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0期.甄丽娜.仇晓春.[2].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0期.郑三元.[3].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5期.陈纳.[4].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期.张玉敏.许卓娅.[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6期.周榕.[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2期.王春燕.林静峰.[7]."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9期.赵南.[8].试论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实践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年2期.赵彩丽.[9].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2期.顾荣芳.[10].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6期.刘慧.二、幼儿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被引次数:18作者:范元涛.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2].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被引次数:18作者:陈维霞.学前教育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3].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赵楠.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音乐教育——以河北师大第二幼儿园教学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王芳芝.音乐学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9作者:何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6].言它与言我——幼儿园教学中师幼问答语研究.作者:吴婵.学前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7].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邵小佩.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8].支持儿童带着理论前进——基于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幼儿园教学.作者:魏婷.课程与教学论四川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数学活动》为例.作者:陈曼丽.学前教育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10].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幼儿园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之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胡冬群.学前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幼儿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Problemsolvingby56yearsoldkindergartenchildreninacomputerprogrammingenvironment:Acasestudy.G.FessakisE.GouliE.Mavroudi《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Apr.[2]InquiryEventsasaToolforChangingScienceTeachingEfficacyBeliefofKindergartenandElementarySchoolTeachers.HaimEshach《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被SCI收录SCI.20034[3]EverythingINeededtoKnowAboutTeachingILearnedinKindergarten:BringingElementaryEducationTechniquestoUndergraduateComputerScienceClasses.ShannonPollardRobertC.Duvall《SIGCSEbulletin:ACMSIGCSEAnneHaworthHeatherSimmonsLizSchimanskiPamMcGarvaEileenKennedy《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091[10]CountingSounds:AnICTMusicalApproachforTeachingtheConceptoftheAngleinKindergarten.Bratitsis,TharrenosTatsis,KonstantinosAmanatidou,Anna2012
火柴是由谁发明呢!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 火柴,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中国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制磷术带来的火柴 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够利用火。 在远古时期,当人类遇到因雷电、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而发生的火灾时,肯定会使用这种火。人类学会用火大约始于蒙昧时代中级阶段。据考古发现,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出土于中国云南元谋)就已会使用火了。至于人类发明人工直接取火的方法,则要稍晚些,大约始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人工取火方法共有四种:摩擦法、撞击法、挤压法、光学法。 其中自古就有的是摩擦法和撞击法。摩擦法是以木头和木头摩擦产生热,发生火。撞击法则靠石头彼此撞击,发出火花,点燃破衣服、干苔等,从而生成为火。但这些方法都不太方便。 据文献记载,火柴的问世应导源于一位德国金匠的功劳。他的名字叫布朗特。17世纪后半叶,布朗特在汉堡冶炼各种金属,企图从中炼出黄金,黄金没有炼成,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易燃物质??磷。布朗特将磷的秘密以1000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一名富商克莱夫德。1677年克氏把磷带到英国,遇到了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博伊尔,博伊尔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制磷的技术。 磷的发现使发明现代火柴成为可能。博伊尔进一步开始了制造火柴的试验,于1681年研制出了最早的火柴??取火棒。这是把一根用硫磺处理过的木条蘸入硫磷混合物中制成的,但这种火柴太容易燃烧起来,所以它的发明没有得到应用。 自1771年起,德国人开始制造一种叫“磷烛”的火柴。这是一根细长的密封玻璃管,管内无氧,却有一条带磷头的蜡纸,取火时将管破破,磷通空气便燃烧起来。 五年之后,意大利人制造出“磷盒”火柴,取火时将一根涂有硫磺的细律插入磷瓶内,抽出后遇到空气便可燃烧。 1805年法国人发明了“速燃火盒”,它由一束涂有氨酸钾、糖和树脂混合物的细律和一小瓶硫酸组成。只要将细律浸入硫酸,取出后就会燃起。 1830年有人造出了黄磷火柴。最初的摩擦火柴,是由英格兰的药剂师约翰?沃克在1832年制造的。