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组合(4P, 4C, 4R)理论1953年,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会长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的术语,后来尼尔·博登又归纳出了营销组合的12个要素,即产品规划、定价、品牌化、分销渠道、人员销售、广告、营业推广、包装、售点展示、售后服务、物流管理和市场调研,指出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些“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满足需求、获取最大利润,企业有必要对这些变量或要素进行有效组合5}. 5$ 0 1964年,美国营销专家鲍敦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概念:指市场营销人员综合运用并优化、组合多种可控因素,以实现其营销目标的活动总称。这些可控因素后来被杰罗姆。麦克锡归纳为四类即4Ps(产品一Product;价格一Price;渠道一Place;促销一Promotion),从那以后4Ps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1990年,罗伯特·劳特伯恩针对 4P提出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4C化。Custome二瞄准消费者需求;Cost一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Convenience-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Communication-与消费者沟通营销。与传统的4P相比,4C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4C首先要了解、研究、分析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而不是先考虑企业能生产什么产品;接着了解消费者满足需要与欲求愿意付出多少成本,而不是先给定价,即向消费者要多少钱;然后考虑顾客购物等交易过程如何给顾客方便,而不是先考虑渠道的选择和策略;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营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将企业内外营销不断进行整合,把顾客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无形地整合在一起5904C理论强调从顾客需求的角度思考如何设计和研发产品,从顾客成本的角度考虑如何制定最合理的价格,此外,顾客需求本身对于产品价格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从与顾客如何实现沟通的角度思考促销和推广的方式,从客户购买的便利性的角度来确定企业通路的选择。以下对4P与4C两营销理论讲行个面比较分析(如表2-3示) 通过上述4P, 4C理论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各具特点、优势和不足。毫无疑问,4P理论是营销学的基本理论,4C理论是4P理念的延伸和发展。它们之间不是取代,而是完善、互补、发展的关系。4P理论虽也从消费者需要与销后服务来思考一些问题,但从整体上还离不开企业主体论与本位论,即企业从本身的条件、预定的目标与利益来考虑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及如何定价、分销与促销。4C理论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营销行为和营销策划。但从企业的营销实践和市场发展的趋势看,4C理论依然以下不足:它本身还不能构成营销理论整体分析框架,因为4C理论内容的实质,还是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问题,改变的只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审视这些要素。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4P理论与4C理论两者应相结合。一方面,用4C理论的长处来弥补4P理论的短处,另一方面,4C理论的运用必须以4P理论为基础,两者互相依存,共同促进soe随着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2001年美国学者唐。E.舒尔茨提出了4R营销理论,并将此作为整合营销的基础,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新理论。在吸纳己有营销理论的基础上,4R理论兼顾所有关系人的利益,并更彻底地转为消费者导向,强调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针对新时期消费者注意力缺乏、时间缺乏的消费特点,提出综合协调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以便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关系,达到市场推广与销售的目的,从而成为中外企业界营销趋势的主流6' 0 4R组合理论包括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和回报(Reward)四个要素。①与顾客建立关联(Relativity),形成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减少顾客的流失;②提高市场反应速度(Reaction),倾听顾客的需求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快速满足顾客需求;③注重客户互动关系营销(Relationship),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通过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的活动,以诚实的交换及履行承诺的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协调关系中得到实现;④回报(Reward),一切营销活动必须在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基础上来实现企业满意,最终达成多赢Fz04R理论的提出和运用时间并不久远,目前关于4R理论的研究我国国内主要集中在4R理论的概念、4R理论的演进、4R理论的优势、4R理论的运用以及知识型员工管理等方面。营销理论界不少人认为:4P, 4C, 4R理论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完善、发展的关系。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所以在一定时期内,4P理论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4C理论也是很有创新精神的思路,4R理论是在4P理论、4C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在了解新世纪市场营销理论新发展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有营销学者说:“用4C理论来思考,用4P理论来行动,用4R理论来发展”。
西北论文网里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你去找找看,也许能找到你想要的参考文献
生产优质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套袋苹果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套袋苹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初探 苹果病虫害防治以上参考文献在中国知网上找的
现在的营销其实都差不多,网上打广告,然后让一些大b帮忙宣传
苹果和华为在中国市场品牌营销策略的对比分析研究_英语论文Th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Brand Strategies of Apple and Huawei in Chinese Market摘要在现如今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国内手机品牌正在争取能在全球市场中留有一席之地。华为作为著名国内手机品牌近几年在手机业务上发展迅猛。华为采用多品牌策略为其扩大了目标消费人群并增加了销量。另一方面,苹果作为外国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成绩也可圈可点,通过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来建立品牌忠诚度从而留住固定消费者。如今华为想要进军高端市场,这就意味着它要和苹果进行正面竞争。华为需要调整它的品牌策略来吸引中高端消费人群。本文主要阐释了苹果与华为现在采用的品牌策略,展现了两个品牌间的差异,以及华为能从苹果身上学到的优点。最后,论文对华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提高竞争力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品牌策略;苹果;华为AbstractIn the fiercely competitive mobile phone market, domestic mobile phone brands are struggling to fight for a position in the global market. Huawei, as a famous domestic mobile phone brand, has developed its mobile phone business rapidly in the recent years. It employs multiple-brand strategy to enlarge the group of target audiences and to increase the sales volume. On the other hand, Apple as a foreign mobile phone brand, with a great reputation in the global market, retains its target consumer groups by building emotional relationship like fan-ship with its consumers to build brand loyalty.As Huawei begins to march to high-end mobile phone market, which means it needs to compete with Apple directly, Huawei has to change its brand strategy to adjust to the need of middle-class and upper-class consumer groups. This thesis mainly demonstrates the brand strategies that Apple and Huawei currently emplo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brands, and what Huawei can learn from Appl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Huawei to increase its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fiercely competitive mobile phone market.Key Words: Brand Strategy; Apple; HuaweiContentsAcknowledgements iEnglish Abstract iiChinese Abstract iiiTable of Contents ivList of Tables v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3Chapter Three Brand Effect on Chinese Consumers 53.1 The Influence of Brand Awareness 53.2 The Importance of A Good Brand Image 63.3 Brand Loyalty 7Chapter Four The Analysis of Brand Strategies of Apple and Huawei in Chinese Market 84.1 Brand Strategies of Apple in Chinese Market 84.2 Brand Strategies of Huawei in Chinese Market 94.3 Comparisons between Brand Strategies of Apple and Huawei in Chinese Market 114.3.1 Product 114.3.2 Price 124.3.3 Place 134.3.4 Promotion 13Chapter Five Conclusion 14References 16
企业经营的成功,取决于三种因素:诚信,是企业经营者必备的素质;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关键细节决定企业成败 》
摘 要 在 现代 企业 管理中,人们越来越关心细节了,近几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诊断非常流行,以至于在有些人眼中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论断有失片面,应该是关键性细节才决定成败。文章针对这一诊断进行 分析 与阐述。
关键词 细节 关键细节 企业成败
1 是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还是关键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
被人们称为商业教皇的布鲁诺·蒂茨说:“一个企业家要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和对细节无限的爱。”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也曾谦逊地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常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常。”因为一件事情是由许多的细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导致某件事情成败的直接因素,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的确太值得掂量了。在 经济 的 发展 中,经常出现由一些小事所导致企业全军覆灭的情形发生,大的如“巴林银行”的破产,小的则不胜其数。
