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5

分享奇闻怪事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国媒介批评论文研究综述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灵虫糖宝

已采纳

不给你官僚的废话直接说的:你可以写最近的热点新闻:H1N1杭州70码先抓现在最热的热门新闻,先概述(收集相关内容).再分析,分析可搜索也可有个好办法(从视频分析中找自己要的内容)合理的写出来,就是一篇绝好的自己的内容的新闻分析了祝福好运,这几年我都是这么写的呵呵

359 评论

Doris翼寻寻

【内容摘要】中国电视批评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自觉四个阶段,伴随着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推进着电视理论的建设。【关键词】电视批评;四个阶段;电视理论建设几十年来,中国的电视批评伴随着电视实践和电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自觉阶段。电视批评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同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同时,每一个进步都为下一时期的进步留下经验与教训,并推进着中国电视理论的建设。一、电视批评的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后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萌芽时期。1958年5月1日晚上7时,一幅以中央广播大楼为背景,映衬着“北京电视台”台名的画面展现在电视屏幕上,新华社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广播。”这天晚上播出的节目有先进生产者和农业社主任的谈话,新闻纪录影片《到农村去》、科教片《电视》以及诗朗诵和舞蹈。第一次节目播出后,没有引起人们对节目的更多评论,大家都沉浸在播出成功的喜悦中。同年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后,每周播出4次,每次2~3小时。电视台每次坚持开播前会和播后会,对播出的节目进行分析、评论。当时党中央提出:“电视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担负起宣传*、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的成就,宣传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介绍各种优秀剧目和艺术影片,并为少年儿童准备一定数量的节目。”①这是当时的电视台的工作方针,也是评价电视节目的指导思想。播出一年后,中央广播事业局编委会讨论北京电视台的工作,认为“一年来,电视台已摸索到一些电视宣传经验,但节目花色不多,内容单调,编、导、演、摄、播、装饰工作粗糙,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低,经常出错”。②1961年8月3日,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笑的晚会》,内容全都是相声,播出后收到了100多封来信,对这个节目进行评价,表示支持,并希望以后再办。1962年1月20日,举办第二次《笑的晚会》,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1962年国庆节前夕,举办了第三次《笑的晚会》,这次晚会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晚会改变以往国庆晚会的习惯做法,标新立异,着重表演,减少说唱。

