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吥錵訫
点击可看上一篇 在所有疾病中,疟疾也许是与人类历史最微妙的相互作用之一。它长期影响着人类,并在现代人群中留下了遗传的印记。地中海贫血、达芬抗原和其他几种遗传变异都归因于该疾病。疟疾这种疾病成为欧洲帝国主义发展的障碍,甚至也使世界上许多地区丧失生产力。因此,自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深受疟疾的影响,并饱受痛苦。 为了方便理解和阅读,开头先说一下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有很多参考文献提到,古代文献中疟疾的间歇性发烧,例如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语料库的作品,古代印度文本(但是难以判断具体时间),以及公元前一千年的中国文献中都有提到过疟疾这种疾病。这些文献也毫无疑问地表明,从希腊到旧世界,疟疾这种疾病都是一直流行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详细去了解疟疾的历史。 中国古代医学中描述了疟疾的症状。在公元前2700年,医学经典Nei-Ching(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竟然认不出这是啥,应该就是黄帝内经~)中描述了后来被称为疟疾的几种特征性症状。Nei Ching是由黄帝编辑的。 到公元前四世纪,疟疾在希腊得到广泛认可,并且导致许多城邦人口的减少。希波克拉底注意到主要的疟疾症状。在梵语医学论文Susruta中,描述了疟疾热的症状,并将其归因于某些昆虫的叮咬。古代学者曾怀疑它是由沼泽地恶劣有害的空气(瘴气)引起的间歇性发烧。罗马时代的学者认识到排干积水,有时能控制其发病。印度古籍Susruta已提到了蚊子与疟疾的关系。而中世纪意大利人则把该病归咎于有害的空气。 现代学者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判定不少名人曾遭疟疾戕害,其中有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第一次攻占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蛮族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大诗人但丁、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汉代抗击匈奴的霍去病等。疟疾曾长期在旧大陆各地区肆虐,如14世纪时曾发生了罗马教廷避居意法边境的“阿维农之囚”事件。现有研究表明,其中虽有亲法教皇想就近得到法国支持的原因,但是担心染上罗马热症、避开疟疾流行区,也是其重要原因。 上面讲到的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这里也就多说两句,相当于简单给大家科普一下但丁的历史。但丁的著作神曲三部曲中,讲述了他从地狱到天堂所看到的一些场景。当然这些都是想象的,但是他写这三部曲的主要意向是希望人们向善,并且归于基督教,但是要划清楚的是,这里的基督教并不指当时的罗马教会,因为在神曲中有大量抨击罗马教会迂腐的主要情节。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也指明了当时教皇尼古拉三世在地狱的第八层。好了回到正题,但丁神曲的地狱篇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惨无人道的酷刑,比如说往人的身上浇灌沥青,用铁刷刷人之类的。而地狱篇里有一个特别的惩罚,犹如患三日疟的人临近寒战发作时,指甲已经发白,只要一看阴凉儿就浑身打战,我听到他对我说话时就变得这样,但是羞耻心向我发出他的威胁,这羞耻心使仆人在英明的主人面前变得勇敢。这里需要补充一点,但丁的想象力并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可以想出这种满清十大酷刑。在他的作品中他可以想出这种酷刑,都是基于他日常观察得出的,就比如说刚才往人身上浇灌沥青的惩罚,就是他在威尼斯经常可以看到船坞中的补船工人被沥青烫伤。同理他能想出疟疾这样子的疾病进行折磨,也是因为他自己曾经患过疟疾,甚至很有可能是死于疟疾这种疾病。能让但丁把其作为地狱篇折磨人的素材,除了他自身患病感知更深的原因以外,还有疟疾带来忽冷忽热让人无法忍受的病症。 刚才讲了疟疾在文学作品里面造成的影响,现在再来讲一讲更现实的就是,疟疾给古代的社会格局造成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古希腊将疟疾称为“沼泽热”,因为多在沼泽水源密集之处发病;罗马帝国时期疟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的疟疾大流行,对罗马帝国国力造成了沉重打击。 1988年至1992年之间,大卫索伦在罗马意大利发现了最大的婴儿墓地之一。在罗马时代,婴儿很少会得到适当的埋葬。这些发现的几个特征使考古学家得出结论,婴儿的死亡可能是由一种流行病引起的。所有的墓葬都是在一年内的短时间内完成的。墓地内墓葬的空间分布,表明在这一时期流行病的活动日益频繁。植物遗骸表明,一年中的时间是夏天,这是过去疟疾在意大利活跃的季节。造成这样大规模的死亡需要一种流行疾病,这种疾病能够席卷整个种群,同时感染几乎所有的孕妇。此外,在47个挖掘出的婴儿遗骸中,有22个是早产,而其他大多数是新生儿。因此,推出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高死亡率,而且还会导致孕妇流产或者早产。 恶性疟疾非常符合上述描述,而且在意大利,河谷是疟疾的主要发生地,因为洪水退去后,留下积水小水池,经常会成为蚊子的滋生地。奥尔特附近距离卢格纳诺几公里,在台伯河上,过去特别容易遭受洪水袭击。1832年,当地医生安杰洛·索戈尼描述了,卢格纳诺附近农业工人存在间歇性发烧的有害症状。这证实了卢格纳诺当地的环境,确实对疟疾非常有利。根据这些间接的论点,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卢格纳诺婴儿的死亡是由公元5世纪中叶某一年夏天的恶性疟疾流行引起的,疟疾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劳动力丧失,罗马帝国可能因此而衰败。 除了罗马帝国的例子以外,疟疾还使得苏格兰失去独立,让非洲免于过早的被欧洲侵犯,具体说的话故事其实特别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多说了,就是懒)。 虽然疟疾不断吞噬着人类的生命,但人类也从未向疟疾服输低头。从文明肇始之初起,人类就在寻求战胜疟疾的方法和武器。 大家都知道屠呦呦,医学界杰出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屠呦呦的团队发现青蒿素之前,世上主流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这种药物对治疗疟疾的确有帮助,但是过度食用会引发很多副作用,所以在治疗中奎宁的用量一直是很严谨。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疟疾,而治疗的药物是两名从法国到来的传教士身上所带来的金鸡纳霜。这个金鸡纳霜是从金鸡纳霜树的树皮中提取出来一种粉末,最早是由生活在秘鲁的印第安人发现的,他们发现把树皮扒下来泡到水里面喝就可以治疗疟疾。17世纪时西班牙的殖民者发现了这种可以治疗疟疾的药物,并把它带回了欧洲。100年后,人们发现了金鸡纳霜中的有效成分奎宁,所以那时候起人们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大量种植金鸡纳霜树。 二战期间,日本攻占了金鸡纳霜的产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日军想要通过限制抗疟药物的出口来控制敌军。