细节如此重要,已经越来越引起我国企业管理者的注意。近几年,“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诊断非常流行,以至于在有些人眼中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但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一论断有失片面,应该是关键性细节才决定成败。在企业的发展中,也许在很多一般性细节上表现并不完美,但还是取得了成功,可见并不是所有细节都能决定成败。根据笔者的心得: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细节举足轻重。成功者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他有注重细节的意识和抓住关键细节的能力。想在所有的细节上赢得掌声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毕竟有些细节的作用十分微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懂得选择,学会放弃,细心观察,抓住关键细节,才能使你摆脱羁绊、脱颖而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 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
一位管 理学 大师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 影响 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耕细作”的 时代 ,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可以反映你的专业水准,显现你内在的修养和品质。细节犹如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你能把握它,驯服它,它就能成为你得心应手的坐骑,而你对它不以为然,把握不住,它就可能在你前进路上马失前蹄,让你前功尽弃。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或几个细节起著关键的作用。而任何一个 问题 的解决,都有一个或几个决定性的细节举足轻重。不可否认,企业发展中的每个细节都很重要,但细节毕竟密如繁星,如果你在意每一个细节,想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得出色,都赢得掌声,显然太让人费心劳神,也很难做到。所以,学会对细节进行衡量、选择和放弃,把握关键细节,才能使你摆脱精神羁绊,让你轻松生活每一天。那么,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哪些关键细节足以决定企业的成败呢?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应着重把握如下关键细节:
2.1 产品质量是关键
目前 ,大多数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较为关注的一般是产品质量、产品效能、安全性与耐用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旦在产品质量上出问题,往往就是大问题。名牌产品,之所以成为名牌产品,除了其他因素外,重要的一点是其产品质量定位成功。比如,茅台酒的质量定位在国酒这祥的极品位置是成功的,北京二锅头把质量定位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也是成功的。
2.2 技术突破定生死
亚都 科技 董事长兼总经理何鲁敏对记者表示,亚都之所以能在这个市场屹立18年不倒,核心技术是最主要的一方面,18年来的技术沉淀是一般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模仿的。在产品行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想长期生存下去那是很困难的,因为未来的竞争只能越来越激烈。
2.3 企业战略很重要
企业竞争是战略的竞争。企业实施战略及战略管理,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只要稍稍观察一下 中国 的市场,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的经营有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跟风”经营。一旦有一种产品出现,一旦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销路,不用太长的时间,与之相似的产品就会蜂涌而来,市场马上变得分外拥挤与饱和。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结果只能导致相互模仿,相互模仿意味着恶性竞争。大多数企业只能靠粗制滥造生产大路货,期望靠价格战获得一时的成功。其结果是所有的企业的利润都倾向于零。许多企业觉得现在生意不好做,说到底就是因为企业的经营并没有表现出特质,企业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2.4 企业目标要合理
企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除了经营业务外,还包括管理、人员和 文化等。只有克服企业在管理、人员、文化等方面的磨擦,做到各部门间彼此相容,才能保证企业实现有效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只有经过全方位的和磨合,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2.5 重视人才的靠拢
人才是 企业 中最宝贵的财富,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会使用人才,谁的企业竞争能力就强,这是被 实践证明了的一个公理。在当今知识 经济 时代 ,知识、 科学 技术、人的智慧在经济 发展 或在企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正确的人才战略更是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无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包括接班人的培养,经营 管理人员的培训,生产骨干和一般员工的培训。
2.6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企业必须采用多种有效的 方法 与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沟通,最大程度地消除人们的各种疑虑和担忧,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阻力,克服企业磨擦。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上,要坚持人本管理原则,把人看成是主动的。尊重员工,注意思想沟通,采取思想沟通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去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3 提炼关键细节,引导企业走向成功
通过以上对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的反思和 总结 ,我们认识到,要想将一个企业做好做大就必须做好对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细节的提炼。
1明确员工个人技术的价值,员工有重大技术创新的,可以技术入股,扩大持股比例。对表现突出,为企业绩效提高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以增大其持股比例予以奖励。对新员工,企业应鼓励他们在自己的 工作岗位上尽快成才,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营销专家、管理专家,并定期调整其岗位工资,有重要贡献者,给予持股奖励。
2加强市场调查,深入 研究 市场,主动适应市场。 目前 ,企业处于买方市场的 环境中,普遍面临市场压力,可以说都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有人说,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企业,有一定的哲理性。有的企业把困难当作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打游击战,也打持久战,寻找市场缝隙,积极开拓市场。同时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在继续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将企业资源向前延伸到市场调查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按照市场需要,实施生产、销售、服务、资讯反馈、科研开发再到生产的全过程,真正将市场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使自己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困境中获得生机和活力。
3要把握好市场经济 规律 ,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企业在搞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中,要将本企业所服务的市场有效需求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些消费品生产能力之所以过剩,除了其它原因外,把市场潜在需求也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一个企业,只有发展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继续坚持以绩效为中心的人才激励机制。为此,企业应倡导一切人才衡量以绩效为根本标准,在员工提拔、工资晋升、员工进修,坚持以绩效为中心的人才激励机制。
5有效地利用资讯科技。资讯科技的有效使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工具,创造性地运用资讯科技常常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细节。利用资讯科技,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大幅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也提高了企业再造成功的可能性。
关键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对管理者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知道维系企业功败垂成的细节;其次要懂得发动你的部下和员工去做好细节。越是高层领导,越是要跳过一些层面而直接关注执行中的细节。同样一个细节,老板心态的强弱与视野的博窄,往往能引申出完全不同的政策。比尔·盖茨辞去总裁高位,却去担当一个开发总监,这不是个人一时兴趣爱好,而是以技术创新立身的企业,最高决策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参考 文献
1 金观韬.关键细节决定成败[J]. 秘书工作,20056
2 饶卫兵.细节决定成败[J]. 审计与理财,20059
3 飞扬.职场细节定成败[J]. 职业技术 教育 ,200514
4 胡光元.细节与成败[J]. 政策,20059
5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J]. 中国 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56
6 梁瑞英.细节也决定成败——由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J] .科学课,20059
《 知识资本与企业成败 》
2013年9月,微软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装置与服务部门。昔日的手机巨头,如今工厂关门、总部出售,直到被微软收购,短短几年时间的钜变,不得不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思考。与打败诺基亚的最大对手苹果相比,诺基亚缺少的究竟是什么?从公司要素资本的角度出发,是否可以在寻找苹果与诺基亚的区别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路呢?笔者主要就苹果与诺基亚的案例进行要素资本的知识资本分析。
一、案例简介
一诺基亚发展简介 诺基亚是从纸浆生产和造纸业务的企业发展至通讯装置产业的。90年代初,诺基亚果断地将与电信无关的橡胶、电缆等非核心业务剥离,将战略重点转移到通讯装置商生产上; 1998年,诺基亚生产出第一亿部行动电话,成为世界最大行动电话生产商,并保持了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2002年,诺基亚通过最初的塞班S60系统将手机带入了智慧手机的新世界,并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一直保持着智慧手机市场的优势。直到2007年,苹果释出了第一代iPhone,拥有触控式萤幕以及表现优秀的作业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智慧手机的定义。2008年,谷歌公司释出智慧作业系统安卓Android,触屏智慧手机瞬间成为市场主流。诺基亚开始在3G时代中,在智慧手机的大战中节节败退,甚至到2012年第一季度以19.1%总体市场份额被三星的22%超越。而在手机获利表现和能力上更是比占据手机市场最大利润的苹果差之甚远,最终于2013年9月被微软收购。
二苹果公司发展简介 苹果公司以电脑起家,并以首款个人电脑Apple Ⅰ获得成功,随后几年稳步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苹果从1986年到1996年的十年间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从1997年乔布斯重掌苹果公司后,苹果公司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并不断地为这些电子产品做全新的定义。iMac的上市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iPod以其精美的外观,独特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以及巨大的容量,为MP3播放器带来全新思路;划时代意义的iPhone的推出,重新定义了行动电话的功能;iPad的释出,填补了电脑与手机间的空白。产品的成功不仅为其树立了品牌的形象,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更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2010年5月,苹果公司以222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了微软,2011年8月苹果公司再创纪录,超越埃克森美孚公司,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作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企业,苹果的利润率也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iPhone作为智慧手机的全新定义,集行动电话、宽屏iPod和上网装置于一身,并通过多点触控技术以及丰富的应用程式迅速得到世界的认可,开创了触控式萤幕智慧手机的新局面。
诞生-发展-辉煌-衰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但在整个链条中,会出现暂时的衰落倒退,这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能否突破该阶段成为企业是否拥有新一轮发展甚至辉煌的重要因素。诺基亚目前正处于企业生命链条的衰落阶段,剥掉手机业务的诺基亚能否重写辉煌;苹果如今仍处于世界顶端,这种辉煌还能延续多久。是什么因素在其中起到作用?诺基亚与苹果的区别在哪儿?
