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4

东宫洗马
首页 > 期刊论文 > 四川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恋水无痕

已采纳

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更新时间:2009-12-16 14:32:56 作者:樊凤龙 来源:校园论文网 点击数:9 打印本页 加入收藏【论文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非物质重要遗产之一。在本文中,笔者讨论了深入研究表演作品、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这两条提高民族声乐艺术情感表现的有效途径。【论文关键词】民族声乐;情感表现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非物质重要遗产之一。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启蒙时期——远古到隋唐;2)发展时期——宋元明清;3)成熟时期——民国至现代,将中西两种演唱方式融合,形式了较为系统的演唱方法。经过漫长的发展,民族声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这其中包括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标准、演唱的理论技法、演唱的情感表现等等,中国音乐学院著名的金铁霖教授,曾把声乐艺术归结为七个字:“声、情、字、味、表、养、象”[2],对这些问题进行有序梳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艺术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歌者婉转悦耳的音色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民族声乐更是如此。千百年来,有很多人都研究了声与情之间的关系,例如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就曾记载:“韩娥、秦青、薛谭之讴,愤子志,积于内,盈而发音。”[3]《乐记》中也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4]由此进一步说明了,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声乐艺术需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寄情于声,声请融合。那么,如何正确地、恰如其分地通过声乐表现情感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1.深入研究表演作品著名声乐理论家凯萨利曾说:“如果歌者献出足够的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他将及时发展出一种敏锐的机能,从而他将能够进入与作家创作某特定作品时的、多少有些相似的心理状态。”[5] 熟悉、了解并真正理解作品是诠释好民族歌曲的重要前提。首先,歌者应该熟悉并认真研读作品。由于业界受到“声乐技术第一”观念的长期误导,很多歌者都把重心放在了一味追求声乐技巧,只注意声音的练习,而忽略了“声乐作品”这一演唱所要依托的根本,结果演唱时吐字不规范、音乐不准确等现象频频发生,严重歪曲了作品的真实面貌,作品应有的艺术价值也一落千丈。[6]这也就致使许多歌者演唱时,表情做作,眼神里、形体上都不能得到应有的表现,演唱没有真情实感,更不用说细腻地表达作品内涵,也就打动不了观众。歌词是歌曲的情感内涵表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等等,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7]因此熟悉掌握歌词的具体内容,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是歌者所必须进行的功课,也唯有对歌词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恰如其分的诠释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内涵,真正做到声乐艺术的传情达意。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最初的元素是青年女子思恋远方恋人的山歌小调。表现女青年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首歌曲的歌词很口语化,这是民歌的普遍特征。各地口语的区别同时显示出该口语所在地的环境及内涵。“月亮出来‘亮汪汪’”,是很南方口语化的语言,同样的语句在南方,特别是云南地区口语中是很常见的,不但忠实记录了山歌抒情歌唱的自然环境,而且成为了加强情感表达的特殊调式。同时成就了《小河淌水》艺术表达的特殊魅力。第二,必须谙熟作品的旋律变化。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音乐作品通过旋律来使人听者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情感,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力度的体会来展开想象。旋律是歌曲中词的抒情基础,是词的深化和发展。故此,歌者需要重视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要深刻理解旋律的起伏与变化,关注曲谱的每一个结构和每一个细节,从宏观上全面把握作品的风格和特征,从微观上细腻地了解每一处变化,反复琢磨研究,从而真正领悟作品的情感变化,激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民族声乐作品的抒情性和旋律性都很强,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民族风格,对旋律的把握是反映作品体现情感的重要手段。”[8]例如陕西民歌《走西口》曲调高亢、悲怆,情感真挚、缠绵,表现了就社会陕西、山西一带贫苦劳动人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春去秋回,甚至有去无回的悲惨景象,鲜明的曲调个性,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第三,深刻地理解作品,进行角色设计。一首演唱作品的思想内涵,角色把握都需歌者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环境背景、人物背景进行一定的场景设计和角色设计。