他用氨酸钾和硫化锑做火柴头上的引火药,为了点着火柴,要把火柴棍从粘有碾碎玻璃的折纸中抽出来。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火柴,从此火柴在全世界迅速普及。 1833年,用磨擦点火的磷头火柴在奥地利和德国制造出来了。但还有一个问题,白磷和黄磷对于制造火柴的工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1906年的一个国际条约中已规定禁止生产和使用这种火柴。 1845年有人发明了无毒红磷火柴,这样就制成了保险火柴。最初的保险火柴是在瑞典制成的。这种火柴之所以“保险”,是因为并不是把所有的化学药剂都放在火柴头里,红磷是涂在火柴盒的侧面上的,火柴头只有在经过特别处理过的这种专用纸面上才能划燃。 1848年德国的贝特卡又发明了今天这样的安全火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曾在太平洋岸边的热带雨林中作战,因为那里时常下雨,普通火柴往往划不着,雷蒙?卡迪发明了一种涂层来保护火柴。这种火柴泡在水中八小时后仍然有效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进迫,物资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不过我国古代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楚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可是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1)黄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2)黄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既然火柴在南北时期才发明,那么前人是怎样生火呢?原来古人是利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继后使用打火石及铁片,但生火需时比较长,需要一、两分钟。火柴的出现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到了近代,打火机与及电子打火器已逐渐取代传统火柴的地位,但火柴还有其独特的一面是无可取替的,就是它所产生的火焰颜色是最美的。火柴的出现为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方便外,更为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相信有很多人都读过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写于1848年,当时摩擦火柴发明只不过是十几年的功夫,但他在1835年也写过一篇童话《打火匣》,关于一块神奇火石,19世纪新旧两种取火方法的交替之中,安徒生这两篇的童话正是那个过渡时代的缩影。或者有些人觉得火柴是不起眼的东西,但你有否想过若果没有火柴,我们的生活可能还会象钻木取火那样不方便呢。
公元577年。
但根据记载当前认为最早的火柴是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当时后妃和一班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可视为当前记载中原始的火柴。
在欧洲,火柴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当时一些小贩,将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这种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并不起火,而是可以用来引火。人们用铁块撞击火石,让溅出的火星落在这些木柴上,就能获得火种。
扩展资料
早期生产的火柴有两个非常致命的缺点:
(1)白磷是非常稀少及遇热容易自燃,非常危险;
(2)白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中毒身亡。
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但在安全火柴发明之前,人们可是经历了一代代不停的探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柴
最近在写论文,调了几篇word的格式,感觉可以发个干货系列~以 word2010 为例。今天就先讲讲关于参考文献的那些事: 很多同学可能会不明白页下注与尾注是什么意思。 这里是 页下注 ,就是每页的下方 而尾注呢,就是插入尾注的尾注, 它就是在全文的最后。 一般在参考文献之后还会有致谢等,所以如果要用这个功能的话,要把尾注插好之后,再写致谢等内容。 这个很简单。 点击这个 然后会出现这个界面:点一下编号,把 连续 改成 每页重新编号 即可。 有些学校论文会要求不要页下注,要尾注 不要页下注就意味着 不能用 插入脚注。 然后呢,就有两种方法,一种相对比较简单,就是把数字上标,但是参考文献需要手动排序。还有一种相对复杂,就是插入尾注,但是参考文献会自动排序。 先让大家明白 上标 插入脚注 插入尾注 有什么区别。 上标 是这样的: 插入脚注是这样的: 插入尾注是这样的: 如果要求最终的参考文献是这样的,那只能用上标的方法。 上标是这样完成的,选中你要上标的[1],然后点这个, 出现这个界面 在上标处打勾即可。 这是比较简单的。难一点的话,是用尾注。 用尾注会出现一条横线。怎么才能把这条横线去掉呢?找到选项。进入到自定义功能区: 新建选项卡之后,再新建组 然后把这里改成 所有命令 找到 查看尾注分隔符 加好之后,回到界面,就会出现 然后点 查看尾注分隔符 ,就会出现这个,把那条细一点的黑线删除,尾注的黑线就不在了。(粗一点的黑线不用管它~)把尾注的黑线删除之后,它就会出现一个无法删除的空白。 然后还是点查看尾注分隔符,在空白处右击,点开字体,然后把字号换成最小的1,然后确定。 然后空白就没有了。如图所示: 那么,先选中这个参考文献, 右击,选择段落把中文格式里的这个打勾即可。然后就好了OK!暂时也想不到其他关于参考文献的补充了~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J.R.R.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与谣言面对面是否曾有过如此难熬的夜晚:独坐在那黑暗的角落里,双手捂着耳朵,拼命地想遗忘那些带刺与虚无的话语。直到泪流满面,精力空虚,内心还是无尽的委屈与痛苦。结果呢?你是否被那些话语刺穿得千疮百孔、遍体鳞伤?还是无视这些谣言继续昂首做人?此时,我们应当带着一份冷静与理智去好好面对,而并非逃离。与谣言面对面,大声地说:“我!”一声发自肺腑、来得坦荡的声音已能将这些无稽之谈压倒。异常优秀的人也好,低级恶劣的人也好,一个平凡普通得可以的人也好,一旦受人瞩目了,谣言也随之而来。大家只凭着几个“听说”便能将“无”变“有”,一传十,十传百地繁衍下去。尽管那些犀利的话语击中你的自尊,击中你柔弱的心,只要你敢于说一句澄清自己的话,这谣言的空中花园就会摇摇欲坠,愚人们也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你,对流言蜚语也半信半疑了。来吧,与谣言面对面,大声地说:“我不怕你!”敢于这样说的人就是一个勇者,至少他在精神上有这份冲劲。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些有意中伤你的人会发现你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你本来就是如此坚强。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那份如烈火般的勇气,那份燃烧着的愤怒,那份想挑战的准备,他们也会惊讶,开始害怕。谣言还挺得下去吗?对,就是用这种正义之气压倒那些邪恶之灵。当你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也变得轻松许多,自信也增强了,不禁也会为之前伤心不已的那个自己感到可笑。与谣言面对面,再大声地说一次:“我不怕你!”你没有在谣言面前表现出怯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强与勇敢,丝毫动摇不了你。怀疑这些谣言的人也会为你感动,也会奋不顾身地站在你的身旁,也会温柔诚恳地对你说:“我相信你!”那么,那些虚无,那些邪恶,那些流言蜚语也会被击个粉碎。而且大家也会开始对你肃然起敬,猜疑少,赞叹多。此时,你回过头去看着那些如同被碾过的体无完肤的谣言,你应该可以对它说一声“谢谢”。体会一次便让你深刻了解很多东西,使你变得更加“无敌”。不要再坐在墙角哭泣了,也不要再埋怨这个世界对你如何不公,只要勇敢地与谣言面对面,哪,还怕什么?
