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1

我的宝贝-童童
首页 > 期刊论文 > 弥尔顿失乐园主题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华尔街学徒工

已采纳

路易斯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巴克拉德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费尼罗撒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束,2000:120-1)。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使用。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创造优美的意境、传递深刻的内涵,让读者放飞思想的缰绳,任意驰骋,与诗人产生共鸣。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失乐园》,这首史诗成功地奠定了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被誉为是继乔叟和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文学中第三位最重要的诗人。《失乐园》取材自《圣经?创世纪》,由无韵诗体写成,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诗歌中多样的,复杂交织的文体特征和丰富的隐喻表达正是其崇高风格的体现。因此,出现了大量有关《失乐园》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传统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从认知视角解读却很少。有鉴于此,本文从认知视角探索约翰.弥尔顿的隐喻结构的叙事策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失乐园》文本的内涵及其革命主题,并用概念隐喻理论去分析GOD IS LIGHT(上帝是光明),HAPPINESS IS LIGHT(快乐是光明);EVIL IS DARKNESS(邪恶是黑暗),SADNESS IS DARKNESS(悲伤是黑暗)这些隐喻表达。通过研究发现:第一,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失乐园》隐喻性文本极具解释力。因为,人们的认知和心理机制大致相同,对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判断和评估须整合其作者对世界的独特体验。第二,通过分析弥尔顿诗作中的光明和黑暗隐喻,约翰.弥尔顿的隐喻并非仅仅是语言层次的体现,而与认知隐喻思维相关。《失乐园》中的隐喻源自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概念隐喻,同样它们也是基于作者个人对世界的体验。第三,本研究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是有效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诗歌阐释和意义构建中。实际上,《失乐园》分析中加入认知视角不会排斥传统的研究方法。相反,这些方法都是彼此互补的,多元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史诗分析的整体质量,深度和广度。 《失乐园》(Lost Paradise)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别善恶的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人类因为发挥智慧而创造了文明;因为滥用了智慧而受到诅咒。沃土长上荆棘,绿色原野成为荒漠,晴朗的天空变得乌烟瘴气,清澈的河流秽物漂流。人性如果受到邪恶败坏,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毁灭,人就可能失掉永生(生生不息繁衍)的权利,他将出于尘土而复归于尘土。这是一个古而常新的警钟。上帝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上帝因为亚当和夏娃是自己的造物,惩罚了他们,同时也很怜惜。他用兽皮作了衣服给他们穿,接着打发他们出伊甸园,赐土地给他们耕种。 上帝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后,便在园子的东边安设基路呐(传说中带翅膀的动物)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来把守通往生命之树的道路。 从此,上帝失落了人;人也失落了上帝。

