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口腔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口腔护理的中西医 研究 历史 、现状及 发展 ,对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综述。
Abstract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review of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oral nursing was made in respect of its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Oral nursingClinical researchProgress
关键词 口腔 看护 临床的 研究 发展
口腔护理始于唐代,《医说》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数千年来,从古至今,人们从不同角度及不同方面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研究、观察,开发了许多 治疗 口腔疾病的药物,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口腔护理的历史
口腔护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失常有关。之后的许多著作,又相继阐明了口疮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护的法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地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口病》中指出口疮反复发作的特点及其调护 方法 ,曰:“凡患口疮及齿病者,禁油面酒酱酸酢咸腻乾枣。差后仍慎之,若不久慎,寻乎再发,发即难差,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说:“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有实有虚。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齿》门“附录”载: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用圣汤;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宜用中汤。”指出了口疮实证、虚证的不同治法。张景岳详述了口疮的证治;明代龚廷贤的论点虽与张景岳相似,但辨证用药自有其特色。清代张璐和罗国纲等对口疮各抒己见[1~4]。历代医家对口疮的认识不断发展,治疗护理 经验 也不断丰富。
2口腔护理的 现代 研究
祖国医学对口腔颊腭、唇舌、齿龈等处发生粘膜损害为特征的口腔疾病称为口疮。口疮之证包括了西医的多种口腔疾病,如复发性口疮、白塞氏综合征、创伤性口腔粘膜损害、结核性口腔粘膜溃疡、感染性疾病伴发的口腔溃疡、各种内科疾病并发的口腔溃疡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发生的口腔溃疡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口腔疾病是口腔科医师感到非常棘手的 问题 之一,且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列为研究课题。著名教授樊明文等[5]曾对口腔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类和治疗等诸问题进行了论述。
而口腔护理技术由传统的医护一家(即诊断、治疗和护理均由医生一人承担)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吉林医科大学编写的《护理知识》[6]中论述了“人的口腔里经常存有大量的细菌,人在患病时由于抵抗力低下,饮水、进食少,常可使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碳水化合物分解、发酵、产酸的作用增强,因而不仅容易引起牙周病、腮腺炎等,而且可使口腔发臭, 影响 食欲和消化功能,致口腔感染,甚至导致全身感染。”明确地指出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童雅培等[7]提出了口腔护理的目的: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粘膜干燥皲裂;避免口臭,使病人舒适,增进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及并发症;观察舌苔及口腔粘膜的变化。
楼静霞[8]除论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及介绍口腔护理的用物、用法外,还提出了常规用口腔护理的药液,如芳香含漱剂、1∶5000呋喃西林液、3%硼酸液、朵贝尔氏液、盐水、0.25%~1%普鲁卡因。焦吉芝等[9]论述了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王明珠等[10]论述了口腔的解剖学基础、口腔的组成以及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杜治政[11]论述了口腔的清洁卫生护理关系到病人的心身健康,口腔卫生护理除保持口腔的一般卫生外,更多的要求是针对口腔疾病而采取的护理手段。
3口腔护理的进展
口腔护理日益受到重视,但口疮病人常用护理药物均不很理想,副反应较多, 治疗 效果差,因而中药漱口液应运而生,如陈俊[12]提出中药漱口水对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朱肾杰[13]论述金蒲散含漱剂治疗复发性口疮;王亚楠[14]论述丁香漱口液的 临床 应用 等同类 研究 。但上述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表达形式上,且迄今尚未研制出效果甚佳的中药漱口液投放市场。口疮灵漱口液[15]根据近代药理研究,结合传统 医学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理论 之精华,选用传统验方的组 方法 度,自定合成方,一改传统丸、散剂型,严格操作而制成,临床应用245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 文献
1周大成. 中国 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3
2杨文儒,李宝华.中国历代名医评介.西安:陕西 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0.43
3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4
4王王秀瑛.护理 发展 简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
5樊明文,许围祺,李秉琦等.复发性口疮.口腔医学纵横,1986,2(1):41
6吉林医科大学.护理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2
7童雅培,陶英东,郭淑云等.护理手册.济南:山东省人民 医院 .1978.36
8楼静霞.口腔医疗护理手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8
9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86,2(6):17
10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74
摘 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饮食 文化 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餐饮产品,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口腔健康的维护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口腔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并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空腔护理;概念;现状
1 口腔护理的概念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口腔前端借助口唇裂口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喉相续。在人体的口腔中存着在大量的致病菌和正常菌,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时口腔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口腔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为了预防这种“病从口入”的现象,一些适当的口腔护理 措施 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口腔护理是指借助相应的口腔护理用具结合一定的技术方法,在适当的口腔护理液的辅助下达到舒适口腔、口腔清洁、去除口腔细菌、防治口腔炎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目的[1]。
2 口腔护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口腔护理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口腔卫生对营养的摄入和吸收至关重要。牙齿和其周围组织已被证明有助于维护适当的营养状况,因此也有助于维护总体的健康状况[2]。有研究表明,没有牙齿的人在消耗蔬菜、纤维素和胡萝卜素方面存在缺陷,但是能更多的消耗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和卡路里[3]。其次,牙周组织是细菌和其他传染病携带者的温床,这些病毒携带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能够诱发脑血管和呼吸疾病[4]。
最后,口腔健康还影响者社交的正常进行,有口腔疾病的人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障碍,如一些病患因缺乏必要的口腔护理而引发的口臭或牙龈出血等疾病,因此当病患在与他人交谈时会担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说话犹豫,甚至不愿与他人进行交谈[5]。综上所述,良好的口腔卫生在保持人体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
3 现代口腔护理的理念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问题,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出对口腔护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口腔健康和身体健康水平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口腔健康情况通过生物学、心理及发育等多个环节与全身健康状况相互影响。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的口腔清洁。口腔护理已从单纯的口腔疾病的预防发展到为了保持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层面[7,8]。
首先,在口腔护理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重视口腔护理的效果,同时更要重视口腔护理时的舒适度。舒适不仅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也是患者的基本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关注患者的感受是整个护理过程的要求之本。郑玲[9]运用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口腔护理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在口腔护理操作时,要注重考虑舒适感,即口感、视觉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适感。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角色定位。Orem自理模式强调了护理中患者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在口腔护理的常规方法中存在些许局限性,患者在自理方面存在缺陷,这时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辅助,同时也需要患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要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10]。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估,除了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以外,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识和自理程度也需要进行询问,以便对患者在口腔护理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11]。
口腔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口腔护理措施和指导原则,选择适宜患者的器械设备和药物,学习和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医护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实践和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实践。Ross A等[12]在口腔护理培训时,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建立了口腔护理前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唇部、舌部、口腔黏膜、牙齿及唾液五个部分进行评估,依据评分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口腔护理措施,如此对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有利于提高整个口腔护理过程的质量。
4 口腔护理基本步骤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病患的口腔及全身进行充分了解,如牙齿的松动和咬合情况,有无龋齿和义齿,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牙龈健康情况,口腔黏膜是否存在溃疡、糜烂现象,舌的灵活性、色泽等;其次,观察病人刷牙、漱口等自身能做与不能做的事情,判断其自理程度;再次,遵从病患的要求,选择病人感觉舒适且不疲劳的体位进行接下来的护理措施;然后,综合各种口腔护理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组合实施对患者的口腔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结束口腔护理时,要告诉患者口腔已经清洁干净,并告诉患者在口腔护理之后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整理好所使用的器械物品,并做好记录即可[13]。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说明该步骤的目的和过程,是否有疼痛感和疼痛的程度,让患者有所准备,尽量取得患者信任,不能勉强实施操作,操作时要耐心、仔细、迅速,尽量减轻病人的不适感。第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口腔状态,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目表情,如发现患者有面色变化,要及时进行询问,了解病人的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实施后,要仔细观察口腔,细看护理后的口腔状态是否有所改变,查看口腔中是否出现异常,观察护理效果。
5 口腔护理基本方法
5.1 含漱法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的可实行性强,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病患用舌头在口腔内上下、左右、前后反复多次搅拌,并使药液保留在口腔内3-5分钟即可,每1-2小时含漱一次,在晨起、饭后30分钟和睡前含漱尤为重要。该方法能改善口腔酸性环境,并能有效清除残渣及分泌物,减少牙菌斑,是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选择[14]。 5.2 冲洗法
目前,该方法是临床上效果较好且应用较广的口腔护理方法。有些患者存在口腔损伤严重,口腔中有夹板、钢丝等固定物,或者因其他原因张口受限等情况。对于以上现象,齐会萍等[15]提出了一种注射式负压吸引法,该方法操作如下。医护工作者左手拿注射器向患者口腔中缓慢注射漱口液,同时右手持负压吸气引管进行抽吸,注射和抽吸步骤同步进行,直至口腔全部冲洗干净即可。该方法操作简单,口腔清洁彻底,适用于口腔损伤严重,或张口受限的患者。
5.3 口腔擦拭法
有文献说明,含漱法在清洁口腔时只能暂时减少游离细菌的数量,对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无效,而擦拭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牙菌斑[16]。因此,擦拭法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口腔护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无牙、开口困难、不能含漱、有意识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用浸有含漱水的纱布或者棉棒,从患者牙的外侧前牙开始由外至内一颗一颗的进行擦拭,牙的咬合面以及内侧也是同样的方法,擦拭过程中要对牙床进行按摩,牙与牙颈结合处容易存留残渣,要用小棉棒进行反复擦拭,同时也要注意颊部、舌下和腭部的擦洗[17]。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护理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仅对口腔护理的理念、步骤与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近年来对口腔护理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事实上,在我国,人们对口腔护理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护理方法较为单一,口腔护理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支持。因此,目前,在我国开展口腔护理干预和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之举,以此来制定适宜不同病患的口腔护理方法是人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方成根.口腔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0):453-455.
