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贺曼熊
新冠病毒(COVID-19)是一种病毒,它可以感染人类的呼吸道组织,并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病毒通常是通过感染细胞来复制自己的,并且可能会对细胞的基因组造成某些改变。但是,新冠病毒不会改变人的基因,也不会使人的心肺功能更容易受到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会对人的呼吸道造成严重损伤,导致呼吸功能受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会使人的心肺功能更容易受到感染。
PK从来没赢过
什么样的人不容易“阳”1.素食主义者,可能不容易阳。 哈佛大学与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团队针对接近600,000人(饮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饮食质量评估使用健康的植物基础饮食评分,强调健康的植物食品,如水果和蔬菜)的大数据分析:以健康植物性饮食为主的人,发生新冠病毒感染中度至重度病情的可能性降低了41%。 柏林大学Charité及其同事研究了饮食是否可能导致各国之间观察到的COVID-19死亡率的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在一些死亡率较低的国家中,传统发酵食品的消费量很高。每天每增加1克发酵蔬菜的全国平均消费量,则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风险降低了35.4%。 坚持素食的人,不仅感染新冠的风险低,罹患重症的风险也很低。 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黏膜,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与该疾病有关,很多人在感染新冠后会出现呕吐、腹痛和腹泻的情况,早在新冠病毒流行时期,研究人员就已经从感染者的粪便中分离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我们都知道检查新冠病毒有鼻拭子、咽拭子,还有肛拭子,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指出,新冠病毒会与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发生交互作用,可能会加重新冠肺炎患病的严重程度。 我们的肠道菌群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微生态菌群,它与我们的免疫息息相关,坚持素食,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对于维系肠道微生态健康至关重要,毫不夸张地说,肠道微生态越稳定,免疫力越强,对新冠的抵御能力也就越强。2.戴眼镜的人,可能不容易阳。 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魏益平等人在JAMA 子刊 《JAMA Ophthalmology》 上的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每天戴眼镜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更小,说明眼睛可能是新冠重要感染途径。此外,佩戴眼镜也可以防止或阻止佩戴者用手触摸眼睛,从而避免将病毒从手传播到眼睛。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针对19166人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分析了戴眼镜与新冠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约22.99%的从不戴普通眼镜的人感染新冠,但经常戴眼镜的人只有15.63%。3.坚持运动的人,可能不容易阳。 2022年12月14日,《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简称AJPM)刊登了一篇研究论文,结论是体育运动与新冠肺炎的不良结果存在保护性关联,运动越多,新冠重症、住院和死亡的风险越低。该研究以南加州凯撒医疗中心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感染新冠的近20万名成年人为样本,根据每周运动时长,将参与研究的人分为:不运动、0~60分钟、60~150分钟、平均大于150分钟、每周均大于150分钟。与运动量最高的参与者相比,不运动的参与者住院风险高191%,死亡风险高391%,每周运动0-60分钟的参与者住院风险高143%,死亡风险高192%,每周60-150分钟的参与者住院风险高125%,死亡风险高155%。 运动之所以能够预防新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运动有利于排痰,可以有效预防肺部发生坠积性肺炎,从而让我们的肺部一直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呼吸状态。4.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可能不容易阳。
糖纸0035
可以这么说,新冠时代的“次生灾难”,每个家长都该知道!孩子是环境的产物,身处特殊时代下,我们都不禁担心:新冠一代的孩子们从生理和心理上是否会受到影响呢?毕竟,成年人如你我常会感到异常焦虑,那么对周边环境异常敏感的孩子们,不管是婴幼儿还是青少年,是否会面临更严重的“次生灾害”?疫情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关在家里,不运动,不社交,我都傻了,何况孩子呢?”跟家长们聊起这项调查,大家都对原因心知肚明。法国一项纵向研究显示,隔离会导致居民心理压力增高,且知觉障碍、亚临床精神病症状和对伪科学的信任有所增加。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在接受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时候,也提及自己做过的一个调查——疫情的不确定、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和经济的冲击,大家的心情的确不愉快。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镜像思维,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下,家长情绪的波动,直接折射出孩子的变化。