200 评论

fishmoon00

一、撒旦的反叛英雄形象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首先是位英雄,代表着弥尔顿的革命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其英雄气魄在于他具有敢于向最高权威抗争的精神:为争取平等和自由,推翻上帝的独裁统治,他领导反叛天使与上帝进行斗争。在诗中是撒旦敢于首先怀疑毫无道理却非让人盲目服从不可的绝对命令,率部反抗,大闹天宫。第一个回合失败了,他不服气,不认输,不气馁,似有远见预谋地创造出排炮来,险些儿搞得天兵天将对阵中措手不及,万分狼狈,连上帝在天国也预言有可能丢掉山头。被打落地狱后,撒旦心里明白,不能力敌,但装腔作势,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失去领导地位,只求破坏上帝的计划,求间接报复。但是他崇尚自由,他让反对者押比叠争辩而去,地狱议会上他也征求大家的意见。历经千辛万苦在新创造的居伊甸乐园中找到人类先祖双亲的是他,利用时机促成全诗主题的展现的也是他。撒旦认为:上帝和天使在智慧上是平等的,只是力量上略胜一筹而已。上帝创造万物并不是出于善良和慈爱,而是为了其自私的目的,是向他所创造的万物索取对他永久的诚意和屈服。撒旦还认为:上帝是天上的暴君,“不应该对大众握有无穷的权柄!”上帝所颁布的禁令是让宇宙的生灵对他绝对的服从,他痛恨那种永远也还不清的奴隶状态。 撒旦是超人,具有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当撒旦向他受惊的同伴强有力的呼喊道:“觉醒吧,奋起吧,不然就永远沉沦”时,他显现出豪迈的领袖风采。 我们说撒旦是英雄,不仅仅在于他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由,还在于他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在诗的开头,撒旦躺在地狱的火湖中,忍受这烈火的煎熬和沉沦的磨难,但他毫不灰心,不屈不饶的意志不可摧。在著名的一段诗中,撒旦这样表达了他的心声: “打败了又有什么? 并不是一切都玩了!不屈的意志, 复仇的决心,永恒的仇恨, 绝不低头认输的骨气, 都没有被压倒,此外还有什么? 他发火也好,用武也罢,都难以从我身上夺得 胜利的光荣” 从上述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撒旦的那种乐观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撒旦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胜利者。 二、撒旦的堕落者形象 对撒旦的堕落过程,英国作家和评论家刘易斯对此评论的很妙: 从英雄到将领,从将领到政客,从政客到密探,从密探到一个无赖,从卧室或浴室的窗口向室内窥视,又到蟾蜍,最后到蛇———这就是撒旦的发展过程。 撒旦虽然是一位天使,但却被赋予人一般的复杂感情和欲望,使他具有强烈的人性色彩。他能够忍受失败,但看到同伴像被天火烧毁的橡树一般时,他竟泪如泉涌。他虽豪迈,但也有内心悔恨和绝望之时。他恨太阳,因为阳光让他想起了昔日的辉煌。在绝望之时,他也曾喊道:“......最后屈服吧!难道没有留下余地来忏悔,来宽恕。”这一切都反映撒旦具有人性情感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他也利欲熏心,妄图取代上帝,建立自己作威作福的权势。他还骄傲的认为自己是“衡量万量的标准”,是宇宙的中心,从而认为对于他“一切都可容许”。在地狱,他为自己建立了金碧辉煌的万魔殿。当他看到人类始祖仪容俊秀、生活幸福时便心生妒忌,处心积虑的引诱他们犯罪,以此来报复上帝,毁掉他所创造的福境—人类始祖居住的伊甸园,使人类受到上帝的惩罚,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撒旦在极端个人主义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堕落,以致到了暴虐和放荡的地步。尤其是当他引诱人类始祖的计谋得逞时,便向新世界传播“罪恶”和“死亡”,违抗“自然法规”,致人于死地。他更是妄图做新世界的主宰和人类的统治者。邪恶的情欲致使他良知沦丧,为非作歹。显然,撒旦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具有双重人格的矛盾人物。 三、撒旦是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并重的艺术载体弥尔顿笔下的撒旦虽然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反叛人物,但他也是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反叛失败以及所遭受的迫害都充分体现这一点。他虽然没有着力表现撒旦的悲剧命运,但他悲惨的结局仍令人十分同情,然而在这中同情之中,人们也会憎恶他由于丧失理性与约束所表现出的狂妄、暴虐和放荡,而且从他的可悲下场中可以认识到缺乏理性的约束、放纵自私欲望所带来的危害。对于诗人着力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在于撒旦的堕落和人的堕落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同样是因为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使他们有超越神所赋予的自由范围的选择权;同样是在自由意志下的“自我意识”的作祟,使撒旦和夏娃不能经受住超越自身限制的骄傲的诱惑而违抗神意;同样是自我私欲高过对神的敬畏顺从,撒旦和亚当顺从私欲背弃真神,落入罪恶;同样是在罪恶的诱惑下,撒旦和人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经受罪恶带来的更大的痛苦和煎熬,不同之处只是撒旦的诱惑出于自己,而人的诱惑出于撒旦,这也就是人又获得拯救的机会的原因。 诗人借着撒旦堕落的全过程和对撒旦内心和行为的刻画,昭示了什么是真实的“恶”,恶之所以为恶,不在于它追求丑恶,而在于它用变相畸形或残忍邪恶的手段去追求美善,甚至因得不到而破坏美善。撒旦也昭示了罪的后果:撒旦的堕落不仅使他的内心忍受着痛苦的折磨,并且他的罪无可拯救。 其次,也正是因为人与撒旦的这种相似性,使得作者有能力把撒旦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撒旦的心理在洞察世事的诗人的意识中,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相比之下,上帝的形象就有一定的距离感,从而所塑造出的上帝的形象,正如一些评论者所指出的一样,不及撒旦的形象那般活灵活现,更似一种意识的符号 。原来在诗人心中,伊甸这地上乐园、人间天堂代表弥尔顿的理想世界或人类社会。当革命失败、理想破灭时弥尔顿认为英国人失去了建立理想社会的机会。他痛心 疾首,终于被迫坐下来痛定思痛,总结一生。联系到《失乐园》的成书背景以及诗人的创造意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撒旦这一形象这是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史诗《失乐园》的创造过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同步,主要写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严重危机既失败后的王朝复辟时期。诗人借助撒旦之口把自己心中的抑郁苦闷,对王朝复辟的无比痛恨以及虽身陷困境但决不屈服仍忠于民主、自由的决心倾吐了出来。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崇尚理性,视理性为生命。他认为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的“自由意志”才能帮助人们引向幸福和正义的境地:而缺乏理性约束的自由意志只能是人步入歧途。诗人把对革命失败的思考,天才的凝结在撒旦这一形象中。在一定意义上,撒旦这一悲剧性形象正是资产阶级由于丧失理性的约束而走向失败的艺术写照。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撒旦这一形象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他既是一位英雄,又是一位狂妄自大,放荡不羁,惨遭不幸的人物。对于撒旦人格的理解不能简单的以好坏论之,因为他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而且正是这种人格的双重性,使得撒旦的这一形象显得尤为复杂。 另外,撒旦还是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并重的艺术载体。他通过撒旦这一形象的塑造,似乎在向人们暗示,人要为自由和理想而奋斗,但又不能一味的追求绝对的自由,人得行为必须要受到真理的约束。简而言之,追求自由和坚持理性原创在人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当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170 评论

