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海灵猫
如果被发现,原作者可以告你。
你应该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的;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其表演的;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在确认抄袭行为中,往往需要与形式上相类似的行为进行区别:
(1)抄袭与利用著作权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观点。一般的说,作者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题材、观点、思想等再进行新的创作,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2)抄袭与利用他人作品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各国著作权法对作品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本身并不予以保护,任何人均可以自由利用。但是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观事实、历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认定为抄袭。
(3)抄袭与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上的依据,一般由各国著作权法自行规定其范围。凡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一般构成侵权,但并不一定是抄袭。
(4)抄袭与巧合。著作权保护的是独创作品,而非首创作品。类似作品如果是作者完全独立创作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抄袭论文
qianshuijun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阅读文献是必须的。因为我们的任何idea都与此相关。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要想有所建树,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领域的文献,而不是闭门造车。只有学习他人,然后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假以时日我们才会构思出伟大的设想,从而获得科研的成功。虽然不同领域的文献内容不同,但框架是相似的,所以掌握阅读文献的技能,本人觉得非常有必要:1.浏览文章的Title题目是最醒目的,也是作者费尽心思构思出来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大家的目光。所以我们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来猜测作者的研究领域及内容。2. 阅读文章Introduction摘要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摘要包含了作者的主要结果以及创新内容。所以通过摘要我们便知道了作者的研究内容、思路及获得的结果。通过阅读摘要来指导下面是否精读该文章。如果该文章很有吸引力。则3. 浏览文章的Results在阅读了摘要后,浏览文章的结果。有些同学总是把目光集中在Introduction部分。Introduction部分是作者写该文章的引子,通过介绍背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作者该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设想。所以熟悉该领域的同学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此部分。通过浏览结果,尽快获得信息。思考该文章结果是否对我们的研究有借鉴。4. 阅读Discussion部分5.精读文章在进行上面4步后,便知道该文章是否需要精读了。如需要,则将该文章吃透。6. 总结该文章的结果,及思路。通过总结,获得启示,设计自己的实验7.摘录文章好的句子当你读的文章的作者是以英语为母语时,除了了解吸收上面提到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外。要学习美妙的句子。将来当你写文章时,便会派上用场。
浅夏oo淡忆
6月15日,德国独立科学记者其主办的科学新闻网站发布了中国数学领域涉嫌论文批量造假的报道。通过学术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论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44所高校,其中包括不少“985”“211”院校,也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还有一位作者来自湖南职业技术铁道建筑系。近年来国内多个学术领域被曝出论文造假,但数学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检验,一度被视为不太可能造假的学科。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数学论文存在大量反复抄袭、伪造同行评议、虚构论文作者等问题,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有人说数学圈纯净,但其实抄袭的现象也一直存在,不是今天才有的,国内国外都有,不高明的人照单全收、整段抄袭,很容易被抓出来,手段高的把别人的想法拿来放进自己的文章,但专家一看就晓得,这是抄袭的。”菲尔兹奖得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说。
其实,坚持学术诚信的理由只有一个:如果每个人都不坚守底线,如果每个人都造假,那么这个学术圈就完了,这个社会就完了!山雨欲来风满楼。越是在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时候,越是要牢筑信念的城墙,守住诚信的阵地。 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干工作,老老实实搞研究,每天进步一点点,看似要比那些“走捷径者”落后一些,也可能会损失很多短期利益,但是,我们对得起自己做人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虽然此次曝光了数学界的学术论文造假现象,但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学术造假现象。因此我们要始终守住自己的诚信,不要因为一时的急功近利打破自己的底线。
