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王chichi
1、《书法兼之画法》,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2、《明清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研究》(论文),载《美术》2004年第1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3、《让名画重放光彩》(论文),载《美术》1999年第9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4、《清代中国与朝鲜绘画交流蠡论》(论文),载《美术观察》2005年第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5、《从“更爱山居写白云”到“如今老作江南客”》(论文),载《美术观察》2004年第5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6、《20世纪上半叶来华外籍美术教授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论文),载《美术观察》2003年第5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7、《中国最早的油画家史贝霖》(论文),载《美术观察》2002年第3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8、《关乔昌与钱纳利的艺术竞争》(论文),载《美术观察》2001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主办。9、《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留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上、下)》(论文),载《美术观察》2000年第6、第7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0、《从西方的中国热到中国外销艺术的西化》(论文),载《美术观察》1999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1、《传教士与明清中西绘画的接触与传通(上、下)》(论文)载《美术观察》1999年第10、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2、《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论文),载《美术观察》1998年第7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15、《宋元绘画中的文字与图像》(译文),载《美术》1992年第8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16、《中国瓷器与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论文),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2005年第1期,第2作者,清华大学美术美院主办。17、《20世纪中国油画宿耆冯钢百》(论文),载《文艺报》2000年6月1日第4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18、《钱选与元代青绿山水的文人化》(论文),载《荣宝斋》2005年第6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19、《黄公望与元代山水画之变》,载《荣宝斋》2005年第2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0、《晓峰烟树乍生寒》(论文),载《荣宝斋》2004年第4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1、《论吴门画派画风》(论文),载《荣宝斋》2003年第6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2、《元代山水画的文人化、人格化》,载《荣宝斋》2003年第2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3、《吴门画派涵义论辫》,载《荣宝斋》2002年第5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出版。24、《澳门与明清西方油画东渐中国》,载澳门《文化杂志》第56期,澳门文化局2005年夏季出版。25、《从贸易画看清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50期,澳门文化司2004年春季出版。26、《20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的生平与艺术》(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9期,澳门文化司2003年冬季出版。27、《玻璃画:中西绘画交流的镜子》(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5期,澳门文化司2002年冬季出版。28、《从西方的中国热到中国外销瓷绘画艺术的西化》(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40/41期,澳门文化司2000年春季、夏季合刊出版。29、《中西绘画交流的纽带》(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9期,澳门文化司1999年夏季出版。30、《一种特殊的中西绘画交流形式》(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5期,澳门文化司1998年夏季出版。31、《传教士与明清中西绘画的交流》(论文),载澳门《文化杂志》第34期,澳门文化司1998年夏季出版。32、《明清中国油画发展蠡论》(论文),载台湾《艺术家》2002年第3期。33、《中国最早的西洋画家史贝霖》(论文),载台湾《艺术家》2000年第8期。34、《清代初期山水画中无笔法与明暗法》(译文),载台湾《艺术家》1997年第7期。35、《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论文),载《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冯钢百》专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月出版。36、《日本美术教习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论文),载《中国美术教育》2003第3期.37、《欧洲、日本美术教授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论文),载《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4期。38、《色彩与生命的交响》(论文),载《画廊》2001年第3期,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39、《明四家与吴门画派》(论文),载《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6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40、《明代晚期的山水画与人物画》(论文),载《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6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41、《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之评述》(论文),载《艺苑》1998年第3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2、《陈之佛工艺思想研究》(论文),载《艺苑》1997年第4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3、《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载《艺苑》1990年第4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4、《八大山人荷花图辨伪》(论文),载《艺苑》1991年第1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45、《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论文),载《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广西艺术学院主办。46、《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传播和收藏研究》(论文),载《中国书画》2004年第5期,中国书画杂志社出版。