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颖emma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迁到北京,1926年7月停刊。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新文化派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新文化派以文学革命为起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被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权益,史称“五四运动”。 然而,后人常常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混淆,笼统的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二者不可混淆。五四运动,其源流上承东汉东京“党锢之流、独行之辈”,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而新文化运动,则是面对清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屡次救亡图存运动失败或无望后的又一次救亡运动而已,只不过,这一次,则是所谓“文化救国”,与前几次的救亡运动比,少了些火药味儿和政治斗争而已。 但是,由于今天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二者的混淆,似乎对新文化运动的重新审视,变成了对五四运动的重新翻案一样。因此,对于这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我这里,是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这种审视,与五四运动无关。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新文化派,我们需要承认,新文化运动确实给当时中国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科学、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而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并且这种影响就是在今天,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民**@主、自由等等现代观念的深入人心,并非只是新文化派的功劳,事实上,就是当时被作为保守派攻击的学衡派,也是支持这些观念的,只是他们二派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出路方面所持的观点不同而已,这一点,到现在也是被人们所忽视了的,这种忽视,在今天,又加到了新儒家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身上了,诬蔑他们要将人们带回到所谓的封建社会去)。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伴随而至,直到今天,流毒不绝。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主义。 我们知道,世界任何民族的起源历史,其一大特点就是具有神话色彩,神人不分,比如罗马起源始祖,据说,就是由狼喂养成人的。中国的三皇五帝史也是如此,这本不奇怪。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以堪称愤青鼻祖的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派,对中国上古史全盘否定,称“三皇五帝”史为伪古史,夏也是不存在的(“大禹是条虫”就是这位老先生的杰作),殷商王朝若非安阳甲骨资料的出土.也几乎难逃被抹煞的噩运。甚至西周初年也被看成是“本无信史””的传说时代。流毒至今,仍然有人否认夏代的存在。既然这些历史是不存在的,那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诗》《书》诸文化经典也就是伪经典了。我们来欣赏一下“疑古派”的一些结论: “许慎的《说文》是一部集伪古字、伪古义、伪古礼、伪古制和伪古说之大成的书。” “至于《左传》,……这部书底信实的价值,和《三国演义》差不多。“ “从实际上说,‘六经’之中最不成东西的是《春秋》。” 就连以 “小心求证”求学术的胡适,也说,“东周以前的历史没有一个字是可信的。”这里,我们看到的只剩下他的“大胆怀疑”了,而“全盘西化”就是这位“小心求证”的胡适老先生提出的。 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可想而知,作为传承中国文明精髓的诸经和其建立的历史实践基础的被打倒,中国人的精神,就失去了其自强不息的源头动力了,经典失去了其解释系统,其存在不过是活的化石而已,只能让人欣赏。而经典及其历史实践的被打倒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倒下了,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往往会产生对其它文化盲目崇拜。于是,出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者,居然闹出了将孟子当外国人崇拜的笑料。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新文化运动,标榜科学和理性,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但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宣扬优胜劣汰,偏激偏进,几无理性可言的。 新文化运动标榜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儒家,歌颂法家。而鲁迅,被时人歌颂为中国的尼采。如果说,儒家专制的话,法家思想起码比儒家专制的多,历来为人所垢病;而尼采本人,后来被视法西斯理论的先驱。理性何在? 新文化派否定中国传统是从文学开始的,号称“文学革命”。后来,这种否定和怀疑的思潮,发展到否定中国的一切所谓旧的东西(和文革何其相象!),甚至于中国人。阿Q就是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代表。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 一、废除汉语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 二、废除汉字 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 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 汉字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存之道(鲁迅); 三、废除中国戏曲 四、废除中医中药 五、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改良变而为革命,标榜所谓国民文学,将传统的文学等同于贵族文学,封建主义的文学。