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3

贝贝哈拉
首页 > 期刊论文 >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谁的吴邪

已采纳

苗族酒文化论文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那么,苗族酒文化如何进一步传承呢?

一、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的类别

石顶山又名“石鼎山”,因山顶有一巨石似钟鼎而得名,石顶山,山高谷深,常年气温较低,冬季寒冷,是合江苗族的集居区。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通过饮酒促进身体发热从而御寒、舒经活血、焕发精神。

此外,由于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性格,酒也就成了他们过节、喜日祝贺、好友相聚、欢庆丰收等必不可少的助兴饮品。

合江五通苗族饮酒几乎全是自酿自饮,家家户户都能酿制各种酒,如“米酒”、“玉米酒”、“高粱酒”、“红苕酒”等。

“米酒”,也就是用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浓度低,不易醉人,喜爱饮者会觉得香甜可口,是苗族同胞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他们常常将米酒作为用餐时的一种饮料,除小孩外,喝上几碗也不会醉倒。

这种米酒,除了自家饮用外,苗族同胞在家有来客时以酒招待客人,以表示欢迎之情。

除“米酒”外,苗族同胞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和掌握了用多种原料酿制酒的技术,主要用粮食生产的酒包括“高粱酒”、“玉米酒”、“红苕酒”等。

二、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具的使用

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当苗族同胞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就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

由于苗族同胞酿酒和饮酒历史悠久,饮酒器具纷繁复杂,形成了一部白酒器具历史,展现着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酒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历史的早期苗族同胞在盛酒时主要用牛羊角制品、木制品、陶制品、竹编制品以及葫芦制品等,而在饮酒时器具有牛角、羊角、陶坛、陶罐、竹筒、竹制过滤酒槽、木碗、葫芦、土烧料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采用的酒具也与时俱进,开始采用如玻璃杯之类现代文明特色的酒具。

三、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饮酒的各种称谓

苗族同胞喜爱饮酒,在不同的节日、场合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上山酒”、“发丧酒”、“叫人酒”、“交生酒”、正堂酒”、“清明酒”、“月半酒”、“年饭酒”、“引客酒”、“恭维酒”、“交礼酒”、“媒人脱离酒”、“夫妻和睦酒”、“灯杆酒”、“卷门酒”等等。

而其中的.“拦路酒”最具特色,是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欢迎贵宾的隆重仪式。

每当远方的亲朋好友到访,即安排盛装苗族男女到村头寨口、设卡列队、夹道欢迎,吹苼击鼓、载歌载舞、坛装美酒、牛角为杯,拦路劝酒,体现苗族同胞热情与好客。

四、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礼苗族同胞的生活离不开酒

在生活中,他们用美酒盛情款待远方来的客人,把客人作为亲朋好友来看待,是苗族同胞至情至义的本性体现,就成了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相应的也有很多的酒礼。

(一)拦路酒礼

苗族同胞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接待亲朋的佳品。

若有贵客进寨,苗族同胞则伴随着芦笙舞曲分排站于路旁,按苗家礼俗喝“拦路酒”。

不过不善饮酒的客人也不必担心,对于进寨的客人饮酒的数量并无明确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同胞待客的习俗也开始渐渐的发生着变化,进寨的客人愿意喝多少酒就喝多少,若客人能一饮而尽当然最好。

若不能,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这并不会影响主客之间的感情。

对于不能喝酒的客人,当热情的苗族同胞递上“拦路酒”时也须意向性喝一点,不可置之不理,否则苗族同胞会误以为客人瞧不起他们。

因为对于主人来说,即使遇到客人不喝酒,也要多少倒点酒敬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二)交际饮酒礼

俗酒礼即饮酒的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在酒宴饮酒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也就是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而苗族同胞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这样的酒礼部分沿袭了下来,同时也有了些变化。

在宴席过程中,苗族同胞的敬酒方式也颇为特别。

宴席之前先敬酒然后再吃饭,客人离开还要请客人喝一杯。

座位要安排长辈或领导坐上方,敬酒先敬长辈、领导或客人,客人接受敬酒时只能“动口不动手”,客人回敬没有特殊的规矩;但是,在此过程中其他族同胞不能称呼苗族同胞为“苗子”。

