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莓蛋塔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基因工程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一 摘 要: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基因工程是一项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术。可以把某一生物的基因转殖送入另一种细胞中,甚至可把细菌、动植物的基因互换。当某一基因进入另一种细胞,就会改变这个细胞的某种功能。这项工程创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组基因。它不仅为医药界带来新希望,在农业上提高产量改良作物,并且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提供解决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侦查。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是怎么样呢,而又有哪些利弊? 关键词: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基因工程利弊 一、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发展 1.概念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2.发展 生物学家于20 世纪50 年代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从微观层面更进一步认识了人类及其他生物遗传的物质载体,这是人类在生物研究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60 年代以后,科学家开始破译生物遗传基因的遗传密码,简单地说,就是将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每一种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弄清楚。在搞清楚某些单个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基础上,进而进行有计划、大规模地对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图谱进行测序和诠释。 (二)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发展现状 (1)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方面。运用基因工程方法,把负责特定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去,构建转基因植物,有抗病虫害,抗逆,保鲜,高产,高质的优点。 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方法。 ①增加农作物产品营养价值如:增加种子、块茎蛋白质含量,改变植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比例等。 ②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如: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抗除草剂等性能。 ③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若能把禾谷等非豆科植物转变为能同根瘤菌共生,或具固氮能力,将代替无数个氮肥厂。④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率。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全世界药物原料的 25% ,如治疗疟疾的奎宁、治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治疗高血压的东莨菪碱、作为麻醉剂的吗啡等。 ⑤运用转基因动物技术,可培育畜牧业新品种。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产业之一,前景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对预防人类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并且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 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 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 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 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 1 年之久。90 年代后期问世的DNA 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 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一)发展前景 基因工程应用重组DNA 技术培育具有改良性状的粮食作物的工作已初见成效。重组DNA 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注往可以使一个生物获得与之固有性状完全无关的新功能,从而引起生物技术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人们可以在大量扩增的细胞中生产哺乳动物的蛋白质,其意义无疑是相当重大的。将控制这些药物合成的目的基因克隆出来,转移到大肠杆菌或其它生物体内进行有效的表达,于是就可以方便地提取到大量的有用药物。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事例,其中最突出的要数重组胰岛素的生产。 重组DNA 技术还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它的影响所及有疾病的临床诊断、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新型疫苗的研制以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研究等诸多科学,并且均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二)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1.基因工程的利 遗传疾病乃是由于父或母带有错误的基因。基因筛检法可以快速诊断基因密码的错误;基因治疗法则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这类疾病。产前基因筛检可以诊断胎儿是否带有遗传疾病,这种筛检法甚至可以诊断试管内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两天大,尚在八个细胞阶段的试管胚胎。做法是将其中之一个细胞取出,抽取DNA,侦测其基因是否正常,再决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发育。胎儿性别同时也可测知。 基因筛检并不改变人的遗传组成,但基因治疗则会。目前全世界正重视发展永续性农业,希望农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要生生不息,不破坏生态环境。基因工程正可帮忙解决这类问题。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 2.基因工程的弊 广泛的基因筛检将会引起一连串的社会问题。虽然基因筛检可帮助医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疗病人,但可能妨碍他的未来生活就业。基因工程会产生“杀虫剂”的作物,也可能对大环境有害,它们或许会杀死不可预期的益虫,影响昆虫生态的平衡。转基因食品不同于相同生物来源之传统食品,遗传性状的改变,将可能影响细胞内之蛋白质组成,进而造成成份浓度变化或新的代谢物生成,其结果可能导致有毒物质产生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甚至有人怀疑基因会在人体内发生转移,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包括: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不自然食物所引起其它损害健康的影响;应用在农作物上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抗除草剂的杂草会产生;疾病的散播跨越物种障碍;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的损失;生态平衡的干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基因工程的发展将成为必然。