陈积极鼓吹他的所谓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这种对文明及其载体贴标签,一棒子打倒的做法,和后来的给人随便戴高帽,无限上纲之间,是否有某种冥冥中的幽暗通道在沟通着? 六、…… 七、…… 废除!废除!废除!…… 打倒!打倒!打倒!…… 这种疯狂,真叫人怀疑,是要拥抱文明呢,还是自绝于文明?倘若这些个废除都彻底实现了,中国还剩下什么?我们中国人恐怕真不认识中国人了!但是倘若没实现或没完全实现呢?那新文化派就有话说了,你做的还不够彻底! 这种偏激带来的另一大弊端就是造成学风轻浮,学者追求轰动效应,广告效应;而文学革命,带来的就是革中国文明的命,几千年文明的积累,毁于一旦,文丧道绝。1912年,蔡元培废除了小学“读经科”,1920年,小学语文科全部改成了白话文。今天,能读懂文言文的国人已经少之又少了;而读文言文的人,多数也只是将其当做一种个人爱好,抱着欣赏的态度读的。中国文明失去了发展,随着大清王朝的灭亡,永远的停留在了过去,成了无生命力的东西。 消极影响之三,反道德主义。 新文化派反礼教,打倒孔家店。在鲁迅看来,中国的书中,就三个字――“人吃人”, 藏在仁义道德的缝里。中国几千年唯一不变的就是道学家虚伪的仁义礼智。新文化派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明灿烂的博爱的新道德的社会,以便让人们认清所谓狭隘的旧道德的社会: “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弟底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这种墨子先生兼爱的老调,早已经证明不合人性了,反倒成了新文化派手中的宝贝。雷锋精神可谓博爱之至矣,国人也学习实践多年,反倒是这个社会时时出现孟子批判的“率兽食人”现象,人给狗下跪的事时有耳闻。 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只有深查人性的微妙,从符合人性的的路径出发,才能真正实践道德。不合人性的道德,必将不能长久。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名赐,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有一次,他赎回了一个沦落在国外为奴的鲁国人。根据鲁国的法律,国家是要给赎买人相应的赔偿金的,但是,富有的子贡却没有去领取自己应得的赔偿。他认为,君子应该扶危济困,况且自己又有钱,这点赎金算得了什么呢? 子贡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赐,这样做,就是你的过失了。”子贡有些诧异,问为什么?孔子说:“从官府取你应得的赔偿金,并不会对你的德行有什么损害。你不取赔偿金,就会暗示别人,取赔偿金是道德不够高尚的表现。我担心,从此以后,鲁国人不再赎自己的同胞了。”孔夫子可谓至察矣! 当人们把道德标准提高到需要人仰视才能看得见,做得到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实践,就只能被人阳奉阴违了。 鲁迅先生有一个马甲的比喻,说旧马甲没有穿破,人们也可以做一个新马甲来穿穿。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倘若新马甲还是一个画饼的时候,旧马甲也是可以不用丢掉的。 否定的终极,就是否定否定自身。如今,否定所谓封建的道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到了否定当初那些鼓吹否定道德的人所鼓吹的道德的地步了。“不要拿道德说事”,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 上面三点,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主要的消极影响。讲这些,并非是要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虽然它应该在某些方面,并且是很重要的方面被否定,而是希望,在建设新的文明的今天,我们能够抱着“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的宽广胸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自主的、当代人的、有生命力的新的中国文明。
馋嘴鱼了乐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5.4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后期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改造社会的武器。但一味的反对封建文化,对封建文化的态度绝对化,片面化。且没有同群总运动相结合。
扈志泉额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liushuangr
1923年,创办于1915年而作为启蒙之思想路标的《新青年》杂志,在上海改刊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同年,知识界发生“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凸显了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立冲突的意识形态格局。这两个事件,表征着启蒙运动的分裂和历时8年的新文化运动的落幕。由《新青年》发轫的新思潮运动,大体可以1919年“五四事件”为界而分为“前五四”和“后五四”两个阶段:前五四思潮为以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后五四思潮则为以社会主义为主流的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由启蒙而革命、由自由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思潮嬗替,凸显了启蒙与自由主义在东亚中国的深刻困境。启蒙运动与自由主义是由西欧而渐次波及全球的现代化运动的思想步骤。巴林顿.摩尔(B.Moore)以阶级分析法概括了现代化的三种类型: 一是英美法的自由主义模式,亦即以市民革命为基础的自由民主型现代化。 二是德国和日本的威权主义模式,亦即以贵族革命为基础的军国资本主义型现代化。三是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亦即以农民革命为基础的国家社会主义型现代化。按照摩尔的分析范式,新兴的市民阶级与旧的土地贵族及农民阶级在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作用,是影响政治现代化模式的关键。[1]正是由于市民革命与农民革命的不同路径,决定了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两种迥异的现代化模式。易言之,市民社会的成长,是自由主义运动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自由主义是近代市民社会的产物。