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呀biubiubiu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民主运动.民主化是现代化主要内容,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戊戌运动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第一站.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其背景是保国保教保种,其目的是为挽救民族危机,为此维新派猛烈抨击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他们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定宪法,主张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这些都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主张. 第二,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变法运动中,颁发了一系列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奖励工商,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吹建立近代信用、货币制度,主张以工立国即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等,使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投资的合法权益得到某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戊戌变法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推进了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行程.它所提倡的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大力兴办各类学堂,广设新式报刊,建立学会等主张,推动了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变革.维新派倡新学西学,反对旧学中学,介绍西方社会学说和自然学说,宣传西方民权思想,批评封建思想,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第四,戊戌变法直接促成了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治理想和文化教养的近代知识分子群的诞生,从而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中坚阶层和领导群体.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新的社会群体,他们新的思想风气,新的变革的组织工具,与新的社会舆论一起,成为维新时代的重要遗产.这些新内容为以后的辛亥革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一些对清政府抱幻想的人转向支持孙中山.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有: 其一,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后党集团,控制中央大权,有丰富统治经验.中国守旧派势力非常强大,维新派实力太弱小,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改革与守旧力量悬殊太大.当改革危及到守旧势力的特权和利益时,立即受到他们的反对和抵制. 其二,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作为他们政治代表的维新派也脱离群众,害怕群众,敌视革命,人少势微.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 其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主观原因主要有: (1)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变革过程缺乏宏观统筹和周密安排,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无权的皇帝身上,把变法看得太简单,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商议. 思想上和组织上准备不充分.康有为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激起了多方面的反对和挑战,不仅守旧派反对,就是当时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的阻力. (2)维新派在依靠谁来推进变法方面犯了策略上的错误,错误地估价了西太后的政治立场,把西太后完全视为政治敌对势力,单纯地拥戴毫无实权的皇帝光绪,使其改革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无法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 拥戴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而树敌西太后,预示着改革要走向失败.在维新派中,王照曾对康有为提过这种建议,他认为维新变法不易进行,其症结在于西太后与光绪帝母子之间不和,光绪帝虽英明勇往,但其实力不足以对抗西太后,故主张拥戴西太后,调和西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矛盾,对西太后要极力加以推崇,以美名奉她,拥戴她来主持变法,使她心悦而不从中阻梗,这样顽固诸臣便失去其依恃,新政之行,可期下令如流水.当时光绪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张荫桓与西太后势不两立,康有为又偏信张荫桓之言,王照又不能说服他们,才有如此结果.王照所考虑的策略是对的,只可惜康有为不听,而是听信了张荫桓的建议,坚持扶此抑彼的策略,使西太后处于与维新派敌对的位置,加大了改革的阻力. (3)维新派缺乏从政经验,没有实权军权,计划失当,操之过急,推进得太猛太快,求治心切,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没有组织措施来保证. 从改革的内容和进程来看,戊戌变法在很短的三个月内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轰动性改革,所触及的面太广,违背了循序渐进、逐步进行的原则和规律,使尚未开化的民众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推入了一种新的难以适从的社会氛围当中,整个情绪和心态无法安稳,容易引起社会混乱和不安,效果不好,说明维新派对当时的中国国情缺乏了解.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周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是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一蹴而就的.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小国,其幅员不到我国的十分之一,当时人口只有四千余万,治理这样的国家应比中国更容易治理,但日本明治维新,变其旧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逐渐有兴起之机.中国的戊戌变法,康、梁企图用几个月的时间,全面改革中国,这样的改革举措太过于仓促、过于突然、过于激烈,没有让当时的官绅百姓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的策略上有失误,侵犯了大官僚、知识分子等人的利益,如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康有为进行变法,他的指导思想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77页).他不主张采取温和主义,而是主张轻快捷速,彻底打破旧的局面.这样的改革,如果条件允许,当然是好的,但光绪帝没有实权,社会环境也不允许.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说康有为进行改革,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皇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实际已指出了康有为的病根所在.戊戌8月5日,光绪帝三度召见袁世凯时,袁世凯曾向光绪提出建议:“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太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圣意.至新进诸臣,固不乏明达勇猛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臣受恩深重,不敢不冒死直陈”(袁世凯:八月十四日日记).