47、《集古录发微》(论文),载《贵州文史从刊》1993年第1期,贵州文史馆主办。48、《为天地立心,为生灵寄情》(论文),载《文化参考报》2005年3月8日第5版,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49、《评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论文),载《中国文化报》2000年6月1日第3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50、《面向21世纪的审美教材》(论文),载《广东教学报》2000年第8期。广东省教育厅主办。51、《论八大山人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论文),载《朵云》1990年第4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52、《石涛赝作考》(论文),载《朵云》1992年第4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53、《欧阳修文化年表》(论文),载《夷陵·宜昌·欧阳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社出版。54、《欧阳修与集古录》(论文),载《夷陵·宜昌·欧阳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55、 KWAN KIU CENG E GEORGE CHINNERY,载REVISTA DE CULTURA 1999H SERIE MACAU.56、《艺术欣赏·美术(上册)》(教学参考),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57、《艺术欣赏·美术(下册)》(教学参考),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58、《论杨守敬在日本书坛的地位与影响》(论文),载《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59、《山亭远眺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0、《北齐娄睿墓壁画·出行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1、《鸿门宴图》(论文),载《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62、《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空间结构》(论文),1997年10月参加上海博物馆主办“清初四大画僧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3、《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载《第十一届国际洞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1993年8月出版。64、《立体主义绘画简史·序》(论文),载《立体主义绘画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独撰。65、《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流失与收藏研究》(论文),载《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论文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组织委员会2005年3月出版。66、《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载《第十一届国际洞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院1993年8月出版。67、《中华帝国时代中国与韩国的绘画交流关系》(论文),2004年2月参加上海复旦大学主办“中国与东亚汉文化圈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8、《中国古典艺术在欧美的流失与收藏研究》(论文),2003年12月参加深圳国际水墨论坛第二次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69、《中国瓷器与十八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论文),2003年11月参加澳门基金会主办的“16-18世澳门与中西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会议上发表。70、《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第二途径研究》(论文),载《造型艺术研究》199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主办。71、《美术留(游)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论文),载《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72、《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与艺术史方法论》(论文),载《美术观察》1998年第2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73、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国的传播 阮荣春 胡光华 中国美术研究 2006/0174、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大转机 中国美术研究 2006/0275、社团蜂起与变革中国画的论争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176、三足鼎峙的民初画坛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277、佛教天堂的圣洁形象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378、清末民初中国工艺美术的变迁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380、风行一时的通俗美术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1、画坛三重臣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2、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与中西合璧的典型 中国美术研究 2008/0183、乾隆皇帝半身油画肖像研究 中国美术研究 2007/0484、论文《书法兼之画法》,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85、论文《中国瓷器与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载《美术研究》2005年第4期,中央美术学院主办。86、论文《论绘画材质之变与元代山水画观念和技术之变》,载《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1期,南京艺术学院主办。87、论文《中国瓷器与中西经济美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装饰》2005年第1期,清华大学美术美院主办。88、论文《蓝瑛及其武林派的山水画》,载《中国书画》2006年第8期,中国书画杂志社出版。89、论文《论澳门与明清西方油画东渐中国》,载澳门《文化杂志》2005年秋季刊(总第56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出版。90、论文《关于中国外销瓷器绘画的西化在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中的作用》,载《中国陶瓷工业》2004年第6期。91、论文《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载《艺术探索》2005年第1期,广西艺术学院主办。
记住我88
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熟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它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是建国后最优秀的画派之一。创始人(第一代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第二代代表人物(再传弟子):关山月、 黎雄才、 卢传远、 杨善深 、赵少昂 、黄少强;第三代代表人物(再传弟子):杨之光 、伍嘉陵 、林 墉 、陈金章、王玉珏等。从岭南画派发展轨迹看,第三代画家都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杨之光是人物画家,伍嘉陵是画鱼名家,林 墉是花鸟画家,形成比较成熟的个人风格,造就了岭南画派在广东地区长盛不衰的局面。
