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想の萝卜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研究论文
[摘要] 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强调建筑结构、功能的需要,还要突出对建筑美学的满足,为“人”设计出舒适、合理、美观的建筑环境。建筑审美是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突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为此,基于审美理念视角下来探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为实现建筑环境、审美视野的表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审美心理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建筑的快速发展,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剧院等文化建筑数量与规模也获得了飞速增长。在文化建筑自身结构与功能设计上,如何从环境艺术设计上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需要从关注人的审美艺术需求来探讨文化建筑的艺术性表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建筑具有广泛性,以满足人们参与、游嘻的综合性场所。如展览厅、博物院、音乐厅、游乐园等。当然,也包括过去的历史遗迹,如一些传统学府建筑等。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环境要素,从建筑的内部结构、使用功能上,融入环境学、艺术学理念,突出建筑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文化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文化教育,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实际需求的满足,实现建筑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有序性、和谐性。作为一种泛称,文化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从艺术审美心理上来增强建筑的文化魅力,必然需要立足文化建筑的基本载体,从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法上,强调不同的设计理念。如对于传统封建王朝的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相对独立的组墙来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的领土。当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师也更加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建筑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综合体,其建筑内部结构、使用功能的设定,必然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联,而体现在美学理论中,即是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
2审美心理下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2.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
从审美学视角来探讨环境艺术设计,其根本在于通过环境要素的艺术化处理,使其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文化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公共的审美空间,而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的审美规律、人的需求来布置的环境空间结构。马克思提出“劳动”是灵活的、而并非机械的、“死”的劳动,是基于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创造性劳动。所以,对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创造审美的过程,表现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越需要进行周密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审美创造的意义”,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审美创造,其本身在于对美的呈现与实践,创新作为艺术设计的生命,也需要从环境艺术的公众性、流行性上,融入时代性审美爱好与审美思想,并为受众所接受。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还需要倡导独创性、前瞻性,要基于社会公众对艺术审美的发展趋向,来推陈出新。如意大利设计师李斯特在设计椅子时,并非仅限于对椅子的设计,而是在设计一种坐的方式。可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创造,包括对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活动的满足,更是体现艺术设计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2.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
从审美心理上来审视环境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要突出艺术设计的内涵,还要体现审美心理的满足。审美欣赏是基于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所获得的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同样,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审美欣赏,需要从建筑的设计结构、功能表现、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满足受众的审美爱好,增强建筑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审美欣赏,其意义在于对文化建筑艺术形式的表达。任何文化建筑,其本身在满足使用价值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审美欣赏环境,来激发人的情感愉悦,从而获得合理的、悦目的精神满足。如文化建筑外形结构美、文化建筑的内部装饰美等。
3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3.1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来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文化建筑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从建筑环境设计上,一方面来体现文化建筑的思想性、艺术性情感;另一方面从建筑环境设计本身来传达特定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风格。如建筑结构对生活现实的贴近,建筑环境对公众情感的服务等。建筑设计师作为文化建筑的导向者,其思想与审美感受往往对建筑主题的设计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激发人与环境的协同关系上,要通过建筑环境艺术氛围的搭建来强化文化建筑所承载的独特艺术审美体验。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保存场馆,其所陈列的文物独具文化价值。在进行文物陈设、布置与分类管理上,按照时间、类别、内容、主题等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文物自身特性来优化博物馆的内部结构,既突出了对文物的保护与收藏,又能够从博物馆环境艺术营造上,考虑到对受众内心审美的诉求。
3.2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思维变化
对于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探讨,过去的设计理念倾向于对服务功能的突出,并适度融入审美文化来增强文化建筑的艺术内涵。如通过导入一些艺术符号,借助环境艺术设计要素来提升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象。但对于文化建筑自身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很多,环境艺术设计无法从中反映和呈现,受众也无法从抽象的艺术符号中来感知文化建筑的设计思维。因此,迫切需要从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蕴的融合上,突出服务性、自我性,以完成文化建筑环境艺术意蕴的增强。首都博物馆主展厅设计宽敞明亮,各陈列物品依照建筑格局进行整齐排列,表现出室内文物与室内环境的浑然一体,也增强了博物馆自身历史文化的浓重气息。
3.3博物馆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审美视野的传达
环境艺术设计与文化建筑审美理念的融合并非单纯的依靠设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是从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设计价值上,来充实和丰富文化建筑的审美视野的延伸,扩充文化建筑的审美意蕴传达效果。
4结语
在塑造和培养审美习惯中,设计师需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感官意识,丰富人文导向。同样,在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主客体建筑元素的融合,从物质性、艺术性上创造审美文化,增强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满足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体味和感受博物馆空间环境的多样性,消除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3).
