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不能从病区调运种子,防止枯萎病及黄萎病传入。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大面积轮作倒茬。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防病效果明显。铲除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坚持连年清除病田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就地烧毁,可减少菌源。不偏施氮肥,做好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提高抗病力。改善棉田生态环境,及时中耕除草,防止棉田湿度过大,忌大水漫灌。播种前药剂拌种是防治黄萎病的有效措施,苗期和蕾铃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对未包衣的种子,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8%拌种;或用20%三唑酮乳油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用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每100kg种子用水2—3kg;也可用2%宁南霉素水剂100ml拌7kg棉种、1%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浸种24小时播种;或用0.5%氨基寡糖素水剂40倍液、0.2%的80%乙蒜素乳油药液在55—60℃下浸种30分钟后播种。在棉花2—6片真叶期,田间开始发病,可用下列药剂及时施药防治: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500—6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5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0.05%核苷酸水剂300—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1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或灌根,视病情7—15天后再灌1次。不但可较好地防治黄萎病,而且对棉花苗期其它病害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棉花蕾铃期,即黄萎病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2%乙蒜素·三唑酮乳油13—17ml/亩;36%三氯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剂80—100g/亩;1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对水40—60kg;0.5%氨基寡糖素水剂4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全田喷施。或用12.5%多菌灵,水杨酸悬浮剂250倍液、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1、化防

杀菌剂可选用乙蒜素、70%敌磺钠、3%多抗霉素、36%棉枯净、70%恶霉灵等;营养剂可选用磷酸二氢钾、黄腐酸钾或其它磷钾肥等;促进型调节剂可选用芸苔素内酯、复硝酚钠等。

化学防治方法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高稳定性,但大量的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在食物链循环中积累,不仅会使环境质量变得糟糕,而且危害人体机能;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杀死其他有益的菌体。

在预防疾病的同时,也会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目前,人们正在积极寻求其他防治方法来替代化学药剂的使用。

2、生物菌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技术

生物菌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同时能够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等,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害上具有多重作用方式。

生防菌会产生对病原菌具有杀死作用的物质,如枯草芽孢杆菌、抗生素、细菌素、嗜铁素等代谢产物。施入的生物菌在土壤中会形成优势菌群,迅速占领植物体上一切可能被病原物侵染的位点,竞争枯黄萎病原菌的营养和氧气,使得其无处生存。

生防菌可打开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生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这些物质具有直接杀菌的作用。生防菌可增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乙烯等生长调节素的生成,增强根尖活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间接的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与损失: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棉株感染后,叶片变黄变干,造成结铃少,结铃重减轻,造成大量叶片脱落,甚至所有叶片脱落,不结铃、结铃脱落变干,棉花产量和品质均下降。

一般情况会减产10-30%左右,严重时减产80%以上,甚至不收获。常常给农民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使得一年血本无归,因此抓好防治工作就变得非常关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棉花黄萎病

棉花在幼苗期几乎不会出现、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作的真菌病害。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容易导致整个植株枯死或萎蔫。为害的病原为大丽花轮枝孢和黑白轮枝菌,属于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可以通过种植管理或药剂喷洒以及细菌撒放来防治。

棉花黄萎病内生菌研究现状论文

棉花黄萎病的病害循环和发病规律与棉花枯萎病的基本相似。病菌以菌丝体及微菌核在棉籽短绒及病残体中越冬,亦可在土壤中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微菌核抗逆能力强,可在土壤中存活8~10年。

枯萎病和黄萎病在无病区的发生都是通过从外地输入带病的棉籽种植后引起的。对我国的该两种病害追根溯源,应是1935年,旧政府从美国南卡罗来州引进带病期字4B棉花,在我国北方棉区种植后引发的,此后由近及远向各棉区蔓延。而近距离的传播则是通过土壤、粪肥、带病棉种及其病残体、灌水等载体,使病菌在棉田内或棉田间辗转传播扩散。在病区,棉花连茬种植时间越长,棉花种子过多混杂,病害必然严重。因为土壤和种子带菌是病害传播的内在因素,而气候条件有利与否是发病的重要外因。土壤中的棉花黄萎病菌,遇到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或微菌核萌发出菌丝,由棉花根系的根毛或伤口处侵入,穿过表皮细胞,在皮下组织内生长,进入木质部的导管,在导管内繁殖,产生大量小孢子。小孢子随植物营养输送到植株的各个部位。由于菌丝及孢子大量繁殖,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等堵塞导管。病原菌还可产生毒素,使植株萎蔫枯死。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中继续存活。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25~28℃,低于25℃或高于30℃发病缓慢,超过35℃时,症状隐蔽。北方棉区7、8月份,棉花花铃期为发病高峰。

黄萎病大部棉区均有发生,尤以北部棉区发病严重。寄主范围广,有棉、茄、豆、烟、马铃薯等150多种。

症状

一般棉花现蕾前后显病。多发生在蕾、花、结铃期,苗期较少。病株从下部叶片边缘和主脉间局部发黄,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呈不规则淡黄色,渐渐扩展由白变褐焦枯,但主脉保持绿色,呈掌状斑驳,似西瓜皮。田间盛发期在7—8月份开花结铃期。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侧发展。初期为叶缘或叶脉间呈灰白或淡黄色不规则斑驳,后逐渐扩大,叶片边缘微向上卷曲,叶肉增厚变硬,有时破裂,病斑由浅黄变焦枯,破碎脱落,甚至只留叶脉,呈“鸡爪状”叶痕。严重叶片干枯脱落成光秆,顶端常留下无病的嫩枝或心叶或下部丛生新枝。后期落叶严重时形成光秆。叶柄和茎部受害后,病菌进入导管后由基部向上扩展,茎基由下往上的维管束微变褐色,茎内木质部变色比枯萎病浅。成株期受害一般不矮化变形,且叶片脱落少,只叶片有时略呈皱肿。

