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站队丶肥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析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都是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建立新制度,才能使会计人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文章就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人员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出应对方法。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会计人际关系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而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也会反映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一定程度上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
一般来讲,会计信息质量应当具备客观、相关、明晰、可比的特点,符合谨慎、重要、及时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价值判断和决策支持,实现凝结在其中的会计人员的无形劳动和职业价值,质量越高的会计信息越能体现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1.客观性原则。客观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如果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重要会计事项,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信息就应该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满足客观性的要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信赖。
2.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投资人、债务人、企业管理层等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工作没有支持、参考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多从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的决策、预测、评价分析的角度出发,尽量为其提供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3.明晰性原则。鉴于会计语言的专业化特点,并不是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很好地使用过于专业、复杂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简明,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记录会计业务应当清晰,选择会计账户应当直观明确,文字表述尽量客观清楚,数字金额力求计算准确,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4.可比性原则。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千差万别,其会计信息注定不同。而会计信息因为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就为处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或相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比较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企业更好地在市场活动中运行提供了会计技术支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按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保证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的基础是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要保证会计信息满足决策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重要会计事项,会计人员就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人员不仅应该看到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法律形式,还要能够准确判断经济交易或会计事项的本质,识别经济业务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脱节的现象,并选择重实质而非重形式的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政策,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6.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举轻若重,或举重若轻,忽略重要会计事项或者对重要会计事项作出错误判断。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会计信息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
对某些项目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至关重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是一般的使用方法。在性质方面,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相当影响时,就属于重要性项目;在数量方面,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7.谨慎性原则。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为此,不同性格的`会计人员对相同会计业务或事项作出的会计处理结果可能迥然不同。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不仅应该能够识别企业在其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还应当摒弃自身性格中的冒险或怯懦因素,本着谨慎的原则,既不高估企业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企业负债或费用,通过会计核算工作准确反映企业内在价值,进而作出有利于企业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会计处理。
8.及时性原则。会计核算成果尽管反映的是会计事项发生后的结果,有些会计人员可能会认为早一天晚一天无所谓,所以会有对会计事项计量、确认、报告拖拉的现象。殊不知,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现实环境、未来发展的判断正是通过对既往经营成果的科学分析、趋势预测得到的。而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作用也正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整理、分析、预测等工作实现的。因此,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会计人员应本着时效性原则,既不提前也不延后,及时予以计量、确认和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实时的会计信息支持。
会计信息质量的上述本质特征,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获得对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端正的职业态度、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谐融洽的会计人际关系等素质,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
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任何职业都有其行业公认的基本标准和职业操守,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完成会计职业所赋予的艰巨任务,这也是会计职业素质的基础。会计从业人员首先应该爱岗敬业,能够吃苦耐劳,认真钻研会计技能,才能承担繁重的会计工作任务;会计从业人员还应该熟悉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熟悉法律法规,为企业依法经营发挥作用;会计从业人员同时应该具备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的品格,不因一己之私或少数人的利益牺牲企业或社会公众的利益;会计从业人员也应该具备优质服务的基本态度,切忌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也不能稀里糊涂,任人摆布。
总之,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在开展会计活动时就会自觉地遵从内心的召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正确行使会计人员职责奠定良好基础。
2.积极端正的职业态度对会计职业素质有重要影响。职业态度是指个体在选择职业时的态度,包括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个人定位、自主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简而言之,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过程和结果所持的观念和期待。可以肯定:积极端正的职业态度对于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是会计职业素质的重要制约因素。众所周知,过去只要会认数字、会打算盘的人可能就会成为不错的账房先生。但是,现代会计专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办公技术,熟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法律、企业管理等背景知识,才可能保证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可见现代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会计人员要从事会计活动缺乏了必要的专业能力就难以对会计活动正确与否作出基本判断,而对于会计活动基本价值的判断恰恰体现了会计人员职业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丧失了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素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和谐融洽的会计人际关系是会计职业素质的重要保证。任何组织和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会计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体现在组织或组织中的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于财务会计活动的需要而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是会计人员在会计组织中因为从事会计核算及会计管理活动而与各利益相关者所形成的关系,因此也称为财务关系。依其与财务对象之间的地位大致可以分为主从型会计人际关系,竞争型会计人际关系和合作型会计人际关系。前两种会计人际关系对于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都是不利的,可能都会对会计职业素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人际关系中,会计人员要主动寻求建立起平等、沟通、合作的会计人际关系,为尽可能获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打下良好的“人和”基础。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
基于对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人员素质关系的认识,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