[2]Saunders M L J,Stattmiller S P,Kirk K M. Oral health issues in the nutri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2008,26(3-4): 39-58.
[3]Joshipura K J,Willett W C,Douglass C W. The impact of edentulousness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1996,127(4): 459-467.
[4]Clemmens D A,Kerr A R. Improving oral health in women: nurses' call to action[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08,33(1): 10-14.
[5]Jung Y M,Shin D S. Oral health,nutrition,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Korea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8,34(10): 28-35.
[6]Bailey R,Gueldner S,Ledikwe J,et al. The or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dat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5,31(7),11-17.
[7]刘敏,孙伯英.电动牙刷结合氧化电位水预防口腔插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2005,21(7):6-9.
[8]农小群.口腔护理研究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98-100.
[9]郑玲.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口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2007,23(2):32-33.
[10]蒋伟亚,朱春燕,胡芬.应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颅骨牵引病人自我口腔护理[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9-349.
有关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口腔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口腔科护理论文
3.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4. 护理研究论文发表
5. 医院护士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护理学新的研究成果必将对护理实践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1具体的术后护理 措施
1.1保持呼吸道畅通
在进行食管癌的手术中均选择气管插管,术前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以至于患者的麻醉时间延长,在手术后患者不能及时的清醒过来,而在这段时间里患者的自主排痰及吞咽功能等较差。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帮助,做好呼吸道的护理。使患者处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该体位可避免发生食物的反流导致窒息。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听到有痰鸣音出现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吸痰,在操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减少感染的发生。同时要动作轻柔、迅速,以免长时间地刺激发生喉头痉挛、喉部粘膜损伤等。如痰液较多而黏稠,吸引困难者,可应用气管镜吸痰或雾化吸入,必要时也可行气管切开吸痰。有少数患者术后回病房发生舌后坠,必须应用硬质口咽通气管插入,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
1.2预防肺部并发症
开胸术后,大部分的患者会发生肺功能减退,尤其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引起特别的注意。因此,本组患者术后24h之内均常规持续或间断吸氧3~5L/min,保持血氧浓度为96%~100%,防止患者出现供氧不足的现象,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术后第2天使患者处于半卧位,为患者轻拍背部,并鼓励患者咳嗽,协助排痰,促进肺膨胀,防止肺不张,同时使得胸腔积液顺利排出。患者在咳嗽时应帮患者按住切口处,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如患者发生支气管哮喘时,要及时应用氨茶碱激素治疗。若患者有黏痰不易排出时应使用吸痰器进行吸引。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心脏病患者要控制好静脉输液速度,减少肺水肿的发生。如患者持续发热、咳嗽、白细胞升高,可疑发生肺部感染者,应加用足量的抗生素,避免脓肿的发生。
1.3防止发生液气胸
纵膈肌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在进行食管癌切除的过程中会在纵膈肌内的食管进行游离,从而导致术后发生胸腔渗液。因此,在手术完成后应为患者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以促进气体和液体的排出,重建胸腔负压使肺复张,平衡压力纵膈移位及肺部受压,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避免发生肺不张、液气胸、脓胸等并发症。如果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引出的血性液体较多,血色较浓,必须密切观察脉搏、血压变化,以防胸膜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1.4防止吻合口痰
食管癌术后的患者常规给予留置胃管并给予胃肠减压。首先应防止胃管滑脱,保证肠胃减压通畅手术6h后接负压吸引器。如引出大量血性液体,应降低吸引力并 报告 医生;引流不畅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胃管。本组患者术后常规禁食3~4天,胃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胃管拔除后可少量饮水,如2d后无吻合口痰症状,术后5~6天开始进清质流食,100mL/次,6次/d。术后10d进流食,术后15天进半流食,遵循少食多餐的进食原则,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同时要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避免进食有刺激性的食物,进食速度要缓慢,注意禁食过硬的食物,以免导致吻合口痰
1.5防止乳糜胸
多因术中损伤胸导管所致,多发生在术后2~10d,引流液为血性或淡黄色液体。恢复进食后,乳糜液漏出量增多,呈白色乳状液体或小米饭汤样。患者表现为胸闷、气急、心悸,甚至血压下降。
2 总结
总之,在食管癌患者中应做好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工作,使得患者最大限度地得以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1产妇的心理特征
产妇因为其现阶段的生理特殊性,使得产妇易出现恐惧、紧张、忧虑、烦躁等心理特征。初产妇处于对分娩时疼痛的恐惧以及对分娩知识的缺乏,一般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态,经产妇来自对上次分娩的回忆。另外,很多产妇紧张胎儿的身体是否会出现一些缺陷或疾病。一些产妇因为缺乏对分娩的一般常识,心理反应很强,过分恐惧与紧张,导致产妇极度不配合医生及助产士的工作,以至于影响正常产程进展。
2妊娠期的心理护理
2.1通过同孕妇进行沟通,了解孕妇内心存在的心理障碍根据孕妇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的不同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从而对有心理障碍的孕妇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很多孕妇在分娩前十分恐惧,因为对分娩的过程不了解,经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这时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就显示出其重要性。护士可向孕妇解释,分娩的具体生理过程,以及此生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安全性,当孕妇了分娩的过程及安全性,自然会降低因担心分娩痛苦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一些在孕妇因为身体原因在妊娠期间有其他疾病或妊娠并发症发生,所以要对她们加强相关的疾病常识介绍,同时进行心理护理,让产妇对自身的病情多有了解,以达到配合治疗的作用。例如:很多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护士应给予主动的、具有持续性的心理护理,同时要对产妇进行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 教育 ,护士应该做到经常同产妇进行交流,增强同产妇之间的熟悉程度,从而有利于监督指导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及时发现患者内心所存在的问题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而减少病患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更好的配合医生进行生产及治疗。
2.2护士应该主动的与产妇进行交流一些孕妇,特别是初产的孕妇,在最初入院治疗时,对医院的陌生感会增加其内心的不安情绪,护士的沟通是医患关系的桥梁。所以,护士应该主动的与产妇进行交流,首先对医院的总体环境,医疗水平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其次,对产妇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解,让孕妇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建立融洽、信任的护患关系。由于信任感的增强,这样产妇也更易接受护士给予的护理帮助及心理支持,更好的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2.3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降低产妇抑郁症的发生频度创造良好的家庭,特别是高危妊娠孕妇和健康不佳的孕妇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护士适当的向产妇的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在医院同家庭方面共同帮助孕妇解除心理上的顾虑,树立对医护人员及医学的信任。同时也可以发放宣传手册、建议孕妇参加孕期学校培训的课程、安排孕妇与已经进行分娩的产妇互相交流等增加其对分娩时的感受和信心,改变其认知来减轻焦虑的情绪。调查显示,家庭支持是避免妊娠期妇女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家庭成员对产妇的支持理解越高,抑郁症的发生频度越低。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利于婴儿的健康及产妇的恢复,而劣性的家庭关系的存在则损害母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产妇的家庭中应尽可能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舒适的气氛。
3分娩期的心理护理
3.1第一产程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与产妇需要密切接触。助产士要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内心活动情况,通过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生产期心理护理计划,向产妇们宣讲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在产妇有疑惑时及时的解决相关问题,在此,可建立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是孕妇对助产士具有信任感,从而通过消除对孕妇对于分娩的恐惧感及紧张情绪。以达到孕妇心情的舒缓以及情绪的稳定。对一些情绪极度不安定的产妇,助产士更加要细心及耐心的进行心理护理.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帮助按摩其下腹部及腰部,以减轻症状.避免孕妇过多地消耗体力,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达到舒缓心理的作用。
3.2第二产程心理护理第二产程是十分关键的,这就使助产人员在这一阶段要更加的稳妥,从而给产妇心理依托,做到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在精神上安慰产妇,并且对一些在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对产妇加以解释,让产妇有安全的心理感受,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3.3第三产程心理护理分娩结束后,当产妇看到自己所生孩子,无论婴儿健康与否,均可引起产妇的情绪激动。表现为或沮丧,或兴奋,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大脑皮层,直接影响子宫的收缩情况,易导致宫缩乏力,继而出现大出血。此时,一方面在治疗上,给予产妇宫缩剂加强宫缩,从而预防出血的发生,助产士的心理护理在一定情况下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抑制住产妇过分激动的心情,避免产妇因内心波动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病症。总之,在护士的心理护理下,让产妇在产前做好心理准备是很必要的,这关系到产妇和婴儿的健康。
4结语
产妇的心理护理从主观上可以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客观上可以更好的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及恢复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该得到重视,不仅作为一门心理学方面的 医学知识 来掌握,同时也是更好的进行医患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产妇的身体健康及护士工作的顺利完成。
护理研究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护士论文范文大全
2.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3.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4.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5. 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临床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口腔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口腔护理的中西医 研究 历史 、现状及 发展 ,对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综述。
Abstract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review of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oral nursing was made in respect of its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Oral nursingClinical researchProgress
关键词 口腔 看护 临床的 研究 发展
口腔护理始于唐代,《医说》中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数千年来,从古至今,人们从不同角度及不同方面对口腔疾病进行了研究、观察,开发了许多 治疗 口腔疾病的药物,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口腔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口腔护理的历史
