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小康哥
说周作人是汉奸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群众对惩处汉奸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周作人自视本人为傅斯年的师辈人物,又同属“新文化运动”阵营中的盟友,遂以前辈的姿态致信傅斯年,信中不但对自己下水甘做日人走狗的历史罪过无丝毫忏悔之情,反而口气蛮横强硬,理直气壮地令傅把自己作为特殊人物予以照顾,口出狂言连带警告性地说:“你今日以我为伪,安知今后不有人以你为伪”等语。
另外,周作人还参拜“靖国神社”,被毛泽东批为文化汉奸。
扩展资料:
周作人的历史成就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给周作人翻译希腊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这项任务,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日本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经典汉语译本。包括古希腊喜剧《财神》(阿里斯托芬作)、《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全译本、古希腊悲剧《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作翻译)。
2、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3、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周作人参拜“靖国神社”被毛泽东批为文化汉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作人
冷扇画屏
何谓汉奸一般学者认为,中国的汉民族,基本形成于汉代。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和秦火及随之的七八年楚汉相争后,人丁凋零,民不聊生,众心思定。经过文景四五十年修生养息后,到武帝时,才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形体。相随于它而产生的,即所谓的“汉奸”。因此,汉奸实可谓与本民族如影随形,从一终始。许多人认为李陵是第一个真正的汉奸,他身为汉朝将军,被俘,投降,娶匈奴公主为妻,终身不归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并没有一个崇高的、正义的动机。汉奸,顾名思义即背汉之奸人。于汉朝而言,任何的出卖了汉朝天下之利益者,都可以归入汉奸之列。自古以来,中国的封建政治都是自上而下强行推行的专制制度。历代的执政者为了保卫自己的权力,把国家的军队建立成一支专门保卫自己的军队,把民族的文化转变为捍卫自己统治正当性的学问。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传统理念,都是要求老百姓和文臣武将们无条件地向皇帝效忠,而且不可以有质疑,有反抗,有抛弃的权力,背叛者谓之“汉奸”、谓之“奸贼”;只要战死,就能冠以忠臣之名名垂千古。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诚如顾炎武所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因此,所谓汉奸,首先是一个民族和民族所立根其上之文化的概念,而非与国家有必然关联之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为统一,但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汉奸之界定,根本要看他之行为是否背叛、或者葬送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之根本利益,而不是看其是否效忠于某一家一室。是故,蒋氏败居台湾,柄守民族大义,不是汉奸;而汪精卫之流,以出卖中华民族之利益为己任,故天下人同声共愤,人人得而诛之。李陵就是因为没有死,所以成了汉奸。但李陵并不是汉朝唯一一个投降的人,甚至汉武帝极为信任的李广利后来也投降了匈奴。李陵却是投降的将军中最著名的一个,这不仅仅因为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不仅仅因为他自身极高的军事才能,更多地是因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因为他遭了宫刑,所以李陵才被冠上了“第一汉奸”的恶名,不是第一大汉奸,而是第一个汉奸。历史上批判李陵比较著名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学者尊称为船山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举人,明亡后参加南明抗清斗争,后来放弃政治活动,退隐乡闾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以著述终其身,共计成书数十种,达300余卷。他在其巨著《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中,对李陵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甚至连带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然而,从李陵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实在是不配戴上“汉奸”这顶“高帽子”,因为他对匈奴没有丝毫贡献,相反却能以德抱怨,在他唯一的一次与汉军的作战中暗中帮助汉军。比起那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来,李陵实在可以说得上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卧底”了,哪里是什么汉奸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为满清打下了半壁江山,后来又亲授绞死了南明永历皇帝。就连吴三桂,后来都有人为他平反,认为称吴三桂“汉奸”“卖国”,实在太苛,他投降清军是没有选择。我们历史上的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死守扬州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答复说:“越数日,遂命法视师北上,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殿,抚辑群黎,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於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史可法是典型的文人,缺乏军事才能,却身居兵部尚书之职,后来更是担负起扬州督师。扬州城破后,清兵恼怒史可法顽强抵抗,大肆屠城,大约有八十万人被杀死,史称“扬州十日”,那是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史可法守卫扬州时,天下已经是大势已去,所以后来有人将扬州八十万人被杀归咎于史可法的无谓抵抗。)史可法的这一段话是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最佳辩辞。言下之意是,如果我史可法是吴三桂,我也会这么做的,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做的对。史可法的态度是和南明一致的,也就是说,明朝的继承人包括朝廷、大臣都理解并且赞同吴三桂的引清兵入关。这一点从战略上讲并没有错误。如果吴三桂不引清兵入关,死守山海关,则必死于李自成的大顺军之手,一旦李自成部队把守住山海关,挡住满清入侵,甚至是和满清谈和,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南明便岌岌可危了。封建时代的特征,就是一切行为不以公平正义理念为基准,而是以家族利益为判断标准。当家族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由于没有统一的超越性正义标准,只好用武力来决定该保留谁的利益——此所谓成王败寇。历代的皇帝只不过是成王家族的代表而已,《二十四史》也不过是二十四家姓史而已。不过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却不考虑利益的代表人——皇帝不称职或者干脆渎职的情况,道德根本对皇帝没有约束,只是简单粗暴的要求所有人无条件的忠诚,直到事情恶化到无可救药。这样永远导致的是暴政取代暴政,是王朝一代代的衰弱。另外一点,秦统一天下后,融合四方各族,即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经两汉约四百年而有汉族。后来又不断融进北方各族的血缘,才有今日的“大汉族”。汉族的第一个心腹大敌——匈奴,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以至于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据平阳建汉称帝,竟以汉朝皇室刘氏子孙自居,口口声声“昔我太祖高皇帝”、“我世祖光武皇帝”,要为汉家的列祖列宗光复丢掉了数十年的江山社稷。既然迟早是汉一家,指责当年的李陵为“汉奸”,又有何意义呢?呼。
fairycc0826
汉奸必须没有好下场:汪精卫的坟墓被炸毁、骨灰被丢弃73年前的今天,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死在日本名古屋医院,汪伪政权将他安葬在中山陵。随着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应人民的要求将汪精卫坟墓炸毁,将遗体火化后又将骨灰丢弃。曾经的中华民国副总裁,最终落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很多人认为国民政府对付汪精卫过于凶狠,人都死了,还要这样赶尽杀绝干嘛?其实,这主要是树立一个汉奸下场的榜样。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人口这么多,如果没有汉奸配合,外族即便再强也是难以征服我们的。以虚弱的南宋为例,就是因为内部大体团结,和蒙古作战了近50年,先后2个蒙古皇帝死在中国境内。但明军因内部四分五裂,加上大量汉奸的协助,满清入关不过10多年就亡国了。所以,汉奸是比外敌更可恨的东西。
侯海芹,从古汉字管窥汉文化,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马达,从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看汉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中州学刊李润,汉字构形与汉文化的特点,南方论刊赵征. 甲骨文中
汉朝时农业取得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
曹无伤,中行说,李陵,李广利
一、历史地位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
在现代社会中,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基础,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各界关注的重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食品添加剂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食品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