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志强,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11[2] 葛学朋.易居景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 闫有喜. 居住区设计[J].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50-52[4] 姜云, 张洪波, 庞博.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20-121[5] 增田奏. 住宅设计解剖书[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3:16-1280-82[6] 朱昌廉.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11:80-82[7] 杨鑫,刘媛等.风景园林快题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社, 2012[8] 沈志野. 论居住区的演化与现状[J]. 科技视野, 2015, (21) :26-26[9] 王磊, 张凤海. 浅谈住宅小区服务设施规划[J] . 民营科技,2011,
不能幸免才不呢
1 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1年2期- 邓卫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2[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6年2期- 裘鸿菲 , 陈益峰 , Qiu Hongfei , Chen Yifeng3 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5年8期- 李旭光 , LI Xuguang4源于自然融于环境营造特色--杭州"都市水乡"居住区规划设计构思[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3年11期- 顾浩5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期刊论文] 《建筑科学》 ISTIC PKU - 2009年4期- 刘艳梅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 2002年10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7 浅析城市居住区规划[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8年4期- 葛岚 , Ge Lan8 浅议我国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期刊论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期- 王小俊9从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新模式谈居住区规划结构--以杭州市为例[期刊论文] 《规划师》 ISTIC PKU - 2003年7期- 王剑云 , 应四爱 , 文旭涛10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 ISTIC PKU - 2009年1期- 卜雪旸 , 曾坚 , Pu Xueyang , Zeng Jian由于不知道你需要的是哪方面的规划,先找这些,大家都是要写论文的人,希望可以帮到你。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论城市规划
摘要: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协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规划对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
根据学术论文的要求,投稿需要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并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内容应有所发现、创造和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和抄袭。《学刊》投稿范围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和概念、规划政策和实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与规划、规划师的社会作用,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来稿务求原创性,稿件未投它刊,未在其它任何期刊(包括内部出版物)刊登或研讨会上发表过(特约除外)。本刊接受.doc文件格式和可编写的.pdf文件格式文稿,投稿时请登陆本刊网站上传稿件,或将稿件和电子文件一同寄(送)到本刊编辑部,也可以用电子邮件把文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本刊的电子邮箱。文中插图另附.tif格式的图形文件,分辨率在300dpi以上。本刊不收版面费,文稿刊出后,编辑部向作者赠送2本当期期刊,并酌付稿酬。 投稿的编写格式一般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必要时还有附录部分。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和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注释、参考文献。1 题名、作者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洁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附简介信息,包括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子邮件地址等。如系基金资助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的论文,请在稿件首页页脚位置注明基金名称、项目全称和编号。2 提要与关键词提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有结论。一般说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提要一般300字左右。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8个。投稿同时需要提供英文题名、英文提要和关键词。3 标题、图、表的序号文章序号以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1,1.1,1.1.1,一般为三级编号,不超过五级。图、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图和表都应有确切简短的题名,图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表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在正文中表,图及其编号要提及并对应。4 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和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中国法定计量单位。5 参考文献表参照GB/T 7714-2005,《城市规划学刊》常用参考文献类型的格式依次示例如下:5.1连续出版物[1] 刘武,郑良, 姜础. 元谋古猿牙齿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其在分类研究上的意义[J].科学通报, 1999,44[23]: 2481~2488.[2] 沈福煦. 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表述[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2]:1~10.[3]Hewitt J.A. Technical Services in 1983[J]. 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 1984,28(3):205~218.5.2专著[1]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2] Marcus, C.C. & Sarkissian, W., Housing as if People Mattered[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6.[3]Mumford, L.,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倪文彦,宋峻岭,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Crawfprd W., Gorman M. 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 reality [M]. Chia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95.5.3 专著中析出文献[1]腾序.汉唐西域古城研究[M]//董鉴泓主编.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96~135.[2]马克思. 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505.[3]Buseck P. R., Veblen D.R., Subsolidus Phenomena in Pyroxenes[M]//Prewitt C. T.Pyroxense. Washington, D.C. : 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erica,1980: 117~211.5.4 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1]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00.[2]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5.5 报纸[1]胡必亮. 小城镇大战略[N]. 光明日报,1999-04-23(6)5.6 电子文献[1]傅刚, 赵承, 李佳路. 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 [2005-07-12].[2] Turcotte D. L., Fractals and Chao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M/O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1998-09-23].附: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普通图书(M)、会议(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 作者文责自负,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和立场。本刊有权在不违反作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稿件进行编辑、删改,必要时需请作者修改,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注明。请勿一稿多投,收到本刊电子回复3个月后未接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和财力,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 “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 同时,大量以“X X 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 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 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 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 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1]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 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 城市规划, 2001,(01) . [2] 俞德鹏. 