口腔护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认为口疮发病与气候失常有关。之后的许多著作,又相继阐明了口疮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护的法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地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口病》中指出口疮反复发作的特点及其调护 方法 ,曰:“凡患口疮及齿病者,禁油面酒酱酸酢咸腻乾枣。差后仍慎之,若不久慎,寻乎再发,发即难差,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宋代《圣济总录*口舌生疮》说:“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有实有虚。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齿》门“附录”载: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宜用圣汤;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宜用中汤。”指出了口疮实证、虚证的不同治法。张景岳详述了口疮的证治;明代龚廷贤的论点虽与张景岳相似,但辨证用药自有其特色。清代张璐和罗国纲等对口疮各抒己见[1~4]。历代医家对口疮的认识不断发展,治疗护理 经验 也不断丰富。
2口腔护理的 现代 研究
祖国医学对口腔颊腭、唇舌、齿龈等处发生粘膜损害为特征的口腔疾病称为口疮。口疮之证包括了西医的多种口腔疾病,如复发性口疮、白塞氏综合征、创伤性口腔粘膜损害、结核性口腔粘膜溃疡、感染性疾病伴发的口腔溃疡、各种内科疾病并发的口腔溃疡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发生的口腔溃疡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口腔疾病是口腔科医师感到非常棘手的 问题 之一,且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列为研究课题。著名教授樊明文等[5]曾对口腔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类和治疗等诸问题进行了论述。
而口腔护理技术由传统的医护一家(即诊断、治疗和护理均由医生一人承担)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吉林医科大学编写的《护理知识》[6]中论述了“人的口腔里经常存有大量的细菌,人在患病时由于抵抗力低下,饮水、进食少,常可使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碳水化合物分解、发酵、产酸的作用增强,因而不仅容易引起牙周病、腮腺炎等,而且可使口腔发臭, 影响 食欲和消化功能,致口腔感染,甚至导致全身感染。”明确地指出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童雅培等[7]提出了口腔护理的目的: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粘膜干燥皲裂;避免口臭,使病人舒适,增进食欲;防止口腔感染及并发症;观察舌苔及口腔粘膜的变化。
楼静霞[8]除论述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及介绍口腔护理的用物、用法外,还提出了常规用口腔护理的药液,如芳香含漱剂、1∶5000呋喃西林液、3%硼酸液、朵贝尔氏液、盐水、0.25%~1%普鲁卡因。焦吉芝等[9]论述了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王明珠等[10]论述了口腔的解剖学基础、口腔的组成以及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杜治政[11]论述了口腔的清洁卫生护理关系到病人的心身健康,口腔卫生护理除保持口腔的一般卫生外,更多的要求是针对口腔疾病而采取的护理手段。
3口腔护理的进展
口腔护理日益受到重视,但口疮病人常用护理药物均不很理想,副反应较多, 治疗 效果差,因而中药漱口液应运而生,如陈俊[12]提出中药漱口水对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朱肾杰[13]论述金蒲散含漱剂治疗复发性口疮;王亚楠[14]论述丁香漱口液的 临床 应用 等同类 研究 。但上述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表达形式上,且迄今尚未研制出效果甚佳的中药漱口液投放市场。口疮灵漱口液[15]根据近代药理研究,结合传统 医学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理论 之精华,选用传统验方的组 方法 度,自定合成方,一改传统丸、散剂型,严格操作而制成,临床应用245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 文献
1周大成. 中国 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3
2杨文儒,李宝华.中国历代名医评介.西安:陕西 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0.43
3方药中,邓铁涛,李克光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4
4王王秀瑛.护理 发展 简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
5樊明文,许围祺,李秉琦等.复发性口疮.口腔医学纵横,1986,2(1):41
6吉林医科大学.护理知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2
7童雅培,陶英东,郭淑云等.护理手册.济南:山东省人民 医院 .1978.36
8楼静霞.口腔医疗护理手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8
9焦吉芝,谭淑荣.口腔酸碱度与口腔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86,2(6):17
10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74
摘 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饮食 文化 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餐饮产品,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口腔健康的维护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口腔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并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
关键词:空腔护理;概念;现状
1 口腔护理的概念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口腔前端借助口唇裂口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喉相续。在人体的口腔中存着在大量的致病菌和正常菌,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时口腔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口腔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为了预防这种“病从口入”的现象,一些适当的口腔护理 措施 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口腔护理是指借助相应的口腔护理用具结合一定的技术方法,在适当的口腔护理液的辅助下达到舒适口腔、口腔清洁、去除口腔细菌、防治口腔炎症、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目的[1]。
2 口腔护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口腔护理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口腔卫生对营养的摄入和吸收至关重要。牙齿和其周围组织已被证明有助于维护适当的营养状况,因此也有助于维护总体的健康状况[2]。有研究表明,没有牙齿的人在消耗蔬菜、纤维素和胡萝卜素方面存在缺陷,但是能更多的消耗胆固醇、饱和脂肪酸和卡路里[3]。其次,牙周组织是细菌和其他传染病携带者的温床,这些病毒携带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能够诱发脑血管和呼吸疾病[4]。
最后,口腔健康还影响者社交的正常进行,有口腔疾病的人在与他人沟通方面可能存在某些障碍,如一些病患因缺乏必要的口腔护理而引发的口臭或牙龈出血等疾病,因此当病患在与他人交谈时会担心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说话犹豫,甚至不愿与他人进行交谈[5]。综上所述,良好的口腔卫生在保持人体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做好口腔护理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
3 现代口腔护理的理念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腔健康问题,提出了“口腔健康”是“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出对口腔护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口腔健康和身体健康水平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口腔健康情况通过生物学、心理及发育等多个环节与全身健康状况相互影响。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口腔护理的要求逐步提高,目前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的口腔清洁。口腔护理已从单纯的口腔疾病的预防发展到为了保持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层面[7,8]。
首先,在口腔护理过程中,人们不仅要重视口腔护理的效果,同时更要重视口腔护理时的舒适度。舒适不仅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也是患者的基本要求。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关注患者的感受是整个护理过程的要求之本。郑玲[9]运用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口腔护理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在口腔护理操作时,要注重考虑舒适感,即口感、视觉和心理等方面的舒适感。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角色定位。Orem自理模式强调了护理中患者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在口腔护理的常规方法中存在些许局限性,患者在自理方面存在缺陷,这时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辅助,同时也需要患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要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的同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10]。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估,除了观察患者的口腔情况以外,患者的口腔保健知识和自理程度也需要进行询问,以便对患者在口腔护理方面的不足予以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11]。
口腔护理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口腔护理措施和指导原则,选择适宜患者的器械设备和药物,学习和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医护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实践和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实践。Ross A等[12]在口腔护理培训时,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建立了口腔护理前的评估标准,对患者的唇部、舌部、口腔黏膜、牙齿及唾液五个部分进行评估,依据评分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口腔护理措施,如此对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调整有利于提高整个口腔护理过程的质量。
4 口腔护理基本步骤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应对病患的口腔及全身进行充分了解,如牙齿的松动和咬合情况,有无龋齿和义齿,牙齿及口腔的清洁程度,牙龈健康情况,口腔黏膜是否存在溃疡、糜烂现象,舌的灵活性、色泽等;其次,观察病人刷牙、漱口等自身能做与不能做的事情,判断其自理程度;再次,遵从病患的要求,选择病人感觉舒适且不疲劳的体位进行接下来的护理措施;然后,综合各种口腔护理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当的组合实施对患者的口腔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结束口腔护理时,要告诉患者口腔已经清洁干净,并告诉患者在口腔护理之后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整理好所使用的器械物品,并做好记录即可[13]。
此外,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操作前要对患者说明该步骤的目的和过程,是否有疼痛感和疼痛的程度,让患者有所准备,尽量取得患者信任,不能勉强实施操作,操作时要耐心、仔细、迅速,尽量减轻病人的不适感。第二,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细心观察病人的口腔状态,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目表情,如发现患者有面色变化,要及时进行询问,了解病人的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实施后,要仔细观察口腔,细看护理后的口腔状态是否有所改变,查看口腔中是否出现异常,观察护理效果。
5 口腔护理基本方法
5.1 含漱法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的可实行性强,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病患用舌头在口腔内上下、左右、前后反复多次搅拌,并使药液保留在口腔内3-5分钟即可,每1-2小时含漱一次,在晨起、饭后30分钟和睡前含漱尤为重要。该方法能改善口腔酸性环境,并能有效清除残渣及分泌物,减少牙菌斑,是患者保持口腔清洁,防治口腔感染的最佳选择[14]。 5.2 冲洗法
目前,该方法是临床上效果较好且应用较广的口腔护理方法。有些患者存在口腔损伤严重,口腔中有夹板、钢丝等固定物,或者因其他原因张口受限等情况。对于以上现象,齐会萍等[15]提出了一种注射式负压吸引法,该方法操作如下。医护工作者左手拿注射器向患者口腔中缓慢注射漱口液,同时右手持负压吸气引管进行抽吸,注射和抽吸步骤同步进行,直至口腔全部冲洗干净即可。该方法操作简单,口腔清洁彻底,适用于口腔损伤严重,或张口受限的患者。
5.3 口腔擦拭法
有文献说明,含漱法在清洁口腔时只能暂时减少游离细菌的数量,对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无效,而擦拭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牙菌斑[16]。因此,擦拭法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口腔护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出血倾向、无牙、开口困难、不能含漱、有意识障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用浸有含漱水的纱布或者棉棒,从患者牙的外侧前牙开始由外至内一颗一颗的进行擦拭,牙的咬合面以及内侧也是同样的方法,擦拭过程中要对牙床进行按摩,牙与牙颈结合处容易存留残渣,要用小棉棒进行反复擦拭,同时也要注意颊部、舌下和腭部的擦洗[17]。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护理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仅对口腔护理的理念、步骤与方法做了简要的阐述。近年来对口腔护理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及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事实上,在我国,人们对口腔护理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护理方法较为单一,口腔护理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进行支持。因此,目前,在我国开展口腔护理干预和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之举,以此来制定适宜不同病患的口腔护理方法是人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计惠民,方成根.口腔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0):453-455.