病原

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etBerth.(黄萎轮枝孢菌),为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的真菌。病菌菌丝细长,老熟后能产生黑色菌核。菌丝上轮生分生孢子梗,梗上着生卵圆形2~4个轮层,每轮层有轮枝1~7根,每个轮枝顶端分裂出单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4~11微米×1.7~4.2微米,可形成黑色休眠菌丝体组成的小菌核。另1种为大丽轮枝孢菌V.dahliae Kleb.其菌丝由许多厚膜细胞结合而成的拟菌核,同时产生分生孢子梗,顶端生轮状小枝,每轮3~4个,其上着生长卵圆形分生孢子。黄萎轮枝菌在30℃时停止生长,土温28℃以下才发病;大丽菌在30℃以上仍能生长,土温28℃以上仍能发病。

发病特点

黄萎病主要是通过种子带菌作远距离传播,一旦播了带病菌的棉籽,就可存留于土壤中。当棉花播种后,病菌由棉株的根部侵入向上发展,引起全株得病。棉病株枯死后病菌在残株存活。在生长期间,可通过风、雨、灌溉、带病菌肥料、人工、机械等传播扩展。在盛夏久旱情况下,遇暴雨或大水漫灌,则往往植株突然萎焉下垂,叶片脱落成光秆。水浇地发病重,旱薄地发病轻。在26~28℃下,土湿60%~80%以上的粘土及连茬地发病重。7—8月份多雨时,发病重,久旱无雨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加强种子调运检疫。建立无病种子基地,选用无病良种;严禁带菌棉籽、病残枝落叶,未经高温处理的病区棉籽饼,乳花厂的下脚料及带有病菌的肥料等进入无病区。对零星新病区和老病区的轻病田,采取早查、早拔;结合土壤处理,控制病情发展。

(2)栽培措施。实行与麦类、玉米轮作倒茬;施用无病和腐熟农家肥;增施钾肥。适时喷洒缩节胺、中耕除草、整枝打杈等田间操作,加强棉田管理,提高棉花抗病力。病叶、残枝和枯枝落叶、烂铃等及时清除,集中烧毁;病田要进行秋耕冬灌,拾烧棉残株。

(3)种植和培育抗病、耐病品种。如中棉12、冀棉14、86-6、辽棉7号等。

(4)药剂处理。进行种子硫酸脱绒,402拌种或温水浸种。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掉烧毁,病株用50%棉隆可湿性粉原药70克/平方米消毒病土;或用氯化苦等进行消毒。棉田发病初期,可用23%络氨铜水剂或40%多菌灵胶悬剂400~500倍液灌根或喷雾。

关于棉花黄萎病的文献综述论文

棉花黄萎病由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Kleb)和黑白轮枝菌(V.alboatrumReinkeetBerthold)引起,二者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我国主要是前者。分生孢子梗直立,长110~130μm,呈轮状分枝,每个孢子梗有3~4个分枝,分枝大小13.7~21.4μm.3~9.1pm,轮枝顶端或顶枝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3~9.1μm.5~3.Oμm。孢壁增厚形成黑褐色的厚垣孢子,许多厚壁细胞结合成近球形微菌核,大小30~50μm。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特征性的培养性状。空气干燥时,孢子在瓶梗末端聚集成堆,空气湿润时,则形成孢子球。

棉花黄萎病菌变异性较大,存在着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菌种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美国曾报道有2个生理小种:T-9菌系(致病力强、落叶型)和ss-4菌系(致病力弱、非落叶型)。T-9菌系的致病力比ss-4菌系强10倍以上,可引起棉株大量落叶,在27.5℃下每升含0.001mol/L血根碱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蓝色焚光,而ss-4菌系则生长缓慢,无荧光反应。前苏联报道有3个生理小种:0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弱,1号生理小种致病力中等,2号生理小种致病力最强。我国根据来自8个省(自治区)的10个菌系对3大棉种的9个品种(中棉石系亚1号、海岛棉8763-衣、中海130、陆地棉632-124、8004、Si-3、中棉3号、敬安508、徐州58)的致病力差异,分为3个生理型:

(1)生理型1号以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致病力最强。

(2)生理型2号以新疆和田、车排子两个菌系为代表,致病力弱。

(3)生理型3号包括河南安阳、河北栾城、永年、辽宁辽阳、江苏丰县、四川南部、云南宾川等地菌系,致病力中等。

致病力不同的菌系所引起的症状有所不同。例如,江苏省存在的3种类型菌系中,致病力强的Ⅰ型(落叶型)菌系,导致叶片严重萎蔫,并迅速脱落为光杆;致病力中等的Ⅱ型(叶枯型)菌系,导致叶片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病叶枯死后易脱落,但一般不形成光秆;致病力弱的Ⅲ型(黄斑型)菌系,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发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早期不枯死。其中,Ⅱ型菌系和Ⅲ型菌系广泛分布于江苏各个棉区,而Ⅰ型菌系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南通市和常熟市。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极广,已报道660种。其中农作物有184种。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茄子、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但不侵害大麦、小麦、玉米、高粱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发病的适宜温度25~28℃,25℃以下和30℃以上发病缓慢,35℃以上时症状隐蔽,即隐症。多雨年份或适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其他影响发病的因素同枯萎病。