(三)婚嫁丧葬酒礼

婚嫁是人生中的喜事、大事,当然要以酒助兴,表情达意。

于是苗族同胞民间便生出许多土色土香的酒俗来。

在合江五通石顶山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苗族同胞的婚嫁酒礼包括“交礼酒”、“媒人脱离酒”、“转转酒”、“夫妻和睦酒”等。

与婚嫁的喜气洋洋截然不同,丧葬是凄凄凉凉的,所以前者叫红事,后者称为白事。

丧葬虽为白事,但它同样离不开酒,在苗族同胞间流传着一些丧葬时的酒俗,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酒俗名目繁多,主要的包括“进门酒”、“请魂酒”、“上山酒”、“发丧酒”、“叫人酒”、“交生酒”、“正堂酒”、“叫饭酒”等。

五、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

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舞蹈,都反映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苗族宴饮和敬酒时都有唱歌的习惯。

唱酒歌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搭,谁唱输了谁就喝酒。

另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福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

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

在五通石顶山这个地方,苗族同胞所唱的敬酒歌包括《欢迎歌》、《赞美歌》、《留客歌》《割草歌》、《除草歌》、《放牛歌》、《求爱歌》等。

但因演唱时所用的民族语言的特殊性,除了能懂语言的人能明白其意思外,其他人则只能通过其动作、神态、表情去了解、感受其中的深意。

此外,与酒有关的歌曲还包括《情歌》、《圏门酒歌》、立灯杆和倒灯杆时所唱的歌曲等。

但遗憾的是这些歌曲有些有歌名但无歌词记载,还有些既无歌名也无歌词记录,只能通过族人之间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这无疑不利于苗族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亟待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护。

苗族同胞的生活离不开酒,他们的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苗族同胞热情的性格以及淳朴的民风正如他们的酒一样甘冽而醇美。

然而,合江五通苗族酒文化流传至今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苗族酒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民族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

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健康、积极的苗族酒文化予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258 评论

traveler0723

芦笙节是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重要文化活动。这个节日通常是苗族庆祝传统文化、音乐和舞蹈的一个场合。

芦笙节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演奏芦笙,芦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期间,成群的人聚集在一起演奏芦笙,唱传统歌曲,参加舞蹈比赛。

芦笙节的另一个特点是苗族传统服饰和习俗,这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以其精致多彩的传统服饰而闻名,通常用银首饰和其他装饰物品装饰。

除了音乐和舞蹈,芦笙节也是苗族人社交和加强社区联系的一个场合。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食物、饮料,交流新闻和故事,营造出一种热闹的节日气氛。

总体而言,芦笙节是苗族重要的文化活动,以传统音乐、舞蹈、服装和习俗为特色。这是苗族庆祝自己的文化、相互交往和加强社区联系的时候。

344 评论

笑傲江湖之悟空

芦笙舞·锦鸡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如今,锦鸡舞在传播的过程中,已逐步演变。经丹寨文艺工作者的再创造,其舞蹈动作模仿大自然的锦鸡动作,有锦鸡觅食、嬉戏、展翅翱翔等,其动作轻盈流畅、优雅自然,很受人们的喜爱。 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贵定县鼓龙鼓虎-长衫龙历史悠久,舞蹈形式独特,是一种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舞蹈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劳动中体现出的纯朴、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芦笙舞·滚山珠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纳雍县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但是,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猪场乡的滚山珠开始沉寂下来。如今,苗族的芦笙舞已经从单一的律动发展成丰富多彩的律动,已发展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它是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结晶,是中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苗族的芦笙舞还会持续的发展着。

156 评论

Nightwish阳光

具体的开题报告要求告诉我,我可以!

