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vette0112
温州沿海产业带发展模式 温州依山临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温州今后的发展要眼睛向东、向沿海拓展。这几年,随着城市空间的逐渐向东面发展,以沿海产业带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发展布局面临良好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条件。据市发改委综合处有关负责人称,规划引导已率先启动,《温州市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已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开展研究,温州沿海产业带实施规划和相关规划也已启动,规划的编制、调整、报批工作均有条不紊地推进。那么,温州沿海产业带在哪里?应该如何布局?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呢?在此,我从个人观点谈一些建议和意见。 从地图上看,温州大陆海岸线安卧在东海之滨。从北到南贯穿乐清市、洞头县、温州中心城区、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涉及6个县(市、区)、40多个乡镇,核心区面积为1000多平方公里。 根据《温州市沿海发展带战略规划》,通过对沿海地区产业区块的整合、划分,以产业集聚、标准厂房建设为载体,逐步解决工业布局散乱的问题,将沿海地区打造成为温州产业提升整合的主要地区,并借此契机推进沿海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好城市拓展与新型城市化,着力构筑沿海发展带的设施保障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布局框架可概括为“一主一副,一轴六区”其中,“一轴”指依托贯穿南北的南金公路作为主要交通通道的发展轴,通过这一城际快速通道使沿线各个城市乡镇、开发区、园区、产业基地形成“葡萄串”式的空间形态。并以城市为依托,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兼顾区域行政实施主体,将沿海产业带划分为乐清片、瓯江口片、龙湾片、瑞安片、平阳片和苍南片等6大片区。 沿海产业带将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金色产业”——构建先进制造产业带;发展“蓝色产业”——临港工业、海洋旅游为重点的产业带;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为重点产业带。 产业布局重点以温州中心区为核心,龙湾东部为温州民营科技产业基地、半岛起步区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小门岛作为石化临港产业基地。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构建起产业集群突出、城镇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滨海新区。 沿海产业带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沿海快速通道为轴线,快速道以东,有着丰富的滩涂围垦资源,给温州产业和城市发展留下了遐想空间;快速道以西,则分布着温州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乡镇和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规划建设中的温州沿海产业带,北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东倚海峡西岸三大经济区,高密度布局深水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对外交通设施,更加凸现温州作为浙南闽北大都市经济圈的核心地位。特别是以推进沿海快速通道为纽带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将拉近温州南北两端时空距离,同时,水、电、路、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可以让沿线200多万市民受益。按市交通局总工程师徐锦栋的说法,沿海产业带就是让你在家休息睡觉时,再也听不到隔壁工场发出的叮当叮当的噪音。沿海产业带就像新兴的工业城区,产业发展区块明确。温州星罗棋布的家庭作坊,以及过去产业结构的“低、孝散”现象,通过规整后,全部聚集到产业带上,从而使市民的居住环境逐步得到优化。 培育“三色”产业,让沿线200多万市民受益 以企业创新,推动沿海产业带形成。 面对这一发展契机,温州民营企业也应与时俱进,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大对产品创新的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企业创新的力量,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投身到推动沿海产业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中去。建议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有必要设立沿海产业带产业投资基金 沿海产业带要全面建成,不仅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更需要近乎天文数字的建设资金。随着产业带建设实质性实施的迫近,设立一个能够长期为该建设项目提供巨额建设资金的基金已非常需要。设立温州沿海产业带产业投资基金,将是最佳的选择。 向大海要地,应兼顾生态环境 建设沿海产业带需要大规模地围海造陆,这在促进项目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带来隐患。在荷兰、日本等国,已经有了不少因为围海造陆导致生态遭到破坏的教训。所以向大海要地应兼顾生态环境,对于改变海域属性或影响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活动,应该严格控制并经科学论证。 美好蓝图要创新思路,严抓落实 沿海产业带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关部门要做好规划编制,明确建设范围、功能定位和区块布局,勾画出重要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建设档次;与此同时,更要严抓落实,各县(市、区)和部门之间要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协调、统一制订相关政策,保证沿海产业带的建设项目的落地。 重点区块加快建设 今年是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全面推进年,这湾蛰伏多年的海域随着温台沿海产业带加快建设,新亮点喷薄而出,重点区块开发全力加速,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 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是沿海产业带中“金色产业带”和“蓝色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市区东部沿海地带,濒临永强机场与温州深水港,规划区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洞头县的面积。该基地着眼于高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传统优势产业 瓯江口区域综合开发瓯江口综合开发包括半岛起步区、大小门岛石化基地以及状元岙深水港建设。半岛起步区西起灵昆岛东环路,东至甬台温复线,南北以南堤、北堤为界,总用地面积为6.1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5.5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提升为主要产业类型、以新型标准厂房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区。目前起步区首期已完成地质勘探、工可编制等工作,今年标准房将动工建设。 目前状元岙深水港一期工程(2个5万吨兼靠10万吨的多用途码头)将于6月份开港投产,港区围垦工程第二、三期现已进场施工。此外,原来规划的临港产业基地也在推进,乐清湾港区、苍南正着力打造临港产业基地,该基地横跨龙港、芦浦、舥艚三镇,是全市临海产业带四大基地之一。目前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值大的企业集团已纷纷签约入驻。 沿海快速通道俯瞰温州未来版图,沿海快速通道犹如一根金线串起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作为沿海产业带建设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沿海快速通道现在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正在继续加快推进。 (以上论文是本人查阅许多资料编辑而成,不是单纯复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土豆泥nic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其中,沿海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2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最闪光的地方就出现在沿海地区。跨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仍将需要沿海经济增长的支撑,沿海地区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虽然有所波动,但上升的势头却是显而易见的。1992年,沿海地区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56.55%,1995年增加到58.33%,1999年进一步上升到58.72%。从未来的发展走势看,沿海地区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承担双重任务:一是担负起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维持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二是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只有沿海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中长期阶段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也只有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才能更好地支持西部大开发。因而在讨论全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时,必须高度重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统计表明,在90年代相当一段时期,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都在3/5左右。1999年,在全国各地国内生产总值总数中,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58.47%。同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46元,全国超过这一数值的省市有12个,其中10个位于沿海地区。199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1%,其中7个增长速度超过10%的省市全部位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实行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对于轻纺工业产品是最先放开价格与放开计划调控的,沿海地区的轻纺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从而沿海地区的工业产品相对较早地面向市场。从所有制结构上讲,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中,非国有制的成份所占的比重较大,意味着沿海地区的市场活动主体相对较多,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对活跃。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49%,而沿海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38.27%。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在全国最高。