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4

白色犬犬
首页 > 期刊论文 > 红楼梦批判主题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嘎嘎哈哈笑笑

已采纳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266 评论

超能力小怪兽

1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由于《红楼梦》内容的浩大,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主题,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亦如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 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2下面是周汝昌的:《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底,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显得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诗曰:中华文化竟如何?四库难知万卷书。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中华文化此中含,含笑悲欢味自耽。若能获麟同绝笔,春秋舌拙色应惭。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另:甲戌本凡例诗:终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鲁迅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戚序本序: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张爱玲: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3【作者】鲁春艳 宋秀民由于种种原因,《红楼梦》为世界所知较晚,如同明珠尘封已久。但明珠不是泥土,“天生丽质难自弃”,《红楼梦》还是走向了世界。它一经被发现,便使世界大为震惊,原来中国也竟有如此瑰宝,博大精深,旖旎风流,价值无可估量。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红楼梦》的故乡—中国,对它的一些基本的重大问题,认识却不很切实。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发出呼吁,希望《红》研者反思,如实“解”“味”,化遗憾为自豪,甚至骄傲。文学作品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主题,小说最重要的要素莫过于人物,《红楼梦》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贾宝玉是地主阶级叛逆的典型形象,早已成为我国红学界的公论,成了定评,我认为这是大可以商榷的,它既不是作者的旨意,也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一部作品,是否反封建的分野归根到底应该是是否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在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之前,.反封建是不存在的,农民革命不是反封建吗?不是反封建。农民革命是求生存的革命。农民是不想造反的,不是自觉阶级,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太平盛世,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才是乱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农民被压迫得实在生活不下去了才反抗,因此有“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说法。农民革命的结局是或被镇压下去了,或被招安了,即使是推翻了一个封建王朝,也只是建立了另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并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农民革命只是反抗暴力,而不是反封建。至于封建阶级内部的斗争,那是权利之争,或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改良,更谈不上什么反封建。只有资产阶级在相当强大之后才有可能反封建。这里说有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大资产阶级往往都与封建阶级勾结在一起形成反动联盟,中小资产阶级才反封建。资产阶级革命才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革命还往往都不彻底,只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才较为彻底。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反封建才真是彻底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相当漫长。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界限相当不分明,因此存在着不同划界的争论。中国的资产阶级非常软弱,因此中国近代才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半封建,还是存在着封建;半殖民地,就是说殖民者并不让你成为资本主义,好维持殖民统治。所以,中国近代是否反封建也是可以商榷的。就说戊戌变法吧,难道真是要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吗?结论是否定的。因此叫做资产阶级改良是可以商榷的。即使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也没有明确要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变中国为资本主义社会,只不过世界的形势发展到那个阶段,中国也有了资产阶级,所以历史上说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因此,近代文学并没有产生真正反封建的作家作品,揭露批判封建社会黑暗、腐败并不一定就是反封建,这是古己有之的。中国真正的反封建是从现代、从无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正因为如此,《红楼梦》的主题是反封建的论断是可以商榷的。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红楼梦》产生在18世纪中叶。当时中国正是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既没形成,也就不是反封建时代,曹雪芹怎么能超越时空,知道封建阶级、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而反映在《红楼梦》里呢?诚然,曹雪芹知道封建君主是不圣不仁的昏君;武将无能,疏谋少略,文官胡谈乱劝,即使死名死节,也不过是沽名,并不知大义,都是弃国、弃君的须眉浊物,更为甚者,则是些国贼禄鬼,已到了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而有“鼠盗蜂起”、“民不安生”以及“王尚不胜”的“‘黄巾’、‘赤眉’一干流贼”的境地。因此曹雪芹才在《红楼梦》里加以暴露、批判。但曹雪芹并不是要变封建制为资本主义,而是眼睁睁看着国家忽喇喇似大厦倾却无法“补天”,无可奈何,才一洒伤痛的辛酸泪。这才是“其中味”,而不是反封建。既然封建社会不存在反封建,都是在封建范畴之内,那么在封建社会也不存在地主阶级的叛逆,贾宝玉是地主阶级叛逆的典型形象的论断也是可以商榷的。农民阶级不是自觉阶级,农民革命是求生存,不是反对地主阶级,因此受招安了,也不叫农民阶级的叛逆,夺取政权建立封建王朝一了,自己也成了地主,也不叫农民阶级的叛逆。