[2]Saunders M L J,Stattmiller S P,Kirk K M. Oral health issues in the nutrition of institutionalized elders[J]. Journal of Nutrition for the Elderly,2008,26(3-4): 39-58.
[3]Joshipura K J,Willett W C,Douglass C W. The impact of edentulousness on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1996,127(4): 459-467.
[4]Clemmens D A,Kerr A R. Improving oral health in women: nurses' call to action[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2008,33(1): 10-14.
[5]Jung Y M,Shin D S. Oral health,nutrition,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Korean older adults[J].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8,34(10): 28-35.
[6]Bailey R,Gueldner S,Ledikwe J,et al. The or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dat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5,31(7),11-17.
[7]刘敏,孙伯英.电动牙刷结合氧化电位水预防口腔插管患者感染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2005,21(7):6-9.
[8]农小群.口腔护理研究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98-100.
[9]郑玲.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口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2007,23(2):32-33.
[10]蒋伟亚,朱春燕,胡芬.应用Orem自理理论指导颅骨牵引病人自我口腔护理[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49-349.
有关口腔护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口腔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口腔科护理论文
3. 浅谈护理教育论文范文
4. 护理研究论文发表
5. 医院护士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有关骨科护理论文范文
除了专业技术,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性质紧张,设计疾病多样复杂,现场急救环境差,干扰因素多,人力物力有限,急救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需要护理队伍的相对稳定。随着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缘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强度,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化、躯体化、焦虑、敌对。1压力源分析1.1居于第一位的当是工作量太大,倒班多、工作量饱和。夜班使人体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及易发生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1.2随着护龄的延长,许多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也随之增多,但工作时间越长,越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在指导护生时害怕出现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1.3来自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2应对方式2.1给予人力资源的倾斜,适当增加科内护士人员编制,减轻其工作负担;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采取人员轮换制度,缓解工作压力。护士长应做好护士的宏观调配,合理排班。在工作中尽力以“人本原则”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2.2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心理耐受力。护士应学会从容面对压力,积极采取放松技巧,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有利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问:中期报告怎么写 毕业论文答:中期报告论文内容这样写:文案:从毕业论文开始以来,我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采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从图书馆从因特网详细查找了与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及广告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并以论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为立足点,按部就班,已初步完成设计的大部分工作,以下是具体进展情况。论文写作技巧:一、论文的标题部分。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二、论文的摘要。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结构或结果的意义。三、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四、引言。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研究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作用和意义。五、正文部分。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
论文中期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质量、开题报告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主要问题以及老师评语。1、选题质量:主要填写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否体现综合训练要求;题目难易程度;题目工作量;题目与生产、科研、经济、社会、文化及实验室建设等实际的结合程度。2、开题报告完成情况:根据自己在各方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写明是否完成了这次设计的选题及开题报告。3、阶段性成果:在写论文的各个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4、存在主要问题:在写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不得不说我国对于新冠疫苗的研发正在进行当中,而且已经有了最新的突破,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够耐心等待,一起期待疫苗的到来。
肾移植患者新冠阳性相关文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新冠肺炎对肾移植患者的影响:新冠肺炎可能会对肾移植患者的肾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2.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新冠肺炎治疗方法对肾移植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3.新冠肺炎的预防措施:肾移植患者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遵守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等,以防止感染新冠肺炎。4.新冠肺炎的护理:肾移植患者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如控制病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治疗等,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冠病毒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在对病毒开展的研究中,全世界科学家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在病毒溯源、流行趋势预测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科研人员的成果以科技文献作为载体,与全球的同行进行交流与共享。截至2020年5月23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共收录、索引全球科研人员发表的4500多篇相关文献,定量分析发现,新冠病毒研究的全球合作广泛而普遍,其中,中美两国科学家发表的新冠病毒学术文献最多,且二者数量相当,中美也都是彼此最主要的科研合作伙伴,两国科学家共同发表的论文达149篇。中美两国发表论文最多且数量相当对新冠病毒相关关键词进行索引后发现,在这些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中,中国(含港澳,不含台湾)与美国发表的论文量最多,且两者论文数量相差无几;第二梯队为意大利与英国,均发表了500篇左右的论文。从研究机构方面来看,共计有4600余家机构参与了新冠病毒相关研究,其中位于中国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115篇论文,论文数量位居所有机构榜首;从学术期刊方面来看,英国、美国和中国在顶级期刊发文量位列前三;另外,中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发表了的新冠病毒相关论文最多,其次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一、研究背景新冠病毒(COVID-19)从2020年1月以来在全球蔓延,对肾脏移植患者的影响极大。肾脏移植患者不仅存在严重的免疫抑制,而且还需要定期接受免疫抑制剂,这使得他们面临更高的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因此,有必要研究肾脏移植患者的新冠阳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肾脏移植患者的新冠病毒阳性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某三级医院收治的肾脏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其移植术前、术后及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情况,对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分析新冠病毒阳性率,同时分析是否存在新冠病毒阳性与患者的移植术前、术后及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之间的相关危险因素。四、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肾脏移植患者的新冠病毒阳性率为xx%,而移植术前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新冠病毒阳性率较高,术后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新冠病毒阳性率较低,术后接受免疫抑制剂与新冠病毒阳性呈正相关,而术前接受免疫抑制剂与新
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戒烟、戒酒并进行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变以及周围血管的病变,对微血管病变的治疗主要是控制好血糖、血脂;对于糖尿病肾病一般和糖尿病的年龄、病程、血压、肥胖等因素有关。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下是我带来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据世界心脏联盟的统计,全球每病死3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病和中风病死的人数高达1750万。有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每12s就有1人因中风或心肌梗死而倒下。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病死人数的40%左右。近5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大部分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性疾病或反复发病,患者在医院经过治疗,度过急性发作期出院后,仍需要持续治疗,并需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降低病死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01名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回归社会后连续性护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从而为临床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1一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我院3个心血管病区中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21~86血管疾病入院治疗,或在院期间确诊为心血管疾病;(2)经过临床治疗,符合出院指征;(3)自愿参加本调查;(4)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101例患者的文化程度:本科10例,大专18例,高中及中专21例,初中30例,小学17例,文盲5例;职业:工人18例,农民7例,干部30例,军人12例,教师4例,公司职员11例,其他职业19例;疾病类型:冠心病53例,高血压31例,心肌梗死18例,心律失常11例,心绞痛11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疾病20例;其中患有一种心血管疾病者62例,患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心血管疾病者9例;手术及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7例,心脏换瓣手术5例,介入治疗5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史及吸烟饮酒史等20项;(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表,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含9个条目)、治疗相关知识(含13个条目)、康复相关知识(含27个条目)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含13个条目)等4个一级维度共62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评分:非常熟悉计5分,比较熟悉计4分,熟悉计3分,比较陌生计2分,完全不知道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越好。问卷经2位护理教育专家和3位临床护理管理专家审阅后修订而成,内容效度为0.84,Cronbacha系数为0.96。各病区指定专人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对发放问卷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了解问卷的设计原则、调查目的及填写要求。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同意后请患者以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问卷。因视力等原因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阅读并向其解释后,根据患者的选择代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形式表示。
2结果
2.1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总体认知情况。101例患者62个条目得分集中在3分左右,提示患者对连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总体处于基本熟悉和了解的水平。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为“知道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得分为(2.48±1.70)分;最高为‘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得分为(3.57±1.12)分,两者均属于“康复相关知识”维度。