现行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弊端[J]. 城市问题, 2001,(01) . [3]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马清裕,陈振光,李王鸣,沈道齐.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 地理学报, 1999,(03) . [4] 程茂吉. 南京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影响与对策[J]. 城市问题, 1998,(02) . [5] 张启春. 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 江汉论坛, 2003,(04) . [6] 李建宁. 对强化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探索和设想[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1,(03) . [7] 石人炳. 浅谈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 [8] 张朝斌.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4) . [9] 陈映芳.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 社会学研究, 2005,(03) . [10] 孟光辉. 浅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管理机制[J].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1,(04) . [11] 辜胜阻,刘传江.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理论思考和政策选择[J]. 人口研究, 1996,(03) . [12] 辜胜阻,杨艳琳.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 探求, 1996,(03) . [13] 林晓红,孙跃明,朱梅芬.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的问题、思考和建议——江苏省昆山市个案分析[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06) . [14] 王旭. 流动人口犯罪控制论[J].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 [15] 陈君武. 我国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 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 . [16] 段成荣. 我国的“流动人口”[J]. 西北人口, 1999,(01) .
[1] 王莉,陆林,童世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2] 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2期 [3] 罗瑜斌;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0年01期 [4] 任轶蕾;王颖;;白洋淀水乡城镇保护与更新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18期 [5] 赵勇;高朝暄;李国庆;王广和;;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研究——以河北省蔚县代王城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南方建筑;2009年04期[6] 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7] 王云才;陈田;郭焕成;;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8] 胡晓玲;;以文化的视野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9] 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论城市规划
摘要: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协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规划对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2006年通过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全国共计13所学校通过),标志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导师11名,其中属于建筑学院在职7名,退休1名(隔年带研究生),物流学院1名(城市交通规划),公共管理学院1名(区域规划).校外兼职导师1名.导师简介如下:崔 珩 副教授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本科、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多年在教学一线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 成 果: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各级横向课题二十余项,在《新建筑》、《华中建筑》等核心期刊以及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参与编译出版《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等专业译著,曾经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第九届城市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2002)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南交通大学(2004)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主要研究领域: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理论等钟 毅 副教授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副教授,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 1989年9月,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学习,1993年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考入重庆建筑大学(现并入重庆大学)建筑城市学院建筑设计理论领域攻读研究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分配至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教研室任教。主要研究成果:曾在《规划师》、《华中建筑》、《四川建筑》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成都市新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成都市三环路宝成铁路至成绵高速公路段城市设计”、“郫县新胜镇竹瓦街改造规划”、“都江堰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调研”等一系列科研与实践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历史街区保护与建设理论,城市设计理论赵 炜 副教授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注册规划师,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2005年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毕业。科研方向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西南地域城镇发展。参研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第1主研),主持横向科研课题3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EI检索1篇。指导学生获全国规划设计作业竞赛三等奖2项(第1指导教师)。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主讲教师。完成多项规划设计任务,获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1项;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1项(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设计及其理论,西南地域城镇发展毕凌岚 副教授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副教授,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1989年9月,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学习,1993年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保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领域攻读研究生,1996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4月,分配至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与设计教研室任教。1999年9月,考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攻读城市规划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12月获博士学位。研究成果:曾在《城市规划汇刊》、《建筑学报》、《城市规划》、《规划师》、《华中建筑》、《四川建筑》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山地城市生态环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广州番禺生态廊道控制性详细规划”、“成都市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研究”、“乐山新旧大桥滨江区域景观改造规划”等一系列科研与实践项目。参与研究的项目和发表论文曾获得“2004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2003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成都市优秀科技论文1998年度三等奖”。主要教学成果:指导学生获2004年度《城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全国竞赛三等奖;获2005年度四川省挑战杯课外科研活动竞赛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城市规划方法崔 叙 副教授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2005年同济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 果:主持或参加了城市高架道路匝道定位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大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研究(上海市建设技术基金),城市及都市带的综合交通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遵义、顺德、重庆沙坪坝等城市(城区)的综合交通规划,吴江市盛泽城区、彭州市工业发展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项目10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EI检索2篇。