因此地主参加了农民革命,也不是地主阶级的叛逆。即使到了近代,有没有地主阶级的叛逆也很难说。历史上把康有为叫资产阶级改良派,那么康有为应该属于资产阶级了,也就是说他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了。但谁也不这样说。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戊戌变法要通过光绪,于是封建皇帝光绪也就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了,岂不是走得很远了吗?—简直成了笑话。这说明历史上的论断也是可以商榷的。近代尚且如此封建时代产生的《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倒真能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吗?应该商榷。贾宝玉生活的时代,资产阶级没有形成,他又几乎没有同农民阶级接触,更不要说参加农民革命,在前八十回他也没出家。退一步讲,即使他参加了农民革命,或出了家,就是地主阶级的叛逆了吗?如前所述,也不是。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实实在在圈在封建官僚地主家里,是封建贵族公子哥儿,不是以此身份作掩护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怎么说是地主阶级的叛逆?作者明明白白叫薛宝钗说他是“富贵闲人”,又明明白白叫贾雨村说他是正邪两赋的人,同一些封建官僚甚至一些封建皇帝是“易地则同”的“一派”人物。如同康有为与光绪,贾宝玉如果是地主阶级的叛逆,封建皇帝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岂不也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或许有人说,薛宝钗、贾雨村的话怎么能作准?那么贾宝玉是不是“富贵闲人”?是不是“情痴情种”?结论应该是肯定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采用。曹雪芹是在通过薛宝钗、贾雨村的口流露自己的思想,因此说贾宝玉是地主阶级的叛逆,是不符合曹雪芹的旨意和《红楼梦》的实际的。至于说贾宝玉有叛逆思想,这也可以商榷。一个社会的思想不是单纯的,是很复杂的。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既有从上一个社会继承下来的特点,更有它在本社会里不断发展、变化、丰富起来的特点,当然也有启迪下一个社会的特点。它不整齐划一,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对立的。正因为有这种承前启后的特点,所以论者常出现超前与落后的意识,正因为有复杂、矛盾的特点,所以论者常有纷纭、分歧的认识。但大致还是有一个界限的,因此并不应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以永远姐龋下去的。对贾宝玉形象的评价也是如此。如前所述,《红楼梦》时代还不是产生地主阶级叛逆的时代,因此曹雪芹不是叛逆,贾宝玉也不是叛逆,他们的思想都是封建思想,不是反封建的思想,叛逆的论断是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的超前意识。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是论者认为反封建和叛逆的主要根据,其实它仍是封建思想。如前所述,曹雪芹和贾宝玉看到了封建君主无德无才,甚至腐败、堕落,以至国将不国,因此曹雪芹无可奈何,“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不做大仁者修治天下,贾宝玉洁身自好,反对仕途经济。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说贾宝玉与逸士高人、奇优名倡是一派人物。这种人不仅封建时代有,就是上古亦有,贾雨村不是明明以许由、陶潜为例吗?难道那么早,甚至封建时代大以前就出现了反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人物了吗?显然说不通。这正体现了思想继承性的特点。至于所谓贾宝玉反对男尊女卑,那其实是反对仕途的扭曲、精神空虚的填充,集富贵闲人和情痴情种于一身。在贾宝玉眼里,女人不入仕途,所以清净洁白,男人与仕途关系密切,势利,所以是须眉浊物。女儿未出嫁是宝珠;出了嫁,染了男人气味,便是死珠;老了,便是死鱼眼睛了。一旦女儿劝他立身扬名,他便翻脸。这不是反对仕途的扭曲吗?他不愿人仕途,所以不喜读书,不习武功.、韬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只好用最喜在内炜厮混来填充。他是意淫人物,既好男色,又喜女色。他与情友交好,与小姐周旋,同丫鬟调情,为丫鬟尽心,厌恶愚男蠢女,把这当作“一生事业”,为的是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受享”,做富贵闲人、情痴情种,因此没有实在的好处,不是什么反对男尊女卑的叛逆。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哪个阶级都不例外,都有爱情,所以不是封建阶级男女之间有了爱情就是反封建的叛逆。穷人有穷人的爱情,富人《如卓文君、崔莺莺》有富人的爱情,封建皇帝《如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也有爱情。只不过由于“家民利益”,干扰婚姻罢了。因此贾宝玉有爱情并不说明是反封建的叛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两个人都憋在心里,不能明白表示,变尽法子试探,原本是一个心,反弄成两个心了,因此甜蜜者少,痛苦者多,琐碎细腻,受尽煎熬。根本没有达到叛逆程度。综上所述,对《红楼梦》的公论是大可以商榷的。顺便说一句,由此论去,古代文学上、历史上的一些公论也是可以商榷的。真理是平凡的,刻意求深及不得,于事无补费精神。很久以来,《红》研似乎产生了危机感、困惑感,无法突破,实际应该突破。我们应该反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科学评《红》,使之符合作者曹雪芹本意,符合作品《红楼梦》的实际。以上三篇希望对你有用,帮我加分,我没分了

248 评论

绝妙蓝调

我建议你去看..成人版的红楼梦...看完以后保证要什么感觉就有什么感觉...

274 评论

十四不是四

你去一下“红楼大观”网站 里面有好几个版本的红楼梦 还有好多学术论文 包你满意

143 评论

右耳钉的豆豆

《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你看看这篇作文怎么样?

113 评论

相关问答

  • 红楼梦批判主题论文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

    白色犬犬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题的论文

    我的论文,怎样啊,呵呵,很辛苦写的,多多支持啊,借给你用啦薛宝钗与林黛玉形象比较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客观的分析了《红楼梦》中薛宝钗

    牙签victor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红楼梦以人物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亲 你写了吗 写完能不能交流一下哈

    百度钱包丶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毕业论文红楼梦选题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乘风秋夜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红楼梦3000字主题论文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这里要谈的,是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也就是要排除开现在存世流传的通行本后四十回所写结局,只论前八十回的“曹雪芹原本”,以及脂砚斋批语透

    雪皑皑xueaia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