一、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其解释有两种可能: 一是作者认为前所未有才是创新,甚至个别的还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二是作者未下功夫去查阅和学习前人已做的工作而企图走捷径,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一篇没有好的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很难有创新。二、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有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评述的并不是对特定专题做出贡献的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没有围绕论文的主题来筛选文献,而是四面出击,回顾了与专题相关的整个领域的发展,导致文献综述部分漫无边界,冗长而不能给论文的价值“添分”,以致综述部分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同一篇文献综述似乎可以在多篇学位论文中相互套用。同时,容易导致写作上的随意性,甚至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献综述部分增添内容,以至于文献回顾曲曲折折占用不少篇幅,而真正进入正题的文字却不多,说明作者并没有理解文献综述的定位和作用。三、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问题,综述部分仅简单地列示出A 说、B 说、C 说、D 说等,然后就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变成作者的读书心得清单和资料汇编,变成相关学术研究的简单堆砌,表面上看洋洋洒洒,而实际上作用有限,读者既看不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看不到“证明的来龙去脉”。四、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五、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六、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植被对早侏罗世全球变暖的响应
基于陆生植物孢粉及海洋浮游生物微体化石的研究显示,早侏罗世全球变暖事件(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也对陆地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影响,且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明显早于海洋。
近期,瑞典自然 历史 博物馆古生物学系Slater等通过孢粉研究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成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期刊(Slater et al., 2019)。孢粉是植物产生的孢子和花粉,因其数量大、抗腐蚀能力强,可以在古老地层中较好地保存下来。因此,沉积物中的孢粉组合已被广泛用于重建古植被演化及气候环境状况。Slater等在英国早侏罗世普林斯巴赫期及图阿尔期(Pliensbachian–Toarcian)浅海陆架沉积的页岩中获取了丰富的陆生植物孢粉和海洋浮游生物化石。结合沉积学及同位素研究,Slater与合作者重建了陆地生态系统对图阿尔期变暖事件的完整响应过程,发现此次变暖事件引发了陆地植物群的巨大转变。
在变暖事件初期,即普林斯巴赫期–图阿尔期界线至CIE之前(图1),陆地植物群即开始发生较大改变,由松柏类、种子蕨(产生双气囊花粉)及喜湿的蕨类和石松类为主的植物组合(图2a)转变为适应暖干环境的松柏类(主要为掌鳞杉科)和苏铁类(产生克拉梭粉及宽沟粉)为主的植物组合(图2b),孢粉丰度及多样性明显降低。相比而言,海洋中虽然发生了浮游生物组合的改变,但变化较小。
在变暖达到鼎盛的时候,即CIE期间,植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大幅度降低,植物组合以少量适应干热气候的松柏类(主要为掌鳞杉科)为主(图2c),并出现大量高温环境标志性花粉——脑形粉。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剧烈变化,鞭毛藻和多刺疑源类显著减少,球形亚类及青绿藻等藻类大量增加,并伴随着大量无定型有机物出现(图2c),指示了海水的富营养化。以上变化伴随着微球粒黄铁矿的出现,揭示了还原性的海洋环境。
变暖事件结束后,植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快速增加,恢复到事件之前的水平,但植物组合却发生了明显变化,掌鳞杉科、柏科及喜湿树种(产生周壁粉)占据主导地位(图2d、图2e)。海洋生态系统则基本恢复至事件前的面貌(图2e)。
图1 英国约克郡T-OAE期陆地植物和海洋生物记录。橘色条带为气候极热期;浅绿色及深绿色图谱分别为各类孢子和花粉丰度变化;蓝色及棕色图谱分别为各类海洋浮游生物及无定型有机物丰度变化; Mosses:苔藓;Club mosses:石松类;Ferns:蕨类;Bisaccate pollen:双气囊花粉;Classopollis:克拉梭粉;Cerebropollenites macroverrucosus:脑形粉;Perinopollenites:周壁粉;Chasmatosporites:宽沟粉;Cycadopites:苏铁粉;Dinoflagellate cysts:鞭毛藻囊泡;Sphaeromorphs:球形亚类;Tasmanites:一种青绿藻;Spiny acritarchs:多刺疑源类;Amorphous organic matter:无定型有机物
图2 T-OAE期海陆环境演变示意图,图例同图1。(a)普林斯巴赫期,气候湿润;(b)普林斯巴赫期/图阿尔期界线至CIE前,气候变暖具强季节性,陆地植被发生较大转变;(c)图阿尔期CIE时段,气候极暖具极端干/湿季,海陆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d)图阿尔期CIE结束后藻类爆发阶段,陆地生态系统开始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滞后;(e)图阿尔期藻类爆发后,海陆生态系统恢复,陆地植被组合已不同于事件前