二、文献回顾
一诺基亚衰落的原因分析 对于诺基亚的衰落人们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易明2011从商业模式的视角指出诺基亚失败的根源。具体从协作网路的方式、战略中心、产品创新、收益方式、客户关系等几个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角度,指出相对于诺基亚,苹果的成功源于其对于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设计的创新尤其是革命性的创新,更通过App store实现消费者、软体开发者和苹果的三赢,其面对消费者采用的创造需求的方式更是保证了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曾凡沛2012以诺基亚兴衰两个历史阶段为时间线,阐述其兴旺的关键和衰退的根源,认为诺基亚的兴盛是由于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采用FD模式的强大营销渠道。而诺基亚衰败的根源在于产品守旧缺乏创新、过于臃肿的管理机构、落后的营销模式以及营销渠道的崩盘。王永伟等人2012以苹果和诺基亚为案例进行分析,阐述组织惯例更新在新技术汇入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组织惯例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诺基亚衰落和苹果兴起过程中组织惯例更新的作用。作者提出假设,新技术条件下,组织惯例更新成功的企业可以提升竞争力;而未能有效实现组织惯例更新的企业,其原有的组织惯例会阻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正是由于在2G向3G升级的时代中,苹果和诺基亚实施组织惯例更新的程序不一样,导致在竞争中诺基亚被苹果赶超。对于诺基亚而言,新技术在融入诺基亚公司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新的组织惯例,而固有的组织惯例阻碍了由新技术引起的企业结构变化,从而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竞争力。
可将诺基亚衰落的原因总结为:追求规模;成本控制的思维扼杀了该有的创新;过分看重自身优势而不愿冒险错失先机;对消费者心理深入分析不足,客户体验的忽略,把握市场风向标不准;市场定位的迷失,经营策略和营销策略不当;塞班系统的局限性;观念的保守等。但笔者认为,尽管商业模式的选择会导致结果的不一样,是阻碍诺基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问题的根源。而产品缺乏创新及管理机构臃肿等也只是诺基亚失败的表面原因,并不是其根源。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创新可以理解为技术的保证,营销渠道模式的优劣是其对资讯掌握的力度,臃肿的管理机构源于其公司治理结构的落后,这都应归结为企业知识制度的层面。也就是说,诺基亚前期的成功是由于技术资本和资讯资本的发达,而后期的衰落是因为技术资本的寿命周期限制、资讯资本的不确定性以及知识资本的落后所致。其中,知识资本经营不足导致了最终的衰败。组织惯例更新则从一定的角度阐明了诺基亚衰落的根源,但从企业生产要素层面上探讨问题时,组织惯例的更新更深层次是企业知识资本的运用程度。
二苹果成功的原因分析 葛逸尘和归希煜2009认为竞争策略运用的恰当是苹果成功的原因,即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对消费者附加值的增多以较高价格获得较多利润,产品和服务的有效组合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使得苹果获得巨大利润。刘林青等2010将硬体、软体和服务三位一体地服务主导逻辑的模式归结为苹果成功原因。郭旭升2012从表现出发,认为苹果公司通过理解使用者体验、聚焦战略压缩产品线、领先行业技术前沿的科技创新、加强品牌建设实现成功。在谈到苹果的成功时,多数学者都会用创新来表达,认为苹果成功的最大根源在于创新。邱海燕2012认为苹果的成功源于创新,而创新的重点又体现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王春香2013将苹果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开放的创新平台、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以及对全球最优资源的整合。其中,认为苹果成功的原因在于创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战略联盟等实现其成功是主流观点。笔者认为,学界对于苹果成功的主流观点是:技术创新造就良好的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将苹果的成功变为可能,从要素资本的角度出发,技术资本是关键,知识资本是支撑。 三、案例分析
企业要素资本理论是根据生产要素理论发展而来的,生产要素理论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生产要素形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此外,在新经济条件下,不断地发展产生新的生产要素。罗福凯2010提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力要素除了传统的人力、货币和机器外,还应该包括技术、知识和资讯。六个生产要素经过资本化转化为企业要素资本,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资讯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为企业带来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限,人力资本因其概念过于广泛,实践指导作用方面具有局限性。从技术资本、资讯资本和知识资本分析组织或企业发展时,由于要素资本理论的概念清晰、针对性强,能够连续保证组织或企业的竞争地位,因此,笔者从要素资本理论出发,就诺基亚和苹果的差别进行分析。
一对资讯的把握是成功的前提 作为企业生产要素之一的资讯包括网路资讯、纸质资讯、电子产品资讯、资讯组织等各种对企业有用的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讯息。在数字生活时代,资讯掌握的及时有效能为企业带来发展的先机,要求企业对于市场要有相当的敏锐度和把握力,这就需要对资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2G时代,诺基亚很好地掌握了市场,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它知道消费者对手机更看重的是是否实用、讯号是否良好、价格是否能接受,对此,诺基亚都做到很好地完成并在强调个性方面也做到了先消费者一步设计。但是美国顶级传媒与娱乐公司的首席顾问沃尔夫认为:21世纪中叶,企业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在个性化时代就更加考虑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未来的商业模式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研究客户群体的资料和流行趋势,揣摩消费者的心态。而诺基亚在此应对上表现迟钝,在数字生活时代,消费者需要的不再是诺基亚重视的抗摔、耐用良好的语音讯号,而是需要设计更优秀、体验更出色的手机。诺基亚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但其市场调研仅处于使用者级市场调研,并没有收集到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导致对市场资讯变化把握不足。而乔布斯对消费者的把握恰好体现于此,他将人们对手机的抱怨收集起来,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从消费者不喜欢的地方出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意想不到的功能,从而实现苹果在手机业务上的成功。可见,对资讯及时有效的把握正是苹果成功的前提,也是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竞争中失利的前奏。
二技术创新的实现是成功的保障 索洛提出,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不是资本的累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收益模式的变化,使得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其成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同样,在手机市场的竞争中,技术创新的实现成为最重要的保障。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是移动互联时期革命性创新的典型代表,并且这种革命性创新是全方位的。苹果收购了P.A.Semi以及Intrinsity,自主研发了适合Ipad使用的微处理器并独立开发了作业系统IOS。苹果的创新技术打造了优秀的产品,以iPhone为例,率先应用了多点触屏、重力感应器、光线感测器、三轴陀螺等超过200项专利与技术。苹果更是通过建立App Store开放式平台,将商品直接带给客户。通过开设苹果专卖店,让潜在消费者能够亲身体验苹果产品和服务,增加品牌忠诚度。事实上,诺基亚也并非缺乏技术能力,相反,诺基亚非常重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且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研发费用一度是苹果的4倍。1996年,诺基亚推出智慧手机的概念机,比iPhone早了10年;2004年,诺基亚研究出触屏的智慧手机;2007年,诺基亚推出Ovi,比苹果的Appstore早了1年。那么为什么苹果依靠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巅峰,而诺基亚拥有如此丰富的技术却走向衰败?一方面说明,技术创新的实现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创新并不是万能的,仍然有其他根源的因素在起作用。
三知识理念运用合理是成功的根源 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知识是最难理解、也是人们表述最为混乱的。根据企业要素资本理论,知识是人们认知和识别自然与社会的信仰、理念和思想意志,即信念和思想意志。企业的知识表现为企业文化、理念制度甚至党政工团资产等。企业文化、理念制度的不合理或者说不能实现更新,是导致诺基亚失败的根源所在。无论是诺基亚还是苹果都注重消费者的需求,诺基亚的团队热衷于市场调查,观察大量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了解这种需求变化可能带来的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变化,试图为企业发现创造价值的新节点。而苹果的设计理念不是迎合需求而是创造需求。顾客的需求总是潜在的,企业的功能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激发顾客的需求。这就是两个企业所体现的文化理念的不同。在面对消费者的需求时,诺基亚选择了就消费者可以理解的范畴的意愿进行资讯的收集和产品的变革。一位开发塞班系统的程式设计师曾提到,由于塞班系统的最大优势是节能,这使得好的游戏无法在平台上开发,而游戏恰恰是苹果商店里卖得最好的应用。在塞班系统一家独大时,消费者根本想象不到会有更丰富的游戏可以在手机上执行,因此诺基亚遵从硬体至上的理念对于塞班系统并没有进行更大的创新,它认为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仍然停留在保持一贯的完美硬体要求,忽略了消费者对手机软体的更大需求。相反,苹果看重了消费者对手机软体的需求,并通过iPhone+App store模式实现。