浙江民歌《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旋律优美流畅,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歌者在演唱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茶园之中,与众多采茶姑娘一起欢乐采茶,快乐聊天,歌曲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再现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2. 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适当的形体动作有助于情感的表达,这对歌唱者是必要的。”[9] 著名音乐家舒曼也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绪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吴碧霞曾说:“我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地随着心中感情而动作。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我已演唱过多次,随着演唱技巧的提高,在许多公开演出中,我试图在花腔部分配合眼神的动作来表现夜莺的灵巧轻盈……一般说来,好像外国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参与,但是台上的我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10] 著名指挥家的托卡尼尼也说过:“一个学音乐的人,不管演唱技巧是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达,他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匠人,匠人满街都是,而艺术家却在百人中难找一个人。”[11]由此可见,表演对歌曲的诠释非常重要。而戏曲表演则是歌曲演唱表演的基础之一,除了声音以外,演员还要精确、鲜明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以形传神、以形传情。戏曲表演中十分注重眼神的运用,《梨园原》中清代著名艺人黄幡绰写道:“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并进一步指出只有运用灵动闪亮而又有力度的“眼神”,才能把深藏在内心的各种不同情感,使其外化展现,从而生发出干变万幻的面部神态来。[12]动作在歌唱表演中同样重要,要灵活运用各种肢体语汇,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举手投足时间将内涵与表象交融于一体,创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和独特的意境,提高表演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民族声乐受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深刻影响,因此,更加追求艺术表演的真实性与贴近性,也就更加重视表演的作用。眼神的恰到表现,可以使歌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从中反映出来,加之适当的形体动作,整个民族声乐表演才能声情并茂、扣人心弦、深入人心。例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曲调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是我国各民族优秀民歌代表作之一,在跳跃俏皮的旋律中感恩太阳为人类带来了能量、歌唱太阳为世界送来了光明。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歌者不仅需要有高亢、激昂的歌声,眼神要充满喜悦希望,充分表现出勇往直前的乐观风貌和欢乐喜庆的氛围。此外,歌者也要充分运用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体现音乐作品的情感特色。歌唱是以歌声为媒体,以各种样式的题材为内容,以传达歌曲作者以及歌唱者思想与感情为目的的艺术活动。演唱者必须尽力调动自己能够掌握的一切艺术技巧,力求达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声乐演唱如果不能凭借艺术家娴熟的技术达到形式上的完美,任何好的作品都会黯然失色。尤其是民族歌曲,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13]当然,歌者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丰富自身的社会体验,提高自身的舞台经验,只是如此,才能将演唱作品内容用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声情结合,以声动人,以情感人,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1]胡红.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情感表达[J].美与时代,2008,(9).[2]“金氏唱法”的秘诀[N]. 中国文化报,2008-12-30.[3]刘安.淮南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4]蔡仲德.《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5] [7]宋天宇.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4).[6]唐明务.声乐演唱不能忘“本”[ J].人民音乐,2007,(11).[8]朱婕平.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感情处理与表现[J].科教文汇,2006,(3).[9]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吴碧霞.“鱼”与“熊掌”能否“得兼”[J].《怎样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缉部编,北京:华乐出版社[M],2005.[11]吕云路.意大利发声方法几项重点问题[J].刘朗编《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5,第94页。[12]张鸿雁.论戏曲表演的“眼神”[J].黄梅戏艺术,2008,(2).[13]韦惠.浅析教学中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J].科教创新,2008,(7).作者简介:樊凤龙(1975--),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音乐系讲师