2.2患者连续性护理知识和技能各维度的得分。疾病相关知识的9个条目,患者掌握较好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前的准备工作和复诊时间等,但对复诊指征、检测恢复状况、心功能评估等较为专业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2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相关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服药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伤口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差。2.2.3患者对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康复相关知识的27个条目中,患者对心理、饮食及睡眠等方面的掌握较好,对康复锻炼、起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理想。
2.2.4患者对社会生活知识的认知情况。社会生活知识的13个条目中,患者对临终关怀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保险与法律方面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
3讨论
3.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住院治疗后即将出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自己回归社会后需要掌握的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总体处于基本熟悉的程度,得分为2.48~3.57分,平均(2.70±0.81)分,其中有12个条目得分低于3.00分,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缺乏连续性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完全具备回归社会后实施有效自我护理的能力,不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连续性护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普及,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形成畅通的患者交接和信息传输渠道,患者没有形成出院后需要继续完成后续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的意识,没有主动获取疾病治疗和康复相关知识的习惯。此外,我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和护理,从护理管理者到临床护士都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亟待建立较为完善的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始终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3.2心血管疾病患者连续护理认知的各维度分析
3.2.1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理想由表1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9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3.00分,达到了熟悉的程度,但是离非常熟悉的程度仍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病,且一些患者同时罹患多种疾病,长期的治疗使得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病时的处理方法、复诊准备和时间等重要知识掌握较好,提示患者的认知水平与其获取知识的意愿有关。
3.2.2心血管患者掌握的用药知识优于伤口护理
前3位均属于用药方面的知识,而后3位均是伤口护理知识。可能是因为服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该类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联合用药,才能使得相关检测指标达到要求;与介入治疗、手术等有创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更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能够被接受,并作为长期的治疗手段被坚持,并不断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同时,用药指导作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与摸索中己经形成了较为规范、科学的教育模式,而造口、伤口等专业化护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方式,且手术等一些会给患者体表形成伤口的治疗方法在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只接受一次,既没有经验,又没有长期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心理准备,因此,获取该类知识的意愿不强,进而导致其认知水平较低。
3.2.3心血管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表3显示,62个条目中,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条目都属于康复知识维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且对饮食、睡眠等生活常识了解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掌握所患疾病的康复知识,不能恰当把握各种活动的节点,难以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锻炼,尤其是对安装起搏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必须远离磁场,不能进行核磁检查等特殊要求及其注意事项了解较少。可能是因为上述内容大都是患者出院后面临的问题,住院治疗期间未涉及到。因此,护士没有针对上述内容给予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而是将宣教的重点放在疾病本身和患者住院阶段的治疗和护理上。这一现象说明连续性护理的理念尚未在护理人员中普及,目前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的仅是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护理的连续性往往因患者的出院而中断,强调以患者自我管理为前提的疾病管理,即全民医疗干预和沟通活动开展仍不理想。
3.2.4心血管患者的社会生活知识有待提高由表4可知,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临终时医疗机构的选择权等临终关怀知识较为了解但对保险知识、种类、如何维权等保险与法律知识的了解较欠缺。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况和媒体的频繁报道,使得大众对临终关怀不再排斥,而是采取一种直面的态度并逐渐认同;而保险种类繁多、保障医疗消费者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面窄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保险种类和利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方面显得茫然,这仍是医院健康教育与社区连续护理有效衔接的薄弱点。
3.3管理对策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不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的基本措施,是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61,只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7。因此,加强和规范健康教育是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护理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选择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可直接深入社区,或与社区合作,开展康复知识讲座和法律、保险常识普及工作,在随访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患者的连续性的评估。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将护士口头教育的枯燥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采用患者现身说法等经验共享的方式19,为患者传递综合性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价,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定位在能否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真正受益。
综上所述,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连续性护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鉴于目前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社区的护理资源十分有限,社区康复护理指导不能实现有效地延续提倡医院应该规范对患者在院期间的连续性护理知识的教育,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连续护理观念,是满足患者连续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护士的培养,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要共同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持续增长的现状,护理工作面对的难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讨论。
1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治疗现状
1.1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报道1,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2.3亿,每5名成年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疾病;2009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94.9/1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30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死因的首位。我院2010年完成心脏外科手术7293例,较2009年提高了近20%,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1583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7716例。由于患者数量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量激增,医护比例失调、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等问题凸显,超负荷工作状态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患者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1.2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更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宄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870所医院能独立开展PCI,年完成PCI数量为100例的有299所,占医院总数的34.37%;中国大陆2009年心脏外科手术总量为157444例,比2008年增长了8.7%,其中体外循环手术量为128358例1。在手术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新技术、新业务也在临床广泛开展,例如: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循环功能支持性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式氧合),持续动脉(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应用等机械辅助装置已成为救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积极有效的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使复杂和疑难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增加,患者年龄也更趋向高龄或低龄、低体重婴幼儿,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2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凸现难点问题
2.1患者方面
2.1.1病情的复杂性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具备1个甚至多个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及其合并症所导致的靶器官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同时,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提高,非心血管疾病病房中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患者比例增加。患者病情的复杂性提高以及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扩大,使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显着增加。
2.1.2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8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总人口比重接近13.3%。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患者中高龄患者的比例增加,使诊疗和护理的风险增高;同时,他们除了自身所患疾病之外,还存在视、听、感觉、运动功能减退等老年问题,存在较大的护理安全风险。随着医学信息化普及程度提高,公众的医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治疗的高风险、对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2.2护理方面
2.2.1护理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教育层次显着提高,然而从社会对护理人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我国护理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的起始教育均为通科护理教育,对毕业生的首要要求是具备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能力。但新毕业护士的心血管疾病专科知识相对缺乏,与临床护理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范珊和胡晓鸿7的调查显示,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后,对专科知识培训的需求非常迫切,认为培训“非常必要”和“必要”的护士占92%,而排在前3位的是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监护技能和心脏外科专业基础知识,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专业培训。