独立于国家权力的自治的市民社会,是孕育自由主义和现代性的社会母体。石元康所谓现代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即非政治化的经济、非道德化的政治、非宗教化的伦理,[2]正是市民社会独立和分化的表征。而启蒙思潮则体现了市民阶级自由主义运动的价值诉求。英国和美国走上自由之路,源于其得天独厚的有利于市民社会成长的自由传统和多元社会结构。没有哪一个欧洲民族象盎格鲁-撒克逊人那样,完好地承袭了西方政治文化的“法律下的自由”和“二元社会观”的遗产,[3]而这正是自由主义与现代文明赖以成长的传统资源。缘此,我们不难理解匮缺自由、多元性和市民社会传统的欧洲专制帝国如德国和俄国,难以走上自由民主之路的原因。同样,我们也不难理解,东亚帝制中国的自由主义及启蒙运动的困境。如果说欧洲自由主义式启蒙运动是市民社会的思想变革,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面对的则是一个帝制结构的农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启蒙运动表达了个性解放和主体自由的价值诉求,因而自由主义的主题“面对国家的个人”和“面对教会的个人”,以及其信仰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的社会改革目标,皆体现了个人主义的题旨。而被西方文明激活的中国启蒙运动,则并不具有西方市民社会的历史基础。半殖民地农业中国之现代化的课题,除了“面对国家的个人”,还有“面对列强的主权”和“面对工业的小农”。质言之,中国社会的主体是阿Q式的农民,而不是英国的市民。因而中国启蒙的基本困难,即在于其匮缺自由主义现代性由以生长的欧美式市民社会的土壤。新文化运动基本上是一场以大学和都市知识界为中心的思想变革运动,《新青年》虽发行逾万,但较之欧洲启蒙时代的新书刊、甚至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福泽谕吉著作的发行量,仍微不足道,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可见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力毕竟有限。而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价值紧张及其社会动员的困难,则表征着东方农民社会之启蒙的深刻困境。中国启蒙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的冲突。这一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源性的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难免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儒学作为宗法农业中国的文化典范,其家族主义伦理秩序、威权主义政治文化和反商主义经济伦理,与现代性具有根本的价值紧张。因而,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在中国表现为古老的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如果说,西方自由主义源于希腊罗马“法律下的自由”和犹太-基督教“二元社会观”的政治传统;那么,帝制中国“儒表法里”的意识形态,其“道德化的专制”和“大一统社会观”,则与西方政治传统迥然相异。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20世纪初叶的中国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时代相距近二百年。当中国启蒙随现代化运动而兴起之时,西方早已步入现代社会,且其启蒙理想在建制化为自由秩序之后已出现新的现代性问题和现代性危机。19世纪中后叶以降,西方文明东侵正值自由主义盛极而衰的时代,在左翼社会主义思潮的挑战下,源自洛克、斯密的自由主义传统正在经历社会主义化的思想蜕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使西方自由秩序濒于崩解,而且催生了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此时,中国迟到的启蒙理想,在其西方故乡早已过时。中国和西方启蒙及自由主义的这一不幸时差,使中国的自由主义和启蒙运动与其西方导师的当代思潮大异其趣。中西现代思想的这一历史落差和时代隔阂,已经注定了中国启蒙的不祥命运。中西启蒙的不幸时差,还导致了中国启蒙思潮内部之理想的冲突。中国启蒙时代浓缩了二百多年的近代西方思想史,洛克、卢梭、尼采、马克思、易卜生、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杜威、罗素等欧洲不同时代思想家的理论汇聚中国,这些欧美哲人的启蒙、反启蒙、批判启蒙的思想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文化的外域现代性资源。当这些相互冲突的历时态的西方现代思想转化为共时态的中国启蒙资源时,难免导致现代性“诸神的冲突”。因而,中国启蒙思潮自始即隐伏了反启蒙和现代性分裂的思想因子。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启蒙学者的思想世界中,无不潜伏着这种现代性的思想冲突。五四新文化运动并非一场纯粹的启蒙运动,其中包涵着启蒙与反启蒙、后启蒙的思想冲突。这种现代性的分裂,也是中国的启蒙和自由主义姗姗来迟又匆匆而去的重要原因。中国启蒙运动源于寻求国家富强的民族主义目标,因而启蒙始终与民族主义结伴而行。这也是中国启蒙异于欧洲启蒙之处,欧洲启蒙时代的个人主义精神毋宁是世界主义的。所谓“救亡压倒启蒙”之说,显然忽略了中西启蒙的历史差异以及中国启蒙的民族主义关怀。实际上,中国启蒙的深层动力正是“救亡”,与欧洲人文主义式启蒙相比,中国启蒙毋宁说是一种落后民族寻求富强之道的“救亡型启蒙”。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西方一直以强盗兼导师的矛盾形象而出现。它一方面代表了自由民主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又是欺凌掠夺东方民族的帝国主义者。与西方文明的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两面神相对应,中国现代化运动和启蒙思潮,亦有亲西方的自由主义与反西方的民族主义两种趋向。中国现代思想之“反西方的西方化”和“反现代的现代化”的矛盾取向,即源于此。因而,民族主义之于中国启蒙,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成为驱策启蒙的精神动力,又可成为抗拒启蒙和现代性的保守因素。五四时期,当欧洲文明因俄国革命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时,尤其当巴黎和会上资本主义欧洲再次实行强权政治而出卖中国利益时,中国启蒙思潮内部的民族主义激情迅速膨胀,终于压倒了自由主义因素。启蒙时代的思想转型与意识形态嬗替五四思想史经历了一个启蒙的兴衰过程,其思潮变迁表现为新文化运动与革命运动、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消长兴替。