Megumi2046
1、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
2、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
3、博取诸家之长;
4、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 以求其真。
岭南的画家,据说最早的几位是唐朝的张询、宋朝的白玉蟾和元朝的孔伯明,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明朝以后,岭南开始闻名中原。
明清两代,岭南画坛名家辈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及近代,西洋画法传进中国,岭南画家首开中西结合之风,“岭南画派”独步天下。而油画和版画等画种,画派”独步天下。而油画和版画等画种,主要也是由岭南画家介绍进中国,并由他们使之走向繁荣的。
扩展资料:
画派介绍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地域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
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作品价值
岭南画派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2014年以来,岭南画派作品多次以过千万元成交,说明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开始关注和认识到“岭南画派”潜在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
“岭南画派”发源于中国岭南地区,创始人及其他主要成员又都是岭南人,而今天这个画派的“大本营”仍然在岭南一带(包括港、澳地区)。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岭南画派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三足鼎立,成为新派中国画的代表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岭南画派
后颈伤痕
岭南画派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2014年以来,岭南画派作品多次以过千万元成交,说明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开始关注和认识到“岭南画派”潜在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岭南画派”发源于中国岭南地区,创始人及其他主要成员又都是岭南人,而今天这个画派的“大本营”仍然在岭南一带(包括港、澳地区)。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岭南画派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三足鼎立,成为新派中国画的代表之一。岭南画派作品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并称为“广府三秀”。岭南画派名家辈出岭南画派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始于晚清时期,“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等为岭南画派早期著名创始人。岭南画的特点之一是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的景物丰富题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色彩;之二是主张写实,博取诸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引入日本东洋画派的技法,大胆吸收外来养料,画面明暗交替、颜色鲜艳,有点类似于西画;之三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用水墨的方式演绎出来,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并突破传统的水墨笔法,即在绘画技法上,一反勾勒法,采用“没骨法”和“撞水撞粉”法,可谓是传统国画上的重大创新。“岭南三杰”弟子众多,名家辈出,逐渐成为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岭南画派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是岭南画派前进的动力,也岭南画派经久不衰的奥秘。中国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广州的黎雄才、关山月四位艺术大师,属岭南画派第二代中最著名的传人,也是当代岭南画的杰出代表。赵少昂、关山月被誉为高奇峰之后岭南画派成就最高者,这一切,皆源于继承、发展和创新。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家,无论在审美意识上或艺术成就上都超越了他们的老师高剑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海外友人大多以收藏赵少昂的花鸟、关山月的山水为贵。黎雄才、关山月都长期在美术学院任教,门下弟子颇多。第三代的杨之光、陈金章、伍嘉陵、林墉、王玉珏等画家都曾得到他们的嫡传,现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杨之光是当代著名的人物画家,就人物画而言,杨之光比“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从岭南画派发展轨迹看,第三代画家都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形成比较成熟的个人风格,造就了岭南画派在广东地区长盛不衰的局面。 与火热的2011年艺术市场相比,2014年以来,国内艺术品拍卖行情有所降温,各类艺术品的成交率和成交价明显回落。但出人意料的是,岭南画派作品在目前的下跌市道中却表现更加出色。在2014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岭南画派先驱高奇峰代表作《怒狮》以1564万港元成交,并刷新画家作品拍卖新纪录;在2014年11月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的《晨练》以720万元起拍,最终以2012.5万元成交。《晨练》作于1975年前后,画面充满浓浓暖意,日出东方的南海岸边,火红的凤凰花树,充满激情,极具收藏价值;著名岭南派画家赖少其1981年创作的鸿篇巨制《梦游黄山西海门》以2200万元起拍,在数分钟竞价过后,最终以3910万元的天价成交,真是可喜可贺。赖少其的山水画向以笔力壮势雄强、墨法浑厚精气著称,究其笔墨风格的师承,远则渊源于明末清初“新安画派”,尤得力于程邃,近则得益于国画大师黄宾虹教导和启发。该画赖少其即取法程邃“干裂秋风”之笔意,将其擅长的焦墨、重墨发挥的淋漓尽致。画中大刀阔斧的线条,沉郁浓重的笔墨,营造出群峰排山倒海之势。此幅全画作于丈二整纸之上,通高逾丈。如此大幅精品巨制,堪称赖少其数十年艺术创作的结晶,该画拍出近4000万元的天价可谓物有所值。2014年以来,岭南画派作品多次以过千万元成交,说明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开始关注和认识到“岭南画派”潜在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相对而言,岭南画派中影响力更大的画家如关山月,他的《晨练》虽然拍出了2012.5万元的高价,但他还有不少优秀作品远没达到应有的价位,其他一些岭南派著名画家,如关良、杨之光、林墉、伍嘉陵、许钦松、方楚雄、等,他们作品的价值也被市场低估。而2013年春拍以来岭南画派作品上扬行情已初现端倪,这是一个极好的势头,相信不用多久,岭南画派画家达到千万元级别的作品定会与日增多。
1、《书法兼之画法》,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2、《明清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研究》(论文),载《美术》2004年第1期,中国美术家协会
印象派绘画: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1、《书法兼之画法》,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2、《明清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研究》(论文),载《美术》2004年第1期,中国美术家协会
建议可以上百度文库搜索一下
山水画论文题目山水画论文题目频道为有关山水画论文范文素材和山水画和论文题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山水画中的寺形塔影◇ 卢珊一、佛教传入与寺塔建构寺塔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