[2]张雅舒.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
天津小吃好
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探讨论文
越剧是中国的一种地方剧种,具有强大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现代潮流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越剧不仅能独善其身,还能实现繁荣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其传统文化基质及其本身所存在的独特审美价值。无论是文化基质,亦或是审美价值,都为越剧发展明确了方面,并在越剧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研究越剧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明确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很有必要。
一、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内涵
(一)基质与文化基质。
基质,顾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根基与本质,即影响着事物产生与发展,并在事物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指引、主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继而也决定该事物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发展前景的根源性、本质性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基质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与以上阐述相关。所谓文化基质,就是非遗传因素、非生物基因,指后天习得的,通过主动或非主动的形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或链路,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等。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
从基质和文化基质来看,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就是越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更改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越剧发展需要继承,或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的基因,是本质性、根源性的文化元素。越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以这种特质为基准,为实现多方的发展尝试,不断继承、创新发展,而传统文化基质便是这一特质。
二、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审美价值
(一)越剧的文化创造审美价值。
所谓文化创造,即越剧发展在传统文化基质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基于越剧本身发展需求,广泛而深刻地汲取、借鉴现代戏曲文化精髓,不断迎合新一轮的文化浪潮,实现传统文化基质与现代流行浪潮的有机结合,以此来产生迎合大众越剧观赏审美趣味,推动越剧健康发展的新的文化,这就是越剧传统文化基质的文化创作价值。越剧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它表现力强、内涵丰富,旋律质朴优美,曲调婉转动人,清新淡雅中略带乡土气味,令人百听不厌,白看不烦。
(二)越剧的社交审美价值。
越剧发源于中国的浙江嵊州,因此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绍兴、嵊州一带男女老少皆能哼唱越剧,并以此为乐这一问题。很显然,在越剧起源与发展的地区,越剧俨然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在民间,人们也习惯于组织各式各样的越剧演出活动与演唱比赛,以此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因此,在越剧传统文化基质中,有一类审美价值叫社交价值,为群众广泛的社会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越剧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手段,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意义重大。当然,随着越剧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越剧在发展中外关系、巩固中外情谊、实现中外文化艺术的结合上也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越剧的娱乐审美价值。
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类型,历史和文化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独有的灵气与艺术魅力,这都使得越剧成为备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态。从越剧产生、发展到繁荣壮大,其娱乐审美价值一直伴随其中。越剧不仅能给人视觉、听觉上的满足感,更能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达到为群众舒缓压力,愉悦群众身心的目的。中国传统越剧中的《梁祝》、《牡丹亭》、《狸猫换太子》等一大批优秀的越剧剧目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寄托,是当时人们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越剧《牡丹亭》曲折的故事情节、唯美的爱情故事以及艺术性的舞台设计等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同时也促使人们自身修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越剧自二十世纪被搬上历史舞台后,先后经历了小歌班、男子越剧、女子越剧等多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其传统文化基质为根本,并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在这种发展态势的推动下,越剧这一剧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越剧的过去是璀璨辉煌的,但其未来是否光明灿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越剧艺术家以及研究者对其传统文化基质和其审美价值的科学把握。毋庸置疑,针对传统文化,越剧发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实现现代越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济南李大妈