小乖candy
如何看文献【转】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检索到了大量的文献后,如何阅读是一个问题,在大量看文献前,需要不断总结一些好的文献阅读方法.结合一些论坛总结的经验和自己阅读文献实践,对文献阅读方法进行整理总结. 1。文献阅读的顺序:找到相关文献后,一般先看文献的摘要,看看摘要是否跟自己的研究课题方向相关;接着看参考文献,如果参考文献中80%以上不是最近3-5年的文章,该文献的参考价值就不大了(阅读经典文献除外);然后再看引言,注意引言中是怎么阐述其研究思路的,是怎么得出要做所做研究的想法的.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就可以仔细的阅读全文了. 2。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如果一篇文献看完摘要后感觉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帮助不大,仅仅能够帮助了解别人研究进展,读完摘要即存档不再继续读下去,这种文献阅读叫“略读”;除了读完摘要,还仔细看完参考文献和引言的文献阅读叫“概读”;将全文看完,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这种文献阅读叫做“详读”;详读了一篇论文后发现有很多的启发和思路,并且根据自己在读这篇文献时的问题和想法,展开来查看其他的相关文献和书籍,以便弄懂相关概念和问题,这样对一篇文献进行阅读叫“精读”.在展开文献阅读时,需要将这些阅读方法结合使用,我的经验是“略读”、“概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70%,“详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20%,“精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10%. 3。坚持记笔记和反复阅读:总结一套适合自己记笔记的方法,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以后参考、引用和学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几个月后一定要重新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在以后看文献过程中遇到相似的文献,可以把以前阅读过的论文和笔记拿出来对照阅读. .4。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结合看:对于“略读”、“概读”的文献可以直接看电子版,但“详读”,特别是“精读”的文献一定要找纸质文档来看,可以找期刊或论文集原本,也可以打印出来读,我大部分打印出经典的或重要的文献进行“精读”. 5。抓住主要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阅读完一篇文献后,特别是“精读”过的文献,不能一句一字的读完了就万事大吉了,需要对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述,这样才能使阅读过的文献对自己写论文真正有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述:(1)该论文的主题、目的;(2)该论文的前期工作的分析;(3)该文献本身的研究方法、结果;(4)该文献本身的创新之处;(5)该文献可能进行改进的地方,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6)通过该论文,提出自己可能的新思路.推荐略读和概读的进行模式是这样的:首先是看中文文献,利用课题组已经有的“向EndNote批量导入中国期刊网题录信息”的方法将所有的相关的要看的文献的摘要等信息导到EndNote中,如此就可以在EndNote中进行略读工作了,在略读的过程中看到要概读的文献就复制了文献的名字然后直接到中国期刊网将其下下来,存到对应的文件夹呢,并且利用EndNote的文献链接功能将下载下来的文献进行链接,这样就能实现EndNote软件的文献阅读与管理功能了。 看过大量文献后,经常性的会出现思路和想法流失的情况,比如说,突然在看A文献时,想到曾经在已经看过的B文献中有某个想法可以和在看A文献中的某个想法联合起来生成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一时有具体的忘了B文献的存放路径以及在看B文献是那个想法的具体内容以及想法的提出原因。出现这种情况,是文献管理上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个人推荐这样一种模式。使用到的软件是拷屏软件FSCapture和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7或8)首先在看文献的时候,对看到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者是想法,或者是反问时有矛盾等等,可以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的注释功能,首先用高亮笔将产生疑问和想法的地方画出来,然后用旁注符号 ,将旁注符号的箭头对向高亮笔画出来的地方,在随后出现的注释笺中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弄好后就用拷屏软件FSCapture进行拷屏(ctrl+PrtScrSysRq是进行自选框的拷屏,Alt+PrtScrSysRq是对屏幕中某个活动窗口的拷屏,要好这两个就足以),拷屏选定后点击鼠标键就会出现图片存储窗口,建议最好是以所精读文献的名字建立一个文件夹,将这篇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总结用ctrl+PrtScrSysRq拷屏下来,存到文献名字对应的文件夹下,并且给图片进行比较容易识记和唤起想法的名字;而在看全文时产生的要进行注释的想法则可以用Alt+PrtScrSysRq进行拷屏,并且每个拷屏都写上对应的可以很好识别的名字(关键是体现出思路),一篇文献看好后,可以用PPT将所有的图片按顺序整合起来,以后要再次读时可以先将PPT调出来看看,我的建议是,不要怕麻烦,可以在某个磁盘的根目录下建立“精读文献”的文件夹,将用以上方法弄出来的PPT都存到这个文件夹内,每天时不时的打开看看,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毕竟看图片比看文字要舒服多了,而且PPT全屏后,仅仅动动鼠标就可以向下翻阅,而且可以用很舒服的姿势看,一边看一边想,很是惬意的。之二1.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2.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等等......