左辅强 副教授学科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2006年,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城规学院。成 果:近年来已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曾多次获得国际竞赛和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项。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管理与设计王松涛 副教授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总规划师,成都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成都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博士,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先后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供职,长期主持全市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成果:《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成都市中央商务区(CBD)规划》(2003-2004)、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保护实施规划(2002-2003)、《2000’成都市核心区概念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核心网规划》、成都浣花溪公园总体布局规划(2002年)、成都市中心城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2003年)、成都市工业布局规划(2003年)、《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5)》、《成都市市域城乡总体规划(2007)》等。在《规划师》、《城市规划汇刊》等国家核心刊物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从空中步行系统到空中商业街》、《三峡库区城市形态演变与城镇迁建》等学术论文十余篇,完成翻译专著:《都市空间》,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2年出版。如果你本科是学城市规划的(建筑院校),建议不要选张锦\戴宾两位教授,专业套路不一样.建议本科非城规专业的,数理强的选张锦或崔叙,他们都是搞交通的,比较重视数据分析;文科强的选戴宾,他原来是学哲学的.
西南交通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链接:
提取码: vy2z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1、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2、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其专业骨干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其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基本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意义和阶段、了解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掌握重要的规划思想,以及城市规划基本内容。3、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简介: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在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奠定必要的基础。(2)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培养将来能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人才服务。4、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在国外已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国内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众多领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种GIS软件的使用、数据结构和数据组织关系,加深对地理信息的认识和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方法,并了解各种软件的空间数据转换关系,了解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和空间数据的分层处理方法、空间数据的分析功能等。5、课程名称: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简介: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制图的基本步骤、方法,能独立运用此软件上机完成一个制图项目。教学内容“精要”、清晰易懂,让学生较轻松地全面地熟悉和了解主要制图软件的基本内容和制图方法,基本能自如运用。在基本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达到增长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目的。6、课程名称:地图学课程简介:地图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载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地理现象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和表现形式,了解地图的构成、特性以及编制地图的方法、程序;具有阅读各种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掌握地图的编制方法。7、课程名称:遥感概论课程简介: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传感器技术、微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应用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其应用广度不断拓宽,应用深度不断加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8、课程名称:环境科学课程简介:《环境科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与该专业开设的自然地理学、城市总体规划等课程的关系密切。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改变了以后的环境对人体、生物的反作用;掌握污染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要求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危害的途径和措施;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环境经济观点和环保意识。9、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简介:区域分析与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门应用性理论课程,是在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习有关专项规划等方面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区域发展、区域规划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10、课程名称: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 课程简介: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必须依法行政。城市规划从编制、审批到实施管理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城市规划师应该具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本课程主要介绍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介绍了城市规划师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历程,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的全国性的配套和相关的法规文件,以及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针政策和行业职业道德。11、课程名称:城市详细规划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城市详细规划中的重要性,熟悉详细规划的任务、编制内容和程序,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成果要求。熟练掌握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等,掌握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牢固掌握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以及居住区道路交通、绿地等的规划布置,掌握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计算方法,并通过课程规划实践将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居住区的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工作,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要专业实习:自然地理与地图测量实习、村镇规划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主要专业实验: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测量学基础、环境科学等课程的实验环节,以及区域规划模拟、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城市工程规划等课程的上机实验。
过来人的看法:如果论容易考的话,西南交大比较容易考一些,专业课相对简单,容易得分,面试什么的要求也不高。但是,个人认为北京交大的交通规划专业比西南交大要强很多哈。。。
轨道交通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那么,轨道交通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一些优秀的范例,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1]艾里克.拉斯缕森,博萍与信息-博弃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2]白慧明.铁路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理论探讨,2011 (3) :16-18.