2.2.2护理人力配置方面据2010年卫生部统计年鉴8,2009年我国的医护比仅为1:0.97,要达到卫生部公布的1:2的理想医护比,还缺注册护士190万人《护士条例》颁布后,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以来,护士数量较快增长,但医护比例失调的情况依然存在。卫生部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中规定:要根据各病房(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房(病区)实际床位数与护士数的比例应当为1:0.49。随着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新技术、新业务的陆续开展,危重、疑难病例的持续增加,对心血管疾病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床位不断扩充的现状,使护理人力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加之除了正常休假之外的病假、婚假、产假等,使实际在岗护士人数低于配比人数,加重了护理人力不足的局面。
2.2.3护士专业化发展方面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亦要求病房实行责任包干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出院指导等所有的护理工作都由其责任护士全程、全面负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科室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应急突发情况多,对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理临床决策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贱经验对患者做出护理判断的复杂过程,需要护士具备心血管专业的核心能力。2007年5月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以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专科护理领域护士的培训工作,尚未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做出规定。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护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尚存在差距。
3对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3.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二次工作例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护理队伍“量”的激增是护理实贱发生“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护理人力的保证是基础。目前,心血管疾病病房护士的配置尚无统一标准,建议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测算护理人力需求。王玉玲和孙秀杰[14通过对包括心脏内科在内的4个试点病房的实贱,提出按患者自理能力将生活护理分为3级,完全依赖者为A级护理,部分依赖者为B级护理,完全自理者为C级护理,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分别按1:0.7、:0.5和1:0.3配置护士。考虑到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和促进康复的需要,护士配置应适当高于此标准,特别是移植病房、心血管疾病病房等。
3.2加强护士培训
3.2.1建立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日趋复杂,护理职能扩展,均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补充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患者的病情趋于复杂和疑难,开展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迫在眉睫。针对此问题,我院尝试院科两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大专、本科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的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划分为N1、N2、N3共3个层级,N1级护士定期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考试、撰写读书笔记;N2、N3级护士在此基础上,要求完成病例积累、承担小讲课、本科生带教等工作。在病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护士的主动学习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护理部将考核结果纳入护士评优、晋级、合同护士转正工作中。在注重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护理投诉案例分析、人文关怀专题讲座等形式,使护士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改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要。
3.2.2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是护士不断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既是护士享有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大力宣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的管理,护理部、科室制订不同层级的继续教育计划,并纳入护理管理考核指标。我院每两年举办的“五洲国际心血管疾病研讨会暨护理学术交流会”已连续举办6届,为护理同仁搭建了良好的专业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将心肺复苏技术、除颤器应用、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常用心血管药物等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内容,通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自学、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临床护士分层级继续教育培训,将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根据各层级护士的需求结合岗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确保培训效果。
3.2.3学历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目前,中专、大专学历的临床护士通过在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的比例很高,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729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历教育。从调查反馈中发现,大专及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中,有大部分内容存在交叉,有部分内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很少,如果将大学课程设置与临床专科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有利于临床护士专科素质的提高。
3.3探索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的培训方式
我国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尚在探索中,目前多以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作为替代途径。周丽娟等报道了两期全军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提出准入标准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或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4年以上的注册护士。这与目前ICU、急诊、手术室、肿瘤等领域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基本相同。但在培训时间、方式、教材、考核标准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宄。针对目前采取的短期脱产培训存在培养周期长、培养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发挥ICU专科护士的作用,开展分层级培训,医院内组织心血管专业学习班,采取脱产学习、小班授课、理论与临床实贱结合的形式培养临床护理骨干,以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护理水平。
4小结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面临的难点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合理配置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人力资源、探索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确定专业核心标准、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工作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医学领域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血压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血压医学论文篇1 浅谈高血压健康指导 摘要: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的慢性疾病,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是造成心血管意外及脑卒中的最主要危害因素,与此同时,也会引发慢性的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及充血性的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动脉瘤等。据全国进行的3次较大规模的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高血压者约35%,其中67.5%的患者血压未得到控制,其原因包括随意增减药量、未规律服药、随意换药,为按时测量血压或规律服药一段时间血压正常后停药,表现症状时服药等原因,出现服药-停药-服药循环.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不仅需要考虑其病因及临床症状等,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且适宜高血压个体患者的健康指导计划,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指导 1高血压的概念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 2高血压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情况下,连续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重复测量的血压值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3高血压分级 3.1高血压如何分级高血压从病因上分为:①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95%的高血压都属于这种情况,一般中老年人的高血压都是这种高血压,降压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就行了;②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占到5% 最常见的是肾脏不好的患者。 3.2依据血压升高程度的不同,将高血压分为3级。临界高血压: 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95mmHg;高血压1 级(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高血压2 级(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高血压3 级(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收缩期单纯性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注:如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分属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等级为准;收缩期单纯性高血压也可根据收缩压的水平分为1、2、3级。高血压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胁。专家指出,90%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出明确的致病原因,此外还有10%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比如妊娠中毒症、内分泌性疾病、肾脏类疾病、大动脉疾病及颅内疾病等,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对后者进行治疗时切忌一味使用降压药物,应先治疗其原发病。而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则需做好终身"战斗"的准备。 4健康指导内容 4.1建立优良的生活习惯①维持生活规律性,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适度的活动及充足的睡眠;②戒除一些坏习惯,例如吸烟、饮酒、用力排便及久坐观看电视等,明确告知患者此类不良习惯较易导致高血压的并发症及其原因。促使其戒掉戒烟并建立规律的生活,定时且不用理排便,便秘者可指导其预防便秘。指导患者保暖防止感冒,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 措施 等;③控制患者的食盐摄入量: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g/d,最好使用低热量、低脂肪的清淡食物,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多使用含有丰富钙、钾的新鲜蔬果。饮食应粗、细粮搭配,少食多餐;④高血压的肥胖患者严格控制或减轻体重。肥胖是高血压进展的危险因素,应注意减轻体重,限制食量,少吃多餐,增加每天活动量。饮食原则以低盐、低胆固醇及低脂为主。 4.2合理的用药指导①对服药不规律或思想上不重视的患者,重点讲述用药不规律可能产生的危害,同时督促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②高血压患者常常需要持续性用药或终生用药进行治疗,应嘱咐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切记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用。同时向患者讲诉所服药物的剂量、 方法 、时间、名称、注意事项、安全性、副作用等知识及相应处理措施等;③除急性高血压外,降压以数日、数周内渐渐降压为最佳,尤其是老年人及有高血压病史多年的患者,其机体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目前的水平,突然降压反而无益。 4.3心理因素指导伴随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持续处于紧张的状态,突发的心理应激反应,可能极有可能引发外周血管收缩、心动过速等,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列的心血管疾病等。高血压患者多有情绪不稳定、紧张、激动、焦虑、过度疲劳等,都会促使其机体内交感神经进一步兴奋,体内产生大量皮质醇、5-羟色胺、血管加压素、儿茶酚胺等分泌物增加,上述物质会促使患者小动脉的痉挛,使其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显著升高。因此,指导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及休息时间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保持较好的心态及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要做到性格随和,心胸开阔。 5高血压休息与运动指导 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除了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和保持乐观的心情以外,还应该在病情稳定以后积极地进行适合于自己身体状况的 健身运动 ,运动应注意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建议至少30min/d有氧锻炼,能使身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高血压患者在选择运动方法时,不宜选择剧烈的和运动量大的运动项目,而应选择一些运动量不大的项目。步行和慢跑是很好的运动方法,运动强度:维持中等程度以下,即脉搏(220-年龄),或安静心率+20次。