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4

你瞅谁啊
首页 > 期刊论文 > 辛弃疾爱情词的论文的文献综述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春暖花开cai

已采纳

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是为了:1.好任意驱遣古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恨。辛弃疾往往喜欢借用古代人物的形象来自况。他要古人出来代他说话,他让历史来为他作证,他对这些古人或爱或憎,或鄙视或仰慕,他把这样强烈的情感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赋予他们以生命,从而使他们个个具有了鲜活的启发、教育、鞭策和感染的力量。2.好连用数典,曲折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辛词数典连用,实在显出辛弃疾的功力不凡,无论怎样毫不相干的典故,一经他连缀成串,便具有了新的活力,不复是一个个孤立的典故,而成了一条龙,鳞爪飞扬,活泼跃踊动,令人叹为观止。3.好反用典故,更上层楼。套用典、反用典,则是更上层楼,令人耳目一新。总之,他把用典的艺术手法引进词的创作之中,从经史百家、汉唐故事、诗书楚辞之中广泛采撷典故,完全打破了诗、词分野的藩篱,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153 评论

小v爱火锅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首先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决定于辛弃疾战斗的经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 姿,以及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事物。他爱不怕霜欺雪压的梅花,而不喜欢那经不起风雨的桃李;爱磊落的长松,堂堂直节的劲竹,而不喜欢那瑟缩在寒风里的秋瓜与冻芋。生动而夸张的描绘与想象,构成辛词豪放风格的特征。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而由于他一直处在南北分 裂时期,又经常受到妥协投 降 派的排挤和打击,辛词里也不可能有苏轼那种空旷、洒脱的表现。 其次表现在比兴寄托的手法上。由于辛弃疾是从北方“归 正”来的军人(注:南宋王朝歧视那些从北方归来的人物,称他们为“归正人”。),他的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既和偷安江南的小朝 廷不相容,他政 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又警 戒他不能肆 意逞辞;这就使他有时不能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他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这部分词有时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恻之中,露磊落不平之气。它象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清泉,又象密云不雨时闪现的电光,透露了这倾斜欲倒的百年大厦将要在暴风雨里崩坍的消息。下面这首他从湖北转官湖南时写的〈摸鱼儿〉词,是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上述两方面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家的爱国热情、政治理想与丑恶现实的尖锐矛盾,同时形成了辛词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204 评论

木本色计

一、简述:

辛弃疾词作中大量用典是其作品一大特色。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性,拓展作品的表现力,增加作品的深度,使作品更加凝练丰厚。但是有时候辛词也不免用典过多、不够自然之弊。

二、拓展:

1、用典的原因:

大量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他钟爱用典有很多历史原因。作为“归正人”他始终得不到南宋朝廷的完全信任和重用,一代将才无用武之地,牢骚必然是有的,但是直接抒发似乎太不明智。用典就为他提供了书愤的策略,所以辛词用典是为了使自己的苦闷显得含蓄一些。

2、取得的成就:

前人用典多化用诗句,譬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通篇化用前人多篇诗句。而辛弃疾不仅武略突出,文才也堪称盖世,写词时经史诗赋信手拈来,让人拍案叫绝。譬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难怪刘辰翁评价他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

3、存在的不足:

不过,稼轩词有时也有用典过多,晦涩难解或不够自然之憾。但稼轩的尝试,开辟了词的新境界,成就是主要的。

84 评论

文文兔18

用典的关键是有没有斧痕匠气,词人基于大量文史阅读积累,信手拈来的典故,和后世有人为了“句句用典”拼出来的东西在气质和语感上都不一样。辛弃疾用典全是因事取意,自立一方天地。以前人的论断说是“驱使庄骚经史”、“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一经运用,便得风流”。这种特色一方面是因为辛词发前人所未发,自然要用前人所未用,不如此就不能表达胸中气象,这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不是有意要为生僻语;另一方面,稼轩本人才大气雄,词势有若三峡水泻、词境犹如山阴道中,有如此广阔的气象,自然要开辟新的材料源。所以辛词下笔驱使庄骚经史为之奔走,也是因为其个人腹中山川广大,自有磊落英雄气,必然要形之于外造成熔铸百家、笔力峭健的面貌。所以辛词用典是表象而非实质,它的实质应当是是以气驭词,自然造成的不同气象,辛弃疾被称作“词中之龙”,说的就是辛词的格局了。后来学辛者多学其表而没有辛弃疾的英雄气,写出来的东西既没有传统词作“本色”又没有辛词的气度,只能说是邯郸学步、贻笑大方了。

321 评论

萌萌哒蜗牛

利:用典用的好了,可以让诗词内容包罗万象,在较为短小精悍的字数中,可以纵横古今,有博大的感觉. 弊:用典过多或者用典邪僻,会给阅读的人带来很大的理解障碍,必须依靠评注等较为专业的书籍才能大概把握住诗词内涵. 其实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用典要把握住一个度.在这里举一个用典很好的例子:辛弃疾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其实这首词中,为写离别之苦,几乎是句句用典.词中先用啼鸟作为引子点名主题,纵横古今生离死别的典故,引用了5个,行文气势如虹,扶摇直上,而后止于悲,又以啼鸟收尾,回归到主题中,可谓妙极. 不过同样是贺新郎,这首词似乎并不如另外一首流传得更广: 辛弃疾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也是用典的佳作,不过主要是引用陶渊明的典故,多数人读来并不会感到太难懂.所以这首似乎更易被大众所接受,且词人自己也对这首词颇为偏爱.可能因为更直接、爽快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读来畅快淋漓,有词中李白的洒脱之感. 就以上这两首词进行对比,其实第一首无论从结构还是抒情或者衬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来看,都非常完美,但是它引用的典故数量过多,5个,这就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我当时为了比较准确的把握这首词的内容,查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资料.但是这首词在抛除了理解的障碍之外,其实在感情传达上也非常的饱满,读来感人至深. 如果单纯从用典和抒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用典其实有它的优势,但是相对而言,想要写好的难度也更高.如果掌握的不好,化用的不当,那还不如不用.但是一但掌握的适度,用的好,用典反而可以大大提高词作的艺术水平,就像议论文中加入了有力的论据,抒情文中夹杂了华丽的词句,感觉是一样的.它让诗词的内容更丰满,感情也更浑厚.为什么读辛词就会有一种非常耐读的感觉,词中感情表达饱满而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豁达、悲伤、沉郁、洒脱,这些简单的词都难以涵盖他词作中的丰富感情,大约就是因为用典纯熟,信手拈来的化用其词作之间,所以才让人回味无穷吧. 以上为某人一己之见,仅做参考.

197 评论

相关问答

  • 徐志摩爱情观的论文文献综述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

    木易木每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辛弃疾研究性论文范文

    第一进院落:战袍飘飘宝刀不老6月5日下午,记者乘车来到辛弃疾的故居——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在四风闸村的东

    abcdeffgg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辛弃疾研究论文集

    诸葛忆兵,男,汉族,1959年6月25日生。浙江省温州市人。 1980年7月毕业于温州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1987年7月于黑龙江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爱步loveayu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辛弃疾论文题目

    仰观西江月,低抚青玉案

    大饼茄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辛弃疾论文答辩自述模板

    苏轼是豪放派发家人,而豪放派大成者是辛弃疾。两个人都豪放,但细细观二人的诗词,有不同,苏轼是说笑骂刺,都是诗词都是文章。苏轼的豪放主要是生活中随口都是文章。辛弃

    scropio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