[3]白树强,全球竞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白云峰.髙速铁路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5]包昌火,谢新洲.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4.
[6]北京一上海高速铁路运输需求量顶测研究报告.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
[7]陈建南,赖小平等,广东医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 (3): 11-34.
[8]陈杰、史峰,提高广州地区铁路货运效率的分析与对策,《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2’ 44-45.
[9]陈牛生.我国铁路货运价格改革初探[J].综合运输,2005(11) :1-20.
[10]陈学武.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预测的层次分析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28(3) :23-26.
[11]戴玲玲.髙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关系研究--以京沪线为例[D]: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2]丁小玲.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绿色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13]樊纲.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力[J].经济日报,2002.
[14]樊一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D]:学位论文.陕西:长安大学,2009.
[15]范英书.优化运输组织扩大运输能力[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6) :35-36.
[16]方琪根.高速铁路运营成本的作业成本法测算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10):134-136.
[17]费志刚.铁路、民航客运市场竞争焦点及对策探讨[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3 (9):4"6.
[18]冯焕焕:区域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分担率的研究仁[D],哈尔滨五业大学.2005:30 - 46.
[19]傅选义.高速铁路与资源节约[J].中国铁路,2010. 12
[20]高速铁路客货运量预测一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模式的研究分题报告之十[R].天津: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1995.
[21]龚深弟.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情况与趋势[J].高速铁路与铁道建筑,2003 (4): 1-13.
[22]郭大为.国外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组织模式[J].国外铁路,2004 (8): 79-81.
[23]郭晶伟.基于效能价格的出租车合理比价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2): 53-57.
[24]郭晶伟.基于效能价格的出租车合理比价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2): 53-57.
[25]郭文军等.髙速铁路对交通运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J].中国铁路,2000(4):56-59.
[26]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7]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安监管技装字[2003]37号、安全评价通则[S]
[2]安监管技装字[2003]79号、安全验收评价导则[S]
[3]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S]、北京,2004
[4]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地铁工程质童验收管理办法[S]、广州,2002
[5]刘铁民,钟茂华,等、地下工程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8]国建华.时代呼唤“绿色交通”--铁路与我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J].铁道知识,2010(1):60-64.
[29]韩雪松.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 (4): 30-31.
[30]郝艺.中国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比价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06(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06(6):76-77.
[1]芮睿,王昊,杜春茂等、浅议轨道交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3(4):156-157
[2]刘磊,孙智宏,周鹏等、提高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建议[J]、都市快轨交通,2014,27(2):30-34
[3]肖本江、景观影响调查在轨道交通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的初步尝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7,34(3):111-115
[4]孙翠菊,陈侠,李晓娟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1]孙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铁路,2008(4):51-55.
[2]欧阳洁,钟振远,罗竞哲.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32.
[3]李耀宗.关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规模的反思[J].都市快轨交通,2005,18(4):83-85.
[4]孟迎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5]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与布局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1]谢凯旋,缑小涛,孙天轶.轨道交通站域建筑一体化设计---以杭州地铁一号线乔司站为例[J].建筑技艺,2015,10:112-115.
[2]杨佩云.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J].设计,2015,21:111-113.
[3]李政,王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空间的导向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换乘站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0:56-60+4.
[4]王成芳,孙一民,张春阳,黄烨勍,李敏稚.基于“节点-场所”特性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J].规划师,2014,10:30-34.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
[2]朱顺应、郭志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U].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赵惠祥、余世昌.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1
[4]张殿业、金键、杨京帅.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2004.4[5]施毓凤、杨晟、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问题[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6
[6]《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2009
[7]费安平.地铁运营安全管理.2006.12
[8]费安平、周世爽、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运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费安平、顾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
[10] 韩荔.站务员行车组织教材.2008.2
[1] 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 GB50090-99,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S].
[3] 许有全,高 亮.城市轨道交通用道岔有关问题的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3(5).
[4] 陈后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3(8).
[1]杜建卿.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2]谢晓忠,李淑庆,冯绍海.城市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建设关系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05.
[3]陆锡明,陈必壮,王祥.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J].城市交通,2010,04.
交通论文参考文献
自己去网上找下呗,像这类的交通技术吧,好好看下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