黄萎病的引证解释是:⒈植物的一种病害。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斑纹,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最后枯萎。棉花、茄子、辣椒、南瓜等植物都容易感染。黄萎病的引证解释是:⒈植物的一种病害。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斑纹,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最后枯萎。棉花、茄子、辣椒、南瓜等植物都容易感染。结构是:黄(上中下结构)萎(上下结构)病(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ㄏㄨㄤ_ㄨㄟˇㄅ一ㄥ_。拼音是:huángwěibìng。黄萎病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植物的一种病害。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斑纹,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最后枯萎。棉花_茄子_辣椒_南瓜等植物都容易感染。二、国语词典一种植物疾病。由菌质或黄萎型病毒所引起,使叶粒体被破坏或叶绿体的形成被抑制,导致叶片出现淡黄色斑纹,并逐渐扩大,形成黄化、矮化、簇生等现象。棉花、茄子、辣椒等植物最容易感染。三、网络解释黄萎病植物黄萎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维管束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alboatrum),为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黑白轮枝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比大丽轮枝菌低。在茄科植物及首稽等植物上报道较多;而大丽轮枝菌由于寄主极其广泛,对高温和剧烈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棉花等众多感染黄萎病的植物上主要报道的均为大丽轮枝菌。关于黄萎病的成语病病歪歪病民害国哲人其萎萎糜不振病入膏肓蚌病生珠病从口入病病恙恙关于黄萎病的词语蚌病生珠病入膏肓无病自炙积劳成病病民害国冷热病哲人其萎病从口入萎靡不振萎糜不振关于黄萎病的造句1、日益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为研究棉花抗病基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来源。2、黄腐酸绿源宝对棉苗生长和棉花产量没有促进作用,但对防治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效能;3、最后,本文就棉花抗病性研究所用的材料、抗枯黄萎病的遗传特点,以及生化标记抗性鉴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4、日光辐射处理前后,对保护地茄子黄萎病菌微菌核的存活有明显的影响。5、该品种纤维产量高,品质优良,兼抗枯、黄萎病,中熟偏早。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黄萎病的详细信息

Verticillium

cottonwilt

顾本康由大丽轮枝菌侵染棉株维管束引起植株萎蔫的真菌病害。191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首先发现,随后南美洲、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约21个国家相继报道。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现被列为植物检疫对象。

分布和为害

世界主产棉国家均有发生。70年代中国各主要植棉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北方棉区重于长江流域棉区。棉花黄萎病从苗期到花期均有发生,以花期为发病高峰,发病早的损失重。据调查,6月中旬至7月上旬(蕾期~花期)发病,损失率70.9%~88.8%,7月中旬至8月初(盛花期)发病,损失率41.6%~48.6%,8月中旬至9月初发病(花期~吐絮初期),损失率17.5%~34.4%,9月中旬后(吐絮期)发病,棉花产量损失较小。群体测定棉花产量(353310)与黄萎病第一高峰病情(x病指)的回归方程为353310=68.39-0.3596x,在后期产量与病情无显著相关。产量损失率方程353310=-3.9283+0.5470X。在感病品种上,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引起产量损失的临界病指值为7左右,病指在7.0时,对产量无影响,病指值愈大,产量损失愈大。

棉苗3~4片真叶时,开始显症,病叶退绿失水,出现不规则枯斑,后逐渐扩大,变褐干枯。棉株进入现蕾后期,常见症状有:黄斑型、枯斑型(或称掌状枯斑型,西瓜皮型)、落叶型(光杆型)(见彩图)。棉花黄、枯萎病混合发生田,两病症状可在同一棉株上表现。

病因

表1 两种轮枝菌的形态及培养生长条件的比较

棉花黄萎病菌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品种上,致病力明显不同。美国柏力(preeley,1969)将黄萎病菌划分为2个生理小种,T1型(落叶型)和ss-4型(非落叶型),T1型引起的症状是顶叶向下卷曲退绿,迅速脱落,尔后顶端枯死;ss-4型引起叶片主脉间呈黄色斑驳,向上稍卷,病叶脱落稍缓,病株矮化。T 1型бss-4型致病力强10倍;前苏联报道(1974,1976)有3个生理小种,0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弱,2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强,1号生理小种,致病力中等(表2)。

SRR塔什干1号,塔什干2号,塔什干3号SSR108-ΦSSS岱字棉2号生理小种1号生理小种0生理小种鉴别寄主

表2 棉黄萎病菌的生理分化

棉黄萎病菌寄主范围极广,1977年前苏联富里罗夫(В.В.Фининнов),阿特列夫(А.Н.Аидреев),布以列斯卡娅(Н.В.Базилинская)等报道有660种植物,其中农作物有184种,占28%,杂草153种,占23%。中国1987年根据自然病田和人工病圃上分离鉴定,寄主植物至少有16科53种。

病田内病情消长适宜温度25~28℃,低于22℃,高于30℃发病缓慢,超过35℃时隐症。因此,抑制黄萎病发病程度的主导因素是病害盛发期出现≥28℃的旬均温度频次和迟早的综合值,其综合值为x的回归预测式,y(年黄萎病发病程度)=4.79-0.23x±0.76,相关系数r=-0.8710。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和雨量是决定病情消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黄萎病发生轻,反之则重。一般情况下,温度适宜时,雨水多而匀(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雨日多(12天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病情明显严重。黄萎病的发生与棉株生育期也密切相关,一般蕾期零星发生,花期为发病高峰。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原菌在土壤中通过根系直接侵染,有创伤的更易侵染。经同位素标记和组织切片、电子扫描,已明确病原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形成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堵塞导管。病原菌产生的次生物质,轮枝毒素也是致萎的重要原因,毒素成分主要是酸性糖蛋白,对棉株具有强烈致萎作用,其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分别为85.26%和14.74%,蛋白质中含17种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占总量的18.4%,碱性氨基酸占8.3%。毒素糖蛋白经木瓜蛋白酶、α-淀粉、盐酸水解后,致萎力明显降低。