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博士分别在2020年与2022年对1600余个青少年家庭做了调查,发现长久居家令亲子关系越发不和谐。而除了家庭环境外,孩子们受到的冲击也来自社会环境。《自然Nature》期刊发布了一篇来自布朗大学的论文,显示新冠一代的儿童大脑已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且疫情持续时间越长,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越多。布朗大学Advanced Baby Imaging Lab的研究发现:相较于疫情前出生的婴幼儿,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在IQ测试一系列发育测试中低了近两个标准差,而且男孩受到的影响大于女孩,大运动技能受影响最严重。而孩子的发育与父母是否感染过新冠无关,看起来更像和疫情的大环境有关。疫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环境从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之久,第一批伴随着疫情爆发出生的宝宝,如今也都快四岁了。疫情3年,没出去旅游过。反反复复的疫情,就连去游乐场也是少得可怜。孩子没有同伴玩,感觉话都不多。新冠这一代的孩子,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大流行时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说是挑战。疫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国教育部估计,超过2.2亿儿童和青少年因疫情被限制在家中。不能去学校上课、户外活动减少、社交活动被限制,这些日常生活模式的突然转变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显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睡眠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自杀性自伤/自杀(NSSI)、网络行为问题等方面。1、焦虑/抑郁焦虑和抑郁往往伴随着压力,是最突出的精神问题。国内外几项研究都证实,新冠流行期间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和压力都处于较高水平,对于被隔离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我国一项针对贵阳的隔离儿童和青少年(6 ~15 岁)的研究显示,1036 名孩子中,112名(11.78%)、196名(18.92%)和68名(6.56%)分别表现出抑郁、焦虑和两者都有。其中孩子性别、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年龄、性别、工作日是否有人陪伴等因素与抑郁/焦虑显著相关。2、 睡眠问题你家孩子居家隔离期间出现睡眠问题了吗?学校停课、居家隔离导致的户外活动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过长、不被约束遵守睡眠时间表,被认为是可能导致睡眠问题的几个因素。一些孩子居家后正常的作息规律会被打乱,充沛的精力无处释放,可能会出现失眠、主动熬夜、起床难等现象。我国的两项研究显示,新冠流行期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2% 和56%,均高于疫情前的数据。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大家应该并不陌生,生活中的一些小的挫折事件,比如孩子居家时遇到的社交问题、上网课时遇到的学习困难,还有一些大的创伤性事件,比如家庭成员被感染、自己被单独隔离、目睹了一些对自身或他人有威胁的伤害事件等,都有可能引发应激反应,而儿童和青少年正是应激事件的脆弱人群。创伤后应激障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导致认知和情绪产生消极变化,同时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国外的一项综述表明,因为新冠导致的隔离生活可能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疫情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美国布朗大学有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与疫情前出生的孩子相比,无论在言语、运动和整体认知等方面能力都有显著下降。美国布朗大学研究报告指出:在冠状病毒出现前出生的3个月至3岁婴幼儿IQ是98.5~107.3。而在冠状病毒期间出生的孩子IQ竟比之低了27~37,急速下跌约3成,伴随着语言、动作及整体认知能力皆明显下降。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布朗大学儿科(研究)副教授肖恩·迪奥尼(Sean Deoni)说,分数下降背后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在家里缺乏刺激和互动。不仅如此,今年一月,发表在著名期刊JAMA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了2020年出生的225名儿童。结果显示,和疫情前的数据相比,“新冠宝宝”会爬、会对镜子微笑的人数更少。同时,他们的社交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下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1、语言发展和沟通能力年初时,国外一医院数据显示,疫情期有语言障碍需要到医院治疗的儿童人数增加了近三成。0~5岁是儿童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期,疫情带来的封锁、禁行、居家等情况,导致幼儿不能在外玩耍,或专注电子产品失去与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引起语言能力发展问题。2、感觉和社交发展能力语言不是光是听与说,肢体语言和判读表情也同样重要。丰富的面部表情是沟通中的重要一环,但当口罩遮住半个脸庞下,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影响判断他人情绪、想法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婴幼儿,就更加看不懂“脸色”了,神经系统感知方面发展得不好。