该研究依据直观的孢粉证据重建的T-OAE时期气候暖干,并且具极端干/湿季(图2),与前人依据沉积特征推断的暖湿气候结论不同。海陆生态系统对比显示,全球变暖初期陆地植物群落即发生较大改变,而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较小;全球变暖鼎盛期海陆生态系统均发生剧烈变化。据此,作者认为由于海洋具有较高的热缓冲能力,全球变暖初期陆地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该现象在地球更早的 历史 中也曾出现,如近期研究发现,由火山活动引发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全球变暖使陆地植物先于海洋生物发生灭绝(Fielding et al., 2019)。
该论文作者接受了已有的“火山活动释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变暖进而引发生物灭绝”的观点,但亦有学者表示质疑。Nature Geoscience同时刊发针对该文章的评论,强调火山活动释放的汞对陆地植被的破坏不可忽视(Mander and McElwain, 2019)。目前,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Wang et al., 2018)、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OAE 2)、白垩纪末生物灭绝(Percival et al., 2018)等事件相关的火山活动期均已获得汞同位素异常的证据。该研究虽获取了早侏罗世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信息,但还需进一步研究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1.Fielding C R, Frank T D, McLoughlin S, et al. Age and pattern of the southern high-latitude continental end-Permian extinction constrained by multiproxy analysi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385.
2.Mander L, McElwain J C. Toarcian land vegetation loss[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405-406.
3.Pálfy J, Smith P L. Synchrony between Early Jurassic extinction, oceanic anoxic event, and the Karoo-Ferrar flood basalt volcanism[J]. Geology, 2000, 28(8): 747-750.
4.Percival L M E, Jenkyns H C, Mather T A, et al. Does large igneous province volcanism always perturb the mercury cycle? Comparing the records of Oceanic Anoxic Event 2 and the end-Cretaceous to other Mesozoic ev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018, 318(8): 799-860.
5.Slater S M, Twitchett R J, Danise S, et al. Substantial vegetation response to Early Jurassic global warming with impacts on oceanic anoxia[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462-467.
6.Wang X, Cawood P A, Zhao H, et al. Mercury anomalies across the end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in South China from shallow and deep wate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8, 496: 159-167.
(撰稿:王永达,杨石岭/新生代室)
美编:徐海潮
校对:李玉钤
Science:气候系统的多年代际振荡可能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
气候系统最显著的多年代际振荡是北大西洋区域的海表温度变化,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Multi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AMO)(Kerr,2000)。AMO周期较长,约为50~70年,这一现象究竟是地球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亦或只是响应外强迫的表现,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基于仪器观测气象数据的研究认为,AMO来源于地球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基于树轮和冰芯的气候重建研究也表明,过去千年北大西洋和全球平均气候存在多年代际变率,但仅依赖观测和重建数据很难找到真正的归因。基于模式模拟的归因研究也仍未有定论,有模拟研究表明AMO可能是海表温度对大气随机扰动的响应,也可能是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的外在表现,又或是对外部辐射强迫的响应。
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MichaelE. Mann及其合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Mannet al., 2021),提出过去千年温度多年代际振荡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气候系统本身并不存在多年代际的振荡。
作者认为内部变率与外强迫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部变率主要影响到全球能量的空间再分配,外强迫则影响全球能量的总收支,因此分析内部变率应从全球气候异常的空间入手。
