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2013 年,该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 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九;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35项, 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国高校第七;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1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根据“自然亚洲”(natureasia) 网站2013年6月发布的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Index:NPI)”中国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过去12 个月在《自然》(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篇, 总贡献点数(Corrected Counts:CC) 为2.14, 在内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国科研机构中列第十五。 根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何积丰院士获2013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科技到校经费院系名称纵向经费(万元)横向经费(万元)经费总数(万元)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81036814491生命科学学院39530933488信息科学技术学院76227093471软件学院54127123253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231943216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73821182856化学系39917582157物理学系数学系2912181247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345610955网络教育学院163400563金融与统计学院27526553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90403493教育部 ( 上海市 ) 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28256284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32156188社会发展学院07777体育与健康学院07373教育科学学院0100100商学院04343公共管理学院0121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66其他单位1410141总计47142462129335备注: 1、以上经费中含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校内创新基金2、“其它”一栏中包含2013 年未列入以上单位统计的理科项目经费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435.48万余册,其中图书 355.78万余册,期刊合订本近 36.96万册,古籍文献 32.74万余册,学位论文 2.48万余册,非书资料 7.49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24个(含 334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 4.7万余种,电子图书近136万种,学位论文256.9万余篇。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等学科领域,尤以教育学、地理学、文史哲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学术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十年动乱”期间被迫停刊,后于1978年复刊。该刊以致力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2001年, 该刊被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中的“双效期刊”;2004年,该刊“世界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学报名栏”;2006年, 该刊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复刊于1978年。 该刊主要刊登华东师大师生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同时适量刊登历届校友和海内外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以及反映有关科研课题最新研究进展的学术简报;其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该刊多次获得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学专业类学报。 该刊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学等栏目以及如“海外来稿”、“专题讨论”等特色专栏。该刊已连续多次被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闻出版局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的称号,曾多次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的称号。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5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00871)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300071) 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200433)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100084)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156室(610064)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361005) 1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12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150080) 1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310028) 88925616, 1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85098026 15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1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1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100037) 19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210097) 2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430079) 2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82667978 2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710062) 23 思想战线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650091) 2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2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2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2号(210096) 2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510632) 85224092 28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071002) 2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430074) 30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030006) 3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710069) 3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241号(300074) 23540081 33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410081) 8872471 34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273165) 35 西南大学学报(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更名)(人文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00715) 3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3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730000) 2312707 3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 3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200030) 4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350002) 4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350007) 4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4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4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上大路99号(200444) 4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广州石牌)(510631) 4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 4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230039) 5107157 4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518060) 49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750021) 2061735 5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650092) 51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教育学4种权威与30种核心刊物投稿地址一、权威刊物(一)教育研究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央教科所内 邮编:100088 (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二)高等教育研究 地址:武昌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内 邮编:430074(双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大 邮编:200062(教科版、季刊) 电子邮箱: 电话:(四)电化教育研究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805号西北师大内 邮编:730070(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二、核心刊物(一)高等教育研究 地址:武昌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内 邮编:430074(双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二)比较教育研究 地址: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师大内 邮编:100875(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三)教育科学 地址:大连市黄河路850号辽宁师大内 邮编:116029(双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四)中国电化教育 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电教大楼312信箱 邮编:100031电子邮箱: 电话:(五)教育研究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央教科所内 邮编:100088(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邮编:100084(双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七)江苏高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 邮编:210013(双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八)上海教育科研 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邮编:200032(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大 邮编:200062(教科版) 电子邮箱: 电话:(十)教育理论与实践 地址:山西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9号 邮编:030009电子邮箱: 电话:(十一)中国高等教育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编:100088电子邮箱: 电话:(十二)中国特殊教育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央教科所内 邮编:100088电子邮箱: 电话:(十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编:100081电子邮箱: 电话:(十四)课程?教材?教法 地址:北京沙滩后街55号 邮编:100009电子邮箱: 电话:(十五)中国大学教学 地址:北京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邮编:100011(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十六)开放教育研究 地址:上海市大连路1541号教视大厦1301室 邮编:200086(双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十七)教育发展研究 地址:上海市常熟路157号4A-1 邮编:200031电子邮箱: 电话:(十八)教师教育研究 地址: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内 邮编:100875(双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十九)教育信息化 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邮编:100816电子邮箱: 电话:(二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地址:武昌市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内 邮编:430074(双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二十一)教育研究与实验 地址: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内 邮编:430079(季刊) 电子邮箱: 电话:(二十二)中国教育学刊 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邮编:100816(双月刊) 电子邮箱:zjyx@ chinajournal.net.cn 电话:(二十三)电化教育研究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805号西北师大内 邮编:730070(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二十四)外国教育研究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大内 邮编:130024电子邮箱: 电话:(二十五)教育与经济 地址:武汉市华中师大教科院 邮编:430079(季刊) 电子邮箱: 电话:(二十六)外国中小学教育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大内 邮编:200234(月刊) 电子邮箱: 电话:(二十六)全球教育展望 地址:华东师范大学内全球教育展望编辑部 邮编:200062电子邮箱: 电话:(二十八)教育评论 地址:福州市梦山巷27号教育评论杂志社 邮编:350001(二十九)高等理科教育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路兰州大学内 邮编:730000电子邮箱: 电话:(三十)外语电化教学 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内 )邮编:200083电子邮箱: 电话:

全国部分省论文取消,条件也放宽了。搜:郑密路18号全国职称论文办、郑州郑密路18号论文网全国部、郑州论文大学郑密路网、河南职称论文大学郑密路网。是全国唯一必须用地址命名的辅导机构。原因是太出名了。2005年至今17年来被全国多地几百人网上假冒且层出不穷、花样多变。全国只有郑州有郑密路。即使用地址郑密路命名,网上假冒这些名称的仍然很多。其中,北京某上市公司竟然网上假冒郑州郑密路。但容易识别。如果搜到的电话号码地址不在郑州,必是假冒。假冒的共同特点是电话号码地址都不在郑州。电话号码地址不在郑州,必是假冒。 我看到:通知:全国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职称政策可搜:郑密路18号全国职称论文办(原名)、高级职称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职称(高级经济师、农经师、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论文(论文选题、论文范文、论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等。即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搜: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农经师、审计师、统计师、政工师、工程师、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全国办。 ......在百度第11-19页,360第15-27页,搜狗第17-27页。

华南师范大学学术编辑部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协会于2004年11月8日正式成立。经协是以经管学院为依托的校级学生社团组织,主要由秘书处、学术策划部、宣传策划部、网络编辑部、公关形象部、人力资源部、新闻信息部、会员权益部8个职能部门构成。

数学金刊 高中版课堂内外杂志社的 目前非常有影响力 你可以去网上查一下

西华师大学报编辑部电话

南充城市不错,有三个区,在嘉陵江边,很干净,西华师范大学是老牌学校,四川省重点大学,就业在西南来说可以,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硕士点108个,2013年就有博士点,有些专业在全国都很好,文学,生物,数信,化学,国土,教育,历史等学院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 教育 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 文化 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措施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 人际交往 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 毕业 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 经验 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有关心理健康的参考论文篇二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祖国的希望,作为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及由心理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保证。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哉的“象牙塔”,大学生在校期间已逐渐面临着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理想与现实、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已达3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残、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已不鲜见,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的群体,他们都很聪明,知识广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知都很正确。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二)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不敢敞开心扉、自我封闭,缺少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又迫切希望得到周围的师生、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三)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大学生们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认识和行为偏差,考虑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失恋问题及性意识困扰和性压抑。这会使他们在情绪、 自我评价 、交往、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打击干扰,由此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激烈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讲,则造成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的 方法 和自我保健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它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之中,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通过课堂途径,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可以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 辩论 、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在美国的大学校园,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它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探讨、解释、协商,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其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助。总的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近十年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些误以为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精神有病,或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谈谈话,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人正在减少。而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正在增加。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断充实和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维护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创造更多的 社会实践 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提高适应和受挫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2]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领导的部门吗?去一期那个行政大楼看看好了,全是校领导的部门。二期文科楼理科楼全是院领导的部门

一个高校能有的部门都有,你是说有哪些学院是不是?

西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一个高校能有的部门都有,你是说有哪些学院是不是?

这个大学的学报包括2种: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是普通期刊。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纪委、监察处 组织部 宣传统战部 学生工作部(处) 武装保卫部(处) 校工会 校团委 人事处 教务处 实验设备管理处 研究生学院 科研处 外事处 招生就业处、校友联谊办 计财处 审计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 基建处 离退休工作处 后勤产业管理办公室 教育学院 文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 法学院 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数学与信息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学院 计算机学院 管理学院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体育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后勤及产业集团 图书馆 学报编辑部 校医院 实验中心 网络中心 教材发行中心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 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附小 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西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159X/CN 51-1686/N,CODEN XDXZAO。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已被CNKI、万方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此外还被РЖ或AJ、CA、CSA、IC等国外大型文献检索机构收录。本刊常设以下栏目:计算机软件理论、技术与应用;新能源汽车与低碳运输;食品质量与安全;先进材料及能源;机电工程;水利水电及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基础学科等。其中,计算机软件理论、技术与应用,食品质量与安全,新能源汽车与低碳运输,先进材料及能源等栏目固定刊载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为本刊专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好。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名气不大,但该校在省内却具备较高知名度与认可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根据名人网资料显示狗头萝莉原名夏凯旋。1996年10月30日出生,广州惠州人,大学毕业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索引序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华南师范大学学术编辑部
  • 西华师大学报编辑部电话
  • 西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