204 评论

1024个西瓜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埃尔文·舒尔霍夫《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圣桑《死之舞》S.555音乐特征及演奏探析 《小河淌水》《槐花几时开》的演唱特点与艺术分析 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的曲式分析与演奏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Op.38)曲式分析与演奏研究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多声部研究 巴托克《小宇宙》曲式分析与教学研究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式结构研究——以九首钢琴奏鸣曲为例 万哈尔《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曲式分析及演奏诠释 乔治·利盖蒂钢琴组曲《利切卡尔》分析研究 从曲式分析到风格分析——音乐分析课程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 中国民歌《茉莉花》之研究——以江苏、河北两地《茉莉花》为例 对我国现行常用曲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教学与演奏分析 王立平与《红楼梦》声乐作品研究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以贝多芬奏鸣曲《热情》为例 古典隽永,情融浪漫—勃拉姆斯三首钢琴三重奏创作技法研究 论奏鸣曲式在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运用 钢琴基础教材的音乐性与技术性的阐释与展望——以《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5曲》(作品100)为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演奏技巧剖析 论肖邦E大调第四首谐谑曲 谈王建民的二胡狂想曲 勃拉姆斯三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与教学研究 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音乐分析研究 《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之创作与演奏风格探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音乐理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曲式分析》课程为例 勋伯格Op.15/1,《在茂密绿叶的遮掩下》-声部连接、和声和谐度、歌词、曲式分析 舒曼《C大调幻想曲》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统一 罗德里戈早期吉他协奏曲研究 一曲壮丽的革命诗篇——柯达伊交响变奏曲《孔雀飞》的曲式分析与内容初探 格拉祖诺夫钢琴奏鸣曲的结构思维研究 李斯特《塔兰泰拉》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刘文金二胡作品研究 黎英海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及演奏研究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晓冬的咏叹调研究——以杨晓冬的两首咏叹调为例 偏而不离——认知诗学视角下《裂缝》的解读 合唱准备练习探究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创作风格与钢琴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e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演奏技法分析 黄虎威长笛独奏《阳光灿烂照天山》结构分析及演奏难点 莫扎特歌剧《牧人王》中咏叹调《我爱你,这爱情坚贞》的演唱分析 徐景新创作歌曲的演唱探微——以《飞天》、《春江花月夜》、《卜算子 咏梅》为例 维奥蒂《a小调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研究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试论民族歌曲创作与演唱中的风格性与兼容性——结合朝鲜族民歌《阿里郎》的演唱体会 马思聪四首小提琴作品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浅谈绛州鼓乐<滚核桃>的演奏技法应用及艺术表现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乔治·格什温歌剧《波吉与贝丝》中二首唱段分析研究 由《我爱这土地》分析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处理 浅析约翰·约阿希姆·匡茨《c小调三重奏奏鸣曲》创作背景和演奏特点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0号Op.49.2第二乐章的双排键电子琴编配与演奏解析 探究小夜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以舒伯特、托斯蒂《小夜曲》为例 伊萨伊《第六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Op.27)作品及演奏分析 筝曲《醉·舞倾城》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分析 德彪西《萨克斯管与乐队狂想曲》的音乐学分析 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微 艺术歌曲《梁祝新歌》的演唱诠释与研究 歌曲《淋湿的梦》的艺术特点及演唱探析 歌曲《我怎样去爱你》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前天夜里,我的孩子》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土家撒叶儿嗬》的演唱分析 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之研究 论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艺术分析和演唱处理 艺术歌曲《湘累》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四川大竹盘歌的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创作技法 希曼诺夫斯基《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与研究 论米夏克低音提琴第一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早期变奏曲的艺术特征——以变奏曲WoO 71为例 怀揣思乡情 盼望归故乡——探究《望乡词》的艺术情感及分析 交响组曲《五行》之创作体会与技法分析 库夏科夫《冬季素描组曲》音乐创作及演奏分析 特奥巴尔德·波姆《大波兰舞曲》Op.16作品与演奏分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风格及演唱分析 套曲《夏夜》中浪漫主义风格与演唱元素的呈现——以《在滨海湖上》和《离别》为例 论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的演唱分析 歌剧咏叹调《你也知道他,妈妈》的艺术特征研究 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D.845)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肖邦《降B大调华丽变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舒曼钢琴组曲《森林情景》音乐与演奏分析 古筝协奏曲《红高粱叙事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许学东扬琴作品《瑶山夜画》的演奏分析 路易斯·斯波尔单簧管协奏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法——以No.20为例 二胡作品《曾侯乙传奇》的二度创作探索和实践 巴拉基列夫“回教风幻想曲”《伊斯拉美》演奏技巧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9演奏技巧剖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以《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为例 巴赫《创意曲集》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裕固族民歌《木拉呗哩》的演唱探析 豫剧风格在叙事歌曲《木兰从军》创作与演唱中的呈现 塔克塔谢维利《C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与演奏技巧分析 Max Reger三首中提琴无伴奏组曲音乐演奏分析 何占豪古筝三重奏《姐妹歌》的演奏分析 宋词新曲的演唱分析——以音乐会中两首曲目为例 肖邦《波兰舞曲》Op.26结构特征研究 舒伯特《即兴曲》D.935的音响版本比较 莫扎特F大调第十九钢琴协奏曲K.459音响版本研究