86 评论

红豆呱呱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苗族老百姓的传统节日,约在阴历9月27日举办,历时一周。流传,芦笙管是三国诸葛亮教苗族老百姓做的,所以它们又把芦笙管称为诸葛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就在唐朝西部地区就普遍时兴吹芦笙了,芦笙节具备悠久的历史。节日期内,男人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运动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执芦笙、锁呐、铜制鼓,涌进主会场;姑娘们衣着绣有各色各样纹路、图案设计的连衣裙,头缠青帕,腰束刺绣彩绸,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追随而成,大家伴随芦笙的曲子翩翩飞舞。芦笙是苗族老百姓最喜欢的一种乐器,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关键庆祝活动,让节日的氛围热情下去,做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备受苗族老百姓钟爱。

芦笙节因地域不一样,时长也不一样,大概在每一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办,有的也在八月十五举办,也有在农历一月初至二月末期内举办,僵持期以及长期,其因为部族和地理分布缘故,次则呈地区性持续性举办。芦笙节是苗族地域最广泛的节日,在其中又以凯里郊区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村两个地方的芦笙节更为盛大游戏。节日期内,男人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运动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执芦笙、锁呐、铜制鼓,涌进主会场;姑娘们衣着绣有各色各样纹路、图案设计的连衣裙,头缠青帕,腰束刺绣彩绸,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追随而成,大家伴随芦笙的曲子翩翩飞舞。苗族自古以来钟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贵州黔西南很多地区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十分庄重。

在其中又以凯里郊区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村两个地方的芦笙节更为盛大游戏。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处地域舟溪芦笙节于每一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办,芦笙堂建在河沙坝。十六日逐渐“起堂”,十七日聚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提升赛马会主题活动,二十日还举办牛牛游戏,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人女人青年人开展“游方”主题活动。芦笙会时,周边县市周围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潮人海,笙声情深不负。大家排成一个个圆形跳芦笙,小伙儿在圈里捧着粗粗细细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离落的旋律翩翩飞舞。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一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办,芦笙场建在一块轻缓宽敞的山坡上。

到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人最多时可以达到数万人。芦笙,是我国西部地区苗、瑶、侗等中华民族的一种簧管传统乐器,轻音芦笙旋律轻柔高昂,重音芦笙旋律低沉嘹亮,备受本地少数名族人民群众的喜欢。而在贵州省苗族之中,更有一个繁华极其的芦笙节,是贵州黔西南苗族同胞们庆祝的苗族节日苗族自古以来钟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芦笙管别名诸葛孔明管,相传是三国诸葛亮教苗族老百姓做的。有文献记载,早就在唐朝西部地区就普遍时兴吹芦笙了,因而芦笙节具备悠久的历史,这是苗族老百姓的传统节日,是全国各地苗族老百姓喜迎新春,恭祝一年顺顺当当、大学生挑战杯的节日,都是苗族男人女人青年人“游方”的最佳时机。芦笙节在全国各地的开办时长不尽相同,

而在其中以贵州凯里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村两个地方的芦笙节更为盛大游戏。芦笙节风俗习惯节日期内,男人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运动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执芦笙、锁呐、铜制鼓,涌进主会场;姑娘们衣着绣有各色各样纹路、图案设计的连衣裙,头缠青帕,腰束刺绣彩绸,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追随而成,大家伴随芦笙的曲子翩翩飞舞。舟溪芦笙节于每一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办,芦笙堂建在河沙坝。十六日逐渐“起堂”,十七日聚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提升赛马会主题活动,二十日还举办牛牛游戏,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人女人青年人开展“游方”主题活动,双双对对的恋人用对歌来寄情说爱你,亲亲我我地给芦笙会留下年再相见的誓约。

102 评论

lathermatthaus

本人可以做,可以私下交流。

16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芦笙的论文题目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

    北冰洋的海豚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苗族文化风俗课题研究论文范文

    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

    J家馍小T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苗族服饰的特点论文研究背景

    非常的有特色,这种衣服上面会有很多的绣花,做工精细,还会搭配一些银饰,特别漂亮,充满民族风情。

    藤原惠津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

    苗族酒文化论文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那么,苗族酒文化如何进一步传承呢? 一、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的类别 石顶山又名“石鼎山”,因山顶有一巨

    贝贝哈拉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剑河苗族锡绣研究毕业论文

    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

    liyaze010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