尽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但是仍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能源而且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们发展基因工程的同时应该尽力避免一些危害,而让有利的方面尽可能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宏.2004.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 [2]胡银岗.2006.植物基因工程.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3]刘祥林.聂刘旺.2005.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4]陆德如.陈永青.2002.基因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王关林.方宏筠.2002.植物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二 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发展概况 【摘要】近些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制药产业突飞猛进,本文就一些相关的重要蛋白药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基因工程 蛋白药物 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55-03 基因工程制药是随着生物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1980 年,美国通过Bayh-Dole 法案,授予科学家 Herbert Boyer 和 Stanley Cohen 基因克隆专利,这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1982 年,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标志着生物制药业从此走入市场[1]。 生物制药业有不同于传统制药业的特点:首先,生物制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其次,生物制药有利于突破传统医药的专利保护到期等困境;再次,生物制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性;此外,生物制药具有较长的产业链[1]。生物制药业这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其在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生物药物品种也是逐渐增多[2](图一)。 当前生物制药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生物制药的产值及利润增长迅猛, 2006-2008年三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2](表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生物药的热点逐渐聚焦到通过新技术大量生产一些对医疗有重要意义且成分确定的蛋白上。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中,蛋白质类药物超过50%[3]。而这些源自基因工程菌表达的蛋白,如疫苗、激素、诊断工具、细胞因子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疾病或感染的预防;临床疾病的治疗;抗体存在的诊断和新疗法的发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1.需求性,天然蛋白的供应受限制,随需求的不断增加,数量上难以满足,使它得不到广泛应用;2.安全性,一些天然蛋白质的原料可能受到致病性病毒的污染,且难以消除或钝化;3.特异性,来自天然原料的蛋白往往残留污染,会引起诊断试验所不应有的背景[4]。 以下将介绍一些基因工程产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发展。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下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985年科学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实验室获得重组人EPO(rhEPO),1989年安进(Amgen)公司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Epogen获得FDA的批准,适应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5,6]。 2001年,EPO的全球销售额达21.1亿美元,2002年达26.8亿美元,2003年全世界EPO的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创下生物工程药品单个品种之最,是当今最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用过EPO的大多数病人感觉良好,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或功能失调。重组体CHO细胞可以放大到生产规模以满足对EPO的需求。 2 胰岛素 自1921 年胰岛素被Banting 等人成功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仅2000年,胰岛素在全球范围内就大约延长了5100万名I型糖尿病病人的寿命。20世纪80年代初,人胰岛素又成为了商业现实;80 年代末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和酵母都被用作胰岛素表达的寄主细胞[7]。 国内外可工业化生产人胰岛素的企业只有美国的礼来公司、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法国的安万特公司和中国北京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胰岛素类似物也仅在上述4个国家生产,且每个公司只能生产艮效或速效类似物巾的个品种,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产业化的技术难度特别大,若无高精尖的高密度发酵技术、纯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是无法实现的[8]。 3 疫苗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所示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t raditional vaccine) 和新型疫苗(new generation vaccine)或高技术疫苗( high2tech vaccine)两类,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作用也从单纯的预防传染病发展到预防或治疗疾病(包括传染病) 以及防、治兼具[2]。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付艾滋病、癌症、肝炎等多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疫苗开发取得巨大进展,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9], 2007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就已达到163亿美元,据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疫苗市场正以超过13%的符合增长率增长。而我国是疫苗的新兴市场,国内疫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年增长率超过15%。 在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疫苗、抗体药物生产中,Vero细胞、BHK21细胞、CHO细胞和Marc145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技术支撑着行业的技术水平[4]。