北京青年123
阅读文献主要分为3个阶段:
一、判断论文是否值得读
1、读标题和关键词推测这篇论文的大致主题和内容,以此判断自己是否感兴趣或者是否需要
2、读摘要。
摘要会说明论文的基本内容、方法特色、主要贡献,是整篇论文内容的浓缩,非常重要。
3、看结论。
跳过前言、实验的方法等部分,直接看作者得出的结论,如果结论和你不是很相关,同样地舍弃这篇论文。
二、读论文
1、读图表和数据。
在查看实验细节之前,先花点时间看下图表和数据。
2、读引言。
引言的功能是介绍研究的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想解决的问题和它的重要性。
3、读结果和讨论。
结果和讨论是论文的核心,值得花费大部分时间来阅读。
4、读实验。
这是论文中最晦涩难读的部分,所以要放在最后。当这部分需要仔细阅读,了解作者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做的,阅读速度肯定要慢下来,花更多时间。
三、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完论文后还需要认真做笔记。一份好的笔记,可以帮你把一篇论文的重要内容全部“偷走”。这样下次只需要看自己的阅读总结即可,不需要再对论文进行重新阅读。
江小赖007
最近因为各种作业临近截止日期,一面是焦头烂额的查找文献,看文献相关内容,一面是陷入迷雾中的我。每一篇文献看下来,个个感觉都很有道理,但是到底看完收获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启发,一概是懵懵懂懂。昨晚睡前一直在想,这样找不着东南西北的状态,如何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有所思考和创新呢?自己好像迷失在了层层叠叠的论文迷雾里,看了一篇又一篇相关的中外文献,自己也认真标注了重要内容,但是看完回头查找的时候,依旧对内容不熟悉。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下面的原因: 1. 自己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背景。 之前对主题的相关研究了解甚少,看起文献来非常吃力,论文里涉及到的专业术语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即使看完,依旧无法把握整个论文的框架。 2. 看文献没有目标和疑问,不是带着目的去阅读。 这样的文献阅读,容易读到后面,忘记前面,读完没有连贯性,很容易跟着论文思路被带偏,忘了自己读文献是为了什么。 3. 读文献的过程是一个对所要研究领域的一个系统梳理过程。 先了解在这个领域前人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哪些进步,有哪些局限性,通过大量阅读,找到你的研究创新点。道理都懂,但是大量阅读的前提,需要对自我研究主题的框架梳理。目前,虽然TOPIC已经确定,但是FRAMEWORK依旧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近期种种可以看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需要不断学习,把不知道的知识变成知道的知识。 同时,赶作业的经历也告诉我,凡事要有计划。对自己正在做的事,预先设想各种可能性,尽力做到最好。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是什么!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先看两篇综述,搞清过去未来; 再看具体文章,搞清技术方法; 阅读摘要为主,全文只能为辅; 书籍大多没用,别去浪费时间;文献看少没用,少说也要两百。推荐善于利用知
读文献的方法包括如下流程:检索、筛选、阅读、总结、记录。 首先,查找文献。 我们可以针对一个研究领域进行文献搜索。搜索的对象包括专著、学术期刊、学术报告、统计报
一般期刊发论文前都会检测重复率的,如果说没有检测出来那就是数据库里面没有你抄袭的论文,一般问题是不大,期刊问题可以找发表吧了解
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apar.2. Answer questions from the panel.介绍的话要概括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