美国人也没辙,但他们反向思考了一下,既然无法治疗疟疾,那就消灭蚊子。所以说他们在战争中大量的使用了杀虫剂,把驻扎营地的地方的蚊子消灭掉,从而大大减少了疟疾的产生。 奎宁作为抗疫药物,让人们使用了上百年,而疟原虫也不傻,也逐渐形成了抗药性,直到青蒿素的出现,为治疗疟疾带来了福音。所以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才变得如此的伟大。人类在不断与各种疾病的斗争中,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承认,关于疟疾的这篇文章有点水,虽然说有很多人有可能听说过疟疾,却没听说过梅毒(是我没错了),但确实疟疾的医学资料、历史资料等,都是出奇的难找,光国内外查资料每天就占我写作时间的一半。。。。 这个应该是影响历史疾病系列正传的终章,全十篇。。。。 回头来看这个系列,自己都没想到会写这么多篇。这个假期,因为新冠状病毒的影响,有感于流行病对人类的影响,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去查资料,去润色,在此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我会把自己的感悟与读者分享。。。 后面估计还会更新一些番外。。。也就是与此有关的话题,如一些药品,一些人物,一些事件。
建安五金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美酱老师
第二章 中国古代饮食生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人类饮食生活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具体讲授,使学生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难点】 饮食结构及其演变、用餐制度及其演变、饮食思想与养生理念等。 〈/P>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饮食方式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事像,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和,其变化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和方式变化方面。 一、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 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着“五谷为养”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古代,肴是指鱼肉等荤菜,羞是指美味食品,核是指蔬菜果核食品,所以,菜肴是经过烹饪调制而成与主食搭配摄用的荤素菜的总称。 【名词解释】 主食 菜肴 五谷为养 二、古代饮食方式的变化 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地而食。到商周时,富贵人家中还置有食案。用餐制度方面,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用餐制度。周秦时期较为普遍的是一日两餐制,而上层社会已经有三餐的食俗了。 【名词解释】 食案 用餐制度 分食制 寒具第二节 酒的起源及其功用 一、酒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酒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经留下过许多记载,其制酒技术以唐为转折点,唐以前,大多为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酒精的含量很低,唐以后,酿酒技术发展,酒精度数变高。此外,中国古代已有酿造果酒的技术,如葡萄酒等。 【名词解释】 “第五大发明” 杜康 二、酒的功用 古往今来,酒始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但酒不是一般意义的饮料,而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对于人类具有以下的作用:刺激人们的感情,在人们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用于各种礼仪,即古人所谓“成礼”;对文学艺术具有催化作用。 【名词解释】 酒以成礼 《饮中八仙歌》 三、酒祸与酒禁 漫长历史中,因饮酒不加节制而失礼、误事或影响朝政,最终导致杀身亡国的酒祸几乎俯拾皆是。主要表现在:一是纵饮而早丧;二是滥饮而猝死;三是贪杯罹灾祸。 正是因为过度饮酒,既能使人伤身减寿,丧德败性,又浪费粮食,中国早从夏代始,就不断有酒禁的诏令和呼声。 【名词解释】 酒祸 酒禁 酒诰 【思考题】 1、 试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2、 如何理解“酒以成礼”?第三章 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进而进一步理解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重点难点】 服饰的历史渊源与形制类别、服饰的社会性等。第一节 历代服饰流变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不标志。服饰活动及其文化,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论,服饰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生活。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因而各代服饰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代对服饰的改制。 【名词解释】 胡服 上衣下裳制 深衣制 袍服 上俭下丰 胡装 “质孙服”制 比甲 水田衣 四方平定巾 花衣 水脚 第二节 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积极、文化甚至学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服饰的社会性主要指它的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论理性和功能性等。 一、等级性 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等级森严的冠服制;不可僭越的常服制度;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服饰用料的等级要求;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 二、地方性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主要表现在用料差别和样式差别方面。 三、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服饰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其服饰样式、图案、饰品都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四、 伦理性 古代中国,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要求,这便使服饰带有强烈的论理色彩。 五、 功能性 中国古代,在社会生活中,用服饰来显示、界别自身所从事职业、身份的功能内涵,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服饰,是不同行业、不妥你刚身份的符号,让人一望,便知其业,便明其行,便晓其身份,这一切,恰是“以服寓功,以饰别业甲胄”的功能性内涵的真实显现。 