建立细胞培养和蛋白表达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生物反应器背景下的疫苗生产支撑技术是当前国际疫苗产业研究的重点。 4 抗体 从功能上划分,抗体可分为治疗性抗体和诊断性抗体;从结构特点上划分,抗体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抗体可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癌症和炎症等[10,11]。抗体药物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较低甚至几乎可以忽略的毒性。另外一个优势是,抗体本身也许既可被当作一种治疗武器,也可被用作传递药物的一种工具。除了全人源化抗体以外,与小分子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有效载荷有关的结合性抗体也已经在理论上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12]。 治疗性抗体是世界销售额最高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2008 年治疗性抗体销售额超过了300 亿美元,占了整个生物制药市场40%。在美国批准的99 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抗体类药物就占了30 种;在633 种处于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中, 有192 种为抗体药物,而在抗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治疗性抗体占了一半[2]。截止200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见表二[13]。 参考文献 [1] 章江益, 孙瑜, 王康力.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及启示[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5): 11-14. [2] 王友同, 吴梧桐, 吴文俊.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药物生物技术[J]. 2010, 17(1): 1-14. [3] 吴梧桐, 王友同, 吴文俊. 21世纪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与展望[J]. 药物生物技术. 2000, 7(2): 65-70. [4] 储炬, 李友荣.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5] Koury MJ, Bondurant MC. Maintenance by erythropoietin of viability and maturation of murine erythroid precursor cell[J]. Cell Physiol, 1988, 137(1):65. [6] Cuzzole M, Mercurial F, Brugnara C. Use of recombinant human Erthro-poietin outside the setting of uremia[J]. Blood, 1997, 89(12): 4248-4267. [7] 李萍, 刘国良. 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1): 19-20. [8] 张石革, 梁建华.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与应用[J]. 药学专论. 2005, 14(11): 21-23. [9] 徐卫良. 生物制品供应链优化与供货提前期缩短问题研究――基于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的实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10] Presta LG.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f therapentic antilodies[J]. Curr Opin Immunol, 2008, 20(4): 460. [11] Liu XY, Pop LM, Vitetta ES. Engineering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J]. Immunol Rev, 2008, 222: 9. [12] 陈志南. 基于抗体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前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J]. 2007, 1(1): 2. [13] 于建荣, 陈大明, 江洪波. 抗体药物研发现状与发展态势[J]. 生物产业技术. 2009, 1(3): 49.看了"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2. 高二生物基因工程知识点梳理 3. 浅谈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 5. 关于蔬菜种植的学术论文
猪猪钕神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疾病治疗方法,自诞生2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随着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治疗的策略日益丰富,其中许多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或实施阶段,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同时,治疗所针对的疾病也从早期的单基因遗传病扩展到肿瘤、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基因治疗在理论和技术上仍面临治疗基因少、基因转移效率低、基因表达的可调控性差等困难,在伦理道德上也存在很多争议,但可以预见,在克服了这些挑战之后,基因治疗将迎来突破性的进展,从而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1、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基因治疗研究经过20多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治疗所针对的疾病从单基因遗传病扩展到肿瘤、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病等,治疗所采用的目的基因和靶细胞种类也更加丰富,目的基因转移方法更加多样,效率更高,治疗策略更加特异性地针对病变组织和...... 2、基因治疗的发展前景展望 基因治疗的未来发展在技术上和伦理学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上的挑战包括: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基因,高效特异的基因导入系统以及基因表达的可调控性,伦理学争议主要源于治疗的安全性问题和基因治疗与现有伦理道德的冲突。随着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
红枫叶马大姐
1、定义:改变细胞原有基因表达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基因治疗,也称为细胞和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Therapy,不包括未经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等广义的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治疗载体将外源的治疗性基因转导至细胞,再通过外源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改变细胞原有基因表达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作用方式一般包括:①用正常基因替代致病基因;②使致病基因失活;③导入新的或经过改造的基因。
2、发展现状
——发展历程:逐步向体系化、规范化发展
中国基因治疗行业起步晚于美国,监管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但行业监管历史与美国相似,均历经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期。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监管逐步向体系化、规范化发展。
——行业格局:主要专注于CAR-T、TCR-T等免疫细胞产品