病株上各部位组织都可带菌传播为害,其中棉籽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条件下,棉籽带菌率小于0.026%;叶柄、叶脉、叶肉的带菌率分别为20%、13.3%和6.6%。病叶作为病残体存于土壤中是黄萎病近距离传播的重要病原。棉田内病情轻重与病残体的转移与积累关系密切。

病害流行是土壤温度、湿度以及雨日、雨量、空气相对湿度对病原菌和感病寄主综合影响的结果。微菌核在土壤中的繁殖数量消长高峰比植株显症高峰提早约1个月。盛花阶段的雨日天数是影响黄萎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长江中下游棉区黄萎病发生流行的经验预测式是:y(病田面积百分率)=11.37985-1.81277+0.18572x±3.49,其中x为7月份雨日天数,3.49为回归标准差。

病害控制

常采取以下方法:①病区检疫,对病区的棉籽、病残体均需严格控制,消毒处理,确保无病区的棉花安全生产;②棉种消毒,带菌棉种用硫酸脱绒“402”温汤浸种30分钟,或多菌灵胶悬液冷浸棉种14小时,均可达到检疫消毒效果;③零星发病田可用“棉隆”消毒铲除病菌;④稻棉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减轻病害的发生,以三年水稻一年棉花的轮作方式为最佳;⑤重病田种植耐病品种,至今高抗黄萎病的品种尚未稳定,但兼抗枯萎病的耐病品种如中12、辽棉5号、86-4、86-121已经试种,美国的阿字棉(Acala)系统,前苏联塔叶干系统的品种,对减轻黄萎病的发生,减少产量损失均有一定的作用。

棉花角斑病

cotton angular leaf spot

顾本康由黄单胞杆菌寄生,为害棉花地上部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分布和为害

角斑病分布广,世界各产棉国家均受其害。棉田受害后轻则影响植株的同化能力,组织死亡,铃皮皱缩,幼铃易脱落,成铃内部纤维易变黄,重则引起落叶、落柄、烂铃,影响棉花产量。

棉苗子叶受害,初呈深绿色油渍状斑点,后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深褐色,有时自叶柄蔓延到茎部,并向两端扩展,呈黑色长条形斑块,严重时,子叶脱落,幼茎变细,弯曲死亡;叶片发病,初为灰绿色小斑点,后扩大呈水渍状,黑褐色,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病斑沿叶脉发展,形成黑褐色长条弯曲状病斑;棉铃受害,始现水渍状深绿色斑,多现于铃缝间,后渐发展成圆形凹陷病斑;棉茎染病后,病斑延长逐渐呈黑褐色,形似黑臂,故角斑病又称“黑臂病”。

病因

病原物是黄单胞杆状细菌。1920年由司密斯(E.F.Smith)定名为(Pseudomonas mal-vacearum E.F.Smith),后易名为(Bacterium mal-vacearum E.F.Smith),现正式定名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E.F.Smith)Dye]。菌体杆状,大小1.2~2.4×0.4~0.6(微米),一端具1~2根鞭毛,可游动。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菌落。菌体细胞常2~3个结合成链状体,革兰氏阴性反应。病菌生长适温25~30℃,最高36~38℃,最低10℃,病原细菌离体时,在温度50~51℃下经10分钟死亡。处在休眠状态下的病原细菌能抵抗不良环境,在干燥情况下可耐80℃高温,或-21℃低温,在活动条件下,遇40℃高温,或0℃以下低温则死亡。品种抗性差异显著,纳森(R.R.Nelson,1973)研究指出,抗性受主基因、次基因和修饰基因相互制约,已经鉴定出12个独立基因,称“B”基因,在陆地棉中,B4BSm组合在混合小种鉴定下,表现出近似免疫,同样,在海岛棉中,若B2B6、B4B6、B1B9k和B6B11基因组合亦可提高品种的抗病性。在选育抗病品种时,必需将生理小种与B基因结合起来考虑,尤其是B2、B4、B3和B6等基因,因此品种抗病性较稳定。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角斑病以种子传播为主,病菌潜存种子内部1~2年,前苏联布纳克哈夫(Brinkerhoff,1963)分离感病棉铃,证明棉籽带菌率为6%~24%。病原菌亦能在病铃等病残体组织上越冬,次年侵染幼苗。病菌从植株表皮气孔和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在湿润条件下,病组织可外溢菌脓,借风、雨、虫媒扩散传播为害。长江流域棉区于6月至9月发生,7月至8月为盛发期。在此期间,雨量与发病直接相关,相对湿度85%以上有利于发病,特别在台风袭击,棉叶受损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速病害的流行。

病害控制

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沿用的“三开一凉”温水(55~60℃)浸种0.5小时有效;使用抗病品种,陆地棉中岱字棉系统抗性较强、海岛棉易感病,中棉较抗病;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尤其在台风、大雨过境后,追施肥料是控制病害发展的重要措施;药剂防治中,“波尔多液”喷治有效,重病田块还可用农用氯霉素液喷洒防治。

棉花茎枯病

cotton stem blight

顾本康

由棉壳二孢为害棉株地上部分的一种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美国、朝鲜、日本曾有报道。中国于1951年在西北关中棉区有发生,1954年北方棉区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等省普遍发生,之后该病曾在江苏、上海等地棉田流行。遇合适发病条件的年份,茎枯病是一种突发性病害,严重的可造成死苗。1955年在辽阳严重田块死苗率达80%以上;1957年陕西关中棉区因该病翻种棉田约7万公顷;1974年江苏东台病株率达98%;1976年甘肃省受害棉田达30%~80%,给棉花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叶片受害,开始产生红色斑点,后扩大呈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红褐色,中间灰褐色,埋生黑色粒点状分生孢子器;急性型症状是叶片似开水烫状,呈青枯,严重时叶片凋萎;叶柄染病,病斑梭形,紫褐色,中部灰褐色,凹陷,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叶柄脱落;茎秆在上中部的嫩茎上显症,病斑梭形,严重时病部组织撕裂,内皮纤维裸露,茎秆易折;棉铃染病,在铃表呈现圆形病斑,黑色,病害深达内部,腐烂棉絮、棉籽。

