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之典典
土壤质量高低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的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而且也对生态系统过程、生产力和结构等具有重要影响.植物演替过程,也是物种对土壤肥力逐渐适应、改造及不同物种在不同肥力梯度下相互竞争和代替的过程.因此,植被恢复过程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土壤质量,植被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质量将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不同类型植被土壤质量恢复还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恢复时间延长,土壤质量不断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位于六盘山以东, 包括庆阳市的全部和平凉市的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县和崆峒区, 总面积3. 46 万km 2, 总人口340. 95 万,分别占全省的7. 61%和3. 08% , 区内黄土深厚疏松,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有利于发展农、林、牧业生产, 是甘肃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但由于该区土壤瘠薄, 水土流失严重, 草场退化, 农牧业生产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困难。1. 1 土地垦殖指数高, 生态环境脆弱陇东是甘肃农业开发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也是全省耕地分布最为集中、土地垦殖指数最高的地区,其土地垦殖指数达23. 10% , 比全省平均水平(10. 68% ) 高12. 42 个百分点。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 环县楼房子、刘家岔, 庆城县巨家原, 泾川县南峪沟、桃山嘴等遍布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由于土地开垦早, 分布面广, 加之人口密度大而促使人类超负荷对土地开垦, 加大了土地的承受力, 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1. 2 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是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泾河水系每年平均流失泥沙2. 4 亿t, 水土流失面积达306 万hm2, 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90% 左右, 占甘肃省流入黄河泥沙量的1ö3 以上, 由于降水集中, 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土壤侵蚀模数达1 000~ 5 000 tö(km2·a) , 引起耕作层土壤大量流失, 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农业收入处于持续低迷状态。1. 3 水资源短缺, 而且分布不均陇东黄土高原气候温和, 降水总的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 年降水量一般在400~ 600 mm , 南部最高达700 mm , 而西北部仅350 mm , 而且降水多集中在7- 9 月份, 年降水变率大, 历年最多降水量为最少降水量的210~ 215 倍。陇东中部和南部由于气候温和湿润, 水土丰实, 灌溉条件较为便利, 但在环县北部、镇原和华池小部分地区却为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该区生态条件恶劣, 干旱少雨, 水资源奇缺, 而且极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苦咸, 矿化度和含氟量高, 难以利用。1. 4 主要林区采育失调, 草场严重退化东部的子午岭和西部的关山及附近山麓虽为陇东黄土高原生态中仅有的两个主要林区, 但林区较长时期由于采多育少, 更新与采伐失调, 致使部分林区森林资源已趋枯竭, 加之造林中管理跟不上, 造林的存活率低, 森林后备资源少, 同时还因多年毁林开荒, 已使子午岭东西两侧林线平均后退50 km , 林区面积不断缩小, 不仅子午岭北端现已基本成为荒山秃岭, 而且林区腹地的林木也开始残败。该区虽牧草资源丰富, 但对牧草地利用也不合理, 冬春草场超载放牧, 草地建设缓慢, 草场退化已达3 556 万hm2。这种人为毁林与乱垦及超载放牧, 不仅人为加重了水土流失, 而且使整个陇东地区的气候失调、旱灾频繁, 农业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
嗨吃嗨胀
第二节 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一、黄土高原的历史自然景观黄土高原是我国经济落后、问题成堆的地方,其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引起水土流失、风沙、干旱等一系列生态灾难。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黄土高原历史上究竟是什么自然景观?是森林区?还是像现在这样光秃的荒草区?有的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就不是森林区,而属草原带。这个看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大量事实证明: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29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现在呈现干旱草原面貌的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陇东、陇西、兰州和宁夏一带历史上也是森林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以板盖房是林区居民的习俗。说明汉代这一带都是林区。又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见《水经注》卷十七渭水),可见板屋很普遍。直至清代,安定(甘肃定西县)和会宁等地还保存板屋的风俗(《度陇篇》,《皋兰载笔》)。以上说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曾是大林区。谁能想到像定西、会宁这些荒山满目、寸草不生(实际是不留)、薪柴绝迹、生态环境恶化到极点的地方原来也都是森林区,直至清代还用木板盖房。古代兰州附近也是森林地区。据《古今图书集成·方典》载,兰州南十里之古峰山“林泉之胜为兰奇观”,城东南60里的水岔“山水清丽,竹木翁郁”(水岔森林尚有残存)。现在,兰州附近的兴隆山(属榆中县)仍保存茂密的森林,是山清水秀的风景区。甘、宁两省区间的六盘山,古称大陇山,曾是一片大林区。元初,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曾在六盘山西北山峡中扎营避暑。嘉庆《清一统志·平凉府》载:“凉殿峡在隆德县南七十里,元世祖曾避暑于此”。说明直至元代,六盘山仍是林荫之地。明清以后,六盘山的森林由于滥伐、滥垦而大部遭到破坏。但是,直至今天在六盘山南部泾源山区仍有茂密的森林分布。六盘山以北的屈吴山历史上也是林区。据《甘肃新通志》引宋张安太《建设怀戎堡碑记》(宋怀戎堡在今靖远县东北打拉沙附近)说,在宋代,屈吴山及其支脉大、小神山都是“林木繁茂,峰峦耸秀”。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历史上大部分是林区。即使到元明时代,林木仍很茂盛。如《明经世文编》张四维《复胡顺庵》书中曾说:“山西遍地林木,一望不彻”。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火山、宁化之间,山林饶富。”宋代火山军在今河曲、保德一带,宁化军在今宁武县。说明当时宁武到河保偏关的晋西北地区林木茂盛。晋西古代叫西河郡,曾是一片林区,《水经注》描述山西汾河上游地区是“杂树交荫,云垂烟接”。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芦芽山区曾是“林木参差、干霄蔽日”,俨然“天堑长城”。西汉时,吕梁山以西林莽人稀,仅湫水河中游设临水县,以北广大地区都没有设县。古代西河郡是全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用水研究与规划思路郑连生摘 要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很突出。水利规划应体现水资源利用
土壤质量高低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的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而且也对生态系统过程、生产力和结构等具有重要影响.植物演替过程,也是物种对土壤肥
生态学这个我总觉得很广泛,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可以从环境着手,也可以从生态平衡等等着手,所以,你自己在网上找些参考的吧(世界生态学)可还行
第1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第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概述1.1 城市生态规划1.2 城市环境规划1.3 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以及其他规划间的关系1.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