相应比较完善的灌溉面积,它不仅充分利用了天然的光,热,土壤资源,还有人工安排的作物种植,在这里,作物有最利于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理想的粮食产区。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灌区也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但是,当前灌区存在一些生态与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多方经验,指出这些问题所在并且提供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为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帮助。

1灌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灌区有着作物生长的理想环境,阳光充足,水源便利,所以植株成活率和粮食的产出率都特别高。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很大。而且,从古至今,农业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国家着手于建立各种规模的灌区,以此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据统计,灌区已经以占全国耕地百分之四十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百分之七十五的粮食和占比百分之九十五的经济作物。所以灌区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2生态型灌区模式

2.1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状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追求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以及良性循环。灌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型灌区是指我们在追求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达成协调,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结合,形成经济,生态,社会的效益统一。

2.2基本特点

生态型灌区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现代性,协调性,发展性。现代性是指生态型灌区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灌区生态环境,提高耕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完善生态系统,实现科技兴农。协调性是指生态型灌区要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提高粮食产量,又要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使保护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含义也一直在演化,逐渐丰富,被赋予新的含义,所以生态型灌区的定位和标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会一直与时俱进的。

2.3实质

生态型灌区所要达到的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种资源之间可以有效循环,协调配合,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实现节水节能的优化技术,以及污水废水的过滤再用,形成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还要实现水保护与治理,水文化与人文景观,建立一个完善的灌区水生态文明系统。

3我国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1灌溉水利用率低下,可供水量减少

由于输水系统和引水系统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灌溉水利用率低下,我们所提供的用水量是需水量的数倍,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现在全球水资源紧缺已经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可以引到灌区用作灌溉水的本来就少,加之灌溉水利用率如此低下,所以可供水量就随之减少了。

3.2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链失衡

因为灌区农作物居多,需要进行防水防洪等应急处理,所以采用混凝土,石灰等硬化材料进行修建堤坝,这样的工程导致靠近修建部分以及周围的土地变质,产生了硬化现象,无法进行植被种植。这样不仅减少了灌区可利用面积,而且这部分土地的质量也会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状况,所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了生态链失衡。

3.3污染物过量排放,灌区水体污染

灌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两大方面:灌区农作物经常需要施肥,这些化肥通过施肥工具,或者残留在作物表面未被吸收,进而进入河流,引起灌区水体污染。另外一个严重的就是,在灌区附近有工厂,工厂排放的污水途径灌区水的输水和排水处,过量的废水废气则造成了灌区水体的严重化学污染。

3.4不合理的灌溉模式引起灌区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降低

不合理的灌溉模式有很多,比如灌溉采用的水是地表水而不是地下水,这样的话,地下水的供给量多于使用量就会导致地下水的水位持续上升。而土壤中的地下水的水分会被蒸发,但是水中的盐分却留在了土壤中,并且不断聚集,长此以往土壤中的盐分就会过高,从而导致土壤碱化,生产力降低。

4解决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技术措施

4.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是有限的,适合人类饮用、作物生长的淡水资源更是少的可怜,我们的生活片刻也不能离水,而为了避免“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这样的窘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水资源,不浪费任何一滴水。从农业生产上来说我们要采用哲学上“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优化农业生产系统,第一,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灌溉方式,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微灌等;第二,我们要防止田地里水的下渗,对于这一点可以采用工程手段解决,塑料膜防渗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节省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产量,并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4.2防治农田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比之点源污染,它更加难以防范,不可捉摸,但实践出真知,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找出了防治非点源污染的办法。第一,我们需要合理安排耕作制度,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的机会;第二,发挥湿地生态净化的作用。4.3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和化肥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的出现是为了铲除害虫,增加产量,可以说它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化肥会严重影响土壤成分,污染土地,使土壤出现板结的状况,农药又可以通过水循环等途径在人畜体内积累,危急人类的健康,更有甚者会致人死亡。正是因为化肥农药的弊端而使绿色食品被卖出了“天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化肥农药确实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如使用高效低毒的激素类农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化肥等。

5结语

对灌区水生态的维护,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关系到灌区人民的利益,从大的方面来说,灌区作为国家的重要粮食基地,这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因此,对灌区水生态的保护,不止是国家应该考虑的事,也应该是所有的中国人民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文辉.对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06).

[2]冯璐璐.永舒榆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J].黑龙江水利,2016(09).

[3]王瑞斌.推进宁夏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C].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2013.

188 评论

相关问答

  • 智能灌溉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原理是湿度传感器采集土壤里的干湿度信号,然后匹配数据,当湿度低时自动灌溉。系统是通过湿度传感器识别土壤湿度的。

    爱笑的颜小妞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节水灌溉与灌溉排水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棉花 种子

    Emily14730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水利灌溉毕业论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促进了水利科技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水利科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资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

    爱步loveayu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智能灌溉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将土壤里的干湿度信号传入灌溉系统,然后将其转化为信号模式进行控制;他一般是利用单片机农业控制湿度来进行检测的。

    雪莉小姐的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农田灌溉规划设计论文8000字

    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和完善策略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

    吞拿鱼比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