病因

病原物为棉壳二孢霉(Ascochyta gossy-pii),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初期埋生植株表皮组织下,成熟后显于表皮上,球形、黄褐色,顶部有微突圆形孔口,壁薄易碎,孢子器大小75~189×82.8~210(微米),内生大量分生孢子。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双胞,双胞率仅有3%~15%,单胞的两端各有一小油点,分生孢子大小4.5~7.3×3.5~3.8(微米)。

棉种不同,感病程度有异,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海岛棉发病率高于陆地棉,上海“五四”农场1972年5月调查,陆地棉发病率4.8%,海岛棉发病率32.5%,死苗率5.2%。

病害流行与气候关系密切,在日平均气温20~25℃,持续4~5天阴雨,相对湿度90%以上,病害可在3~5天内发生。此后,每次降温20℃左右、阴雨(雨日2天以上)后3~5天,病害再次出现高峰。发病期间,由暴风雨形成的伤口有利病菌的侵染传播,并出现急性型症状,导致病害大流行。气温回升到28℃以上时,病害受抑制。另外,棉田密度大、氮肥多加重病害的发生。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孢子直接侵染棉株幼嫩组织,蚜虫为害棉株后造成组织的虫伤口,蚜虫的排泄物含有糖类物质,有利病菌侵染繁殖加重病害的发生。蚜虫亦可作为病菌传播介体,加速病害的扩展流行。陕西临潼1983年5月下旬调查,有蚜株率85%~100%,卷叶率42%~85%,茎枯病病株率高达50%~85%。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冬。连茬棉田茎枯病发生严重;轮茬棉田,尤其是与水稻轮作,菌源量减少,茎枯病发生轻。

病害控制

采取包括药剂处理种子、轮作倒茬、用无病土育苗等综防技术措施。病害发生后增施肥料,开沟排水,松土增温,治蚜防病。病害流行时选用代森铵、克菌丹、百菌清、福美双、稻瘟净等药剂喷雾,可控制病情的蔓延。

棉花枯萎病研究现状论文

定期的给棉花喷洒农药抑制虫害,也要定期的施肥给棉花苗增添营养抗虫害,保持阳光充足的照射。

一定要选择优质的品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栽种时间,要适时的追肥和浇水,要定期的杀虫,除草,要使用专业的除草剂或者杀虫,种植的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温度要控制在23度左右,要做好预防工作,要及时补充磷肥,钾肥氮肥,要适时的晒种和播种。