340 评论

小七-279928530

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声乐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 :近年来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学者和演唱者的思考,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我们应该敢于创新、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 :声乐教学;单一;多样化;跨越;创新

一、选题的缘起

引发对本课题的兴趣源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观看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现改名为《歌手》节目之后,节目中歌手所呈现出对歌曲声音美的塑造、情绪美的诠释、舞台的调度、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的完美表现,我被这一切深深打动,也被深深吸引,每个周末准时守候,不愿错过一期,听得时而激情彭拜、时而热泪盈眶。并忍不住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完歌手决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歌手们致敬!让我聆听到如此干净的声音,提醒我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她该带给我们什么......感慨一位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内心的爱、干净、善良、热情、豁达...一切美好的字眼,属于真正的音乐!感慨李健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孙楠美好的风景在路上而不在终点的满足,韩红内心干净充满爱才能做出最好音乐的大气...一切的一切,感谢我是歌手,让我穿越生活的凡俗,找回音乐的真谛!”相信大多数的观众、听众有同样的感受,《歌手》节目的成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大众所喜爱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我们的声乐教学该何去何从?其二是在北京访学期间,亲临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等,观看、观摩了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艺术院校声乐演出之后引发的思考:作为地方高校,我们的声乐教学与人才济济的北京相比较,还很滞后,那么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二、现状的分析

当下是一个新人辈出、人才济济,音乐作品纷繁,网络发达的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音乐行业最易出现审美疲劳。这一现状对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出极大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借鉴西方体系,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都较为规范,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知识和技术的灌输者,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然而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音色特点和个性发展,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缺乏分层次教学,因为音乐天赋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演唱特征不同、个性差异等的不同,固有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优秀学生突出、中等学生进步、困难学生消化的问题。更难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以湖南卫视《歌手》节目为例,每个人的演唱都极具个人特色,演唱方法上突破了一直以来单一的通俗唱法,转变为一种多元化的、跨界演唱形式。这样的演唱大大满足了听众的耳朵,迎合了新时代背景下听众们的审美需求。类似于《歌手》这样的节目,还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蒙面唱将猜猜猜、星光大道等,这一系列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育者的思考,我们的声乐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三、引发 的思考

(一)从单一唱法转变为多风格唱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演唱基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四大类。声乐教学中将几种唱法做了严格区分,普遍呈现给大众的是单一唱法,你是唱美声的、她是唱民族的......我们总会这样去区分歌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像谭晶、王丽达等跨界歌手,但也只是凤毛麟角。近年来,跨界演唱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市场,深得听众喜爱。跨界演唱可以认同为声乐创新中的代名词:是指在声乐演唱前提下,具备深厚的演唱功底为基础,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风格的演唱方法来演绎作品;或者歌唱者在驾驭一种唱法游刃有余的前提下,去涉足另一种唱法的演唱方式。跨界唱法的出现,呼应了创新的时代号角,表明了人们对音乐美追求越来越高的态度。近几年来掀起了歌唱类综艺节目热潮,这些节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时代在进步、万物在改变,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演唱方法不创新,那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改变声乐传统单一演唱方法,构建多风格演唱模式刻不容缓。多风格演唱模式将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种需要。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方式由单一的'美声或民族转变为多方式、多途径发展。打破唱法局限,把各种唱法依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演唱形式多元化。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及其风格,设置多个演唱方向,如歌剧方向、艺术歌曲方向、少数民族民歌方向、综合演唱方向等,利用学院有效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演唱学习机会,使学生获得多风格演唱方法。比如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结合。美声唱法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它的出现改变了之前音乐只为上帝服务的宗教音乐形式,成为音乐家们解放思想的途径。美声唱法被誉为“高雅音乐”,被冠以“高大上”,给人一种高冷的距离感。而通俗唱法则广受喜爱、平易近人。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使美声唱法借助通俗音乐元素,让“仙女下凡”,走进人民群众间。通俗唱法亦可借鉴美声唱法元素,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重新演绎,唱出年代感和归属感,与原唱形成反差,让人耳目一新。

