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

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

发布时间:

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

你报的是什么学校啊?不说明白大家没法帮你!!

职务: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兼任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经济日报》总编室经济顾问。 工作经历: 1978年—1982年,韩秀云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2年—1984年,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师从谷书堂、蔡孝箴教授,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4年—1991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991年—1993年,获德国基金会奖学金赴德国科隆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 1993年—1995年,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大学经济管理系读博士学位; 1995年起,继续任教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经济系副教授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讲授宏观经济学位课程。 研究领域: 教学研究方向: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情的结合,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国社保体制研究,香港经济问题研究,国际汇率趋势研究。 出版专著 《推开宏观之窗 第2版》,中信出版社,获2004年第14届中国图书奖。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获2008年度十佳图书。 《金融海啸与我何干》,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获2009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推开宏观之窗 第3版》,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新趋势》,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清华韩秀云讲经济》,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新经济》,中信出版社,2020年版。 科研项目 深圳市委托清华经管学院项目《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及其进一步深化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率的因素的研究》。 香港委托清华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及清华经管学院项目《保持和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对策研究》。 香港委托清华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及清华经管学院项目《香港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主讲课程 资本论专题、经济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制度环境、中国与世界经济

901是学校自己起的代码,不同学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你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啊。

你考上了吗?

经济日报社总编辑级别

《经济日报》行政管理上应该归国务院管理,中宣部业务管理,级别是副部级。

正厅级或副厅级1、经济时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部级);2、因此经济时报总编辑属于正厅(高配)或副厅(标配)。

当然是总编辑 总编辑是报社行政一把手 下面是各部主任比如编辑部、评论部、经济部、时政部等等。如果一家省级党报,总编辑级别就相当于正厅级,编辑部主任相当于县局级。

经济日报出版社韩文高

经济日报社历任总编辑

1976-1978年,河南省南阳县溧河公社插队知青1978-1982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2-1986年,经济日报社总编室编辑1986-1988年,经济日报社工交部副主任1988-1992年,经济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其间:1992.04-1992.09挂任河北省保定地区涿州市副市长)1992-1993年,经济日报社记者部代主任1993-1996年,经济日报社记者部主任1996-1996年,经济日报社编委会委员、记者部主任1996-2005年06月,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其间:1997.09-1997.11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1.09-2001.11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5年06月-2011年07月,经济日报社总编辑 2011年07月-2012年05月,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 2012年05月-2015年07月,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15年07月-,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第十届、十一届广东省委委员。

《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先生 冯并同志,经济日报社总编辑,1945年出生在河北省,高级编辑,中国共产党党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宏基金学术委员、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北京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级有贡献专家。 冯并同志于1968年大学毕业,197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82年在人民日报社任编辑。1984年调入经济日报社,1986年任经济日报社评论部主任,1993年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1996年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2001年3月任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同志长期从事经济新闻工作与经济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经济论文、政论文章、杂文和经济随笔及新闻通讯。经济日报组织关广梅现象的大型系列报道中,冯并同志撰写的系列评论曾获1987年度全国好新闻特等奖。1998年撰写的《九八抗洪曲》等曾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0年荣获全国韬奋新闻奖。 冯并同志著有《不落的琴声》、《塞上明珠》、《新叶集》、《经济随笔》、《冯并通讯集》、《冯并杂文选》、《冯并评论选》和《中国文艺副刊史》、《即铭随笔》、《改版》,涉及文学、新闻和经济等领域。