同时,诺基亚也有很好的技术。高科技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技术层面的东西难分伯仲,此时就引起文化的竞争。2004年,诺基亚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本鸵丫?蟹⒊龃テ恋闹悄苁只???祷?歉卟闳衔?悄苁只?胁怀善?颍?嵝纬筛叻缦崭咄蹲剩?识?桓颐跋斩???贾麓硎?然?E祷?瞧笠滴幕?艿椒依既说奶な敌愿裼跋欤?谑谐》荻钭龃笾?螅?月冻鲎月?那樾鳎?偌由媳J氐男愿瘢?諡卮缶霾呱嫌淘ゲ痪觯?佣?硎?然?E祷?怯谐墒斓钠笠抵贫群吞逯疲?庖驳贾铝似涠杂诔杀究刂蒲细竦睦砟睿?谌ê馔蹲食杀居肭痹诨褚婕涔?诮魃鳌F还??居靡恢?ldquo;海盗”式的创新精神,凭著打造最完美产品的理念和勇于冒险的精神开创出全新的蓝海。 从诺基亚和苹果的案例可知,无论拥有多么先进的技术、掌握多么完整的资讯网路,如果没有使其得以实现利益转化的企业文化的支援和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就是纸上谈兵。所以知识资本的科学运营是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在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根源。
四、结论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非物质资本的价值显得日益重要。技术、知识和资讯等新兴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关键性作用已经超越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从企业的生产要素角度出发,通过对诺基亚和苹果公司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资讯要素和技术要素在手机市场的竞争中起到前提和关键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合理的文化理念等知识的运用和制度的保障,技术层面所应带来的好处将得不到实现,尤其是不能实现利益的转化。技术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更多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建立要素资本体系,科学全面地评价其要素资本,寻找符合该企业特点的要素资本的配置。知识资本在整体资本中应该占有适当的比例,并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因此,应重视知识资本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使知识资本理论逐步纳入到公司治理的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1]王永伟、马洁、吴湘繁、刘胜算:《新技术汇入、组织管理更新、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诺基亚、苹果案例对比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1期。
[2]邱海燕:《苹果公司创新成功的因素及启示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3]罗福凯、永胜:《技术资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资本选择》,《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4]易明:《当诺基亚遇见苹果》,《企业管理》2011年第12期。
[5]曾凡沛:《试论企业成败的关键——以诺基亚为例》,《中国商贸》2012年第5期。
[6]葛逸尘、归希煜:《苹果公司的差异化组合竞争》,《当代经济》2009年第5期。
[7]刘林青、雷昊、谭力文:《从商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以苹果公司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8]郭旭升:《关于苹果公司成功的几点启示》,《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9]王春香:《苹果公司成功的奥秘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2年第3期。
有关推荐:
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 iPhonee8发布会在Apple Park的史蒂夫•乔布斯剧院举行,苹果公司发布三款全新iPhone,4.7英寸的iPhone 8、5.5英寸的iPhone 8 Plus和5.8英寸的iPhone X。在摄像方面,三款手机均配备了70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iPhone 8依旧配备了1200万像素后置单摄像头,支持光学防抖;iPhone 8 Plus和iPhone X配备1200 万像素广角及长焦双镜头摄像头。iPhone 8 Plus后置双摄像头主打机器学习的人像背景虚化拍摄,支持60fps码流的4K视频拍摄;iPhone X还支持双光学稳定和双镜头光学防抖,双摄的排列改为了竖状排列。iPhone 8及iPhone 8 Plus依旧支持Touch ID,还有一个特点是其图形传感器加入了对AR技术的支持。和其他的iPhone相比,iPhone X则取消了正面的物理按键(home键),为全面屏手机,采用超级视网膜技术,OLED屏幕,屏幕分辨率达到2436 x 1125 像素,其一个主要特点是支持人脸识别,即Face ID,可以通过面部创建3D表情在iMessage中使用。
《文化道》 本书在国内首次提出文化是企业之“道”,并战略性倡导“策划文化,沟通未来”的新经济时代价值理念。 在鹰腾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文化•道》这本书里,详细的描述了网联这样一家互联网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创作策划,在Yintl(鹰腾咨询)点评中,对网联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曲折、成功、失败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点评,从而引申到对现阶段的各种企业文化理念的介绍,并提出了Yintl(鹰腾咨询)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以明确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更对Yintl(鹰腾咨询)提出的“策划创作企业文化”和“企业上市、文化先上市”的理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参考文献: [1]杨文士,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傅建华,韩文亮,黄文灼.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项润,高媛.中小企业竞争与发展.企业管理出版社. 温池洪,毕新华.中小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企业研究.参考文献: 〔1〕朱文双.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集约化管理,财会月刊(综合),2007年第1期 〔2〕易克等.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8期
求:论文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的最新参考文献目录论文已经写好,但导师嫌参考文献太少太旧。请帮帮我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匿名用户[1]张佑林. 企业文化及其变革的评述——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视角[J]. 经济问题,2013,01:31-35. [2]陈镇然.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01:25-26. [3]范后生.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 绿色科技,2013,02:244-247. [4]谢健,付映杰. 民营企业党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温州34家民营企业的调查[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02:24-31. [5]罗微.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影响[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375. [6]彭靖里,Jeanne·杨,李向春. 企业文化特征与竞争情报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 情报杂志,2013,01:10-14. [7]张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分析[J]. 科技与企业,2013,02:246. [8]周应堂,倪嘉骊,徐宁家,张玉林,朱建军,周琪,宋祝兵. 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3,01:168-171+147. [9]李恩平,陈子凤. 企业—城市两体双向互动效应对区域科技型人才储备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6:39-44. [10]王礼. 浅谈企业文化与“走出去”战略[J]. 有色金属工程,2013,02:15-17. [11]陈淼,刘霞. 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探究——以奥康集团为例[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33-37. [12]石清华. 孝文化对企业的功能及其影响途径分析[J]. 北方经贸,2013,02:119-120. [13]罗微. 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刍议[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91+194. [14]许彦华. 企业文化基因的理论证成研究[J]. 求是学刊,2013,02:71-76. [15]王飞绒,方艳军. 基于组织学习的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01:36-43. [16]徐海波. 职业化管理能力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信任的中介作用[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4:99-104. [17]王萍.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1:113-115. [18]胡占君,金海水.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3:71-75. [19]李正梅. 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机理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02:36-37. [20]姚亚杰,郅丙寅,陈晓虎.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05:116. [21]唐海燕.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04:172. [22]邵雪廷. 企业文化特质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以胜利油田为例[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4:173-176. [23]金爱兰.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 铁道经济研究,2013,Z1:46-48. [24]张丽荣. 试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5:60-62. [25]李莹. 浅析企业文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9:96-97. [26]王娜.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J]. 