表达感觉和情绪方面也少了面部表情,更加错过了学习表达自己的黄金期,社交发展也受到影响。3、身心健康由于户外活动机会减少,孩子无法像新冠疫情之前一样进行大量的运动,导致他们的大运动能力也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孩子缺少了运动、锻炼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家中久坐和长时间维持某种姿势,从而引起肥胖、动作和感觉发展受阻、抵抗力变差等问题。同时,孩子情绪无处宣泄,情绪狂燥或沉闷,心理问题也会增多。为了让孩子们回归正轨,家长们应该这样做:1、共情关注所谓共情关注就是,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并在恰当时机,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以回应。比如,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孩子手里拿的是什么样的积木,可以在恰当时机,给以回应,“宝宝手里拿的是一块三角形的积木,它是黄色的。”2、充分沟通所谓充分沟通就是,与孩子充分地交流,和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比如,我们收拾家务的时候,可以一边收拾一边说:“我来把沙发上的书本放回书柜,这样家里看起来会更加整洁。”“现在我来把茶几上的杯子洗干净,这样下次喝水会更加干净卫生。”在收拾的时候,如果我们跟大人这样“唠叨”,他多半会疯掉。但对于小孩来说,这种在当下语境中的交流沟通,会让孩子理解起来更加形象具体,会很容易就把事物连接起来,理解书是要放在书柜里的,用过的杯子清洗干净会更卫生。3、轮流谈话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十分重要,它的关键在于多跟孩子展开开放式的问答,而不是简单的今天是晴天还是阴天?这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比如:水龙头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勤洗手呀?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我们可以多引导谈论一些生活类,甚至是社会类的话题。开放式的问题,就会很容易让孩子开始思考和组织语言进行表达。4、保持运动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生活条件,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每天开展1小时左右的运动锻炼,如跳健身操、转呼啦圈、踢毽子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还能够促进大脑活动。5、做点家务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好机会,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居家办公、照顾孩子、顾及家务、经济压力,突然的超负荷运转可能使得家长们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如果家长经常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和消极的情绪,孩子的心态也有可能被影响。家长发觉情绪有失控的苗头,可以先一个人静静、平复一下,尽量少的向孩子传达负面情绪,不要吼叫、打骂孩子。当然,人无完人,如果偶尔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负面情绪,也不要过于自责,在平复心情之后和孩子解释清楚,相信孩子一定会理解的。
悠然逸轩
新冠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不少患者出现了康复后又再次“复阳”的现象,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冠病毒是一种正链RNA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复制其基因组RNA和转录其亚基因组RNA。因此有研究人员认为,新冠病毒的RNA基因组可能通过逆转录为DNA,并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整合后的转录造成了核酸检测“复阳”。2020年12月13日,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Rudolf Jaenisch教授等在预印本 bioRxiv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ARS-CoV-2 RNA reverse-transcrib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human genome 的研究论文,认为新冠病毒RNA通过逆转录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虽然他们强调这种整合并不意味着新冠康复者仍具传染性,但该论文还是引发巨大争议和轰动。批评者们认为他们是在危言耸听,会引发公众不必要的担心,因为如果按论文中的想法,基于mRNA的疫苗,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整合并改变人类基因组。还有批评者认为这篇论文中的发现只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的产物,在真实世界并不会发生。但就在今天,这篇争议性论文经过补充和完善后,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正式发表,Rudolf Jaenisch教授表示,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可以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参考资料:
睡不死也睡