作者采用了多锥度-奇异值分解方法(Multi-taper metho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简称MTM-SVD),该方法是针对变量场进行频域分析,可避免因模式之间的差异对信号提取的影响,从而获得变量场的分数局地方差谱(Local Fractional Variance,简称LFV)。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特定频率带宽较窄信号的空间特征(模态)。作者使用该方法分析了参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的所有模式的参照试验和过去千年模拟试验的全球温度场。
结果表明,与明显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年际信号不同,无外强迫参照试验模拟的全球温度中并不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至多年代际的分量(图1A),而施加外强迫的结果则存在多个显著的年代际至多年代际振荡信号,其中包括以50~70年为周期的分量(图1B)。通过与多模式集合平均的全球平均温度(通常认为其代表对外强迫的响应)的功率谱(图1C)对比,发现过去千年模拟试验的多年代际振荡信号与集合平均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多年代际变率的周期是一致的,即过去千年模拟试验中存在的多年代际气候变率模态极有可能是对外强迫的响应。
图1 CMIP5模式温度数据的谱分析结果;(A)CMIP5参照试验温度场的LFV谱,虚线表示蒙特卡洛方法计算的置信度,从下至上分别为p=0.5、0.1、0.05、0.01;每条彩线代表一个单成员(N=44),粗黑线为平均值;(B)同A,分析的是CMIP5过去千年模拟试验(N=16);(C)CMIP5过去千年模拟试验集合平均(N=16)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功率谱,蓝色竖虚线指示B与C共有的谱峰(Mann et al., 2021)
作者进一步使用能量平衡模式(一种根据能量平衡计算温度及其分布的简单气候模式,其不考虑内部变率),分析了在过去千年全球气候变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外强迫因子(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全球温度的影响。在使用多条火山活动和太阳辐射重建序列作为外强迫组合或单一驱动模式后,发现只有火山活动可以导致全球平均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说明火山活动是过去千年全球平均温度多年代际振荡的主因。
此外,作者使用相同的方法对观测数据与CMIP5 历史 气候模拟试验也进行过相同的分析(Mannet al., 2020),结果显示全强迫的 历史 气候模拟全球温度结果与观测数据一致,均具有约50年周期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图2)。但是在仅加入人为强迫的 历史 气候模拟结果中,尽管也存在多年代际变率模态,但是其周期并不相同,约为60年(图3)。在对比观测数据和多个模式的结果后,发现这一多年代际振荡的相位在观测和不同模式中也较为一致,很明显这不符合内在变率的随机特性。考虑到参照试验中并不存在多年代际振荡,这表明这一多年代际振荡是对外强迫(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的响应。
图2 CMIP5 历史 气候模拟试验(自然强迫+人为强迫)和观测数据的温度场LFV谱分析;灰色阴影代表集合成员的分布范围(深灰色区域为68%的集合成员的分布范围、灰色区域为95%),粗黑线为平均值,青线与紫线分别代表两个不同模式的结果,蓝线为观测结果(Mann et al., 2020)
图3 CMIP5 历史 气候模拟试验(人为强迫)和观测数据的温度场LFV谱分析;这里 历史 气候模拟试验是指不包括自然强迫的单一人为强迫试验,其余同图2(Mann et al., 2020)
总之,作者认为与气候系统年际尺度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内部变率不同,气候系统很可能不存在多年代际的内在变率。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是由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共同影响下产生的,而在人类影响较弱的过去千年,火山活动是全球温度多年代际振荡的驱动力。
由于作者的研究均是基于气候模式,其获得的结果主要是说明CMIP5模式中并没有多年代际内在变率,其结果的可靠性受当前模式对内在变率模拟能力的限制。尽管如此,这一结果也再次表明火山活动对过去千年多年代际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这与过去千年的全球温度重建工作认为火山活动是多年代际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相符(PAGES2k Consortium, 2019)。这些研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火山活动年代际至多年代际气候影响过程的物理机制,有利于对气候变化做出更为深入的科学解释。
【致谢:感谢新生代室徐德克副研究员的审阅及宝贵修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KerrR A. A North Atlantic climate pacemaker for the centuries[J]. Science, 2000, 288(5473): 1984-1985.
MannM E, Steinman B A, Miller S K. Absence of internal multidecadal andinterdecadal oscillations in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49.
MannM E, Steinman B A, Brouillette D J, et al. Multidecadal climate oscillationsduring the past millennium driven by volcanic forcing[J]. Science, 2021, 371(6533): 1014-1019.
PAGES2k Consortium. Consistent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in global temperaturereconstructions and simulations over the Common Era[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8): 643-649.