根部有浓水,叶子会发黄,会掉,叶子上面有很多黑色的小斑点,棉花会长不大。喷上一些治疗这种病的农药,这样就可以治好了。

应该喷洒一些农药,有一些农药是可以防治棉花立枯病的。

棉花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论文

转基因技术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转基因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转基因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转基因技术论文篇一:《试谈转基因技术》 【摘要】 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转基因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应用领域不断开拓,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效益衰减等重大问题上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然而,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尚无定论,故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全球的 热点 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争议;生物安全管理 1 转基因技术简介 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是指根据人们的意愿,利用分子生物学 方法 ,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 同义词 。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转基因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转基因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的某些局限,其所转移的基因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比如将人类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到细菌体内,跨越了物种之间的界限。其次,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对传统的育种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发展和比较完美的补充。 2 转基因技术方法 2.1 植物转基因方法。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得以表达,从而获得的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物。方法有如下几种: 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中有一种致瘤的环型DNA,称为Ti质粒。被农杆菌感染的植物之所以长瘤正是由于T―DNA插入了植物染色体。从此,人们便利用这种天然的转化体系向植物转基因。 基因枪:利用火药爆炸或高压气体加速(这一加速设备被称为基因枪),将包裹了带目的基因的DNA溶液的高速微弹直接送入完整的植物组织和细胞中,然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植株,选出其中转基因阳性植株即为转基因植株。主要优点是不受受体植物范围的限制。而且其载体质粒的构建也相对简单,因此也是目前转基因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花粉管通道法: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含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该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 2.2 动物转基因方法。 转基因动物是通过人工实验方法,将别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与动物本身的基因整合在一起,并随细胞的分裂而繁殖,并且能够将别的基因信息遗传给后代,严格意义上说,转基因动物是人工创造的新动物。 转基因动物接受外来基因的细胞一般是受精卵。主要的转基因动物技术包括有: 核显微注射法:是动物转基因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在显微镜下将外源基因注射到受精卵细胞的原核内,注射的外源基因与胚胎基因组融合,然后进行体外培养,最后移植到受体母畜子宫内发育,这样分娩的动物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新的DNA片段。它可以直接获得纯系,实验周期短。 逆转录病毒载体法:指将目的基因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成高浓度的病毒颗粒,人为感染着床前或着床后的胚胎,也可以直接将胚胎与能释放逆转录病毒的单层培养细胞共孵育以达到感染的目的,通过病毒将外源目的基因插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DNA中去。此法优点在于无需要重排,可在整合点整合转移基因的单个拷贝;将胚胎置于高浓度病毒容器中,或者与被感染的细胞体外共同培养,或微注射鸡胚盘里,整合有逆转录病毒的DNA的胚胎率高。 胚胎干细胞介导法:是将基因导入胚胎于细胞;然后将转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于动物囊胚后可参与宿主的胚胎构成,形成嵌合体,直至达到种系嵌合。其优点是:在将胚胎干细胞植入胚胎前,可以在体外选择一个特殊的基因型,用外源DNA转染以后,胚胎干细胞可以被克隆,继而可以筛选含有整合外源DNA的细胞用于细胞融合,由此可以得到很多遗传上相同的转基因动物。 3 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已达100种以上。转基因作物已在美国、阿根廷及加拿大等国大面积 种植 ,在所有转基因作物中,转基因的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占99%以上。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国正在研发的转基因作物和林木有47种,涉及的基因种类超过100种。以转基因山羊、奶牛生产LAt-PA,以转基因猪生产人血红蛋白等,这些基因产品具有高效、优质、廉价与相应的人体蛋白具有同样的生物活性,且多随乳汁分泌,便于分离纯化。 4 转基因技术的争议 随着转基因问题日益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转基因。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由于一系列的争论,联合国也公开言论试图说明转基因产品是无害安全的,国际经合组织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转基因动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然而各国政府对于转基因的态度却转向两个方向。一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松政策,认为只要在科学上无法证明转基因产品的危害性都不应该限制。另一方以欧盟为代表的则认为只要不能否定其危害性就应该限定。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我国越来越重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并且密切关注国际上有关管理法规的动向。 转基因技术论文篇二:《试论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 摘要:在基因工程技术开展的影响下,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也在不时放慢,而转基因食品的呈现随同着食品平安成绩,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信任度并不高,为了使人们可以对转基因食品停止自主选择,各个国度与组织机构要求企业对消费的转基因产品停止标识,这也对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引见了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技术的内容,讨论其研讨进程,并对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技术的将来开展停止了瞻望。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技术;基因工程 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的问世将生物技术带进基因工程时代,农业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转基因动物在全球范围内失掉普遍种植,随之而来的转基因食品也迅猛开展。由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普遍使用和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转基因食品的平安性成绩也已惹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与剖析检测技术 我国在2015年对叶食品平安法曳的修订中有明白的指示,企业对转基因食品必需依照规则停止标识。目前国际中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次要分为强迫性标识与自愿性标识2种。在我国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有着较为严厉的法律制度,关于企业消费与运营的产品直达基因食品含量超越阈值必需停止标识。而在一些欧美国度对转基因食品标识没有严厉的要求,只关于存有过敏要素的转基因食品停止标志。而在我国产品出口时需求停止严厉的剖析检测,关于合格的转基因食品同意出口并停止转基因标识,其也是产品流通的关键。由此可见标识的重要性[1]。而对转基因产品的标识需求经过剖析检测来完成,故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是转基因食品的重要标签。实践检测才能决议标识制度的树立,定性和定量剖析检测技术所到达的检测限为标识制度提供迷信根据;但是在实践检验检疫任务中标识制度是经过检测技术来完成的。因而,标识制度与剖析检测技术的关系非常亲密,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2]。 二、、转基因食品成绩现状 2.1转基因食品概述 在基因工程中,应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性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体中,使生物体显现出特殊的遗传特征与生物性状,失掉新的基因重组的生物体就是转基因的内容。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则是使用这些特殊的生物体停止加工而成的食品。转基因在某种水平上只是应用外源性基因放慢生物体的生出息程,在基因工程中,转基因食品次要是为了延长作物生长周期尧添加作物产量尧添加抗病虫害才能,从而无效降低消费本钱,进步作物的消费效益。在目前的转基因研讨中,并没有发现食品中含有少量的毒素。但是由于转基因食品属于人工制造的外来生物体而非自然选择生成的物种,在基因漂流的进程中发生的基因序列的改动无法完全地停止掌握,外源性基因在与DNA停止重组时存在着不可控制的性状,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平安性也无法停止确切的定论[3]。 2.2转基因食品存在的成绩 转基因食品自呈现开端便成了一种十分具有争议的食品,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流入市场与媒体的发酵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平安性有了很大的质疑。而在转基因食品平安的成绩上,目前还没有严谨的迷信结论与研讨 报告 对其平安性给出确切的证据结论,其存在的成绩次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基因食品是由基因植入及基因重组构成的新的生物体,其本来具有的构造与成分能否发作了变化;第二,转基因食品不是自然界生成的产物,食用转基因食品能否会对人体发生负面影响,临时食用能否会有毒素的积聚,对人体的发育生长有什麼影响;第三,转基因作物不是在自然选择下呈现的产物,其能否会对生物链有影响,能否会毁坏生态均衡;第四,转基因作物是基因活动下的产物,这种状况下能否会呈现基因净化的状况,涉及到其他自然界的作物,使其基因发作改动[4]。由于上述这些成绩并没有失掉无效的处理,因此才迫切需求完好尧精确尧严谨的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技术对其平安性停止保证,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方面的迷信标准。 2.3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内容和分类 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平安性次要依托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来停止测定。而在转基因食品的剖析检测进程中,次要是对DNA尧蛋白质及核酸这3类物质停止测定,可以依据这3类物质分红3个品种的检测办法,在实践状况中可以依据需求停止检测办法的联用。由于蛋白质程度检测办法仅适用于未停止加工的食品检测和新颖食品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现阶段外源基因测定办法的运用范围较为普遍[5]。 三、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讨 3.1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 蛋白质印迹检测次要是应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对转基因食品外源蛋白质停止别离,并与显色酶反响停止结合,从而使外源蛋白质可以无效地停止别离检测。这种检测办法次要是对转基因食品中不可溶蛋白质停止剖析,检测在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并与蛋白质预定限值停止比对。 3.2复合扩增PCR检测技术 目前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多重PCR检测技术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检测手腕。PCR渊聚合酶链式反响冤普通只能对1个DNA片段停止缩小扩增检测。为了能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取得更片面的基因序列信息,在停止基因检测时应用PCR反响原理停止多重检测,由此构成了复合扩增PCR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这种检测技术的使用可以无效提升检测效率,并且可以对基因序列多个靶位点同时停止检测,完成转基因食品检测的精确性与牢靠性[6]。 3.3外源DNA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次要是将外源DNA导入生物体中,而对外源DNA的检测次要是对植入的DNA片段停止转基因食品基因序列特征的检测,以转基因食品DNA序列作为检测目的,转基因食品核酸程度检测作为最次要的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其次要检测启动子尧基因和终止子,便于检测转基因食品。 