吞拿鱼比萨

撒旦一直以魔鬼的形象记录在前人的作品中,而在《失乐园》中,弥尔顿却一改前人的做法,赋予了撒旦前所未有的辉煌地位,使一直拥有负面形象的撒旦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131 评论

szcarol617

《失乐园》中的撒旦具有一种贵族气质,他代表了一种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足以震撼君权神授的制度,革命不一定能够成功,但鼓舞人心。其次,从撒旦人物形象读者还可以看到一种古典的悲剧精神,他成为神的目的工具来唤醒人类走向与神复合的新的信仰之路而不自知。

撒旦的最大缺点是他的骄傲自大。他是罪行的始作俑者,他是第一个对上帝圣父的赐福忘恩负义的,他把自己看成无辜的牺牲者,因为他在一项重要职位晋升中被忽略了。但在全体天使都平等、都被爱、都幸福的天庭中,他如此自私地思考的本领是惊人的。

他对于自己能推翻上帝的自信显示了极度的虚荣和自大。撒旦投身于罪恶,他说的每段话都是人的,他讲的每个故事都是谎言。撒旦不悔改的邪恶本性是不动摇的。甚至当战败了从天庭被抛下,他也不考虑改变。

通过让别西卜展现他自己的行动计划,他尽最大努力去哄地狱中的同伙魔鬼们。他向同伙魔鬼们坚称,他们的快乐将在于作恶而不在于行善。特别是像他对别西卜解释的那样,他希望使上帝的意愿走入邪路并找到一种使善产生出恶的方法。

总的来说,撒旦的形象是复杂矛盾的,他不是单一的英雄或恶魔,读者应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撒旦这个人物形象,把他当作一个整体。

扩展资料

围绕《失乐园》塑造的撒旦形象的解读,形成了一脉人多势众的错误解释学谱系。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1631-1700)第一个认为撒旦是诗剧的主要人物,并且是真正的英雄。威廉·布莱克则在1790年代提出了“弥尔顿成为魔鬼的同党而不自知”的著名论断。

到19世纪,主流的倾向基本把弥尔顿的史诗看做最坚定鼓吹反抗暴政的典范。雪莱(1792-1822)高度赞扬撒旦,认为其道德形象要远远高于上帝,甚至把撒旦比作对抗宙斯专制的普罗米修斯。哈兹里特(1778-1830)也赞赏撒旦的反抗意志和性格魅力。