(二)从单一教学手段转变为多样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中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对N”的声乐辅导教学,将个别课与集体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形式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观摩、讨论不断进步。除此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边疆地区,声乐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手段,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到校授课,传授少数民族民歌特色性演唱技巧,包括语言、咬字吐字、润腔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直接吸收民族民间音乐营养,把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技巧。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学唱几首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民歌唱段,掌握唱腔韵味和用嗓特点。同时可以增加表演辅导课练习,采用多位教师、多种形式的“互补式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个别化教学与协同化教学模式相融合,既遵循传统声乐教学原则,又创新了教学模式。从单一教学手段到多样教学模式的转变,必将拓宽学生声乐学习的路子,能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多风格、多民族、多唱法的演唱。

(三)从单一化选曲转变为多样化选曲

声乐演唱曲目的选择是演唱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曲目直接反映出演唱者的声乐喜好和专长,也可以折射出演唱者的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在声乐实践过程中,选曲是实现成功表演的有效途径,演唱曲目选择的失误将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挥。因唱法的单一以及近年来缺乏优秀作品、优秀教材,声乐教学中曲目的选择一直较为单一。《歌手》节目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想法的通俗音乐歌手,她们尝试将通俗歌曲与民族声乐进行跨界,在选曲方面,更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比如流行歌手谭维维,她将《康定情歌》与《溜溜调》相结合,本以为没有多少新意,只是大家熟知的两首歌曲罢了,听完演唱后,完全被震撼!谭维维原本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学民族唱法,她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选择将两种风格融合到作品中,中西合璧,既有民族唱法技巧的掌握,又具备对通俗音乐的把控,将民歌和流行音乐中的爵士乐、摇滚乐自由切换,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民族唱法的想象。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亦可借鉴以上做法,将单一的选曲转变为多样化的选曲。遵从适合歌者声音条件、演唱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声音优势和声音表现力,能展示歌者个人演唱风格的原则。优秀的作品是让歌者发挥个人二度创作、进行作品升华的过程。声乐曲目的选择应该结合演唱者的声音条件、音色、性格、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作品进行多样化尝试。(四)从单调的舞台表演转变为丰富的舞台互动舞台表演是衔接演唱者与听众的平台和纽带,是展现演唱者声乐二度创作的重要环节。在演唱者的舞台表演实践中,与听众所产生的互动决定着表演的成败。演唱者与听众间良好的互动,是成功表演的基石。通过演唱者、舞台、听众三者的互动,塑造出完美的舞台风格。传统的声乐舞台表演较为中规中矩,比如美声唱法歌者,站在舞台上显得骄傲、不可一世,给老百姓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民族唱法的歌手大多追求端庄、大方,在舞台上也较少与观众、听众交流互动,显得格外单调。从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红大紫可以看出,听众喜爱的是平易近人、能和他们产生良好互动的歌手。声乐演唱的实践性非常强,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及互动能力会对舞台表演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舞台是战地、观众是上帝。一旦拉开帷幕,歌者的一举一动将尽收观众眼底。演唱者作为舞台表演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应该注重舞台互动的丰富性,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要仔细推敲。只有将自身的艺术修养、演唱风格展现给听众,并使他们在你的演唱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艺术的升华,这才真正实现了舞台实践的价值。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抱着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声乐在这个时期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创作或演唱都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单一方面。作为声乐的教学者或演唱者,不应该把界限分的那么清楚,我们应该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声乐演唱才能一如既往的深受老百姓喜爱。

[ 参考文献 ]

[1]李潍勃.西洋声乐发展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曾峥.通过跨界演唱现象引发的对声乐教学的思考[D].西安交通大学,2016.

[4]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17,02.

305 评论

相关问答

  • 四川论文参考文献咨询电话

    邮件已发,请查收。 发件人: 查看 添加 时 间: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 中午12:54 纯文本 | 收件人: 245049634 附

    yechenchao7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南阳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脉、河流、地形和气候。山脉对于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常常起着阻碍和分割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自然区域与音乐(民歌)区域相符合,还可以说这一自然

    饿魔娃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是c刊吗

    问题一:什么是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

    大懒猪001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四川省体育课论文参考文献

    “生命在于运动”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提高“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社会各阶层对体育的重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基层体育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

    食遍金陵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四川论文文献翻译

    把外文文献引用到论文里可以使用endnote。 这是最简单最为直接的方法,一般通过的学术检索都提供各种参考文献的格式:百度学术(百度学术 - 保持学习的态度),

    悠悠萋草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