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爱小吃
一叶扁舟85
同行审稿大概是目前最公正的评价方式了,但个人(老板)在领域内的影响力、关系网或学术观点所属派别对稿件的最终评价无疑也会有很大影响。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一些非稿件质量因素的影响(如果你或你老板非常powerful,可不必再关心这些了),其实我们或许是有一些应对手段的,至少不要盲目的选择,也不要假设本国审稿人会给你更好的评价,除非你(或你老板)真的认识他并有良好的关系。 在您还有兴趣继续阅读时,先要强调:工作质量是第一位的,没有足够的工作质量,下面的技巧都是无源之水——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实力相近时,这些小trick才能够起到足够显著的效果——对于工作质量处于边缘的情况,那么技巧或许就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大致清楚稿件的处理流程。对于大部分稿件而言,是由编辑进行初筛的,包括审稿人的选择。换一句话说,编辑是稿件去向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期刊水平越高,编辑的学术水平以及相应的权力或控制力就越大,初筛淘汰的比例就越大。对于很多非常专业的期刊而言,例如Circulation、Circ Res、ATVB、AR之类的,编辑可能就是你的小同行,直接就能够对你的稿件作出评价,并决定送什么审稿人(如果送到与反对你们观点的地方,那结果 其实在我们撰写论文时,大概就有对自己的工作质量的评价,并因此而有个基本投稿的目标了(通常会比现有水平高一些)。部分期刊你是无法选择编辑的,它们只分亚洲区编辑、欧洲区编辑、美国编辑等;部分期刊是允许你从名单中作出有限的选择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最好能够预先大致了解一下将处理你的稿件的编辑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无论是否与你的方向接近,可考虑写信索要他的最近论文,并且最好能够有少许讨论(要注意讨论的质量,纯拍马屁是没有用的,尊重是由实力做基础的)。如果方向接近,如果你们的学术观点也接近那最好;如果学术观点不同,就需要在行文中作出恰当的学术评价,既不能回避也不能一棍打死——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应对编辑,而是面对不同学术观点时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大牛除外。 在选择审稿人的问题上,同样也是如此。对潜在的审稿人,预先讨要一些对方发表的论文,并能够做些讨论——尤其重要的是,在你的论文中,应对其关键论文有所引用。当然,必须注意到的是,你指定的审稿人通常只会有1个被选中。 编辑决定送审后,审稿人一般都会比较客气,这一点期刊水平越高,越是如此。对不喜欢的稿件极少一棍打死,而一般是给出比较难以应付的大修意见,由编辑作出最后的选择。如果编辑对你的观点或稿件质量比较认可,他在送审时就会考虑,而在收到意见后,有时也会选择再次送额外的一个审稿人评审。 如果能够收到审稿意见,如果是拒稿,且原因不足以说服你,你可以考虑争辩;如果是大修意见,你首先考虑的是逐条回复,必要时也需要争辩。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争辩一定要有节,不能太强硬(大牛除外),客观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对方不当即可,保持礼貌——争辩通常没有用,目的在于给编辑和审稿人留下印象而已(有礼有节有(研究)实力),且印象不能差。对于大修意见,如果可以,一定要逐条回复;对于审稿人的问题,一定要做到不厌其烦的详细说明,这也表明了你对对方意见的尊重。对于起步阶段的年轻人,这实际上是少有的使你能够建立自己的学界联系和自己声誉的方式了,虽然你可能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方式会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即便目前的稿件可能因各种因素最终被拒稿,但下次的稿件呢?
我的文章也是外审中,但是在送外审的当天,就有显示有专家审稿完成,什么情况呢?
期刊终审两次意味着这期刊的重要性。 拓展资料: 论文不管是自己投稿还是找发表机构,都是要交给初审编辑的,他们就是负责第一关审核的人,也是直接和作者打交道的人,如
也有可能稿件没过!文章进入审稿流程后,得到的结果无非是大修、小修、拒稿及接收四种情况。小修与接收是最好的结局(小修基本就等同于接收)。40%的论文在大修后接收。
教你搞定编辑处理信和审稿人意见的回复向期刊投稿只是论文发表过程的第一步。绝大多数情况下,论文都要根据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反馈意见经过一些改动或者修改,期刊直接接受作
不一定的,呵呵。我也是有这样一个情况,但是录用了。你可以打电话问编辑。编辑都很好,很好说话。
优质论文问答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