属于这个脉络的名流还包括:华兹华斯(1770-1850)、拜伦(1788-1824)、济慈(1795-1821),别林斯基(1811-1848)、恩格斯(1820-1895)等等。伍德豪斯这样的保守主义基督徒也误认为他是史诗英雄,打破偶像,抵制强权。

尤其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解读思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直接把撒旦形象和清教徒革命者相对应,歌颂他对于权威的反抗。

这种政治化的误读,流毒深远,直至今日,国内学院派还有不少人以讹传讹,视撒旦为弥尔顿的自画像,想当然以为弥尔顿为弑君辩护的主张,就体现在撒旦反抗上帝的举动之中,而撒旦失败后的愁烦,亦流露出“英国人民和诗人的苦闷和抑郁情绪”。

然而,事实上,如果说《失乐园》中有弥尔顿自我形象的投射,那也不可能是撒旦,而是不与撒旦同流合污的亚比得以及黑暗时代的光明之子诺亚(见我写的《弥尔顿的力量》一文)。比如亚比得,当他义正辞严斥责完群魔,昂首挺胸回到上帝这里。

上帝这样夸赞:“你为了捍卫真理的事业,孤身勇斗大逆不道的群贼,语言的力量比他们武器的力量更加强大;为了证明真理,你蒙受了无尽无休的羞辱和满满,这远比暴力更难以忍耐。”(220页)

只要稍微了解弥尔顿一生饱受政治敌手的污蔑攻击,我们就能深切体会他在这里的自我写照。既然弥尔顿以亚比得“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为榜样,他显然是耻于与撒旦为伍的。

好在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立足文本、正本清源,矫正对撒旦认识的偏差。“最伟大的牛津人”C.S.路易斯(1898-1963)确认撒旦这个堕落的大天使是无可辩驳的反面形象;布莱辛顿发现撒旦虽有雄辩口才,却缺乏真正的战斗力;斯特德曼则认为撒旦自身的野蛮残暴完全不符合史诗英雄的道德标准。

在中国,齐宏伟、沈弘等学者也批判了对撒旦的各种主观臆断式的美化。这些论者都不同程度注意到,赞颂撒旦既缺乏充分的文本依据(比如撒旦在第四卷的可怕独白和狰狞面目是弥尔顿最早写成的),也与弥尔顿作为虔诚基督徒的信仰严重龃龉。

不管如何解读撒旦,都不要忘记,《失乐园》首先是一部文学性的史诗著作。弥尔顿的创作当然带有自己特殊经历的印记,但那些政治的、社会的、时代的、作者性格的因素,终究是背景性的存在,简单从政治寓言或神学主张的角度。

把撒旦贴上史诗英雄或罪恶化身、清教革命家或专制暴政者的标签,都是教条主义的、不适当的,而文学和诗歌的根本属性,即在于展现人性和生活本身有血有肉的丰富性。具体到撒旦,正是因为弥尔顿把握住了其性情的复杂性,才使他成为《失乐园》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角色。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正确秉持分析的主旨和重点,不能因为这种复杂性而模糊了正义良善的标准,从而不至于落入如同撒旦一般的以恶为善、以丑为美、以卑贱当崇高、以残暴当英勇的混乱逻辑当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失乐园

123 评论

相关问答

  • 森林主题公园失败的案例论文

    我认为中英文都要改: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研究——银川市金凤区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A Research on Eco-environmental Pro

    kiki朱朱小猴子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主题乐园营销论文

    《大众时尚消费心理》 摘要:时尚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一直是驱动消费的重大商业元素,能够创造出大市场的商业价值。时尚消费是大众消费中最具生命力、最有情感因素参与

    晴天夹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主题乐园效益分析论文

    摘 要 我国主题公园是新兴的旅游项目。它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而出现和发展壮大,但主题公园建设规模的快速膨胀暴露出大量问题,导致普遍经济效益低下。而从世界成功的主题公

    happppyle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唐顿庄园论文题目

    原创,有的。

    水儿依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方特主题乐园论文

    暑假里,顶着炎炎烈日,我和姐姐一起去方特方特东方神话主题乐园(简称方特)玩。为了去方特能多玩一会儿,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然后从姐姐家出发,两个小时才到达方

    十米之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