这是一个相当明智的建议,只可惜未被光绪采纳. (4)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希望日、英、美等国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办法来维新,救出光绪. (5)不敢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借孔子托古改制,不敢批判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儒学,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 (6)维新派密谋围颐和园以兵劫太后,力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慈禧太后政权,拥戴光绪帝.这一极不周密的计划失败,成为直接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中国人民留下沉痛的历史教训.对于如何改革中国,后人从中感受至深,这就涉及到改革的方式、手段、力量和路线等问题.维新派缺乏政治历练造成其失误,头脑过于发热,过激太猛等均为改革中之大忌.当时的历史表明,改良道路的选择在中国仍需要相当长的历程,这使不少人对于改良有的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此后维新派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不再走改革道路,抛弃幻想,走上革命道路;另一部分坚持改良,成为保皇派,成为革命的绊脚石.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留给后世改革者们的绝对不仅仅是一场失败的变法运动.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注意社会的承受能力,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改革过程才不会再有四面楚歌,一路凯旋. 参考文献: 李英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兼论戊戌政变原因》,《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2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敦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5月版. 徐泰来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记》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冰比冰水冰1025
120年前的9月21日,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结束”。
所谓结束,是这一历史事件结束,而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对其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为国家发展改革、推动社会的探索和努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
本期推荐戊戌变法史研究最经典的7本著作。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豆瓣评分8.1)
《戊戌政变记》乃梁启超就亲身参预的戊戌变法及继之政变的一个总的说明,意在为变法张目,为改良辩诬。
全书纲举目张,条理俱备,文质并举,慷慨激昂。梁氏的这一文本百年来已成为关于戊戌变法及政变的权威叙事,虽有论者详细抽绎梁氏行文的背景、动机及叙事后果,仍不碍百年后今之读者重温旧事,鼓荡激情焉。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豆瓣评分8.8)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本书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
大量档案材料的披露,包括收藏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东京的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台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故宫博物馆文献处。
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皇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
旧说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豆瓣评分8.9)
本书是茅海建关于戊戌变法最新的权威研究。
作者由此关注其中的细节:“公车上书”的背后推手,戊戌前后的“保举”及光绪帝的态度,康有为与孙家鼐的学术与政治之争,下层官员及士绅在戊戌期间的军事与外交对策,张元济的记忆与记录,康有为移民巴西的计划及其戊戌前入京原因,康有为及其党人戊戌真奏议之补篇,康有为《我史》手稿本之考察……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研究戊戌变法,康有为的自传《我史》是一本必读的书。康有为的《我史》生前并没有发表,上世纪50年代更名《康南海自编年谱》出版,作为第一手材料的引用率极高;但自上世纪70年代被指出多处说谎。结果造成了当今学术界自困的境地:知情者不敢用,不知情者还在随便乱用。
本书即为作者对《我史》所作的深度整理与研究;最终目的,是厘定史实与谎言,让读者对这部最重要也最常用的文献,可以放心使用。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豆瓣评分8.4)
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政变后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著述,也成为后来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
毫无疑问,康、梁是当事人,他们的著述自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但他们著述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历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斗争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着诸多作伪。
康、梁作为政治活动家,此类行动自有其合理性,但给今日历史学家留下了疑难,若信之,必有误,若不信,又从何处去找戊戌变法的可靠史料?本书作者茅海建从新近披露的张之洞档案中试图还原戊戌变法的另面。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豆瓣评分9.2)
梁启超曾说,戊戌变法是新中国史的一章。本书所论康、梁、谭、唐的政治活动,正与新中国史的大事有关。
在清末那个时代,康从事政治活动,是不可避免地要玩弄权术的。康将他的托古改制哲学运用于现实政治,遂改窜日本历史以配合他的变法主张。
康、梁曲意隐讳的真历史,与其有意捏造的假历史,对当时及后世均已发生影响。本书计收论文十二篇,意在揭发被忽略的真历史。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豆瓣评分8.0)
戊戌变法中——
光绪与慈禧谁先失去耐心?
康有为与光绪如何以密折往来?
袁世凯怎样走上出卖光绪的道路?
张之洞与康有为,洋务派与改良派如何争夺舆论阵地?
本书涵盖了戊戌变法的真实历史资料,给出了可信的回答。
《戊戌变法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百年前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主要维新人物及相关者进行分析、研究。
小小亦儿
(1)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4分)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3)(2)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4分)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4分) 略
好的研究思路一是要扣题,二是要开阔,三是要清晰。 所谓扣题,就是要紧紧地把握住课题题目,不偏离这个题目研究的方向,也不要超出这个范围。要准确地朝着研究目标达成的
论文撰写方法有哪些 论文撰写方法有哪些,在写论文的时候,写论文是需要一些方法的,每个人都要掌握一些写论文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快的写好论文。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
1、爱国意义(从背景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2、进步意义(从内容看)戊
1.当代法学杂志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 《当代法学》(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吉林大学主管、主办,吉林大学法学院承办。《当代法学》是法律学术理论
1 从维新力量与守旧力量的对比上看:日本明治维新时,以幕府为中心的守旧势力已经十分脆弱,幕府统治摇摇欲坠。而维新势力以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