323 评论

品尝滋味real

如何给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传播学派命名?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给这个学派命名前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评价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又如何命名?是技术决定一切?技术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如何从他诗意的表述洞悉他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麦克卢汉遭遇到一切“先知”共同的命运。20世纪60年代,几乎整个北美的宣传机器都开动起来为他服务。但就在他如日中天时,其名声也是毁誉参半的。北美学界和新闻界撕裂为两半,赞誉者把他捧上天,封他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毁之者把他打入地狱,贬他为“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学界对他的两极评价很快就集结为两本文集:《麦克卢汉:冷与热》(1967)和《麦克卢汉:毁誉参半》(1968)。学界的困扰还来自该学派内部。以保罗·莱文森为例,他对麦克卢汉的评价就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1977年到1980年,莱文森和麦克卢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止一次从纽约北上到多伦多上去“朝觐”麦克卢汉,但围绕麦克卢汉思想的实质,两人的意见却迥然不同。莱文森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1979)认为,麦克卢汉的思想是技术决定论,读到这样的评价之后,麦克卢汉立即打电话予以反驳。10年后,莱文森修正了对麦克卢汉的评价,有他的话为证:“1978年,事实本身似乎证明,麦克卢汉持媒介决定论。如今,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问题——在后视镜里回顾他,回顾我最初对他的研究——我可以清楚地看见,用“媒介决定论”来描写他未必是妥当的。”30年后,美国学者林文刚采用了非常冷静的考察和自省,他认为技术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理论命题的连续体来表现,执其两端的是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执其中端的是技术/文化共生论,麦克卢汉偏向硬决定论,莱文偏向森软决定论,林文刚本人主张技术/文化共生论。围绕麦克卢汉的思想是否是“技术决定论”的问题,中国学者对的评价也经历长期的争论和思考,如今的趋势是能够同情并深刻地理解他思想的实质,而不是简单地给他扣上一顶“技术决定论”的帽子了。1998年,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正式定名为media ecology。从诞生到举旗,这个学派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中国学者给这个学派定名也经过了十来年的反复琢磨。由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和中国学者提出的媒介生态学的英文同名,均为media ecology,所以北美media Ecology学派的中文译名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最近三年,笔者和林文刚教授、陈世敏教授以及深圳大学的几位同事反复琢磨,决定将其定名为媒介环境学。林文刚对此做了一些说明:“为了维持理念上的一致和清晰度,我建议把迄今为止我的一切中文著作里media ecology 的译名从媒介生态学一词更名为媒介环境学”。他还进一步解释如此定名的原因:“我们用媒介环境学来翻译英语的media ecology,主要是因为波斯曼(1970年)在首次公开就这门学科的定义和范式的讲话里做了这样的表述:媒介环境学把环境当作媒介来研究……我们之所以选择媒介环境学来翻译英语的media ecology,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这个词本身体现并唤起环境保护主义(environmentalism)的观念和实践;它同时使人看清媒介环境学人文主义(humanism)和行动主义(activism)的一面,说明它是一种实践哲学、一种社会思想学说……‘践行’媒介环境学和‘研究’媒介环境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2005年以后,李明伟和丁未两位博士到深圳大学任职,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教授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教授分别来校讲学,我们几人认真切磋这个学派的译名问题。此前,我们都把它直译为“媒介生态学”,李明伟博士还为该学派独创了一个名字“媒介形态理论”。经过几年的切磋,我们决定将其定名为“媒介环境学”。笔者对这个定名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个最后崛起的学派叫什么名字好呢?它既是麦克卢汉研究、英尼斯研究、波斯曼研究,又不完全是对这些个别学者的研究……media ecology的中文译名起初直译为‘媒介生态学’。但这个‘媒介生态学’和国内学者关注的‘媒介生态学’并不是一回事……2005年秋,李明伟博士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到深圳大学任职。自此,我们开始切磋北美这个学派的译名问题。他的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里的所谓“形态理论”就是北美的media ecology学派,因为这个学派强调媒介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同时,丁未博士从复旦大学到深圳大学任职,她刚刚翻译出版了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凯利(瑞)的代表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于是,我们三人就开始考虑北美media ecology学派的译名问题……台湾政治大学的陈世敏教授和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林文刚教授分别访问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经过几个月的跨洋飞鸿,我们决定采用究其实而不据其形的办法给这个学派定名,也就是说,根据该学派的根本性质和主要追求,media ecology应该定名为“媒介环境学”,而不是采用几年来已经在使用的‘媒介生态学’。我们先后考虑过的其他译名比如‘媒介哲学’和‘媒介形式学’都一一放弃了。”迄今为止,国内研究媒介环境学派最全面、客观、冷静、公允的成果是李明伟先生的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2005)。据我所知,他正在根据近三年研究的心得修订论文,准备出版。我在此对这篇博士论文做一些介绍,借以反映国内对媒介环境学研究比较有份量的水平。《媒介形态理论研究》分“导论”、“媒介形态理论”、“理论与时俱进”、“媒介形态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形态理论”、“问题与批评”、“媒介形态与社会化”、“研究结论”等八部分。李明伟博士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本文首先分析了他们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共性,并从科学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他们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合法性。其次,注重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每个学者的个人情况,解读这一研究范式的发展纵线。然后,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实事求是的批判和评价。”论文主张对麦克卢汉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有人说,麦克卢汉是电子媒介的狂热宣教者。但是,从他提出的这个媒介定律来看,麦克卢汉在对新媒介的态度上表现出罕有的冷静、务实和周全。实际上,麦克卢汉自始至终都抱有这种认真的态度:理解媒介,而不是哗然或愕然。”论文认为:“给媒介形态理论冠以“技术决定论”的称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媒介形态理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传统和研究社会历史变迁的新视角。传统学派一心于具体传播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批判学派指向的是传播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霸权,独独媒介形态理论盯上了媒介本身的深远社会影响。”论文的结论之一是:“英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梅罗维兹、莱文森等人的研究是一个比较规范的研究范式。我称之为‘媒介形态理论’”论文的结论部分列举媒介环境学派的“六个规定性特点”:(1)立论的中心和原点是媒介;(2)侧重研究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3)区别对待不同媒介的特性,反对泛论媒介;(4)注重考察媒介形态变化的动态历史;(5)研究的旨归是从媒介形态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变迁。(6)考察的媒介效果和可能影响发生在长远的时期和广大的范围。这是他三年前对媒介环境学派进行的评价和诠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内学者的共识。如今,国内至少有十来位学者注意对麦克卢汉及其学派的重估,随着该学派自觉反省的深入,我们对它的研究也将步步深入。麦克卢汉和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的媒介生态学研究,而且有利于推动人文学者、科技专家和普通的中国读者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158 评论