中国外资,2013,05:182+184. [27]许智阳.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探究[J]. 商,2013,01:16-17. [28]陈晓芳,孔繁国,黄文才. 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 商,2013,01:18-19. [29]李斌. 有关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推动作用的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3,10:320. [30]许拥军. 浅谈我国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 经营管理者,2013,04:346+342. [31]吴素春,项喜章. 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国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 当代经济管理,2013,05:40-45. [32]吕宪栋,刘元园. 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286+288. [33]钟颖. 新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思考[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3-4. [34]袁绍爽. 企业文化在网络新闻媒体管理中的作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4:92-93. [35]孙佰芳,贾艳玲. 企业文化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3,05:75-76. [36]周惠英.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29-30. [37]陈伍香,许奥杰. 环境不确定性对不同企业文化的旅游相关企业低碳投入行为决策的影响分析[J]. 旅游论坛,2013,02:43-48. [38]陶燕. 思考企业文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J]. 财经界(学术版),2013,09:182. [39]林琳. 试论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优化[J]. 经营管理者,2013,16:335. [40]王荣,楼靖. 浅谈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2:7-8. [41]王红云. 浅谈建立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 新疆有色金属,2013,02:107-110. [42]胡乾,尹建国. 地域文化视角下小型企业的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71-173. [43]汪树全. 企业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8-91. [44]闫放,金兆怀,张香武.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环境与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J]. 情报科学,2013,08:37-41. [45]刘延梅. 现阶段企业文化现状及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索[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2:372. [46]李彦颖. 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影响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1:88. [47]王丽红. 试析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效用[J]. 中国商贸,2013,15:52-53. [48]刘宁. 华为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与反作用[J]. 会计之友,2013,17:70-73. [49]石美彦. 论企业文化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6:4-5. [50]张建.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3,08:66. [51]闫放,金兆怀. 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关系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3,06:91-97. [52]潘利峰.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 中国井矿盐,2013,04:44-46. [53]黎明. 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155-157. [54]仲伟民. 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0:234-235. [55]乔东. 试论企业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04:52-55. [56]李轩. 重庆市涪陵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33-38. [57]刘喆,吴建鸣,刘金花. 浅谈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发展[J]. 电子世界,2013,12:207-208. [58]尹建华. 试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 时代金融,2013,15:333-334. [59]胡瑞,陈清华,张小娜,朱佳力.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的互动模式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3,05:336-337. [60]谢源虎,何坤. 浅析企业文化对当代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8:20-21. [61]何华.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溯源与前瞻:一个文献综述[J]. 市场论坛,2013,06:37-39. [62]李旭龙. 浅谈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建立原则[J]. 现代商业,2013,17:164. [63]陈巧华.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J]. 商,2013,11:51-52. [64]知秋. 再谈企业文化[J]. 现代商业,2013,20:8-13. [65]杨辉.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J]. 中国工程咨询,2013,02:59-62. [66]王运鹏.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J]. 财会通讯,2013,21:111-112+128. [67]杨静. 基于企业文化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6. [68]顾旺.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及管理的影响——由国家电网企业引发的思考[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253+255. [69]刘湘国. 嘉兴民营企业转型的企业文化制约[J]. 嘉兴学院学报,2013,04:63-66. [70]谢鹏. 网络传媒环境下企业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7:12-13. [71]施建忠.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外企业家,2013,04:171. [72]权娜娜.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5:27-28. [73]张忠胜. 浅析企业文化的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70+79. [74]冯国平. 推进企业文化新发展的对策——豫园集团的实践探索[J]. 上海商业,2013,06:44-49. [75]祁阳,杜亮.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5:64-65. [76]吴凯雷.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 科技广场,2013,07:187-192.
。。。。。。 苹小食心虫 发生与为害 又名东北小食心虫,简称苹小、东小。主要为害苹果、梨、山植、桃等。常产卵于果面,以幼虫在果实皮下浅处食害果肉,蛀孔周围呈褐色干疤. 习性及发生规律 此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和果筐等缝隙内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卵和第1代卵发生在6月至7月中旬。第2代成虫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末,产卵盛期为8月上旬,第2代幼虫蛀果为害20多天后老熟,脱果越冬。 防治措施 (1)早春刮皮;妥善处理支竿和吊绳,消灭越冬幼虫。(2)越冬幼虫脱果前,树干束草诱杀,或在采收果堆上铺盖麻袋片诱杀越冬幼虫。(3)及时摘除虫果和清理落地果。(4)卵盛期及幼虫孵化期喷洒50%杀螟松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500倍液。 还有一边的资料: 这个相当的详细。 苹小卷叶蛾 以低龄幼虫在枝干、干叶下、剪锯口、枝叉粗皮裂缝处吐丝越冬。次春花露红期至花后陆续出蛰为害叶、花芽及花。5月中旬陆续羽化成虫,5月底至6月初为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第一代幼虫以后,随着果实成熟将贴近果面的叶片吐丝沾在果面上,幼早在叶下啃果皮和表层果肉。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7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9月底至10月初。 化学防治关键是越冬幼虫出蜇为害期(花前花后)花前用10%烟碱乳油或5%卡死克乳油,花后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5月底6月初越冬成虫高峰期,用20%杀铃脲悬浮剂8000~10000倍或津绿宝1000倍、边疆防治两次。 桃潜叶蛾 桃潜叶蛾以幼虫在叶肉内串食为害,致使叶片破碎,提早脱落。 该虫以冬型成虫在杂草落叶下小石坎缝中粗皮裂缝处越冬。越冬代成虫3月下旬陆续出蜇,第一代幼虫为害在花前至花期,1~3代的成虫发生高峰在5~7月的下旬,幼虫为害严重时8月份大量落叶。 化学防治的重点在5月下旬,用25%灭幼脲3号1500倍,6月下旬用24.5%爱福丁1500倍。如果发生严重,7月下旬世代重叠,用25%灭幼脲3号1000倍多或少 另一边也有详细的,还有图片,所以我发网址吧: 苹果全爪螨,很详细: 资料在百度上很好找,但是在GOOGLE上找的多是论文数据库的,看不了。学校一般会买论文数据库之类的(全文数据库,万方之类的),你在学校用电脑查图书馆的试试,应该会有链接,里面的论文很多,而且都是钱买的。如果有输入账户和密码的框的话,在学校图书馆的网站里面应该会有登出来,这样自己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就都可以用。 在家里的电脑上是查不了的,原因是没有付钱。。。登陆界面不会出来。 我记得下载的CAJ格式的话里面有的是可以复制的,嘿嘿。 交作业的论文你弄了3篇合合就差不多了。找到一篇文献之后你可以看看他的参考文献,有类似的文章。 如果想在百度直接找到全文的话几乎是不可能,最多看看摘要,不够的。
