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9

离风携妻同行
首页 > 期刊论文 > 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喝汽水的小蜗牛

已采纳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胸怀,感悟人生。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韵味各有独到之处。茶被文人这么一咏一颂一讲究,身价自然就高起来。久而久之,喝茶便成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还衍生出了专门的“茶道”,用好多人为的规矩跟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于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烦琐的细节里品茶的人便有了资格自鸣得意地嘲笑起别人来,认为大众皆“牛饮”,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

209 评论

大宝儿0619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茶,这一古老的饮料,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茶的发现与利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如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代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发现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2、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⑴茶字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如: 福州发音为ta 厦门、汕头发音为:de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傣族发音为:a 贵州苗族发音为chu、a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在生产习惯上,划分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标准为二三叶。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茶叶产业是云南的重要传统优势产业。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云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发挥茶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开展茶文化旅游,促进云南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把握旅游业发展新机遇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现代旅游既是经济消费,更是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由观光为主到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体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这一深刻的变化,对旅游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游应运而生。人们开始重视文化旅游,研究文化旅游。 云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其显著的个性特征。多年来云南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人省,究其原因除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外,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关系极大。当前,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悠长深厚的大众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茶文化显现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会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闲,已逐渐成为民众崇尚之风。茶中有道,道就是饮茶修身,品茶养性,达到人格上的完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谐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茶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茶产地尤其是名茶产地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茶文化的历史遗痕和艺文韵迹、以茶树和茶艺的地方特色、以茶制品的千姿百态为内容的旅游,构成了茶文化旅游。云南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5个州(市),ll0个县(市、区),面积300万亩,600万农业人口种茶,涉茶人数上千万,可谓“衣食百万户,惠及千万人”的产业。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作为茶文化的一种活动,将使茶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对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形成茶文化旅游的新内容 云南是世界闻名的普洱茶产地,普洱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根据云南茶文化资源的实际,发展茶文化旅游应该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遗产文化。茶在云南分布极广,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澜沧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区以昆明为中心,怒山、无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红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开,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雾大,适宜茶树生长。在这块沃土上,生长着几十万亩的千年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还有几百万亩现代茶园,它们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茶树的基因库,是茶文化的“博物馆”。 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名山名水多名茶,诸如庐山云雾茶、恒山石廪茶、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茶、黄山毛峰茶等。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也出好茶,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凤庆县小湾香竹箐的千年古茶树,双江县勐库大雪山千年古茶树群落,澜沧拉枯族自治县邦崴、景迈山的千年古茶树、万亩古茶园,勐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树、古茶园,普洱茶圣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树,处处有茶农”的盛况。这些都是云南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既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也是天然的旅游景点。在这些地方开展茶文化旅游,游山玩水与晶茶休闲结合,既提升了云南山水的经济价值,又给人予独特的享受。 遗迹文化。云南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遗迹异常丰富,保护和开发这些茶文化遗迹,可以让茶文化旅游充满历史文化的色彩。 一条从无量山脉的六大茶山起步,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以传播普洱茶文化为特征的茶马大通道,古老而又神秘。这条上千年的古代茶马大通道,可作为人们探险求奇旅游的内容。 这条古代茶马大通道上分布着灿若繁星的古村镇,如易武,普洱、黑井、鲁史、巍山、腾冲、田江、丙中洛、香格里拉等上百个古村镇。这些古村镇,有的已列入世界遗产,有的已列为历史名城、名镇,而有的至今还原生态地躺在古道深山。遗留在古城中的大量石碑、牌匾、寺庙等艺文韵迹是茶文化研究的源泉,可成为开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饮茶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云南茶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之纵横交错的江河,山脉的阻隔和分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的茶文化。就茶饮文化来说,各民族异彩纷呈:布朗族饮用煮青竹茶,彝族、苗族喜欢饮用盐巴茶,哈尼族劳动、待客用火罐茶、土锅茶,拉祜族劳动时喜欢饮大锅茶、在家喜欢饮烤茶,佤族待客用铁板烧茶,傣族待客用竹简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域还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开发各民族饮茶文化,观赏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艺、民族服饰、茶歌茶舞,品尝各具特色的茶点、茶莱,会给游客无穷的乐趣,给旅游以强劲的生机。 工艺文化。云南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传统生产工艺,至今仍有重要的技术和文化价值。 云南茶叶的生产加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1300多年。千百年来,尽管社会形态、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传统普洱茶的加工技术、生产工具,产品标准,甚至茶饮习俗,至今都还在延续。普洱茶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千姿百态的产品,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饮,对游人充满诱惑力、吸引力。开发普洱茶的工艺文化旅游,让游客到古茶山采茶、用传统工艺制茶。在古茶序品茶、以各种民俗饮茶、会给予游客新鲜,休闲的愉悦。 信仰文化。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我国以茶祭祀始于两晋以后,这是一种信仰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相信人与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亲缘关系的信仰观和物崇拜,对茶信仰文化的出现产生过重要影响.人们对茶叶利益的追求导致对茶树的崇拜,又发展为对茶王树的崇拜,从而将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茶崇拜、茶信仰文化是云南省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深化认识,统筹规划,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开展茶文化旅游,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云南省茶产业和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最近,省政府确定了加快茶叶发展的目标,提出把茶叶培育成继“云烟”、“云花”之后的又—个重要品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晶牌。有关部门应当围绕这一目标,明确茶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作出规划。 开展云南茶文化旅游,在内容上要突出特异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打好普洱茶这张稀有牌,把它作为云南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为主导的三大品牌来经营:“奇”就是宣传普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古”就是让游人观看古茶树、古茶镇、古茶道等古遗迹,体味古茶文化的无穷余韵:“怪”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享受云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乐趣。 茶文化旅游景观的建设可以按“点、线,面”的布局进行设计。“点”是以昆明为中心,沿昆曼和滇缅公路上的城市来布局茶馆文化景点。茶馆(茶楼、茶坊等)文化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茶馆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经济、贸易洽谈的好去处,是具有特色的娱乐场所,也是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观。当前,昆明等城市茶馆很多,但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含量,缺乏有影响力的社团开展大型的茶事活动。为此,应在昆明建设一个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集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云南茶文化大观园”,其他城市也应布局茶馆文化景点,使我省的城市旅游与茶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价值,使城市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线”是以滇藏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茶文化旅游。“面”是设4个旅游景区:即以古茶山、古茶镇、传统七子饼茶加工为内容的古六大茶山旅游景区:以古茶山、茶科所、勐海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以滇红茶、古茶树、风庆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以古茶树、现代万亩茶园、普洱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在这些景区建设一批茶文化生态休闲景点。在茶文化旅游景点的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统一,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的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4 评论