【名词解释】 斩衰 缌麻 离染服 幢相衣 【思考题】 1、 试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性。 2、 举例说明服装形制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联系。第四章 中国古代行旅交通生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习俗,以及行旅生活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古代民间行旅食宿服务业的经营理念、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等。 第一节 行旅习俗 “行旅”,一般指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由于古代地理条件的差异和人们社会身份的不同,古人的行旅习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演进,生动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的内容和变迁轨迹。 一、卜行择吉与行神祭祀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中,与行旅生活相关的某些习俗,也具有这种特色。卜行择吉、行神祭祀,是行旅之前心理准备的习俗,体现出行旅生活开始时心理上的庄重与严肃。 【名词解释】 择吉 祖神 二、行旅送别习俗 送别时行旅生活的开端。为行旅之人饯行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形式。此外,古代送行时又有赠言赠物的礼俗。 【名词解释】 灞桥折柳 饯行 三、题记 行旅之人中有一部分文人学士喜欢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点题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古代行旅生活中的题记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晋以来逐渐成风,此后,更为盛行。 四、尚早?尚俭?尚快 行旅之人在途中注意尽早出发赶路,以便在天黑以前找到投宿的旅店,注意节省开支,注意尽快打到目的地,也是自古就有的行旅习俗。 【名词解释】 尚早 尚俭 尚快 五、软脚?洗尘?接风 行旅知人归来,民间一般有软脚、洗尘、接风等慰劳行旅远归者的仪礼习俗。除此以外,旅人在远行之时,祈求神灵途中庇护,由此也产生中国古代行旅生活中的行路信仰和一系列禁忌。 【名词解释】 软脚 洗尘 接风第二节 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 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 行旅生活作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它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教化功能、经济交流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科技催化功能等方面。 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说,行旅活动实为在特定时空、特定背景、特定物化条件下,参与者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文化互动、对应体察活动,加之需求上的各异,致使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态势:审美的价值取向、求知的价值取向、“察世”的价值取向、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 【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行旅习俗的演变。 2、简述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古代婚姻生活 【教学目的】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样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婚姻形态、古代婚嫁仪式,以及历代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婚姻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人类婚姻形态及其演进轨迹、历代婚姻形式、嫁娶仪式、婚姻观念及其演变等。第一节 婚姻的起源及婚嫁过程 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婚姻形式经历了从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名词解释】 班辈婚 兄妹婚 等级婚 摩尔根 普那路亚 阿注 父权制 二、古代婚嫁仪式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和地区,在男女正式结婚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庆贺。这种仪式,叫做“婚礼”。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婚礼,其主要仪式有:六礼、催妆、铺房、送嫁、拜堂、撒帐、合卺、拴红线、闹房、征诗择婿。第二节 婚姻形式 一、掠夺婚;二、买卖婚;三、表亲婚;四、童养婚;五、招婿婚;六、交换婚;七、冥 婚;八、私奔婚。 第三节 婚姻禁忌 一、同姓不婚;二、同宗不婚;三、宗妻不婚;四、尊卑不婚; 五、中表不婚;六、良贱不婚;七、官民不婚;八、僧道不婚;九、奸逃不婚;十、仇雠不婚;十一、居尊亲丧不婚;十二、居配偶丧不婚。 【思考题】 1、简述人类婚姻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 2、试述中国古代的早婚及其危害。第六章 中国古代生老礼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生成长的习俗,掌握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重点难点】 人生礼仪及其演变、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第一节 人生成长礼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完备的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也存在于个人社会生活的经历之中。 一、诞生与生日礼俗 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贯穿于个体整个的生命历程中,在个体人生中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或时间段上总有特定的礼仪相伴随。 【名词解释】 求子 妊娠与胎教 诞生礼俗 生日礼俗 二、成年礼俗 丰富完备的礼仪影响和规范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种礼仪的熏陶和教化,同时,他也会从这些礼仪中习得社会规范并遵守之,经由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多种人生礼仪相伴随,如童蒙之礼、家教礼俗、生日礼俗等。 