自觉劳累程度为稍累,微汗;以无不适为宜,可以对话。运动持续时间:至少3~5次/w,最好有人陪伴,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少于2d/w运动效果欠佳,多余5d/w运动效果不再增加。 5.1教会患者自行测量血压自行测量血压是在家中或者 其它 环境中自己测量血压值。自测血压可提供在日常生活状态中相对更有价值的血压讯息,也是对血压进行诊断的重要补充。血压的诊断值一般高于自测值,建议患者自测血压3d/w,于清晨和晚间的7~8时各测量1次/d,每次取前3次的平均值。 5.2正确、按时测量血压体位的改变或食物消化对血压测得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在进餐1h后再行测量血压,吸烟或引用咖啡、浓茶30min后,静息或坐定5min后。因卧位、立位、坐位等的不同姿势也容易引起血压测得值的变化,相关人士推荐测量血压时取站立位。在炎热的夏天或者室内温度较高时,对血压的实际测得值也有一定程度影响,此时,测量血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温度等因素。 总结 高血压病是一种长期的、多发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身疾病之一,需要患者保持坚定的毅力、乐观的情绪及战胜病痛的信心。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详尽的健康指导,可促使患者及家属全面且正确的认识疾病,具有全面的预防及保健知识,从而达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高血压医学论文篇2 浅谈高血压形成原因 高血压的病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遗传是高血压的病因所在,经过调查,有高血压的家族起后代发生高血压的几率是很大的,这应该是与他们自身的基因有关的。造成高血压病因的还有后天的因数,如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心理压力大,药物等因素使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为了更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笔者就高血压形成的原因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1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随着生 理学、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分子生物学的 发展,以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建立,许多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目前,各种学说中以Page的镶嵌学说比较全面,认为高血压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多种因素造成。 1.1 遗传因素.约7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同一家族中高血压患者常集中出现。据信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高血压患者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而血压正常者有跨膜电解质转运紊乱,其血清中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Na+/K+-ATP酶活性,以致钠钾泵功能降低,导致细胞内Na+、Ca2+浓度增加,动脉壁SMC收缩加强,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增加,血管反应性加强。这些都有助于动脉血压升高。近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AGT)基因可能有15种缺陷,正常血压的人偶见缺陷,而高血压患者在AGT基因上的3个特定部位均有相同的变异。患高血压的兄弟或姐妹可获得父母的AGT基因的同一拷贝。有这种遗传缺隐的高血压患者,其血浆血管紧张素原水平高于正常人。 1.2 性格因素已发现高血压与性格与心理密切相关。有易急躁、易发怒、易激动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压病。这些表现使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胰岛素分泌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些物质能使神经系统兴奋,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时间长了,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病。 1.3 心理压力过大也是高血压发生的因素。社会 经济的发展,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使人们的神经经常处于绷紧的状态,很容易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度。表现为工作时火气大、心动过速(>80次/分),导致血压升高。这种情况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也是诱发多种疾病的根源,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释放压力,才会远离各种疾病。 2 饮食和生活习惯 2.1 大量饮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在家家户户已经变的很常见了,但是大量饮酒确实招惹疾病的根源,长期大量饮酒,40%以上的人都会发生高血压。而且易中风。过量饮酒还容易诱发中风、心肌梗死、高血压、酒精性肝病、胰腺炎、股骨头坏死等各种疾病。 2.2 大量吸烟 吸烟也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耍酷从很小就开始吸烟,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国家已经开始明令禁烟。吸烟在冠心病的危险度百分比为32%,仅次于高血压(约35%),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冠心病致病因素。不仅如此,吸烟还容易引发中风、脑血管病变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想要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就必须戒烟。 2.3 吃盐量大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普遍较咸,盐不仅会使血压升高,还会破坏血管内壁,损伤内皮细胞,破坏小血管的危害,可见食盐已经成为公认的杀手。所以预防高血压,减盐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2.4 食用油对高血压的研究结果显示,用葵花籽油烹饪食物引起高血压的危险性较高,而食用橄榄油则有助于使人保持健康的血压。尽管橄榄油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对健康很有益的食用油,但是,反复使用用过的橄榄油仍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烹饪油中聚合物越多,就越容易引起食用者患上高血压。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原来血脂就比较高的人,在使用橄榄油后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较用其他类型的烹饪油要小。就同样反复使用烹饪油而言,橄榄油所产生的聚合物较其他种类的烹饪油要少。这说明橄榄油变质的过程较其他油类要缓慢。因此,建议人们在烹饪中尽可能使用橄榄油,而用过的油的重复使用次数最多不要超过三次。 由于橄榄油比较昂贵,所以很多人还是愿意选择其他比较便宜的烹饪油,或混合油。然而,为了保持健康的血压,特别是对那些高血压高发人群来讲,从长远角度来看,多花一些钱买健康仍不失为上策。 所以,建议对待油炸食品要坚持适量原则,烹饪油不要反反复复使用,在食用油的选择上不要贪图一时的便宜,毕竟,对于我们来说,健康是无价的,保持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2.5 吃的好,缺乏锻炼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蔬菜、水果、肉类等饮食变的越来越多样化,但是生活的忙碌使人们普遍缺乏锻炼,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肥胖,而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会很大。据临床统计:不肥胖的人高血压患病可能性是15%,而肥胖者高血压患病可能性高达40%。 3 现在是一个 网络充斥的时代,而大型网络游戏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耽误孩子的学业,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高血压疾病,很容易找上这些整天玩游戏的孩子。虽然很多家长试图阻止孩子过度沉迷游戏,但依然于事无补。高血压和孩子玩游戏看似和遥远,实际上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3.1 高血压以前是一种老年疾病,而现在变的越来越变的年轻化,所以 儿童 和青年患高血压的概率也很大,儿童患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多度紧张,很明显,如果长期玩游戏使孩子的情绪多度紧张,据美国公共健康中心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 电子游戏与儿童高血压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玩电子游戏时,血压升高的幅度也大得多;父母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儿童玩电子游戏时,比那些父母血压正常的儿童血压升高得更快也更多。 3.2 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大脑、中枢神经处于发育不完善时期,很容易兴奋,对于神经脆弱的儿童来说,长时间受到电子游戏的刺激,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衡,容易在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及周围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3.3 过度的游戏刺激会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调节失灵,引起体液内分泌激素的改变。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压升高。小动脉血管长时间的痉挛,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脏器缺血,尤其是肾缺血时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多,进入体循环后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形成血管紧张素Ⅰ及Ⅱ,更加重了全身小动脉痉挛。同时,还会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钠和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多,从而使血压顽固性升高。 可见,游戏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适量玩游戏可以使人放松,如果长期玩,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甚至会带来高血压疾病,家长一定要加以制止。如果父母中患有高血压,家长一定要学会调节孩子的情绪,以免引发体内的高血压。 4 由于医治不当而引起的高血压,临床上通常称为药物性高血压。临床上有以下几种药物引起高血压。 4.1 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甲基或丙基睾丸素等。这些药物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循环血量增加,而发生高血压。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则能兴奋神经系统,引起血压升高。 4.2 口服避孕药:如雌二醇等,一方面可引起血浆血管紧张,促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另一方面因其具有盐皮质激素的作用,故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 4.3 止痛类药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保泰松等,除了引起水钠潴留外,还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血管趋向收缩而致高血压。 4.4 其他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利他林、多虑平及中药甘草等。另外,某些降压药也可引起高血压,如常用的甲基多巴、胍乙啶等,当静脉注射时就有引起高血压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服用降压药物优降宁时,如果进食含有酪胺的食物,如干酪、动物肝脏、巧克力、牛奶、红葡萄等,血压不但不降,反而会大大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脑出血;而突然停用某些降压药物,如心得安、氯压定、甲基多巴等,也可引起同样严重后果。 可见“是药三分毒”并不是浪得虚名,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避免使用以上药物,如果万不得已使用时,一定要把握适度,希望广大患者在临床上尽量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 治疗,不可过度依赖药物治疗,以免导致病情向相反的方向 发展。 以上这些坏习惯相信很多人都有,而这些习惯都很可能引发高血压,希望大家及时改正这些缺点,远离高血压。 高血压医学论文篇3 浅议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抗高血压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达到了初定的目标血压,1级多数轻度高血压患者需应用1~2种降压药物,少数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以达到初定目标血压;2级少数中度高血压患者需联合使用2种降压药物,多数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方能达到目标血压。结论:把握用药指征,积极用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 体会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高血压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符合WT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60~79岁,平均(68±8)岁;病程5~20年,平均(2±7)年;均为缓进型高血压。其中,1级(轻度)51例(41.8%),2级(中度)69例(58.2%)。120例中,63例(52%)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16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 mm Hg。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 治疗方法。 1.2.1 疗效判断标准降低血压,使血压恢复至正常(<140/90mm Hg)或理想水平(<120/80 mm Hg)。对中、青年患者(<60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脏病患者应使血压降至130/80 mm Hg以下。老年人至少降至正常(140/90 mm Hg)。 1.2.2 治疗方法采用的治疗方法基本上以药物疗法为主。 1.2.2.1 利尿剂包括噻嗪类、保钾利尿剂和袢利尿剂等。①噻嗪类:应用普遍,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②保钾利尿剂:常用药物有氨苯蝶啶、螺内酯(安体舒通)等。可引起高血钾,不宜与ACEI合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③袢利尿剂:利尿迅速,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托拉噻米等。肾功能不全时应用较多,但需注意低血钾、低血压。④另外推出的利尿降压剂吲达帕胺25 mg,每日1次,具有利尿和血管扩张作用,可有效降压,但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钾。 1.2.2.2 β-受体阻滞剂本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降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且可减少心肌耗氧量,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对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后高血压更为适用。治疗高血压多选用具有心脏β1选择性、长效或缓释的品种,如美托洛尔25~50 mg,每日1~2次;或比索洛尔2.5~5.0 mg,每日1次。