3.4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基因芯片是对转基因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停止测定,经过将转基因食品的DNA有规律排布在硅片或是玻片上构成微距阵。经过对基因芯片上的基因序列停止计算机软件的计算处置,从而取得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特征与生物信息,这种办法可以精确无效地对转基因生物体的基因表达特征停止检测[7-9]。 3.5LAMP检测技术 LAMP渊环介导等温扩增冤技术是众多核苷酸扩增技术中的一种,这种技术在运用时没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要求,只需求在恒温形态下就可以停止检测实验,操作技术较为复杂。LAMP检测技术次要是应用显色反响对转基因生物体停止察看,并且应用浊度仪对其在反响进程中发生的沉淀物停止检测判别,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检测技术。 3.6联用检测技术 联用检测技术次要是集合多种检测技术的优点对转基因食品停止无效的剖析检测,这样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在基因检测中,现有的联用检测技术有PCR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结合运用等办法[10-11]。 四、结语 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技术次要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平安停止评价。目前,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技术有多种,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基因片段不同,因此采用的检测技术也需求根据实践需求停止选择,确保检测技术的无效性。在将来市场上会呈现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剖析检测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的检测手腕也肯定会有新的开展。 转基因技术论文篇三:《浅议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制度》 [摘 要]转基因食品消费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引发了消费者的普遍关注,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助于转基因食品的理性消费和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 因此,应借鉴美国和欧盟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主要制度,从标识制度、安全评价和检测制度以及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构建和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 二十世纪末以来,转基因食品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所谓转基因,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但另一方面,随着转基因技术日益普遍的运用,这一技术对人类健康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转基因食品已经生产并上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知情权具有正当性,应当予以保护。 一、消费者知情权的内涵。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标明转基因食品及其相关服务的真实成份、所用原料、来源。如果食品含有转基因成份、所用原料为转基因产品、直接来自于转基因方法培育的作物、所提供的餐饮服务中涉及转基因食品等等,则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在出售转基因食品或提供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服务时,予以标明。消费者有权在交易过程中,就所售食品或所提供服务进行询问和了解,经营者应该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和说明。经营者在提供转基因食品或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服务时,无论食品或服务的优、缺点均应向消费者如实介绍。 二、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制度的意义。 (一)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方面。 由于转基因作物能更好地防治病虫害,抵御干旱,提高产量,营养成分高,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专家们也强调,发展转基因食品必须有严格监督、科学检验、加强立法和管理,以避免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损害。[1]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法律制度,有助于通过消费者监督,促使食品生产者在转基因技术的运用上更加慎重,避免有害健康的食品进入消费领域,因而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是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体现。 知情权作为政治民主化的一种必要和结果,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人身权利。消费者作为特定的民事主体,其享有知情权是政治领域的民主原则扩展到经济生活的必然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是其行使选择权的前提条件,消费者有权决定是否购买转基因食品。因而知情权对食品消费者的基本权益的全面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而言,消费者所应享有的知情权与社会现实有着极大差距,现行法律对此方面规定亦不完善。这种情况不利于对消费者基本权益的保护,也对转基因食品的规范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三、国外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 转基因食品信息公开,保障消费者充分享有知情权,是目前世界各国自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到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生产销售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此有着较为完善的立法和管理体系。国外先进的信息透明化管理模式以及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对我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主要可归纳为三大模式: (一)以欧盟为代表的严格限制型模式。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定根据过程而非最终产品。为保证消费者对食品拥有充分知情权,欧盟设立了专门机构,即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负责评估与整个食物链相关的风险,不受其他机构管辖,独立开展工作。[2]并建立专门网站向公众提示食品风险问题,充分公开转基因食品自研发到销售的各环节信息。 在对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方面,欧盟以《通用食品法》为主体,辅以大量食品标签法令和 广告 法令,构成高低有序,结构严谨的转基因食品信息公开制度。2003 年第 1829 号法令和1830 号法令规定:无论源自转基因生物的 DNA或蛋白质是否存在,只要食品包含转基因生物或由转基因生物制成,都要有特别标签加以标明。法令细化到标签规格制式,转基因含量限制等,种类扩展到数十类百余种。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松鼓励型模式。 美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管理遵循的是“可靠性科学原则”,采取宽松式管理模式,奉行自律管制。但其仍十分注重公众知情权的法律保护,强调转基因技术研发、实践、生产、推广的透明性,并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定时发布转基因食品检测信息,在网络发布转基因食品名录、食品安全资源信息等,使食品安全信息最大限度予以公开。[3]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草案》、《公共健康卫生法》、《联邦食品及药物管理现代化法》规定了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申请流程,并将对公众公开相关技术资料等,作为取得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合法执照的必要条件。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折中模式日本对转基因食品采取的是在严格管制的同时加以鼓励的原则。为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日本政府颁布《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对主要原料为已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农产品,加工后仍残留重组 DNA或其编码的蛋白质食品,制定具体的标识办法。同时,由日本科学技术厅、农林水产省和厚生省共同管理转基因技术事项,定期公布转基因食品研发资料以及市场流通转基因食品名录。 国外转基因食品管理模式,不管其对转基因技术产品是否持谨慎态度,都将信息透明化、保证消费者充分知情权置于立法及管理优先考虑的方面,值得我国相关立法执法机构借鉴。 四、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现代生物技术,支持和鼓励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我国于 2000 年 8 月 8 日签署《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第 23 条规定:各缔约方应按其各自的法律规章,在关于改性活生物体的决策过程中征求公众的意见,并在不违反关于机密资料的情况下,向公众通报;缔约方应力求使公众知悉可通过何种方式公开获得生物安全资料。[4]2001 年 5月 23 日,国务院发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安全评价制度,标志管理制度,生产许可制度,经营许可制度和安全审批制度。作为迄今为止我国级别最高、最全面的转基因技术管理条例,信息公开制度和知情权保护制度均未列入其中。 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方面在立法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少专门生物技术安全立法,立法层次不高,研究、生产、销售等转基因技术重要阶段信息公开出现“真空管理”,[5]造成信息公开制度和知情同意制度严重缺失。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是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最重要的手段,但随着转基因技术迅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所规定标识种类未进行更新补充,标识管理未向烟酒等进行细化规范,造成标识混乱,透露信息极为有限,对消费者充分行使知情权造成巨大阻碍。 五、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制度 措施 。 我国学术界在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方面,也做了较多的研究。具体来说,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知情权保护制度,应加强以下三个工作重点: 第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管理。虽然转基因标识制度已经实施多年, 但在转基因食品标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 还有众多转基因食品没有进行标识;另一方面, 现有的进行了标识的转基因食品,其所作的标识多数不符合规范。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在今后加强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监管工作。 第二,强调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公众对所消费的食品应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公众只有充分地获得知情权, 才能享有选择权, 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在目前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和危害尚不明确的情况下, 消费者对其选择有些茫然难以避免。因此,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提高转基因相关信息透明性和安全管理的公众可参与性, 比如在批准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和商业化生产时增加公众听证的程序。 第三,健全转基因食品检测、评估体系。首先, 建立独立的权威检测机构,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测, 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 并逐渐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管理监督与监测网络体系。定时发布转基因食品名录供消费者参考。其次,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直到进出口各环节, 使安全风险降至最低。[6]结合我国实际, 研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体系, 将转基因食品置于规范化的管理和监控之中, 使消费者能放心地消费转基因食品。第三, 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未经申报审批而进行商业化生产的, 对不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 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保证转基因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六、结语。