1.选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道德修养教育。普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提高会计人员忠诚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建立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培养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让会计人员从企业文化中获得安全感,体会到成就感,进而形成会计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将其转化为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源动力。
2.加强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业要求,在企业完整的生产经营活动链中发挥着独特的职业作用,也因此,就有一些人更看重所谓的“职业权利”,对这个职业有“非分之想”,从而产生错误的职业态度,形成误判的职业结果。实际上,笔者认为会计职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个服务和合作的职业,只有良好的服务和合作才能产生良性的职业成果。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和理解自己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应该成为企业对会计人员加强教育的重点。
3.加强培训,多措并举,促使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都说“会计好学不好干”,体现的就是会计的专业性综合性。完成一般的算账记账工作的会计人员比比皆是,但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知识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首先应源于会计人员自身对会计工作的深刻认知,透彻理解会计理论及准则要求,并且关注企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更新思维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务的操作中去,在分析、判断中不断积累,提升专业素养及对待各类事项的处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也有赖于企业提供多种培训渠道和方式,例如:理论培训、专项培训、岗位训练、实训参观考察、不同会计岗位的定期轮换、竞争机制的激励等,都被实践证明对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有益的。
4.建立起平等、沟通、合作的会计人际关系。会计人员要学会顺应企业发展目标和文化特征的要求、会计职业服务和合作特点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本质的要求,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学会在自己服务的会计组织平台上,建立起能够获得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平等、沟通、合作的会计人际关系,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四、结束语
毫无疑问,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都是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建立新制度,才能使会计人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进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会计从业人员从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形成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与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之间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服务。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missohmygod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非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X上市公司拥有江苏X公司45%的股份,另一投资者A拥有江苏X公司7%的股份。A和X上市公司经磋商达成委托协议,X上市公司通过协议控制江苏X公司7%的股份,加上原有的45%,X上市公司实质上已拥有江苏X公司50%以上的股份。这种情况下,X上市公司对江苏X公司的经营管理拥有了控制权,使江苏X公司成为了事实上的子公司。因此,会计处理上,X上市公司股权计量应采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江苏X公司纳入合并的范围。以上案例表明,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应该纳入合并范围,持股比例不是绝对唯一标准。在持股比例不足50%的情况下,投资企业往往通过与其他投资者达成协议,受托管理和控制被投资企业,从而最终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权益性资本。
普陀小吃货
商品出售一般应确认收入,但如果有售后回购的义务,且回购价不是按回购时的公允价值而是一个固定价,则不应确认收入。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非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
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
所以,从实质上看,企业控制了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及受益权。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扩展资料
“实质重于形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与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是该原则出台的背景。
它运用得好,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如果被过分强调,反而又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核实性,甚至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观臆断提供借口,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国际会计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的定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
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可靠性又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可见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概念体系中处于较次要的地位,而不应被过分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Joanrry琼
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实质上看,企业控制了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及受益权。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这些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
幸运吧201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A上市公司是上海X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对上海X公司没有绝对控股权,而B上市公司是上海X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对上海X公可拥有绝对控股。但根据公司章程及董事会有关决议,A上市公司对上海X公司拥有经营管理权,并负责委派和推荐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
这种情况下,A上市公司也就是取得了上海X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权,使上海X公司成为了事实上的子公司。因此,会计处理上,A上市公司股权计量应采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时,A上市公司应将上海X公司纳入合并的范围。
以上案例表明,现实中实质控制权可能不是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如果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子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有权决定其未来发展方向,则即使是第二大股东,也实质上拥有了对该子公司的控制权。这种情况下,应将该子公司纳入其合并报表的编报范围。
扩展资料:
注意的问题:
第一,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冲突时,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应以能够客观、公允、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力求向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为标准。
第二,不要过分注重实质而放弃形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但是,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则是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等十个原则,而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重要性这三个原则是对其他十个原则的补充和修正。因此,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不应被过分强调。
第三,有些企业利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主观性,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变成粉饰会计报表的工具、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挡箭牌”。审计人员对合并会计报表审计时,应注意企业运用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否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质重于形式
2 徐静,金锐; 浅谈会计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继续教育; 2004年06期; 52 3 武珂新; 会计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平原大学学报
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还是有分选题的,你要先选好题目才知道要写什么内容,毕业论文主要有涉及到会计的内容就可以啦。。。你如果是刚大四的话,现在应该才刚开始吧,到时候老
一、会计主体的确定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的规模并无统一的标准,它可以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一个独立的法律个体;也可以是不进行独立核算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而且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增加论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下面
财务会计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其诞生之日起至今,财务会计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会计的发展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财务会计专业的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