河北省苹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策略 来源:中国植保导刊 作者:温素卿 发布时间:2008-09-16 河北省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2005年苹果栽培面积达26.39 万hm2, 产量220.2 万t, 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 位和第4 位。近10 余年来, 随着苹果品种结构、栽培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的不断改进, 苹果园主要病虫害的结构和发生特点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为进一步提高苹果园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 促进苹果无公害生产, 我们从2002 年起对河北省苹果产区苹果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1 苹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1.1 主要病虫害基本得到控制 1.1.1 老果园更新改造, 苹果树腐烂病为害减轻, 病情相对平稳。苹果树腐烂病是威胁苹果生产的一种毁灭性枝干病害。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全省腐烂病发病率普遍较高, 平均可达30%, 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高达50%, 严重果园100%患病, 给苹果生产造成严重为害。近年来随着对老果园的更新改造和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防治技术的运用, 苹果树腐烂病病株率逐渐下降, 病情相对平稳。 2006 年调查, 中南部果区腐烂病平均病株率在10%左右, 管理水平高、树势强壮的果园在5%左右。但是, 随着树龄的增长, 进入盛果期后, 树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若遇低温冻害或栽培管理不善, 苹果树腐烂病大发生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不容忽视。 1.1.2 研究和推广新的防治策略, 桃小食心虫为害得到控制。长期以来, 桃小食心虫一直是本省苹果产区的主要标靶害虫。虫果率曾达30%以上,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虫果率仍在10%以上, 为害损失大。经过“六五”、“七五”攻关和长期生产实践, 推广了以地面防治为主, 地面防治与树上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90 年代中期开始, 为害逐渐减轻。目前, 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果园, 一般不造成为害。但疏于防治, 就很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一些多品种混栽园, 未套袋的品种虫果率仍可达3%~5%。 1.1.3 重视科学选药、用药, 蚜虫、叶螨类一般可控制到不造成为害。蚜虫和叶螨是为害苹果的常发性害虫。一般春季雨水少, 5 月以后气温升温快, 出现高温、干旱天气的年份叶螨、蚜虫常发生为害重。20世纪90 年代以前, 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性杀虫剂, 打破了害虫与天敌间的平衡制约关系, 致使叶螨类( 苹果全爪螨、山楂叶螨) 、蚜虫类为害猖獗, 叶片受害率一般在50%以上, 高温、干旱年份, 6 月份即开始落叶, 8、9 月份落叶率可在70%以上, 严重削弱树势。 90 年代后, 通过对其种群变动关键因素的研究, 注重保护和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以及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和原则选用农药, 目前, 苹果叶螨类( 除新发现的二斑叶螨为害有所加重外) 及蚜虫( 主要是苹果瘤蚜和绣线菊蚜) 的种群数量一般被控制在不致明显为害的水平。 1.1.4 推广果实套袋技术, 苹果轮纹病烂果率下降。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新红星、红富士等优良品种进入大量结果期, 加之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致使轮纹病大流行, 一般果园果率30%~40%, 重者达50%~70%, 造成大量烂果,损失严重, 成为导致河北省苹果腐烂的最主要病害。近年来, 通过加强对苹果轮纹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特别是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技术, 有效地阻断了病菌孢子对果实的侵染, 果实烂果率大大降低[1]。目前, 套袋苹果轮纹烂果病的发病率一般在1%以下, 已由主要病害演变成次要病害。1.2 次生性病虫害和偶发性病虫害的暴发和为害日趋严重 1.2.1 以斑点落叶病、褐斑病为主的苹果早期落叶病上升为苹果产区的主要病害。苹果早期落叶病目前在本省普遍发生。叶片受害率一般30%~40%,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病叶率达90%以上, 少数果园的几个品种还出现二次发芽、开花的现象。此病在套袋果上发病率较高, 已是影响套袋果商品率的一个主要病害。目前及今后的若干年内将是苹果园重点防治的病害之一。 1.2.2 康氏粉蚧在套袋苹果园为害严重。由于套袋苹果经济效益高, 果农从思想上比较重视苹果套袋。但苹果套袋后, 由于袋内环境趋暗、潮湿, 为喜阴的康氏粉蚧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因此, 近年来, 康氏粉蚧对苹果的为害愈来愈重, 受害果实商品率降低, 并伴发煤污病, 严重影响苹果外观质量。此外, 球坚蚧和草履蚧的虫株率亦呈上升趋势,偶尔成灾。 1.2.3 金纹细蛾的发生为害明显加重。过去不作为防治对象的金纹细蛾,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发生范围几乎遍及每个果园, 已成为苹果生产的主要害虫。主要是因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果园广泛使用, 大量杀伤天敌, 致使金纹细蛾暴发成灾。一般果园叶片受害率已达60%左右, 而且为害程度还在逐年加重。 1.2.4 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和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在部分苹果园发生严重。近年来苹果园普遍存在树冠郁闭、枝量过大的问题, 不但影响果实着色度, 而且通风差, 园内的微域环境湿度大, 给果实黑点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条件。特别是果实套袋后, 袋内湿度大, 温度升高, 果实表面细嫩, 极易致病。而大多数果农对此缺乏认识, 用药缺乏针对性, 致使苹果红点病、黑点病发病率大大提高。据调查, 部分果园70%左右的果实有黑点病]。以富士为主栽品种的产区, 因缺钙而引发的苦痘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为害严重, 应引起高度重视。 1.2.5 苹果锈病在大部分果区发生普遍, 为害较重。锈病孢子以桧柏为中间寄主。由于近年来全省各地绿化步伐的加快和设计规划上的失误, 中间寄主桧柏在公路2 侧等地被大量使用以及空气湿度较大、多风等原因造成该病的严重发生。 1.2.6 霉心病难以控制。苹果霉心病是主要为害元帅系品种的一种重要果实病害。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该病目前仍难以控制, 个别果园霉心病果率高达60%]。1.3 潜在的危险性害虫在苹果园蔓延 1.3.1 二斑叶螨为害日趋严重, 个别地、县成灾。自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我国发现该螨以来,传播蔓延很快。目前, 在本省东部和南部果园已逐步形成较大的种群, 且有向本省苹果主产区的唐山、秦皇岛、承德扩散的趋势, 形势十分严峻。由于二斑叶螨寄主复杂, 发育期短、世代多、繁育力强, 耐药性、抗药性强, 发展蔓延快, 在个别果园已上升为优势种群, 应引起高度重视。 1.3.2 苹果绵蚜为害面积逐步扩大。苹果绵蚜为国内检疫对象, 也是为害苹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1993年在秦皇岛市发现, 现已波及近10 个县、市, 虽然各地多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 但为害发生范围仍在扩大, 新疫点不断增加。要严格采取检疫措施, 防止疫区扩大。 1.3.3 美国白蛾不容忽视。美国白蛾为世界性检疫害虫, 1989 年首次在我省秦皇岛市发现后, 1990 年又在唐山市发现, 现已波及本省4 市16 县5 区。2004 年林果发生面积达13 300 hm2, 同比上升35.71%。尽管目前该虫在上述地区的果树上表现为零星为害, 但其繁殖量大, 扩散蔓延快, 不可忽视。 1.3.4 棉铃虫陆续迁入苹果园, 有可能成为苹果园最难防治的害虫。棉铃虫过去是棉花上为害最重、也是最难防治的害虫。近10 年来, 由于本省棉花种植面积减少, 而果树面积大幅度增加, 从而促使棉铃虫逐渐转移到果树上为害。该虫有转果为害习性, 且抗性强, 一般药物难以防治, 尤其进入2 龄以后更是如此。由于其向果树上迁移, 即将成为蛀果最严重的害虫之一。2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2.1 加强农业生态措施的基础地位主要措施: ①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寄主的抗病虫和耐害能力。特别是增施优质有机肥, 控氮增磷, 可以明显提高树体抗腐烂病、斑点落叶病、轮纹病、白粉病等病害侵染的能力, 恶化叶螨类、蚜虫类、蚧类等刺吸性害虫的营养条件。重视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结合秋施基肥, 加入钙肥如硝酸钙、美林钙等, 果实套袋前喷施2~3次钙肥, 除袋5 d 后连续喷2 次钙肥, 可减轻苦痘病的发生。②精细修剪, 疏花、疏果, 合理负担, 增强树势。③实行果实套袋。不仅可以提高果品质量, 而且可以预防轮纹病、食心虫、卷叶虫等多种病虫的为害。④结合修剪, 去掉病虫枝, 压低病虫基数。出蛰前刮除树干上的老翘皮及各种病斑, 结合清园集中烧毁或深埋。⑤清除苹果园周围5 km 范围内的桧柏等转主寄主, 或于早春剪除桧柏树上的菌瘿, 集中烧毁, 控制或减轻苹果锈病的为害。2.2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2.2.1 保护与利用天敌。苹果园天敌资源十分丰富, 尤其是草蛉、瓢虫、食虫蝽和捕食螨类天敌种群量大, 控制害虫作用明显, 应积极保护、利用。一是避免采取对天敌有伤害的病虫防治措施, 特别是减少广谱性有机合成农药的使用, 大力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金纹细峨、桃小食心虫及鳞翅目多种害虫; 用阿维菌素防治苹果叶螨; 二是提倡果园种植大豆或绿肥植物, 为天敌提供转换寄主和良好的繁衍场所, 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保护昆虫种群的多样性, 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三是人工释放天敌, 增加果园天敌数量, 如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和梨小食心虫, 释放捕食螨防治果树害螨等。 2.2.2 利用性诱剂诱杀害虫[5]。利用性诱剂是果树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如桃小、梨小、苹果小卷叶蛾、金纹细峨性诱剂等, 可于果园中设置相应的诱捕装置诱杀害虫。2.3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 2.3.1 按经济阈值施药。在搞好病虫情监测的基础上, 按经济阈值进行防治, 避免盲目用药, 减少农药用量和次数。目前, 桃小食心虫、叶螨类已有了防治指标, 并在生产上应用。 2.3.2 根据生理、生态原理,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一是合理选择化学农药。