世界杯之猪

718动画学基础公共部分参考书目:①《动画概论》 ②《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③《亚太动画》④《中国美术史教程》⑤《西方美术史教程》贾否、路盛章张慧临约翰·A·兰特薄松年李春北京广播学院陕西人民美术中国传媒大学陕西人民美术陕西人民美术 01动画创作研究 ①《动画创作基础》②《原动画基础教程》 贾否(美)理查德.威廉姆斯 清华大学中国青年 02动画艺术理论研究 ①《电影美学分析原理》②《蒙太奇论》③《电影作为艺术》④《电影语言》⑤《电影语言的语法》 王志敏(俄)埃森斯坦(德)爱因汉姆(法)马塞尔.马尔丹(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中国电影 03动画产业研究 ①《创意产业经济学》②《创意产业读本》③《营 销管理》 凯夫斯哈特利菲利普.柯特勒 新华出版社清华大学上海人民复试959动画创意与命题论文 ①《动画概论》 贾否、路盛章 北京广播学院 ②《中外美术史》 任选 任选 ③《动画创作基础》 贾否 清华大学 ④《世界电影史》 任选 任选 ⑤《中国动画年鉴》2006、2007、2008 廖祥忠主编 我是在盛世清北官网上查到,你还有不明白的话可以去那上边看看,挺多考研经验和材料的。我朋友去年考的 嘿嘿 低分录取 运气不错 他是跨校跨专业考的 还是有点难度的~

262 评论

davidzeng168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考研近几年变化较大,根据2021级最新考试信息

初试考试科目:

(2021级为第一年变革,考试内容和过往都不一样,但切勿过于应试的按2021级考试内容,去准备2022级,建议在新大纲出来之前适当加入动画学和手绘复习。)

动画艺术学(学硕)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83主题写作

④883人文社科基础

广播电视(专硕)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783主题写作

④883人文社科基础

其中,[783主题写作] 无指定参考书;

[883人文社科基础] 推荐参考书目为:

1.刘跃进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2.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 形象与受众》,邱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糖心柯德动画考研

237 评论

哆啦Y梦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①《动画概论》 贾否、路盛章 北京广播学院 ②《中外美术史》 ③《动画创作基础》 贾否 清华大学 ④《世界电影史》 ⑤《中国动画年鉴》2007、2008、2009 廖祥忠主编

350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媒介素养的论文文献综述

    (一)关于信息茧房的理论研究 信息茧房 最早 由哈佛大学的桑坦斯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中提出,其认为信息茧房 是人们只听人们选择的东西和可以

    MIA喜欢喵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网络媒介的国外研究现状论文

    浅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论文 1.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国内外新闻资讯,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关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缩短了个体与

    yolanda甯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媒介素养研究有论文

    1.加强语文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界来说,不但需要介绍西方先进国家母语媒介素养的历史、现状和标准,还要深入研究语文媒介素养的定义、特征及其发展序列;不但要

    思美味52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批判国民性文献综述论文

    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

    白色七巧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有关媒介研究的论文

    传播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赖以信息交流的手段,只要有人类生活,就会有传播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学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julielovecat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