1992年底,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FM Cry1A 融合Bt杀虫基因,并将其导入棉花,创造出单Bt转基因抗虫棉。这标志着我国大规模应用转基因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新时代的到来。 棉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棉花面积约占世界面积的15%,皮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3%,产值占农作物产值的10%左右。棉区覆盖农村人口5亿、农村劳动力2亿以上,棉花加工、纺织和服装生产等直接从业工人超过19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2007年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712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14%左右。 但是,棉花又是遭受病虫害为害最严重的农作物之一。1992年,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特大暴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其后,又迅速向长江流域棉区蔓延。棉农不得不高频次、高浓度施用杀虫剂,每年防治棉铃虫20余次,不仅增加了棉花的生产成本和棉农的劳动强度,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还严重损害了棉农的身心健康。据不完全统计,1992~1996年棉农因防治棉铃虫而中毒人数超过24万人次。 苏云金芽孢杆菌(即Bt),作为一种生物杀虫剂早在1938年就用于防治地中海粉螟。1981年,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了第一个编码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在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专项等项目和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着进展。我国科学家于1992年底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FM Cry1A 融合Bt杀虫基因,并将其导入棉花,创造出单Bt转基因抗虫棉。1995年,利用GFM Cry1A Bt杀虫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基因,构建了双价抗虫(Bt+CpTI)基因,标志着我国第二代抗虫棉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2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建成“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实现了基因遗传转化的流水线操作,年产转基因植株8000株以上,做到了棉花转基因规模化和工厂化。该项研究成果于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中以“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体系建设”为纽带,采取双赢互利的发展模式,与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上游基因构建单位开展全面合作;并将所获得转基因棉花种质新材料快速发放给我国从事应用研究的棉花育种单位,进行新品种培育;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运作、营销网络等优势,以加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力度。从而实现了技术创新、科技人才、技术成果的全国一盘棋一体化的运作效果。 1997年外国抗虫棉进入我国,1998年我国抗虫棉95%的市场份额已为外国抗虫棉垄断。面对严酷的生产、科研和产业发展危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国产抗虫棉研发的对策,使不利局面得以扭转。2002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已占据30%的市场份额;2004年,在4800万亩抗虫棉市场份额中,国产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占市场份额的62%。2008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已达5700万亩,占全国棉田面积的70%,其中国产抗虫棉已占93%以上。我国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累计推广面积2.5亿多亩,直接为棉农带来收益490亿元。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1万到1.5万吨,相当于我国化学杀虫剂年生产总量的7.5%左右;棉农的劳动强度和防治成本显着下降,棉农中毒事件降低了70%到80%,棉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成功研发,是我国农业科技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一个典范,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树立了科技攻坚的信心。在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全国上中下游科研力量密切合作创新机制,以及促进科技型企业崛起的研发策略,对农业科技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索引序列
  •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 棉花黄萎病内生菌研究现状论文
  • 关于棉花黄萎病的文献综述论文
  • 棉花枯萎病研究现状论文
  • 棉花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