南方日报出版社编辑

我爱你莘县,可提供联系方式吗

基本资料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 民 族: 汉族 祖籍福建长乐,先后就读于青浦朱家角珠溪一中心,青浦城厢二中心。1952年毕业于青浦初级中学,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孙绍振如是说》、《文学创作论》、《孙绍振默文集》(三卷)、《论变异》等。《文学创作论》获福建省10年优秀成果奖、台湾祁枫文学奖、全国写作学会一等奖,《美的结构》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编辑本段]个人小传 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1973年奉调至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孙氏曾致力于诗歌创作,曾有诗集出版,八十年初卷入朦胧诗大辩论,其《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从1981年在《诗刊》刊出以后,引起广泛的批判,1983年又与谢冕之《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之《崛起的诗群》遭到批判。但是日后的实践证明:孙氏的这一论文已成为当代新诗发展史的重要文献。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经为一系列当代文学史所肯定,其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自1981年以后,孙氏集中力量从事文艺理论之研究。有专著《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等等。孙氏的所有学术以其独创之真善美三维错位、及形象之三维结构之理论为基础,自成系统。 九十年代中期,孙氏将三维错位学说,引入幽默理论之研究。故其《幽默答辩五十法》出版之后,在内地和港台均甚畅销。中央电视台曾邀其作《幽默漫谈》讲座二十集。在1997年出版之《幽默逻辑探秘》中,提出了幽默的二重错位逻辑学说,其幽默理论不满足于转述西方经典,《在幽默学全书》中,更着重于将理论的独创性与操作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上更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还有幽默与雄辩、诡辩、吹牛、抒情、滑稽等相邻范畴的辨析,完成了他以错位为核心范畴的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年来孙氏又从事于幽默散文创作,近年出版集《面对陌生人》《美女危险论》(北京知识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两个版本不同)《灵魂的喜剧》、《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其幽默风格为其幽默理论的艺术实践。[编辑本段]研究成果 《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答辩五十法》《幽默逻辑探秘》 《在幽默学全书》《美女危险论》(北京知识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两个版本不同)[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编辑本段]部分著作 一、论文 论台港大陆散文中之软幽默和硬幽默《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宏观的理论建构和微观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真善美的错位《名著欣赏》(1998年第1期) 宋江的悲剧和审美价值《名著欣赏》(1998年第3期) 理性因果和审美因果《名著欣赏》(1998年第4期)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距离《名著欣赏》(1999年第1期) 把人物打入第二环境《名著欣赏》(1999年第4期) 抒情和幽默的统一《文艺报》(1998年9月8日) 智性和幽默的统一———学者散文的出路之一《文艺报》(1999年7月21日) 西方文论的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 17000千字)《文学评论》(1999年第五期) (《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论点摘录500字) 我的桥和我的墙———从康德到拉康(8000字)《山花》(2000年第1期) 当代学者散文的出路(5000字)《文艺报》(2000年5月2日第2版) 南帆:迟到的现代派散文(20000字)《福建论坛》(2000第2期) 审智散文的审美突破 (20000字)《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3期) 人物的心理结构分析问题(7000字)《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从西方议论独白到中西议论对话 (12000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4期) 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21000字)《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6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卷》(2001年第2期) 质疑英国全国分级统考体制 (10000字)《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批判 (18000)《粤海风》(2001年第2期) 超现实的第二环境和心理氛围(10500字)《名作欣赏》(2000年第6期) 审智散文———迟到的散文流派(6000字)《福建文学》(2001年第4期) 课程标准———基础教育的宪法(5000字)《素质教育博览》(2001年第5期) 改革目标与编写者素质的反差 (6000字)《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第1期) 迟到的现代派散文(7000字)《南方文坛》(2001年第3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忧思 ( 上 ) (5000字)《福建教育》(2001年第第3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忧思 ( 下 )(8000字)《福建教育》(2001年第4期) 《伪问题和谬答案》(42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7月22日) 《高考试卷的阅读问题》 (42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7月14日) 《关于上课学生打瞌睡问题》(25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5月27日) 论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流派畸变(20000字)《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互相渗透(2000字)《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中国早期新诗的象征派———从闻一多到戴望舒(9000字)《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卷》转载) 五四新诗:胡适与胡先骕(12000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卷》转载) 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1年12月12日) 质疑全国高考试卷及评价体系(上、下)(10000字)《师道》(广东教育厅主办)(2002年第1、2期) 赤壁之战的魄力的奥秘(7000字)《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 微观分析理论独创和教条主义(7000字)《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 (3000字)《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解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8000字)《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己———解读《荷塘月色》(8000字)《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段落大意教学必须缓行(5000字)《师道》(广东)(2003年第3期) 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5日) 让学生对语文着迷(5000字)《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8期) 荷塘月色解读 ( 上、下 )(8000字)《福建教育》(2003年第4、5期)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3000字)《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7月11日) 〔又见赖瑞云《<混沌阅读>序》(5000字)〕(福建教育出版社) 段落大意的误区及其逻辑基础 (8000字)《明日教育论坛》(2003年5月16日) 睁眼看不见人(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9期) 关于高考作文 (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0期) 当真话题来到的时候(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 审智散文的双子星座———从南帆到萧春雷(7000字)《福建文学》(2003年1月) 《背影》背后的美学(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2期) 为什么二月春风不能似菜刀(3000字)《语言学习》(2004年)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3000字)———评2004年各省自主高考作文命题的成果与缺憾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 二、专著 《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20万字 《挑剔文坛》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24 万字 《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64 万字 《论变异》花城出版社/1986年/12万字 《美的结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24万字 《孙绍振如是说》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20万字 《怎样写小说》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10万字 《审美价值结构情感逻辑》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23万字 《当代散文的艺术探险》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40万字 《幽默逻辑探秘》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20万字 三、散文集 《面对陌生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0万字 《美女危险论》知识出版社/1999年/20万字 《美女危险论》作家出版社/2003年/20万字 《灵魂的喜剧》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20万字 《孙绍振幽默文集·满脸苍蝇》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年/20万字 《孙绍振幽默文集·幽默谈吐的自我训练》,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孙绍振幽默文集·幽默理论基础》,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幽默学全书》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你会幽默吗》,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 《对话语文》(与钱理群合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编辑出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需要的技能也很多,那该选什么书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编辑出版学专业阅读书目推荐,一起来看看。编辑出版学专业阅读书目推荐:传媒实务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 故事 的》,威廉.E.布隆代尔/著,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新浪之道》,陈彤/曾祥雪/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走进美国大报》,辜晓进/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走进英国大报》,唐亚明/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5月版 《对话美国报业总裁》,苏荣才/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史安斌/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我是编辑高手》,(英)吉尔.戴维斯/著,河北 教育 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现代媒体编辑技巧》,(美)多萝西.A.鲍尔斯 黛安.L.博登/著,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全能记者必备》,(美)哈里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纽约时报100年》,诺里斯/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华尔街日报》,弗朗西斯.迪利/著, 企业管理 出版社1998年9月 《花花公子传奇》,金艾顿/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读者文摘传奇》,约翰.海登瑞/著,海南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抢滩传媒的傻子们》,妮娜.蒙克/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编辑出版学专业阅读书目推荐:媒体风云人物传奇 《个人历史:〈华盛顿邮报〉女总裁格雷姆自传》,凯瑟琳.格雷姆/著,江苏出版社1999年9月 《克里.帕克传:一个媒体帝国的建立》,保罗.巴里/著,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 《一个狗娘养的自白——媒体大鳄艾伦·纽哈斯自传》,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 《良友忆旧》,马国亮/著,三联书店2002年1月版 《一代报人王芸生》,王芝琛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报人六十年》,徐铸成/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 《新记〈大公报〉史稿》,吴廷俊/著,武汉出版社2002年5月版 编辑出版学专业阅读书目推荐:图书出版 《出版业》,(美)安德烈.希夫林/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因缘际会》,(美)迈克尔.科达/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 《编辑人的世界》,格罗斯主编,工人出版社1998年6月 《近代出版人的 文化 追求》,汪家熔/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阁楼人语》,沈昌文/著,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人书情未了》,俞晓群/著,东方出版社2003年9月版 《中国编辑史》,姚福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图书营销案例点评》,刘拥军/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出版大崩溃》,(日)小林一博著/甄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6月版 《出版大冒险》,(日)长冈义幸著/甄西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6月版 《这书要卖100万:畅销书 经验 法则100招》,(日)井狩春男著/邱振瑞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编辑出版学专业阅读书目推荐:新闻传播理论 《麦克卢汉精粹》,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著,展江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理解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 《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威廉.伯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9月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 方法 》,(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2002年版 编辑出版学专业阅读书目推荐:理解媒介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麦克卢汉致力于研究人们如何以及怎样交流,其部分理论如“地球村”及“媒介即信息”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术语。 此版为纪念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纪念版,副标题还是“论人的延伸”,译者何道宽作了特别修订,新收录了《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 报告 书》,这份报告是《理解媒介》一书的雏形;而每章前增加了麦克卢汉传记作者、加拿大传播学家特伦斯·戈登的导言,及对艾柯等人批评的回应。书后还加了参考文献、索引和麦克卢汉著作一览。 编辑出版学专业阅读书目推荐相关 文章 : 1. 历史专业本科生必读书目 2. 历史专业必读书目 3.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课外必读书目 4. 文学院汉语言专业课外必读书目