审美文化与人类精神家园-----东西方的审美观美学家宗白华曾有六境界说: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艺术境界,则功利是人类的最为原始的阶段,而审美则是人类的终极境界。大体而言,古典文化可以称之为是审美的文化、文学艺术的文化,而现代社会,则可以称之为功利性的文明,工业的文明,科技的文明。何以见得古今之不同是审美与功利之不同?很容易,这种区别随处可见,随时可见。譬如作为学生,现在我们学习,选择学校、专业等等,无不是有着一个功利性的目的,薪水高而有容易求职的专业譬如国际金融、计算机等等,往往会趋之若鹜,而象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就会乏人问津,当然,现在也许有改变,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唐诗宋词就象是西方人之学习钢琴、绘画一样,是一种贵族的文化,是有教养的表现。总之,是由于功利目的的趋势,而不是兴趣本身。古典的文化就不是这样,当然,古典时期也有功利性,譬如科举制,读书好才可以作官,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功利性的制约和动力的,但功利性仅仅是一个潜层次、初级阶段的原始动力,就古典时期读书人的具体情形而言,他们在经历了功利性的原始阶段之后,大都能够上升为一种审美文化。读书不再仅仅是为了作官和薪水,而是艺术人生审美的需要,读书的目的就在其自身之中。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说自己在微雨东来之际,将耕种之事完毕,在雨中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种"不慕荣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在终极上决定着读书方式,是"泛览"";流观",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审美愉悦,苏轼曾经有诗描述说:"试倩麻姑痒处搔",那是一种无以言传的滋味和感觉。写作也同样如此,苏轼曾说:"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从屈原、司马迁到李杜苏黄,无不如是。苏轼因为作诗而遭遇"乌台诗案",但刚刚出狱,就"试拈诗笔已如神",因为,诗歌写作不仅不是为了某种个人的功利目的,而且,也不仅仅是个人审美需求,而是人类终极命运的人文关怀。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人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前者是审美的、艺术的、诗歌的、文学的、直觉的、感性的;后者则是功利的、自然科学的、逻辑的、理性的。前者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自由精神,从庄子的逍遥游到陶渊明的魏晋风度和苏轼的精神隐逸,正是中国诗人的心路历程。魏晋时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和张季鹰的秋风莼菜之思,正是这种精神所外化的自由人生方式。朱光潜先生曾讲过诗人与渔夫面对大海的不同感受。诗人为大海的美所感动,说:"多美啊,大海!"而正在侍弄菜园子的渔夫却不无惭愧地说:"大海倒是没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我种的菜还不错。"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同样的客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的眼光中,具有着不同的审美意义。深厚的诗词修养可以陶冶你的情操,修炼你的品味,敏感你的嗅觉,使你不至于成为面对美丽的大海而自惭形秽的渔夫。使你无论是面对夕阳晨雾、春华秋叶、细雨如丝、迷蒙霰雪,面对每天都见到的日月星辰不至于熟视无睹,你就能成为一个异于常人、超于常人的人,成为对社会、自然、人生有着特殊感受力的人。所谓"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袁枚《遣兴》),是也。功利文明与审美文化两相比较,前者仅仅是人类为了解决生存的、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而后者则是人类在较好地解决前者之后的高层次的对于生命的珍惜和享用。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人生远远高于现代文明的功利文化、快餐文化,中国现在为什么还要抛弃自己原有的审美文化而去追逐功利文明?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原来,人类的前进,是在功利和审美的不断易位中前行,在不断地由功利而审美,由审美而功利的历史平衡中前进,在后退中前行。华夏文化也同样经历了由功利而伦理再到政治境界并最终走向审美境界的过程,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功利的时代,最为审美文化的代表,诗歌是"诗意志"的,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正是这种功利文学观念的总结;两汉则是明显的政治境界和学术境办的时代,四百年光阴,除了民歌汉乐府之外,文人诗歌毫无成就可言,魏晋时代,儒家文化解构,才伴随着诗歌审美思潮的到来而形成审美时代,以后,唐宋诗词正是这种审美文化的产物。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此消彼长地前进的。象是人的走步,一步只侧重一步才能平衡,如果宏观地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到了今天,一共走了两大步,现在正在跨出第三步。第一次是东方文化代表(也含有西方古典文化)的传统文化战胜了人类原始的功利文明,从而由功利走向了审美;第二次是现代工业文化,其特征是由审美文化重新回到功利文明,实现了科技文明。现代文明战胜传统的审美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正如现代的白话文学取代了审美的古典文学一样;第三步则是由科技文明的功利文明再次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文化演进。目前人类正处于由第二个阶段转向第三个阶段的开端。越是科技文明高度实现的国度,越是发出了向审美文化转型的信息,越是实现了审美的,就越是可以成功地实现科技的功利文明。而要实现这一飞跃,人类必须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古代文明的唯一幸存者,是人类由远古传承至今的奇迹,而且更是由于它无比的丰富和无比的辉煌,它最为典型地表达了人类的审美自由,体现了人类精神自由和直觉思维的飘逸洒脱。它是能够指引人类走出现代功利迷雾的唯一神杖。
每一种饮食文化都有其自己的历史,饮食以其自身的存在证明着历史的沧海桑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饮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饮食文化论文篇1
是设计个人的未来吗?
不完美又怎样议论文: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追求完美的境界,殊不知,其实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 舒伯特有一首名为 《未完成》的交响曲。这部作品堪称舒伯特创作生涯中突起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一般来说是没有影响的。主要看答辩的老师什么性格,但是不要太过鲜艳这样显的很轻浮。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