最大限度的选用对人、畜安全, 不伤害天敌, 对环境无污染, 对目标害虫有高效的农药品种。苹果园常用的选择性农药品种, 有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灭幼脲、氟虫脲等; 生物制剂类如青虫菌、苏云金杆菌、多抗霉素、阿维菌素; 选择性杀螨剂类如四螨嗪、噻螨酮等; 选择性杀蚜、蚧剂类吡虫啉等; 人工合成性激素如桃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金纹细蛾等昆虫信息素等。二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春季果树发芽前, 果园天敌尚未大量出蛰前, 喷洒广谱性杀虫剂, 杀死在树上越冬的蚜虫卵和害螨卵及成虫; 喷洒高浓度铲除性杀菌剂, 铲除树上越冬的腐烂病、轮纹病及斑点落叶病菌。生长季节侧重使用选择性杀虫杀螨剂, 如防治潜叶峨的除虫脲类、防治蚜虫的吡虫琳、防治山楂叶螨的螨死净等。此外, 还要注意根据害虫生物学习性改进施药方法, 如采用地面施药、树干涂药等, 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轮换使用农药, 合理混用农药,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苹果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位于甘肃东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南临彬县、旬邑,西连长武,北壤本省宁县。全县共辖10乡镇、111个行政村、695个村民小组,5.19万户,23.37万人,总面积197.9万亩,耕地43万亩。全县平均海拔1460米,平均气温8.3℃,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旱塬农业县,是苹果栽植的最佳适宜区域,苹果栽培历史悠久。一、苹果生产现状近年来,***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兴果、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狠抓栽植上规模,强化管理增效益,使苹果生产成为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苹果11.8万亩,占总面积的78.6%。由于管理水平和苹果质量的逐年提高,果品优质率和户销率也大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0%和75%。所产红富士苹果1996、1997连续两年在全省林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秦冠苹果1998年又获得全国苹果鉴评“葫芦岛杯”金奖,长富2号2000年又在国家优质产品博览会上获得第一名。以“陇蜜”牌商标命名的正宁苹果,在全省乃止全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全县苹果产量达到2400万公斤,产值21万元,果品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全县已建成集体、个体私营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各类果品150吨,加工增值25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建成50吨以上果库20座,30吨果库30座,10吨果库86座,小果窖1460孔,年贮藏能力达到400万公斤,增值70多万元。组建果行21个,果品运销队39个,年运销果品600万公斤,创税210多万元。二、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正宁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果农收入有限,对果园投入明显不足,经营管理不到位,大部分果园果树生长缓慢,结果少或不结果,商品果数量较少,直接影响了果园效益。如经过调查,部分未结果果园粗放的果园户,至今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更谈不上对果园的投入和管理了。永和镇果农李岁虎,1999年建园6亩,至今未见1分钱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2、高新技术推广滞后。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名优新品种及高新技术不能及时引进,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正宁苹果生产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如果实套瓶、生物防虫等高新技术,仍未全面推广到所有果园中去。3、产业化步伐亟待加快。正宁苹果内在品质在国内属上乘水平,与国际市场差距也不大,但外观、包装质量与山东、辽宁主产区及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优质商品率偏低,不到国外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产后处理和加工贮藏环节薄弱,果品产后消毒、清洁、分级、打蜡、包装、冷藏到销售等一系列产后处理技术还处于空白,严重影响着果品的贮藏寿命、货架期和增值效率。如***至今还未建成一家大型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和果品保鲜贮藏库,果品产后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4、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正宁以晚熟红富士为主要品种,其它早、中熟品种较少,鲜果和加工品种比例失调,不适应市场四季需要和多品种发展的要求,更新换代品种少,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如经过调查,全县70%的果园品种以长富2、秋富1为主,秦冠、新红星也占有一定比例。早熟品种皇家嘎拉,加工品种澳洲青苹占的比例很少,不足5%。5、***财力较弱,资金到位困难。对苹果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科研经费缺乏,物资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全县果业的快速发展。经调查,县乡财政对苹果产业的投入很少,每年不足10万元,基本发挥不了作用。三、 发展苹果生产的主要对策和措施(一)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黄土高原苹果种植区域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主抓果园科学管理,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加工、贮藏、运销大户,加快苹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种苗无毒化,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技术标准化,果品安全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便利化”。(二)发展目标全县苹果在现有10万亩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每年新发展2万亩,力争5年内苹果面积再新增10万亩,累计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5亿元。(三)发展措施***苹果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及时调整布局,加快发展速度,致力于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增长率,努力建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供、销一条龙的苹果产业建设新格局。为此,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合力。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苹果产业化的领导,苹果作为***的主要支柱产业,从栽、管、销、加各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力量,由政府牵头,加强苹果产业的战略研究,在发展上要长远规划,加快产业化进程。要广开渠道、多设窗口,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改坐等客为招商引客,互惠互利,讲求信誉,全县上下同唱兴果、富民、强县“一台戏”的建设新格局。2、合理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要根据正宁自然条件,选择适宜品种,继续按照“三带一片一区”的发展格局,北塬以重点村、规模片建设为重点,南塬果带要不断扩大规模,力争在“十五”期末迅速建成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的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与此同时,要瞄准市场搞调整,要稳定现有红富士面积,发展其它名优特新品种基地。品种的适宜与否,对苹果以后的产量、质量、效益都起着长远的、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和今后市场行情分析,早、中、晚熟品种以1:5:14为理想的搭配比例。这个比例有利于苹果授粉完全,能保证优质苹果的多样性,又可延长上市时间,充分保证市场需求。对缺乏竞争力、病虫害严重、经济效益差的老品种苹果园,下大决心改劣换优,首选品种应为皇家嘎拉、烟富1、烟富2、新世界等。其特点是树势强健、易成花、早结果、座果率高、丰产、稳产、果实色泽鲜艳,味香、成熟期正是瓜果淡季,且售价高于红富士,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引进推广优质苹果新品种,在时间上要争取主动,在品种上要领先,在意识上要超前,坚持引、选、育并重的方针,不断增加新品种资源,做到生产一代,贮备一代,选育一代,更新一代,确保所产苹果能以优取胜,以优扩大销路,以优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3、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实施优果战略。我县是旱作农业区,干旱是制约果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过抗旱耕作措施,调节并满足苹果树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可采取三种措施:(1)园土保墒。通过初春耙磨、夏季中耕、秋末冬初深翻等措施保住土壤墒情。也可采取覆盖地膜、杂草、秸杆、绿草等方式保墒。(2)通过合理施肥、调整树体结构、调整果树负载量等途径提高树体自身吸水力和抗旱性。(3)针对果树不同生长季节对水分需求量的大小及自然降水量的多少,进行合理灌溉,满足果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实施优果战略,必须采取五方面措施:(1)合理负载。根据果树树龄、生长势、品种特性等相关因素,合理调整结果量,以达到稳产、丰产、优质的目的。(2)疏花疏果。按照“人工先疏蕾、后疏花、再定果”的原则落实疏花疏果措施,经克服“大小年”,提高座果率和果实品质。(3)摘叶转果。在9月上旬,通过适度摘除果实周围遮光叶片,转动果实方向来促进果实全面着色,增进果实品质,提高商品价值。(4)果实套袋。在疏花疏果工作结束之后,及时实施果实套袋,可预防病虫、鸟害,减少农药残留,促进果实着色,增加含糖量,提高商品价值。(5)喷施微量元素。通过叶面喷布钙、铁、硼、锌、铜等微量元素,促进果树正常生长发育,全面提高果实品质。4、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尽快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要优化提高县一级,重点健全乡一级,普及村一级,兴办各种形式的果农协会,构建一个上下联动和左右贯通的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各级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推广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果园管理制度,落实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果园生草、疏花疏果,单果管理、限产增质,摘叶转果,分期采收,化学调节,生物防虫等先进技术。