我国基因治疗新药公司主要专注于CAR-T、TCR-T等免疫细胞产品,以及基因修饰溶瘤病毒产品的研发,治疗领域为血液瘤、淋巴系统肿瘤、实体瘤等。
——市场规模:2021年约为2.7亿元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仅约为0.15亿元,但随着基因治疗近年来临床试验的大量开展、基因治疗产品的陆续预期获批上市、相关利好产业政策的支持,2021年我国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快速上升至2.7亿元左右。
3、发展前景: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左右
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提出面向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竞争力较强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优势区域,推动细胞产业等重点生物医药领域集聚发展;2020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建设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为轴心的“1+5+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2021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高端生物制药,推广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新模式,鼓励通过合同生产组织(CMO)或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方式,委托开展研发生产活动。
在监管规范和政策支持下,国内基因治疗行业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提升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前沿领域影响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79亿元左右;假设在2025-2027年之间,我国基因治疗CAGR增速与全球保持一致,我国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左右。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基因治疗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妮裳风云
基因治疗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癌症(cancer),医学术语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中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癌症的种种特点,使得其很难治疗,更不用说治愈了。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化疗、放疗,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成了比癌症本身更可怕的致死因素。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开拓出一种新的疗法—基因治疗。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该疗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着众多优势,因而有必要对这一疗法进行研究。归属学科及研究内容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研究内容1:将正常基因导入造血干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以纠正其特定的遗传性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肿瘤免疫(三级学科) 研究内容2:在基因水平上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引入新基因等。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 研究内容3:在基因水平上治疗疾病的方法。其手段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正、基因修饰、基因失活、引入新基因等。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生物学技术(二级学科) 研究内容4:将缺陷基因的野生型拷贝引入患者细胞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经典遗传学(二级学科)查询的年代范围及原因我们先看一下基因治疗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基因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准备期(1980~1989)自1980年至1989年,这是基因治疗的“禁锢时代”。80年代初,从学术界到宗教、伦理、法律各界,对基因治疗能否进入临床存在很大争议。直到1989年,FDA才同意基因治疗的将载体导入作为“基因标记”的临床试验,1990年才批准正式临床试验。这个阶段中,科学家们在临床前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在舆论上做了很多准备。其中,French Anderson与Steve Rosenberg、Michael Blease等,对基因治疗的问世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二、狂热期(1990~1995)自1989年后,基因治疗进入临床试验,带来了医学生物学领域的一片狂热。在短短的数年内,有100多个临床方案经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从专业刊物至一般媒体,给人的印象是基因治疗即将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这里既有科学家本身的盲目乐观,又有企业界参与以及媒体的妙作。从1980年~1989年间,科学家所作的储备在这时候几乎倾囊而出,其中一些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取得临床疗效的方案也过早地进入了试验,在报道中也有某些不实与夸张之词。这种狂热性从国外也传到了国内。由于一些关键技术没有解决,在临床应用中必然会碰壁。三、理性期(1996)1995年,美国NIH主持了对过去几年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初步评估,证明一百几十个方案中确证有疗效的方案仅几个。从而提出了必须对基因治疗的关键问题组织研究。从而,基因治疗从狂热转入理性化的正常轨道。必须指出,从1995年以后,基因治疗在研究方面决不是冷却,美国成立了三个研究基因导入系统与载体的研究机构。从1996年至1999年,全世界的基因治疗临床方案增加了一倍,治疗病人数也增加了一倍。从投资来看,除国家投资以外,企业界的热情有增无减,仅1996年一年企业界的投资等于1990年~1995年的总和,目前每年的总投资仍在10亿美元左右。基因治疗的专业杂志从1本增加到3本,美国癌症研究协会还成立了以基因治疗为主的“分子治疗”协会。在研究成果方面,以电脉冲DNA导入为代表的新技术于1999年发表,标志着基因导入系统的重要突破。凡此种种,都说明目前基因治疗研究正在以稳健的步伐跨入21世纪。四、快速发展期(2000-)进入21世纪,基因治疗快速发展并逐步完善,为一些疑难医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使得部分绝症(癌症、艾滋病等)有了治愈的希望。由此可见,从2000年至今的研究更有水准,更具实际意义,因而查询年代可定位在2000-2011年间。构造检索式关键词:基因治疗 癌症(肿瘤) 应用由此可构造以下检索式:1.基因治疗and (癌症or肿瘤)and应用 2.基因疗法and (癌症or肿瘤)and应用3.基因and癌症and应用4.(基因治疗or基因诊治)and(癌症or肿瘤)and应用查询的参考资源和检索工具★ 中外文搜索引擎(百度,谷歌,中国雅虎,搜狐等) ★ 中外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读秀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lsevier SDOL电子期刊) 此次利用读秀、万方数据库和Elsevier SDOL电子期刊进行检索。检索结果读秀搜索结果:期刊12篇,中文图书64种,文档4篇,列举如下期刊 1.