苏铁类植物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苏铁出现在世界3亿年前的晚石炭纪,繁荣于中生代的侏罗纪,与恐龙同一个时代,称霸地球的恐龙当时就曾以苏铁的叶子作为食物。当时地球上的生物中苏铁与恐龙占优势,所以又将侏罗纪称为“苏铁恐龙时代”。
而到一亿三千多万年年前,也就是白垩纪时期,由于被子植物开始繁盛,苏铁类植物逐渐走向衰落。距今二百五十万年的时候,也就是到第四纪遇到大冰川,北方寒流南侵,苏铁类植物大量灭绝。在我国,由于青藏高原、秦岭等天然屏障的保护,华南和西南地区等有部分苏铁幸免于难。
现如今,我国苏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海南、广西、湖南、贵州、四川和云南等9个省(区)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共计约23种。分布最北的种类为攀枝花苏铁,在四川省的宁明县;也是苏铁科植物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最北;最南的是海南苏铁,分布于海南经济特区三亚市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分布最东的是台东苏铁,在台湾省的台东县海岸山脉;分布最西的是中缅交界的则篦齿苏铁。
幸存下来的苏铁类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了,但它却代表了一条特殊的种子植物演化路线,对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及演化、种子植物的区系、历史植物地理学等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苏铁也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学家表示,如果一个地区的苏铁物种灭绝了一种,也就意味着与该地区苏铁物种息息相关的其他10个以上的生物物种即将消失,就会影响到当地的生物链,让当地生物多样性消失。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的苏铁研究者李楠博士指出,苏铁的珊瑚根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堪称改造自然的先锋。在石灰岩山区,苏铁每改造好一块土壤,就有其他植物跟进,进而形成茂密的植物群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西南的广大石漠化地区或在我国南方的土地贫瘠地区,如果利用苏铁的先锋特性来对这些土壤加以改造,也许会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周敏洁工程师发文论及我国的苏铁保护时指出,上世纪50-60年代经济困难粮食短缺,苏铁产地的老百姓便采挖苏铁树干,削皮取髓碾粉当粮,以解决粮食不足的燃眉之急。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挖掘苏铁行为,而且范围广、数量大。可以想象那个时期,苏铁种群数目无疑大大减少。70年代后期,花卉业又在我国逐步兴起,全国曾出现“苏铁热”,大规模挖掘野生苏铁倒卖到全国各地的现象甚为严重。
1999年4月我国苏铁全部物种都被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对象。但现大部分苏铁现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2013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报道,该所龚洵研究组对贵州、广西苏铁植物的地理分布、现状进行了为较为全面的调查。除了广西金钟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几个分布点的野生苏铁种群数量都非常之少,一些分布点已野生绝灭,仅在附近有少量的栽培植株。苏铁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因其个体稀少,呈零散分布,不仅雌、雄性比失衡,而且雌、雄株间的传粉困难,结实少。
199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扶平乡上平屯一座名叫郎卡玛的石山上,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钟业聪研究员发现了德保苏铁的存在。由于早期村民开垦山林种植茶树或放牧砍柴,目前所剩的植被仅是次生石山矮灌丛,德保苏铁是当地植被的优势种之一。伴生植物多为旱生的灌木和一些禾草类,还有一些小乔木。1997年,经钟业聪和陈家瑞先生的努力,“德保苏铁”正式被确定为新种。
德保苏铁属于苏铁科苏铁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种,具有极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德保苏铁与普通苏铁有很大的不同,其叶子不是对生的,而是三回羽状复叶,远看仿佛竹叶,但近看却是苏铁叶,叶片革质,较坚硬。德保苏铁摇曳婆娑的身姿,也迥异于一般苏铁的坚硬成如剑。
钟业聪研究员认为,德保苏铁的身上保留了更多更原始的苏铁特征。它的分枝、分叉,像更原始的蕨类,由此推算德保苏铁在地球上存在大概有3.8亿年的历史。
目前综合各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德保苏铁的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且分布面积也很有限。在发现地德保县敬德镇扶平村之外,仅在德保县敬德镇相邻的百色市右江区泮水乡(注)、那坡县定业乡以及云南省富宁县归朝乡发现了野生居群。德保苏铁的分布(王超红等)
而这些居群的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
当1997年德保苏铁正式发表后,引起了植物学界的高度重视,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古老物种的发现,意义不亚于以往一些“活化石”的问世。1998年,IUCN派出专家组专程前来考察,国内研究单位的科学工作者也纷至沓来。德保苏铁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当地村民为那片在他们眼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植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到震惊。
然而,2000年时,钟业聪研究员不得不心痛地撰文说,由于德保苏铁发现后保护措施没有及时到位,破坏者接踵而至。先是一些商人和“引种”者闻讯前来高价收购,使这种本应严禁买卖的珍稀物种很快流人了百色和南宁的花木市场。见此情况,当地村民则“先下手为强”,抢先上山挖取植株占为己有,以待日后价格上涨时抛出。于是,自1999年初开始,德保苏铁惨遭劫难,大量植株被挖走,伴生植物被砍伐。据当年10月上旬的现场调查,山上的植株只剩下大株100余株,小株300余株(小苗不算在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竟然损失了1500余株,所剩不足1/4。