17年前的SARS病毒,出现于冬季,消失于夏季,再也没有回来。很多人据此推测甚至期盼: 新冠病毒会不会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自然消失?还是别瞎猜了,听听专家们怎么说吧。前几天,在线预印平台SSRN发布了一篇论文,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的气温和纬度特征,预测了新冠肺炎潜在的季节性。论文作者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跨学科中心等研究机构。 目前该论文还未经过正式同行评议。我们先看看这篇国外论文有哪些研究发现,再邀请国内的权威病毒学专家为大家解答。格局:沿东西方向分布,北纬30至50度“相当多的传染病在发病率上表现出季节性特征,包括人类冠状病毒。” 这篇论文提到,229E、HKU1、NL63和OC43,这些人类冠状病毒通常引起常见的感冒症状。其在12月到4月之间表现出强烈的冬季季节性,在温带地区的夏季却难以检测到。目前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与气温和纬度有哪些关联?论文作者总结了一些规律。“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和重要的旅行联系,疫情中心的流行病学模型曾预测,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曼谷地区,将继武汉和中国之后成为疫情重灾区。”研究人员写道。然而,疫情发展与此前预测并不一致。相反,这篇论文指出, 新冠肺炎的社区传播呈现出沿东西方向分布的格局。论文指出,新的疫情中心地区大致都在北纬30至50度范围内。韩国、日本、伊朗和意大利北部陆续出现明显疫情。此后,美国西北部和法国也出现显著社区传播。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全球气温地图,单位为摄氏度。黑色圆圈代表出现显著社区传播的地区。图源:美国缅因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的气候再分析器气候:平均气温5-11度,相对湿度47-79%“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间,新冠肺炎未能显著传播到中国南部的国家。与上述更多温带地区相比,东南亚的病例数和报告的死亡人数要少得多。”研究人员指出。那些出现显著疫情的地区,在气候特征上又有哪些规律?研究人员发现,在2020年1月的中国武汉,以及2月份受疫情影响的其他地区,具有相似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在5到11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在47%到79%之间。“这些地点还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疫情暴发时间与年度温度周期的最低点重合,因此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温度相对稳定。”研究人员指出,此外,没有一个疫区城市的最低气温低于0摄氏度。他们还提出, 疫区城市的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与已知有利于冠状病毒存活的实验室条件相似——温度为4摄氏度,相对湿度20%-80%。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的全球2米气温图,单位为摄氏度。白色圆圈代表出现显著社区传播的地区。红色等值线划出了气温在5到11摄氏度的地区。图片基于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信息2020制作。未来:北半球升温,疫区更北部风险增加研究人员认为,在这种温度条件下,较长时间段内出现新的疫情暴发, 可能表明:长期处于此温度范围内,疫情暴发的风险在增加。而疫区城市的温度没有降到0摄氏度以下,说明存在潜在的最低温度范围。这样就避免了可能影响病毒生存能力的冻融循环或其他因素。“ 所有这些都表明,温度与2019新冠病毒的环境生存与传播之间,存在潜在的直接关系。”研究人员称。根据以上发现,论文作者对未来几周新冠病毒的传播进行了预测。他们基于去年3月和4月的气温数据预测,疫情社区传播的风险将影响当前疫区以北的地区。这些地区从东到西可能包括中国东北地区、中亚、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等等。“未来两个月,北半球许多地区的气温将大幅上升。然而,随着北部地区快速升温,这些地区的温度曲线会快速与当前处于危险中的地区重叠。”论文指出。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出现新冠肺炎社区传播的城市,以及存在潜在风险城市的平均气温和湿度。数据来自worldweatheronline.com。结局:可能在夏天消失,也可能卷土重来论文作者根据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的季节性特征预测,今后几个月内,新冠肺炎病例可能会在北纬30度以上疫区显著减少。他们提出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新冠肺炎在热带地区像流感一样以低水平流行,并在秋末和冬季在温带地区再次卷土重来;另一种可能性是,到了夏季,新冠肺炎无法在热带和南半球维持生存并消失。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并没有考虑气候异常、人为干预、病毒变异等因素。“这意味着,尽管目前疫情与纬度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很强,但直接原因尚未得到证实,而且近期的预测是推测性的,必须极其谨慎地加以考虑。”论文作者强调。2019年3月至4月的全球2米气温图,单位为摄氏度。绿色地带为短期内可能出现大规模社区传播的区域。图源:美国缅因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的气候再分析器
新冠肺炎疫苗采用多途径技术,何时可以使用?新冠疫苗是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各种技术都处于不利地位,许多人希望它能尽快成功,但也希望它能够逐步使用。市场
5月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据报道,《柳叶刀》
答:不会感染新冠的一般是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人、身体体质较好的人、生活习惯较好的人,防备意识较好的人不易感染新冠状病毒肺炎。
现实不会因为一个博士写了一篇报道而改变,美国现如今确诊560万人,每54个美国人中就会一个感染者,死亡人数也是世界最多。
新冠在热带地区严重。资料显示,在气温较高的哥伦比亚等国,新冠病毒可能如流感一样,呈现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