关于启蒙运动的夭折及新文化运动蜕变的原因,以往历史决定论的意识形态化诠释,以及“政治干扰文化”说(胡适)和“救亡压倒启蒙”论(舒衡哲、李泽厚),都不免失之简单。对于这一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关键问题,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的阐释。墨子刻(Thomas A.Metzger)从现代性与中国道德理想的价值冲突,来诠释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兴衰隆替。墨氏认为,现代化与经济、思想和政治三种多元主义或三个市场密不可分:“经济性的多元主义”即自由市场、自由企业或资本主义;“思想性的多元主义”即自由的思想市场,它是一种思想冲突纷纭而对世界及历史中的种种思潮和资讯开放沟通的知识系统;“政治性的多元主义”则为政治市场,亦即政党和政客的权力竞赛。质言之,现代性离不开商人、政客和人的无知,现代性的这三种多元主义反映了人性难以改变的幽暗面。但上述三种多元主义却与中国的道德理想及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冲突。对于多元主义的一些历史特征,如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心理所导致的社会不平等,政治市场的政客争权夺利和阴谋百出,以及思想市场的良莠不齐和学说纷纭,很多中国人将这些现象视为多元主义的流弊而非本质。由此,中国思想家考量中国现代化问题难免面临一个难题:一方面,三种多元主义及三个市场和中国道德理想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历史证明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过程中,三种多元主义又不可或缺。而马克思主义式的现代化,则为一种没有上述三个市场的现代化模式。那么多中国知识分?有郎吐砜怂贾饕宓脑�蛑�唬�匆蛭��切枰�扒笠恢置挥腥�鍪谐〉耐昝赖南执��椒ā�4]金观涛、刘青峰在其新著《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第一卷中,尝试整合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理论范式,以思想与社会互动关系模式,来阐释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金刘认为,儒家文化作为古典中国社会“一体化结构”的意识形态,以“道德价值一元论”和“天人合一结构”为基本特征。两千多年来,儒学之所以能够实现其农业社会的整合,关键在于其将王权、官僚政治、绅权和家长制联结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网络,并成为中国社会上、中、下三层次的合法性来源和组织基础。这一思想与社会互动关系模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变迁趋向。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是继魏晋佛学东来之后第二次“文化融合”。这次中西文化的融合,经历了清末儒学之现代转型的失败、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儒学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更替、五四后新意识形态的中国化三个阶段。清末二元论儒学的转化及其与英美二元论自由主义传统互动的失败,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由科学一元论与革命乌托邦的整合而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重构。新文化运动的意识形态更替,其对西方现代主流的二元论自由主义传统的拒斥,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意识形态的迎受,以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为毛泽东思想,皆与中国一体化社会结构和一元论思想结构及其社会整合机制有关。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形成的新意识形态,其广涵宇宙论、伦理观和政治文化的一元论思想结构,以及其以意识形态整合社会的文化模式,显示了中国思想变迁的“长程模式”。[5]与墨子刻的价值理念分析相比,金刘关于中国思想之现代转型的宏观思想史诠释,更注重思想结构的分析。其关于中国思想由传统一元论结构而现代一元论结构之变迁的阐释,与华特金斯(Frederick Watkins)关于西方自由主义由传统二元社会观(教会/王权)而现代二元社会观(议会/政府)演变的理论(《西方政治传统》),可谓相映成趣。
2俊不在服务区
意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影响:是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海诺地暖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是民主与科学。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是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口号的进步意义体现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反对愚昧,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
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15年~1923年。前期是从1915到1919年, 后期是从1919年开始 ,大概于20年代结束,通常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结束的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宣传的资本主义思想已经落伍。
毕业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
中外统计数据反映,多年来运动损伤严重困扰着足球运动员,导致其科学系统训练和比赛难以正常进行,严重阻碍了足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世界各足球强国都把防治运动损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的区别 : 选题的目的:(1)课题的延续。我校在“九五”“十五”期间,一直从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成效显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
嗯,这个3000字的话,我帮你写好,发到你的QQ邮箱里边儿比较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