那些长在土中的植株已全被挖光,长在石缝中的能拔的几乎全被拔走,昔日郁郁葱葱如翠竹遍布山坡的德保苏铁景观,已面目全非。
目前,经多方努力,破坏德保苏铁资源的行为已得到有效制止,德保县人民政府已批准建立保护区。2004年,德保县成立德保黄连山保护区(现升级为德保黄连山-兴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德保苏铁和黑叶猴),在扶平村上平屯设立了德保苏铁保护站,并聘请了两个当地村民做护林员。
2008年,在德保苏铁的发现地附近,德保县抚平小学已经改名为“德保苏铁小学”。这所学校得到了中国植物学会、国际动植物联盟-苏铁专家组、以及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呼吁,当地小学生通过相关课程认识德保苏铁,增强保护意识。
此外在那坡县定业乡,2007年起得到“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广西示范项目”的支持,那坡定业德保苏铁茶保护小区也成立了。
然而就地保护仍然压力巨大。甘金佳等2012年对扶平居群分布区及周边区域进行地毯式调查,调查面积达32hm2,有德保苏铁的区域约为15. 5hm2。调查发现德保苏铁幼苗植株116 株,青少年植株60 株,成年植株249 株,总共425 株,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
对比,2001年马晓燕等对扶平居群进行了详细调查(包括植株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等) ,在山上共发现植株785株;2006年王超红对包括扶平居群等13个德保苏铁居群进行抽样调查,其估计扶平居群有植株约800株。成年植株仅剩下249 株,减少了48.66%; 青少年植株减少了32.58%; 最严重的是幼苗植株,减少了61.33%。
保护生物学中,认为短期存活的居群其有效居群大小不得少于50 个个体; 长期存活的居群,其有效居群大小不应少于500 个个体。扶平居群现在仅剩下425 个个体,居群内较小的个体将导致近亲繁殖增多,基因交流缓慢,遗传多样性降低,最后将导致居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而灭亡。王超红、湛青青分别对德保苏铁各个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扶平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均建议将其划为进化显著单元( ESU) 进行优先保护。
保护扶平居群已刻不容缓。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的苏铁研究者李楠博士,1997年前往德保考察。他提议对德保苏铁施行“迁地保护”。随后,2002年,“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在仙湖植物园建立。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该中心对德保苏铁进行引种培育。
2007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启动“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2008年4月2日,500株经过“DNA亲子鉴定”和病虫害消杀处理的德保苏铁实生苗,从深圳仙湖植物园重返故乡,定植在自然环境与原生生境相似的黄连山—兴旺自然保护区,成功实现了国内首次“植物回归”。据2012年12月份不完全统计,回归种群目前有497棵,将有近半数植株开花结果,2012年成功结籽数超1000。
部分参考文献:
[1]农安. 广西德保苏铁就地保护与繁育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4,02:97+99.
[2]甘金佳,李楠,梁飞飞,李志刚,陆燕兆,孙键. 德保苏铁扶平居群与“回归项目”居群的调查[J]. 广西农学报,2013,02:31-37.
[3]付广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治——基于德保苏铁案例的田野研究[J]. 鄱阳湖学刊,2013,04:48-56.
[4]黄玉源. 秀叶苏铁与德保苏铁调查研究[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05:1-3.
[5]李楠,方水姣,林平义,罗斌. 德保苏铁(Cycas debaoensis)的回归自然和种群重建[A]. 广东省植物学会.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七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植物学会:,2008:1.
[6]蔡亚林. 中国特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启动[J]. 经济,2007,12:112.
[7]谈欣. “德保苏铁”回归的故事[J].中国林业,2008,05:24-25.
[8]王超红. 德保苏铁居群生物学及其保护生物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9]马晓燕,简曙光,吴梅,刘念. 德保苏铁居群特征及保护措施[J].广西植物,2003,02:123-126+142.
[10]钟业聪,陆照甫. 德保苏铁──极为珍稀的古老物种[J]. 植物杂志,2000,06:1-2.
[11]陈家瑞,钟业聪. 德保苏铁——中国苏铁一新种[J]. 植物分类学报,1997,06:571.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存活于当今社会的历史大国,在世界之东屹立千年。他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是被全世界认可的。秦朝的巍巍长城,唐朝的帝国盛世,以及传遍世界的中国功夫,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本该被国人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中国武术,却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拿去走上了不归之路。这其中,反响最激烈的,无非是70年代女飞贼宋连萍,拜和尚为师,轻功了得,最后结局如何?
宋连萍自幼出生于河北省,父母都是教师,本该在书香的熏陶中幸福生长的小女孩,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乖乖女,男孩子的性格让她很快成了老师眼中的坏学生,随着宋连萍年龄的增长,她也越发的叛逆。后来宋连萍得知父母给自己安排了去内蒙古支教的工作,在未经她同意的情况下,父母就替做决定,使她一时间气急败坏,愤怒与冲动让她选择了离家出走,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出一片新天地!