5、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构造龙型经济是产业化的关键,但龙型经济必须通过龙头企业来牵引。为此,要着眼于市场,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化经济链。一是建立以果品销售为龙头的流通企业。组建***苹果开发集团公司,做到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果农签订产销合同,及时将果农生产的果品打入市场,适时组织供给果农急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与果农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彻底解决果品销售问题。二是建立以果品贮藏加工为龙头的开发企业。要着力建立以千吨气调库为主体,简易窖、小土窖为补充的果品贮藏体系,贮果能力达到1500万公斤,实现旺季贮存,淡季销售,调剂余缺,保鲜增值。同时,要考察论证果品清洗、分级、上蜡生产线和果汁、果酒、果茶、果脯等加工生产线,做到多条腿走路,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全方位增收创收。6、培育市场体系,促进果品流通。构造龙型经济必须把产品带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开辟有形市场。要随着果品产业的大开发,在***永和乡、湫头乡、周家乡等主要果品生产区,建立一批批发销售市场,为外地客商提供交易场所,扩大产品销路;二是开拓无形市场。主要是要求企业或联合体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讲求信誉,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占领市场。三是扩大经营网络。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经营主渠道的同进,正确引导果农进入流通领域,兴办各种购销组织,发动有能力、有特长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购销联合体,千军万马搞运销,推动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7、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激励政策。一要用足用活用好关于西部大开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鼓励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切实制定***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为苹果产业的开发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充分抓住国家关于取消农林特产税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果农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栽果的积极性。三要解决果树科研经费短缺问题,县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引种、育苗、试验、推广、培育、奖励等,以促进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苹果的栽培过程中,土、肥、水是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突出了水肥管理对于苹果的重要性,而土壤是苹果根系生长的根本,没有良好的根系,一切就无从谈起。但在实际的苹果栽培管理中 ,对土肥水的管理,我们果农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产量和品质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因此,掌握苹果土、肥、水的管理要点,是我们果农所要具备的技能,也是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必要措施。
一、认清果园管理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土肥水管理的前提
在认清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对于苹果园的管理也是如此。当前大多数果农在果园土肥水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1、土壤管理制度落后
在土壤地面管理方面还是传统的清耕制,占很大的一部分,其实现在比较提倡的是由清耕制向免耕制、生草制转型,也就是说提倡在果树的行间、在树盘下覆草、覆膜、覆地膜、覆园艺地布等。
2、肥料管理不科学
从施肥的时间、施肥方法、不同时期的施肥数量上都还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重大量元素、化肥,轻中微量元素、有机肥,导致土壤出现板结、酸化等问题的出现。
3、水分供应与苹果的需水规律矛盾冲突
北方果区6月份之前降水都比较少,而夏季雨水又较多,但果树的需水量在6月之前要占到全年需水量的60%,而7/8/9三个月的需水量大概占到了全年的40%,北方地区基本上是6月之前降雨量仅仅占到了全年的20%左右,6月份之后却占到了80%,这和苹果的需水规律恰恰是相反的。
4、土壤污染逐年加重
果园垃圾如用后的反光膜、塑料布,多年的化肥、农药使用、耕翻土地的时机不合理等等,让土壤的污染逐年加重。
二、做好苹果果园土肥水管理,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
1、土壤管理是基础
无论采取哪种土壤管理措施,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让苹果根系能有一个疏松、透气的生长环境。
(1)深翻改土
我们大多果农在定植时都挖的小坑。因此,为了改良土壤,从定植后第二年开始,就要深翻改土。每年沿着树冠的外沿挖80㎝宽、60㎝深的条状沟。在挖沟时将30㎝的表土放在一边,将30㎝以下的深层土壤放在一边。然后在沟底填入秸秆、杂草等,每亩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然后回填表土,在每亩施入有机肥3~5方,然后回填深层土壤。用3~4年的时间,就可以将行间的土壤改良,为果树的根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行间条状沟改良土壤
(2)增施有机肥
对有机肥的施入,我们果农目前大多都多多少少在施,但施肥量不够,尤其是黄土高原的苹果产区,如山西、甘肃等地,有机质的矿化速度特别快,这就导致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很小,建议每亩施用农家肥3000~5000公斤,商品有机肥500~1000公斤以上。
(3)绿肥种植
绿肥主要用做行间生草,由于绿肥腐烂后回归土壤不仅能增加肥源,而且对土壤也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行间种植绿肥,不仅可以增加土壤的覆盖面,还有利于抑制杂草和水土的流失。
对我们果农朋友来说,比较难的就是绿肥品种的选择,从近些年的田间表现来看,适合苹果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主要有白三叶草、百脉根、毛苕子、鼠茅草、油菜、黄豆等。
果园增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的改良
(4)沼液肥的利用
沼液是一种速效和迟效兼备的有机肥料。沼液肥中不仅含有苹果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氨基酸、水解酶、生长素等。不仅能提供养分,还能改良土壤,而且还可以提高苹果树的抗逆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沼液肥可做基肥、追肥、和叶面肥使用。做基肥时,在每年的秋季可亩施2000~3000公斤;做追肥时,在坐果后至采果前30天,每株30公斤,3~5次;也可作为叶面肥,在生长季节每15~20天喷施一次,每次每亩喷施沼液肥的过滤液20公斤即可。
果农自建的沼液池及沼液施肥
(5)其它方式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土壤管理中,土壤改良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秸秆利用、果树枝条粉碎利用、土壤调节剂以及生物菌剂的利用等等,果农朋友在实际管理时,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来进行。
土壤改良方式(A:杂草覆盖 B:秸秆粉碎覆盖)
2、良好的肥料管理是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施肥管理其实说白了就是施肥的时间、施肥方法和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
(1)施肥时期
苹果的根系在一年中有三次生长高峰期,分别是萌芽前、春梢停长前和采果后。而果树对肥料的吸收是一个不间断的动态过程,但会出现几次需肥高峰,在这个时候施肥肥料利用率是最高的,一般来说,苹果树的需肥高峰和苹果的物候期基本平行,因此,在实际的施肥管理上,以物候期作为施肥参照物。对三大元素的需求,在新梢生长期对氮的需求最多;开花、花芽形成及根系的第一、第二生长高峰期,对磷的需求最多;在果实成熟期,对钾的需求最多。
根据苹果树的物候期,果树全年的施肥基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秋梢停长后施入基肥;在花前7~10天,施入高氮的肥料;套袋后施入高磷的肥料;果实膨大期施入高钾肥料1~2次。
苹果的物候期及追肥时间表:具体追肥时应考虑树势、大小年及当地的条件
(2)施肥方法
从施肥方法来说,根据吸收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土壤施肥和根外追肥。常见的施肥方法及适宜的果树类型如下:
在选择施肥方式时,要根据树龄、配套设施、气候环境等灵活运用。
几种常见的施肥方法(A:穴状施肥 B:放射沟施肥 C:条状沟施肥 D:水肥一体化)
(3)施肥比例及数量
施肥比例及数量要根据不同的树龄、不同生长期、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进行微调。
施肥比例:
施肥数量的确定:
给苹果树追肥的果农
(4)不同时期施肥技术要点
(5)苹果树叶面肥施肥的肥料及浓度
叶面施肥是给苹果树快速补充养分的一种重要的施肥方法。在进行叶面施肥时,主要是要做好浓度的把握。容易产生叶面伤害的浓度要低,一般在0.1%~0.2%,其它的水溶肥一般0.3%~0.5%,铜制剂浓度高容易形成药害,使用浓度一般为0.01%~0.02。以下为常见叶面肥的推荐使用浓度:
果树叶面施肥的肥料及浓度
3、水分管理
我们常说水肥,有肥料无水等于无肥,可见水分对苹果生产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中要保住天然水、留住土壤水、补充外来水。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修筑保水工程、果树覆盖地膜保水、覆盖园艺地布、生草覆盖、秸秆覆盖、杂草覆盖、枝条秸秆粉碎覆盖、穴施肥水、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尽量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微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在西北干旱地区,更是要注重水肥一体化管理。
总结:对于苹果土肥水的管理,从土壤管理来说,要有从清耕向免耕逐渐过渡的意识;从肥料管理来说,要做到根据苹果的物候期来施肥,施肥时要做到大量与中微量结合、有机与无机结合、固体施肥与液体施肥结合、地上施肥与地下施肥结合四个结合;从水分管理来说,要运用最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总之,要将果园管理从传统管理逐步向现代管理过渡,这也是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