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周围血管病患者禁用。同时本类药物对糖、脂代谢有不良影响,使用时应加以考虑。长期应用者不宜突然停药,以免血压骤然上升。 1.2.2.3 钙拮抗剂可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适用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钙拮抗剂有维拉帕米、地尔硫(非二氢吡啶类)及二氢吡啶类3组药物,前2组有抑制心肌收缩及自律性和传导性的作用。不宜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中应用。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的作用以阻滞血管平滑肌钙通道为主,可引起血管扩张,同时引起交感激活作用,对预防冠心病不利。但二氢吡啶类的缓释、控释或长效制剂,使上述副作用显著减少,可用于长期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每日1次;或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或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每日1次。 1.2.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试验证实,ACEI可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及降低死亡率、明显延缓肾功能恶化,因此对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的患者尤其适用。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者禁用。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干咳,停药后可消失。 1.2.2.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适应证与ACEI相同,但不存在干咳,降压作用平稳,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如氯沙坦50~100 mg,1次/d;缬沙坦80~160 mg,1次/d;厄贝沙坦150~300 mg,1次/d;坎地沙坦8~16 mg,1次/d;替米沙坦80 mg,1次/d。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了初定的目标血压,1级轻度高血压患者51例中,44例(85.5%)需应用1~2种降压药物,7例(13.7%)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方达到初定目标血压;2级中度高血压患者69例中,18例(25.9%)需联合使用2种降压药物,51例(73�9%)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方能达到目标血压。 3 讨论 结果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112例(93.3%)能降至正常血压且无不适症状,但仍有8例(6.6%)患者因血压相对较低而出现明显脑供血不足症状,1例甚至并发脑血栓形成,这种比例随着高血压程度的加重而呈升高趋势。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2级中度高血压患者中有1例并发脑血栓,这些患者(除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外)经减少药物剂量血压回升后,不适症状消失。说明症状与血压相对较低致脑血流灌注不足有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动脉血管壁弹性减弱和管腔狭窄,循环阻力增高,伴不同程度并发症,血压波动大,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小剂量联合应用,可以明显增加降压疗效,相互抵消或明显减轻不良反应,还可延长降压作用时间,加强对靶器官的保护。治疗目标血压个体化,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进行,尤其是对老年人,应避免快速降压带来的不良反应。在降压过程中注意老年人的反应,不仅注意调整降压的幅度,还要控制降压的速度,否则就会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血流灌注压减低,血流缓慢,引起缺血及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黄平.老年人高血压治疗新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60-62 [2] 唐景华,马光仁.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3):1811-1814 猜你喜欢: 1. 浅谈高血压护理论文 2. 高血压有关的医学论文 3. 高血压医学论文范文 4. 高血压护理论文范文 5. 高血压综述论文范文
因为糖尿病会导致血糖不稳定,胰岛素变少会导致血管硬化。糖尿病应该控制好自己的血糖,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不要吃油腻的食物,要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和水果,多吃清淡的食物,多做锻炼要定期去检查身体,这样才能避免血管病变。
近日,因《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熊去氧胆酸能预防新冠感染”这一话题引发广泛关注,“熊去氧胆酸”相关概念股持续大涨。12月12日,宣泰医药(SH688247,股价23.82元,市值108亿元)再度收获“20CM涨停”,公司股价4个交易日翻倍。此外,新华制药(SZ000756,股价35.89元,市值240亿元)、千红制药(SZ002550,股价8.24元,市值105亿元)等相关概念股也纷纷迎来涨停潮。熊去氧胆酸是对付新冠疫情的有力武器,还是被炒作起来的噱头?12月12日中午,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熊去氧胆酸无法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目前对新冠病毒有预防效果的只有新冠疫苗。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也在书面回复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从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角度来说,评价熊去氧胆酸作为一种预防用新冠药物是否有效还为时过早。“我们不建议健康人群通过熊去氧胆酸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即使对于高风险人群,比如医疗人员和消费场所从业者,也需谨慎使用。”找到终结新冠病毒的武器了?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FXR inhibition may protect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的研究文章。文章表示,治疗肝病的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可能介导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下调,从作用机制来看,该药物有用于预防新冠感染的潜力。据悉,新冠病毒通过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结合而入侵人体:刺突蛋白就像是一把钥匙,ACE2就像是一把锁,当刺突蛋白进入到ACE2上,人体细胞的大门就会被打开,新冠病毒也就能侵入人体细胞,从而完成复制繁衍。熊去氧胆酸则是一种肝病治疗药物,可作为利肝药使用。上述文章表示,由于熊去氧胆酸针对的是宿主细胞,因此它有预防病毒在未来的新变种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冠状病毒的潜力。研究人员开展的多项研究显示,在动物研究中,熊去氧胆酸对新冠病毒感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人体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熊去氧胆酸可能有减轻新冠病毒感染病程的潜力。尽管上述文章还仅是从实验室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也只是招募了8名志愿者,熊去氧胆酸能否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还需要临床试验进行验证,但“熊去氧胆酸能预防新冠感染”这一话题还是立刻引发广泛关注,相关概念股也因此股价连续大涨。宣泰医药在近期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的熊去氧胆酸胶囊已于2022年7月获批,将于近期进行商业化供货。千红制药则公告称,目前公司产品熊去氧胆酸片的适应症为胆固醇型胆结石、形成及胆汁缺乏性脂肪泻、预防药物性结石形成及治疗脂肪痢等。新华制药在互动易上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山东淄博新达制药有限公司取得熊去氧胆酸片上市许可持有人资格,临床适应症为治疗胆固醇型胆结石,但尚未商业化生产。尽管多家上市公司已在公告中提示,上述研究尚未进行验证性临床试验,熊去氧胆酸能否用于新冠病毒预防及感染的治疗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但熊去氧胆酸相关概念股还是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宣泰医药在近4个交易日中收获3个“20CM”涨停,股价也在4个交易日翻倍;新华制药已经连收4个涨停板,千红制药也在4个交易日内收获3个涨停板。病毒学专家:熊去氧胆酸无法预防新冠感染熊去氧胆酸是对付新冠疫情的有力武器,还是被炒作起来的噱头?12月12日中午,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熊去氧胆酸无法预防新冠感染,目前对新冠病毒有预防效果的只有新冠疫苗。常荣山介绍,ACE2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病毒受体,按照论文中进行的实验,熊去氧胆酸可以降低人体肺细胞中ACE2的表达。“但人体肺细胞表达的ACE2算是比较低的,人体中很多细胞表面都有ACE2,也就是说即使肺细胞中ACE2下降了90%,也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在的奥密克戎一般来说只感染鼻腔的上皮细胞。”常荣山称,研究发现,除了ACE2受体,人体细胞表面至少还有三四种新冠病毒的受体蛋白,都可以结合新冠病毒,使之进入人体细胞;即使把ACE2受体全部封闭了,新冠病毒还是有进入人体细胞的病毒受体。“奥密克戎主要感染人体鼻腔里的上皮细胞,而不是肺细胞,从这个角度来讲,熊去氧胆酸预防新冠感染是不行的。”常荣山认为,ACE2对人体来说太重要了,把ACE2封住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目前还有一个针对宿主本身的药物研发方向,即增强我们人体的免疫力。“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症和死亡,大部分都是由于引发了细胞因子风暴,所以只要降低人体感染后的细胞因子风暴,就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这个研发方向一直在进行,但是目前进展不大,因为现在重症很少。即使药物成功开发出来,市场也不会太大。”卢洪洲则表示,从病毒学的角度来说,熊去氧胆酸可能是有效的。“刺突蛋白是钥匙,而ACE2受体是锁,人体细胞表面有很多这种锁,熊去氧胆酸的作用就是减少了细胞上这种锁的数量,但是并未能完全拆除对应的锁。”他强调,从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角度来说,评价熊去氧胆酸作为一种预防新冠药物是否有效还为时过早。卢洪洲认为,这次熊去氧胆酸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关键就在于《自然》上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冠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变异速度快,药物研发总是滞后于变异;而通过控制病毒进入人体的入口,直接御敌于外,将全面规避病毒变异带来的难题。“就像小偷开不了锁,那只能灰溜溜的跑了。”卢洪洲强调,熊去氧胆酸并不能关闭ACE2受体,目前来看,还没有多少化学药物可以在人体内对分子信号通路做到完全关闭,因为一旦在人体完全关闭某种信号通路,将会给人带来毁灭性打击。“无论是欧美还是我国科学界,都在寻找合适的物质控制ACE2受体,比如植物提取物;此外,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分解物被证明可以减少人体ACE2受体;大量的处方药更是被广泛研究,比如这次熊去氧胆酸就是这些研究的一个成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物质被发现,相信未来新冠病毒终将会被打败。”卢洪洲说。健康人群吃熊去氧胆酸有风险到目前为止,“熊去氧胆酸预防新冠感染”还只是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卢洪洲认为,对现代药物研究来说,从结构发现、功能评价、临床试验,再到最终上市,都已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价和监管体系,耗时可达10年之久;只有在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或医疗风险时,国家开展的紧急使用和授权才会加速这一过程。“无论是全新的药物研发还是已有药物的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都需遵循这一套体系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熊去氧胆酸作为一种治疗胆汁淤积和胆汁返流的药物,即使在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层面被证明能减少新冠病毒感染,也不足以说明其在人体内的有效性,这需要临床科研工作者去进一步研究。”卢洪洲表示。那么,对于健康人群来说,目前是否有必要吃熊去氧胆酸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卢洪洲表示,其不建议健康人群通过吃熊去氧胆酸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即使对于高风险人群,比如医疗人员和消费场所从业者,也需谨慎使用。常荣山表示,健康人群吃熊去氧胆酸有风险,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ACE2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蛋白分子,能够降低血压。如果长期吃熊去氧胆酸,而不是根据处方来吃药,就会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有在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称,大蒜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对此,常荣山表示,跟熊去氧胆酸一样,大蒜不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每日经济新闻
撰写关于肾移植患者新冠阳性相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新冠病毒对肾移植患者的影响;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潜在并发症;新冠病毒感染后肾移植患者的诊疗原则;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等。
肾移植患者新冠病毒阳性的相关文章可以探讨新冠病毒如何影响肾移植患者的健康,以及新冠病毒对肾移植患者的治疗的影响。文章可以深入探讨新冠病毒对肾移植患者的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新冠病毒感染如何损害肾脏功能,以及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新进展。另外,文章还可以探讨肾移植患者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在预后,以及如何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患者的影响。
肾移植患者新冠阳性相关文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新冠肺炎对肾移植患者的影响:新冠肺炎可能会对肾移植患者的肾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2.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新冠肺炎治疗方法对肾移植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3.新冠肺炎的预防措施:肾移植患者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遵守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等,以防止感染新冠肺炎。4.新冠肺炎的护理:肾移植患者如果感染新冠肺炎,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如控制病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治疗等,以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