对外开放,无论是从引进外资还是出口产品的角度看,都是为了利用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上技术和资本的输入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要素供给短缺的问题,通过对外出口也是为了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都是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说,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相对而言,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1999年,按照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划分,沿海地区的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份额的90.99%,外商合同投资额占全国的84.92%。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86.9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的97.37%,旅游创汇收入也占全国的84.07%。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示范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圳、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尤其引人注目。 科技进步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十分突出。1998年,在沿海地区的一些主要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都比较大。据有关方面的计算,在北京,1999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98%,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4.6%,也是在1999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达到47%。广东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也显示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55.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4%,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目标,除原有的康佳、先科等企业外,还拥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在全国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总收入、出口总额中,沿海地区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65.84%、67.74%和90.01%。相对发达的教育,也支持了沿海地区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沿海地区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得沿海地区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能够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沿海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信等方面的建设状况好于内地。以广东来说,一个以广州为枢纽,公路、铁路、水运、港口、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沟通省内外及港澳、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已形成。广州-佛山-、佛山-开平、广州-深圳、广州北环、广州-山水、深圳-汕头和惠州-深圳等高速公路以及大亚湾核电站、沙角A、B、C电厂已建成投入营运,并发挥出经济社会效益,另有广州-珠海东线、北京-珠海广东段、东莞常平-虎门、惠州-河源、广州-湛江等高速公路和广州新国际机场、岭澳核电站、珠江电厂、台山电厂等重大工程项目都相继建设或者建成。珠江三角洲的电话普及率为也相对较高,移动通信网和Internet网也较为普及。
颖颖emma
职校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1海洋科研和海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历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研究,通过提高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技术,增加渔业产量;通过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建造装备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实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我国把海洋高新技术定义为:海洋监测和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模拟系统技术、海洋深潜技术、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技术十一方面[2]。经过对国家海洋经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目前,我国海上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田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等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列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就和将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3]。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涉海类院校仅为沿海省市的交通、海事、海运、水产类院校,其他院校举办的涉海类专业寥寥无几。另外,通过对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每年核定公布的目录外专业情况研究:我国约有54个涉海专业,占目录内专业总数532个和2011年目录外专业总数452个的5%[4-5]。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如所示。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9]。同时,我国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的规划也明确了相关需要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如何培养满足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通过上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研究,对如何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需要各院校在下列产业发展中予以认真思考,以加快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产业:现代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随着我国沿海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沿海海洋环境的恶化,中日渔业协议、中韩渔业协议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沿海和近海渔业作业环境日益减少,国家已开始实施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沿海传统渔业人口的减少,远洋渔船航线设备和捕捞设备等的现代化,再加上需要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等,远洋渔船的高级船员数量和素质满足不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船船队需要。同时,现代化养殖业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一批懂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和海水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洋牧场管理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第二产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开发,制造和建筑工程业等,属于工科类。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专业在陆地工程中都有设置,但没有针对海洋的;另外,由于我国这些产业还没有成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仅为高端人才,即研究型本科以上学历。因此,这类专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改造原专业并突出海洋的特色,如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天然气开发、海洋水产品精加工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技术等;二是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岸工程防腐技术等专业。第三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目前,在这些行业已开设了较齐全的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类专业建设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做精做强,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机械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二是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旅游业,如把酒店管理和烹饪技术等专业转型为滨海酒店、度假村管理、海洋食品烹饪技术、滨海旅游项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三是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邮轮管理和服务技术、游艇管理和服务技术、港口物流技术等专业。
4总结
海洋经济作为我国本世纪和下一世纪发展的重点已被国家列入了“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而且将在今后予以大力发展。而作为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如何符合海洋经济发展设置相关涉海专业,如何把现有专业改造成涉海专业,如何结合区域和地方海洋产业发展做强现有的涉海专业,这些均需要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予以认真研究和思考。而对沿海区域的高职院校更是要借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东风,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通过不断设置和调整专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海洋经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
十二五规划中淡化了增长速度,也调底了增长目标,这说明了什么?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浅析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与思考论文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
浅议如何开展“规范、效率、活力”三项建设“严格规范、富于效率、充满活力”是2008年全国烟草行业的工作主题,作为我们基层烟草局来说,如何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我们的对策 胡代光
楼主说的很对,有道理,可以认识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