夏小麦521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精选

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我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吧!

1.浅析现代酒店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2.酒店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3.浅谈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4.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5.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6.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7.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8.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9.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10.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6.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7.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8.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1.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2.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3.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4.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5.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6.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8.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29.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1.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2.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3.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4.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5.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36.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37.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38.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39.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0.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1.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2.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3.我国新兴旅游形式的发展研究

44.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

45.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问题思考

46.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

47.自助旅游发展与管理

48.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49.旅行社管理中导游工资机制改革研究

50.旅行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51.饭店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

52.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

53.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

54.导游职业道德缺失的防范与控制

55.旅游服务人员的挫折与心理保健

56.新的放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57.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58.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59.试论饭店企业的客源市场定位

60.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

61.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新趋势

62.论旅游策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63.试论当今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与“失”

64.如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65.入世后旅游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66.旅游企业经营效益评估方法的创新

67.旅游业风险的控制与回避

68.计算机技术在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69.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70.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71.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72.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73.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74.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7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

76.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

77.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78.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79.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80.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

81.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

82.古镇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83.试述导游风格的塑造及培养对策

84.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85.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86.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

87.云南经济型酒店经营模式探析

88.浅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89.云南经济型酒店二线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90.旅行社计调人才素质提高及培养途径

91.略论中国旅游企业的品牌意识

92.旅游管理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研究

93.论供应链优化与饭店库存的动态管理

94.酒店集团财务管理分析

95.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96.我国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策略探讨

97.经济发达区城郊休闲度假村SWOT分析及其开发策略

98.杭州茶馆文化与城市休闲文化的初探

99.浅析影视旅游中以影视作品为媒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

100.论体验经济视野中的旅游产品设计

101.旅行社不正当竞争现象、症结与对策研究

102.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03.旅游企业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之原因分析

104.环境保护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05.论旅游企业员工素质与服务质量的关系

106.旅游对于民俗风情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107.旅游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与利益分配

108.试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109.论企业文化建设在饭店管理中的作用

110.中国与其他国家旅游业的比较和启示

111.旅游服务语言艺术探讨

112.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社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3.乡村旅游开发与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14.试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15.导游员管理模式探析

116.关于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117.试析旅游心理与散客旅游管理策略

118.试析旅游宣传中的心理策略

119.论网络经济多地点经济

120.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博弈研究

121.饭店大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研究

122.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对策研究

123.论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124.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125.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26.京津冀都市圈构建对河北省旅游业的影响

127.试论工业旅游的特征及发展前景

128.河北生态旅游的发展探讨

129.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0.探析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行业政策的变化

131.网络化对旅行社经营的影响及对策

132.城郊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

133.旅游饭店质量成本控制

134.饭店人力资源激励问题

135.试论旅行社的诚信经营

136.试论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及对策

137.旅行社与旅游景区关系营销研究

138.旅游目的地安全事故探析

139.论导游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140.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及制约因素

141.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研究

142.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43.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144.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145.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探析

146.论社区参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47.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

148.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49.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150.乡村旅游休闲化提升的目标与战略研究

151.浙江经济型酒店深化发展对策探讨

152.杭州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工程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初探

156 评论

相关问答

  • 茶文化旅游发展论文答辩

    一,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1、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

    liyingyo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文化旅游产品策略研究论文

    参考《鄂西旅游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耀武主编

    清清河中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云南高尔夫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迪奥企业主要经营香水、时装、首饰、化妆品等高档奢华消费品,迪奥 企业战略 管理是指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下

    兔兔水桶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旅游策略研究论文

    在新的时期,旅游市场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应该认真分析此类消费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先地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高校学

    hanshiyingxue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

    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政

    运动的毛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