然而让她自己没想到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下,连男子都难以找到一个安家立业的好工作,更何况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呢?很快,在没有父母的支撑下,宋连萍已经沦落到乞讨度日的地步。福祸相依。在宋连萍的乞讨之路上,也许是命运的指使,让她在即将饿死的情况下遇上了她生命中的恩人——九和尚。
多日没进食的宋连萍晕倒在一家寺庙门口,不省人事。当她再清醒时,已是在温暖的被褥下和喷香的饭菜中包裹,原来是砍柴归来的老和尚九默发现了她,并救治了她。她起身赶忙向九和尚表示感谢。在和尚的悉心照料下,宋连萍的体力也渐渐恢复。一日,宋连萍无意中发现九默和尚正在院子里练功,其变幻莫测的轻功绝技让宋连萍沉迷,她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习得这轻功真传。起初当九默和尚得知她要拜自己为师内心是拒绝的,却耐不住宋连萍的软磨硬泡,终究还是将自己一生所攒的轻功绝技通通传授给了她,宋连萍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这一套轻功绝技运转的出神入化。
习得了九和尚武艺真传后,宋连萍的本性也开始暴露出来,厌倦了寺庙生活的枯燥无味,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宋连萍卷走了九默的所有积蓄,真真切切地上演了一回“农夫与蛇”的故事。九默的积蓄,在宋连萍的挥霍下很快就花光了,宋连萍不甘心在过以前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利欲驱人万火牛”,不劳而获的心理让她开始践踏法律,利用刚学来的轻功绝技进行偷盗。屡次得手的她,被人冠于女飞贼的名号。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年纪轻轻的生命终究在她的侥幸心理和自负心理下断送。24岁的某一天,在她的一次偷盗过程中,在刑侦队长的一声枪响下,结束了她的一生。
一次次偷盗带来的不劳而获让她沾沾自喜,一次次侥幸逃脱让她的罪恶行为愈演愈烈,然而,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宋连萍也终究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参考文献:《鹧鸪天·送人》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一致认为, 历史 上有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是最后一次,然而,科学家对先前未知的大规模灭绝的研究则很少。最近研究发现,2.33亿年前,在现在所知的加拿大西海岸,巨大的火山喷发将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全球大规模变暖,地球大灭绝事件发生,杀死了许多占优势的四足动物,宣告了恐龙时代的到来。这一事件被称为卡尼安洪积事件(Carnian Pluvial Episode CPE)。 CPE事件在陆地上引发了植物和草食动物的深刻变化,随着以植物为食的四足类动物如喙龙和双子齿龙的数量减少,恐龙获得了生存的机会。研究表明,由于CPE事件,在随后的1000万到1500万年中恐龙迅速扩张,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物种。CPE引发的“恐龙时代”持续了1.65亿年,许多现代四足动物群,如海龟、蜥蜴、鳄鱼和哺乳动物等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研究表明,CPE的时间与兰格利亚(Wrangellia)玄武岩的喷发高峰相吻合。兰格利亚是地质学家所称的狭窄构造板块,附着在北美大陆西海岸、温哥华和西雅图北部。大规模的兰格利亚火山喷发将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排入大气,导致全球变暖和全球降雨增加。从2.33亿年前开始,有多达五次与气候变暖高峰相关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导致了酸雨和海水的酸化。急剧的变暖驱使动植物离开热带地区,酸雨杀死了陆地上的植物,而海洋酸化袭击了所有具有碳酸盐骨架的海洋生物。当火山喷发停止时,生命开始复苏,温度仍然很高,而热带降雨停止了。随着地球变得越来越温暖和干燥,陆地和海洋上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恐龙开始繁盛。 最不寻常的是海洋碳酸盐的重新塑造,碳酸钙形成厚层石灰岩,并为珊瑚和软体动物等生物提供了建造贝壳的材料。在CPE之前,海洋中碳酸盐主要源自大陆架上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例如以石灰岩为主的泥丘,而CPE标志着现代珊瑚礁以及许多现代浮游生物群的开始,表明海洋化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在CPE之后,受到珊瑚礁和浮游生物的驱动,新的微生物群体如甲藻出现并大量繁殖,海洋中基本化学循环的这种深刻转变标志着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开始。 地球 历史 上曾发生过多次由火山引发的生物大灭绝,地球物理扰动,如全球变暖、酸雨和海洋酸化,都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挑战之一。深入研究兰格利亚火山活动的细节,并了解这些反复喷发是如何驱动气候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地球从气候变化中恢复过来;研究来自海洋和大陆化石记录的数据,有助于了解这场危机在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如何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 探索 地球如何恢复。 参考文献:Extinction and dawn ofthe modern world in the Carnian (Late Triassic),Sci. Adv. 2020,6:eaba0099 责编:朱张航宇