自杀基因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作 者】 屈二军;张现青;陈兰英【刊 名】癌症进展杂志【出版日期】2008【期 号】第6期【页 码】591-5942.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作 者】 周晓薇【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出版日期】2010【期 号】第2期【页 码】298 3.基因治疗在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作 者】 王纯;赵阳兵【刊 名】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出版日期】2008【期 号】第2期【页 码】482-4864.报告基因显像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作 者】 章静波【刊 名】癌症进展杂志【出版日期】2006【期 号】第3期【页 码】265 5.癌症高表达蛋白Hec1及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作 者】 李婧;夏海滨【刊 名】生命的化学【出版日期】2009【期 号】第5期【页 码】691-695图书: 1.纳米生物技术学 【作 者】张阳德编著【出版商】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 2004.04 【ISBN号】7-03-012915-6【中图法分类号】Q81【页 数】 202【丛书名】现代生物技术前沿【页 码】115 2.生物技术提高 5 遗传缺陷与基因治疗、癌症分子生物学、非传染性疾病、衰老与细胞凋亡 【作 者】戴维•克拉克著【出版商】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 2009.06 【ISBN号】978-7-03-024538-0【中图法分类号】Q81-51【页 数】 152 3.肽核酸 【作 者】何为,马立人主编【出版商】 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3 【ISBN号】7-5025-4471-2【中图法分类号】Q524【页 数】 297【页 码】 124.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 【作 者】罗明典著【出版商】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1 【ISBN号】7-309-02889-9【中图法分类号】Q81【页 数】 281 【页 码】 62-645高级分子遗传学 【作 者】李明刚编著【出版商】 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 2004.10 【ISBN号】7-03-014318-3【中图法分类号】Q75【页 数】 951 【页 码】 29相关文档及链接网址: 癌症基因治疗产业现况 癌症对策与基因治疗 癌症的免疫基因治疗:从基础到临床http://book1.duxiu.com/godocdown.6.认识基因 探究生命奥秘 【作 者】许沈华等编著【出版商】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3 【ISBN号】7-117-05179-5【中图法分类号】Q343.1【页 数】 230【页 码】 152-162jsp?dxid=400200374773&d=ADE773A115C306EEE397A07DC75BFD5B万方数据库搜索结果:期刊66篇,列举如下期刊 1. 基因治疗导入载体的研究进展 【作 者】王巍杰 杨永强 徐长波【刊 名】生物技术通报【出版日期】2010【期 号】第2期【页 码】38-50 2.基因治疗现状与前景【作 者】张夏华 吴广通 李蓉【刊 名】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Practice【出版日期】2009【期 号】第1期【页 码】4-10 3. 三维精确定位热疗辅助的肿瘤基因治疗【作 者】李玉峰【刊 名】实用肿瘤杂志【出版日期】2005【期 号】第1期【页 码】78-804. RNAi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 者】罗军 王程 芦晓静【刊 名】吉林医药学院学报【出版日期】2009【期 号】第1期【页 码】38-415. 肿瘤的基因-病毒治疗的研究热点 【作 者】钱其军 吴孟超 刘新垣【刊 名】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出版日期】2001【期 号】第2期【页 码】77-796. 核酶:肝脏疾病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作 者】徐峰 陈智 刘克洲【刊 名】临床肝胆病杂志【出版日期】2001【期 号】第1期【页 码】9-11Elsevier SDOL电子期刊检索检索词:gene therapy cancer or malignant neoplasm检索表达式:gene therapy and( cancer or malignant neoplasm)检索结果(results)1.Cancer gene therapy – state-of-the-art Reports of Practical Oncology & Radiotherapy, Volume 7, Issue 4, 2002, Pages 149-155Piotr J. Wysocki, Małgorzata Mackiewicz-Wysocka, Andrzej Mackiewicz2.Gene therapy strategies for colon cancerMolecular Medicine Today, Volume 6, Issue 2, 1 February 2000, Pages 82-87Guy A. Chung-Faye, David J. Kerr, Lawrence S. Young, Peter F. Searle3. Prodrug cancer gene therapy Cancer Letters, Volume 270, Issue 2, 8 November 2008, Pages 191-201Cestmir Altaner4. Current strategies in cancer gene therapy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Volume 498, Issues 1-3, 13 September 2004, Pages 1-8Anas El-Aneed5. Anti-angiogenic gene therapy of cancer: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 Volume 28, Issue 1, February 2007, Pages 87-114Luca Persano, Marika C rescenzi, Stefano Indraccolo6. Gene therapy of cancer with interferon: lessons from tumor models and perspectiv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Volume 10, Issue 2, April 2000, Pages 145-157Maria Ferrantini, Filippo Belardelli
[[[[[白血病护理进展与展望]]]]]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白血病的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病情的完全缓解,而开始致力于最终使病人长期无病
1、定义:改变细胞原有基因表达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基因治疗,也称为细胞和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Therapy,不包括未经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等广义的细胞
[1] 孙树椿,郭学勤,刘小宁. 手法治疗颈椎病144例的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1986(09).[2] 孙树椿,易金根,张军. 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
[1]吴咸中,崔乃强. 中西医结合重症急性胰腺炎沿革、现况和展望[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年会论文集[C
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目前所了解的惟一一种可以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同位素示踪表明,紫杉醇只结合到聚合的微管上,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