可以打订报热线

经济参考报社总编辑

满族老姓改成王的,主要是 完颜氏和王佳氏。至于什么旗,说不准,因为这两个姓氏,在八旗中均有分布。楼下的,我要纠正你一个错误:1 旗人的概念很大,包括的全部的满族人,全部的锡伯族人,一部分蒙古族人,一部分辽东的汉族人,大部分的达斡尔族,赫哲族,和鄂伦春族。2 所谓旗人,并非贵族,旗是一种兵政合一的制度,尤其在清朝中后期以来,他更像是一种户籍制度,你部知道,东北很多满族聚集地,是以八旗分村的吗,例如正白旗村,正红旗村,所以,旗人与贵族,并非等同概念。

姓端木吧,大港有一家现在姓王,和你情况一样,他们的满姓就是 端木

可能是王佳氏,但不确定。旗籍你只能查家谱,这个和姓氏没有关系。

好多满族人都改姓王啦!是不是旗人不一定!旗人是满族里的贵族,因为祖辈立过军功。所以皇亲一定在旗。旗人一定是满人,满人不一定都在旗。 除此以外,满清时期汉人也有在旗的

  • 索引序列
  • 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
  • 经济日报社总编辑级别
  • 经济日报社历任总编辑
  • 南方日报出版社编辑
  • 经济参考报社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