【名词解释】 童蒙之礼 家教礼俗 生日礼俗第二节 敬老养老 一、敬老礼俗 中国的敬老风尚,可以追溯到肉食的渔猎时代。此后历代都有所改进。统治者推行了各种敬老举措,如赐几杖、赐官爵、刑罚优免及建坊等。 二、养老礼俗 养老突出了敬老的现实意义,侧重于从物质层面对老人予以优抚。在中国古代,这些养老举措主要体现在赐物、减免赋役、兴建养老救济机构及保障老人权益等方面。 三、民间敬老养老习俗 中国古代民间敬老养老风俗的形成,首先是由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所决定的。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无疑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历来强调尊卑不同、长幼有序。再者,统治阶级对“孝”的大力提倡和鼓励,也促使了尊老尽孝观念的深入人心。其习俗,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尊重长辈、侍奉尽孝、祭祀怀念。尊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的具体体现。其功能需要辩证地看待,其积极方面,尊老是农业社会传承文明的必然选择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人道精神和人际关系和谐的体现。但也有消极方面,尊老绝对化,使青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形成了保守、被动、缺乏探求的精神状态,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名词解释】 敬老礼俗 养老礼俗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尊老文化的价值及其消极影响。 、简述人生礼俗的社会功能。第七章 中国古代卫生保健习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卫生保健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中国古代养生与养性习俗。 【重点难点】 疫病发生原因、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第一节 古代对环境卫生的重视 一、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都有世人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尤以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为代表。 二、讲究环境卫生 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环境卫生,表现有三:一是在选择住宅建筑方面,指出应选择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吉地而建宅;二是注意房屋内外的清洁卫生;三是对于厕所的清洁卫生,古人也特别注意。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古人还很重视住宅内外水沟的修浚和打扫。在维护和治理定居生活区环境卫生方面,古人亦有不少很好的做法。 第二节 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历代流行病种类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各种流行病多发的国家,先秦至汉初、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四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疫病多发的时期,其中,明清时期的流行病复杂且频繁。 二、古代疫灾原因 中国古代疫灾之所以频频发生,原因主要有三,即疫灾的发生往往与灾害频发、流动人口加巨,以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三、疫病与社会 疫病发生后,往往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打上其烙印,而社会发展的各层面都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卫生事业、信仰、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关系上。 【名词解释】 环境 《素问》 疾疫 《伤寒论》 食疗 养生与养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简述中国古代人们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第八章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葬俗与葬仪,掌握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葬俗和葬仪的起源与演变、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第一节 葬俗与葬仪 一、葬俗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风情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丧葬习俗。这主要表现在形式各异的葬式、种类繁多的葬法以及形制结构多样的坟墓上。 【名词解释】 葬式 葬法 悬棺葬 天葬 树葬 坟墓 二、葬仪 葬仪是指丧葬礼仪。丧葬产生后,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从初死、停棺、送葬到祭祀极端繁琐而讲究的礼仪。 【名词解释】 葬仪 丧葬程式 丧服 居丧 祭祖 小敛第二节 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 安葬死去的亲人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哀思和留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关注。 一、人生礼仪的终结 人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了各自的礼仪。丧葬礼俗作为人生终结礼仪,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意识里,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一个民族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守的安置死者的行为规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名词解释】 灵魂观念 山顶洞人 二、社会风貌的折射 丧葬风俗是一个民族长时期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也可以说,丧葬风俗是此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不同民族风情、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 三、葬俗衍化的文化基因 丧葬风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其衍化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受宗教意识观念的影响和支配。宗族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葬俗衍化的重要因素。此外,古代葬俗的演进,还受到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 【名词解释】 宗教意识 宗族观念 孝道观念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的葬俗与葬仪。 2.简述中国古代葬俗所衍化的文化基因。第九章 中国古代信仰习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民间主要信仰习俗,掌握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 【重点难点】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善恶报应心理、道教的基本教义与神仙情结、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第一节 民间信仰 信仰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更是古代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时重要的心理依托。信仰理念的共遵、共奉、共识与泛化,对社会生活稳定的衍化,其内聚精神与文化“磁力”作用,不可低估。信仰习俗识人们根据一定的信仰观念和崇拜心理形成的习俗。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在发展、变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社会观、价值理念等,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文化。 一、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首先发现于北美印第安人中,我国的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或部落与某种动、植物或微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和标志。 二、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中国人对自然和灵物的崇拜,源远流长,崇拜的对象众多,地区不同崇拜的事物也不尽一致,这些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它们大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信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天地、日月星辰、 风 凤、麒麟、松柏崇拜等。 三、社会崇拜和祖灵崇拜 人神人鬼信仰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秦汉以前,由于天堂、地狱观念尚未形成,因此,鬼神的去向亦不是十分明朗,世人出于种种心理需要,不仅重视祭祀宗教的祖宗,祭祀黄帝等,还要为许多有惠政的官吏立祠。正是在为死后的灵魂安排住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神、社会神和行业神的崇拜习俗。 四、占卜与巫术 占卜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信仰类型,是对未来吉凶进行预测,占卜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算命、相面、测字、风水、占梦等。 五、禁忌 禁忌是建立在巫术、占卜、星象等基础上的十分普遍的民间信仰观念,它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与某些“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在中国传统社会,禁忌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灵物崇拜 社会崇拜 祖灵崇拜 占卜第二节 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 中国传统信仰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信仰心理上的不虔诚性、功利性,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多重性,信仰意识上的伦理、人文色彩和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等。 一、信仰心理上的功利性 严格的讲,大多数中国人在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任何宗教、神灵或思想、主义也不曾完完全全占有过人们的灵魂。人们信仰上的这种功利性主要表现在:笃信神灵的功利色彩;宜忌观念的根深蒂固;信仰的急功近利性等。 二、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 中国不是一个信仰单纯的国度,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既有各类宗教,又有不计其数的迷信习俗。宽松的信仰环境、丰富的信仰资源和不平和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差异使中国人在信仰对象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征。 三、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 中国人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伦理型文化观念渗透进入人们的信仰意识里;信仰意识里的现世关怀;神灵的人情味。 四、信仰传承上的巫术色彩 传统信仰习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巫术色彩。它们在信仰风俗的延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体现在,在传统社会,迷信活动盛行,由此产生出一批迷信职业者。因而,在迷信作为一种落后的民俗现象,在传统社会信仰风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其不可理解性,正是诱人盲目信仰的魅力所在。 【名词解释】 堪舆 现实关怀 巫术 巫傩文化
圓滿如意妹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从科研论文的格式来说,第一部分应该是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想,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前人研究的文献综述、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计划安排和应用的方法说明等等。所谓流水
当然是河北人呗
1、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
3月3日,《国家科学评论》(NSR)发表题为《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的研究称,新冠病毒已经演化出L和S两个亚型,并且这两种亚型的传播能力、致
刘姓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刘雨汐,谐音“刘禹锡”。 我们常和她开玩笑:“你是一个大诗人,以后成名了,要请客呀!”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